高等艺术院校创新红色文化传承路径探析
2020-02-25赵桂君
赵桂君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11081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①“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红色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而高校是红色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因此,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严峻复杂,各种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否定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道路。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养造就时代新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传承创新红色文化,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抵御西方腐朽反动思想文化侵蚀,防止“和平演变”的有力武器。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举措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有着丰富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品格和精神特质。一部中国革命史,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孕育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的历史。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能够更好地引领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发自内心听党话、跟党走,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书写青春华章。
(三)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③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付。红色文化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生动的教育形式,感人的教育内容,深刻的教育价值,其中蕴含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开天辟地的首创精神、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患难与共的为民情怀、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对培养塑造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
二、高等艺术院校传承红色文化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历史根基
高等艺术院校在其办学发展历程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创作了大量经久不衰的红色经典艺术作品。这些宣传革命思想、鼓舞人民斗志、唱出时代强音的艺术作品,历久弥新,其本身就是一种红色文化,发挥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红色经典艺术作品不仅育化着观众,也在育化着表演者。师生参与创作与表演,进入角色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的,受到的教育是持久深入的。此外,高等艺术院校在长期发展中积淀的价值观念、文化内涵、艺术品格等凝聚而成的校史文化,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因此,高等艺术院校在传承红色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二)特色优势——鲜明的专业特征和丰富的实践体系
文艺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功能性、欣赏性、社会性、娱乐性等特点,其感染力强、传播力广,是社会文化与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高等艺术院校在开展艺术教育、文艺创作与演出实践中,其丰富鲜活的教育题材、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联系实际的实践载体,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搭建了更为丰富的平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无论是对红色经典艺术作品的鉴赏学习,还是登上舞台走向大众的社会服务和艺术实践,都能通过寓教于学、寓教于作、寓教于演、寓教于乐的方式,唤起师生内心共鸣,使其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更加强烈,文化自信也得以不断增强。
(三)阶段优势——学习的黄金阶段和人格的再构时期
大学阶段是人生接受教育的黄金阶段,是“拔节孕穗期”,是由学习阶段到研究阶段的过渡,是由积累阶段到实践阶段的转折,是由青涩懵懂到逐渐成熟的飞跃。在这一阶段,学习体现出自主性、专业性、多样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更为成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时期。大学阶段融入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理解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感知共产党人的艰苦斗争,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补齐知识短板的同时,唤起情感共鸣,筑牢信仰之基,增强文化自信。因此在大学校园这片沃土植入红色文化的种子,将会令红色文化的巨树枝繁叶茂、万古长青。
三、高等艺术院校在传承红色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各种社会思潮呈现出复杂多元的态势。“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思潮,以隐蔽化、多样化、立体化的形式,通过手机、网络等渠道,进入大学生的生活,歪曲诋毁中国近现代史,肆意抹黑和污名化英雄人物,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作用,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干扰着大学生对历史、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认识及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二)受教育者认知的局限
当代大学生出生、成长在和平年代,享受着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没有经历过战争,对艰难困苦的生活缺乏切身感受,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不够扎实,对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缺乏整体认知,对红色文化的背景、内涵、价值、精神实质缺乏透彻理解,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感悟。艺术院校的大学生,由于专业学习的特殊性,文化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理论分析能力相对不足,加之正处于思想成长期,对错误思潮的辨别和抵制能力不够。
(三)红色文化教育方式方法创新不够
思政课教学中一定程度存在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落后、陈旧,理论讲授空洞无物,缺乏理论联系实际,体验式、互动式教学运用不充分,吸引力不强,教学效果不理想。专业课教学中包含着很多红色题材文艺作品的学习、创作、演出,但专业教师自身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有限,对红色文化内涵的挖掘、阐释不到位,还不能实现红色文化与专业教学的水乳交融。校园文化建设中对新媒体及线上传播手段的使用不够广泛深入,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方面覆盖广度、实施深度、影响力度都还不够。
四、高等艺术院校创新红色文化传承的路径
(一)深化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1.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培训。作为红色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思政课教师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意识,坚定政治信仰,不断丰富红色文化的知识储备,充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及人民在革命建设过程中创造的优秀文化。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以生动鲜活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红色文化内容,引导学生感悟红色文化的魅力,进而从情感上、思想上对红色文化形成认同,从红色文化中汲取信心和力量。
2.打造思政红色精品课程。深入实施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以重大党史事件及人物为素材,充分挖掘校内外红色文化资源,并与当地纪念馆、博物馆、名人故居、革命遗址等红色文化场馆深度合作,用活红色基地,创新课程形式,拓展课程内容,演绎历史故事,厚植红色文化,让红色品牌课程带领学生穿越时空距离,感受革命情怀,接受思想洗礼,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代代永续。
3.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创新方式方法,在“四史”的教学中加强红色文化、国情社情等爱国主义教育,推动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用红色文化滋养学生心灵,培养高尚品格,砥砺意志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强化专业课协同育人成效
1.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③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好党中央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制定并稳步实施相关文件,将部分音乐表演专业的成功教学经验总结升华,推广普及到所有艺术类专业。运用好红色音乐、红色舞蹈、红色戏剧等资源,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融入专业教学,增加专业教学的思想性,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2.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发挥艺术类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结合专业教学实际,更新教育理念,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充分运用专业课程蕴含的红色教育元素,从专业的角度阐释红色文化内涵,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专业教学的人文性和时代性,确保红色文化教育落地落实、见功见效。不断健全完善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为不同专业红色品牌课程搭建深度交流平台,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研讨等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共用,提高育人效果。
3.深化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需要有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不断深化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将思政教育目标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始终。修订教学大纲,科学合理增加红色题材作品学习比例,开设红色经典艺术赏析等相关课程,强化专业课程在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将专业知识与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有机融合,找准切入点,提高融合度,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产生共鸣。举办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公开课,鼓励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协同备课、“同上一堂课”,打造红色教育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思想盛宴”,深化学生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在常规性的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教师教学音乐会中设计一定比例的红色音乐作品等,使师生在创作演出中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接受思想教育。
(三)丰富实践育人形式
1.加强艺术实践。利用艺术院校专业课程舞台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积极向学生推介红色艺术作品,组织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创作、排演红色经典作品,使学生在学习红色经典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意义、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受到教育,在创作演出实践中提升思想认识。如创编排演大型歌剧《星星之火》《沂蒙山》、舞蹈《井冈山颂》等,不同专业的师生从各自角度参与其中,剧本创作、音乐创作、舞台背景设计、演唱、演奏、舞蹈等,师生在实践中将专业知识与红色作品的内容紧密结合,在提升专业表演能力、丰富舞台经验的同时,接受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2.创新综合实践。依托高等艺术院校建立的各级基地平台,深入开展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创作活动。积极鼓励、广泛动员、大力支持专业教师申报红色文化主题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等,并围绕红色音乐舞蹈文化思想、人才培养模式、经典作品及音乐舞蹈活动等开展研究,努力培养造就音乐舞蹈文化理论研究的精英人才。定期邀请有影响力、学术造诣深厚的知名校友来校做学术报告,有计划地推动“红色经典音乐舞蹈”进学校、厂矿、军营、机关和社区活动。发挥音乐舞蹈创作优势,组织师生创作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音乐舞蹈作品,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位师生的思想中。
3.拓展社会实践。依托当地红色资源,建立实践基地,定期开展体验式、互动式实践活动,讲述熟知的红色文化、红色故事、红色精神,传唱红色歌曲,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识、理解,增强践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好名人故居、革命遗址遗迹、红色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资源,抓住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庆日等契机和寒暑假时间,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志愿服务、支教帮扶等活动,推动红色文化更广泛地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④高等艺术院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思政课、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作用,同时积极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让红色文化薪火相传,永放光芒。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94.
③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
④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