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培育

2020-02-25刘家喜

江科学术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师德师青年教师时代

刘家喜

(江西科技学院 思政部,江西 南昌 330098)

据教育部在2017年8月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0岁以下的青年专任教师89.3554万人,占普通高校教师总数(1627182 万人)的54.914%,显然高校青年教师已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高校功能的实现关键在于高校教师良好师德师风作支撑,“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1]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

一、新时代青年教师特征

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高校承担的人才培养功能愈加重要,高校教青年教师逐渐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新时代下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一)学识特征

高学历、广博的知识储备及境外学习背景。目前,为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高校办学层次,大部分高校在引进专业教师都要求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具有海外教育背景方可有报考资格,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高校青年教师学历结构。因此,高校基于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大力推进“博士化工程”,支持和鼓励原有青年教师攻读在职博士学位,没有境外学习相关经历的,学校大力支持其出国访学。由此,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中高学历人才普遍化,他们具有广博的专业视野和扎实的学术功底,不少青年教师还有境外学习的良好教育背景,知识结构新,给高校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得新时代下高校青年教师呈现显著的学识特点。

(二)人格特征

思维活跃、易接受新事物、竞争意识强及敢于诉诸利益。与新时代并进的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形成了一些新的理念和独特的思维,对学科前沿知识把握到位,且能熟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付诸教学实践,从而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以推动高校功能实现,促进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此外,由于他们所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年代,自主意识及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对于威胁到自身利益的,他们会积极表达诉求并勇于诉诸意见。

(三)身份特征

角色多样化。当前,高校青年教师身份多样,具体表现在:首先是“来源身份”多样化。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是高学历者,但他们并不都接受过师范教育,越来越多非师范生步入教师岗位,境外留学回来人士也逐渐走进学生课堂,使教师来源趋于多样化。其次是“岗位身份”多样化。教师身份的入编体系多样化,主要有教师、研究员、工程师、实验员等序列,岗位要求也不尽相同。

(四)事业特征

学术逐渐起步,发展选择多样。一方面,高校青年教师处在人生事业拼搏的黄金期,有不少青年教师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少数青年教师还承担了一些国家重点项目,在科研领域小有成就,事业处于起步、发展期。另一方面,从青年教师生活现状来看,青年教师多数要面临支撑家庭的压力,略显微博的收入给其带来较大的限制,加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容易形成“小我”意识,极少数青年教师因过于追求个人利益,而忽略了教书育人。事业起步、生活所迫恰好赋予了其“青椒”的称号。

二、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培育的原则

能否遵循师德师风培育原则是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培育原则应体现在“三个坚持”上,具体如下:

(一)坚持以教师为中心

坚持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则,是指在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要全面把握师德师风建设的整体性,重点突出青年教师的特殊性,要充分考虑到青年教师的实际困难,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为此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切实保障青年教师的利益是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开展的前提,也是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坚持以教师为中心是由青年教师在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决定的。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乐于奉献的新型教师队伍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推动力量。坚持以教师为中心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永远把人民的位置放在首位,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保障和维护人民的利益。青年教师是高校的生力军,为高校建设添砖加瓦。因此以教师为中心是在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出发点。人们常把教师比作灵魂的工程师、“蜡烛”和“人梯”,这表明在人们潜意识中就对高校教师提出了较高的期望和要求。由此,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要体现对教师的尊重与关怀。因此,坚持以教师为中心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要求。

(二)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不断传承和弘扬良好师德传统,在吸收高校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较好的师德建设经验、遵循高等教育教学活动规律基础上,充分利用新时代赋予的资源,在继承中创新师德师风建设内容、形式、载体、机制以谋求高校质的发展。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是高校办学理念的题中之义。中华民族在经历几千年的历史风雨后之所以能够生机焕发,就在于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支撑,因此,国家也加大力度对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师德师风建设也应顺着传统文化发展的春风,继承古人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爱岗敬业、因材施教等。在继承优良师德师风传统基础上更新与时代不相适应的师德师风,及时更新大师师德理念,再创大学之精神,乃是高校办学理念的题中之义。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是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内容丰富的重要来源。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高等教育也将面临着全新的使命,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教育的本质来说,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内容要体现时代性的特征,严格把控教师品德修养关。立德树人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高校需要不断在传承传统优良师德师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汲取较好的师德师风建设经验,加快步伐迎头赶上时代的浪潮,以丰富高校师德师风内容。在继承中发展创新,在创新发展中继承。因此,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内容的丰富来源。

(三)坚持政策导向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坚持政策导向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原则是指高校根据国家总体的大政方针以及教育方面出台的政策导向,并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高校并体现其自身特色的师德师风规范体系和相应的制度措施。坚持政策导向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原则就要求高校在认真解读中央精神以及中共中央教育部等出台的文件规定,如《教师法》《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及《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通过调查研究,力求全面获取新时代教师工作及思想状况,同时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状况及优势,制定出体现时代性特色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此外,学校的各二级单位可根据本学院教师及自身情况,制定师德师风建设方面针对性的措施。分门别类的制度规范是高校坚持政策导向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原则的重要体现。不仅遵循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还增强了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性。

三、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培育的对策

“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3]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问题,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办学方向的标志。因此,为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培育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筑牢根基凝聚共识

1.新思想武装头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党的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它是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和集体智慧,是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解决矛盾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教师头脑,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为准则,要求广大青年教师树立崇高的信仰,坚定理想信念,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主动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专研,并不断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态度体系,以将其外化为行为准则,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2.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共同理想是奋斗的目标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努力奋斗。这个共同理想成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指引。因此高校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就是要通过大力加强青年教师的共同理想教育,以扩大青年教师胸怀,从而深化大局意识并将这个共同理想与自身的职业理想结合,自觉以培育优秀人才、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和促进社会发展为己任,自觉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切实完成育真人,真育人的铸魂工程。

3.核心精神激发斗志。2018年五四青年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同师生座谈会上对青年提出了四点希望,即“一要爱国,忠于祖国;二要励志,立鸿鹄之志;三要求真,求真学问;四要力行,知行合一”[1]。爱国主义体现了一种博大的胸襟,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了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两者的结合不仅推动的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注入了活力。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应大力倡导青年教师树立爱国意识,并言传身教,以潜移默化给予学生积极影响。同时要加强青年教师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培养青年教师创新精神,但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可虚无说教,以背离学术规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青年教师如保持这两种精神做学问,其自身魅力光芒四射,以更好地教书育人,行为世范。

4.荣辱观树立标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善恶、美丑、是非的一个行动标尺,成为了人们基本行为的规范。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新时代倡导的道德价值与价值目标紧密相联系,成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行动标尺。教师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决定了“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理念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大青年教师职工知善恶、懂美丑,明是非,悉伦理,更好地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因此,高校青年教师首先要认同荣辱观并时刻牢记“八荣八耻”,自觉践行荣辱观以维护高校教师高尚的道德形象。其次,要以荣辱观为行动标尺,以立德树人为荣、以爱岗敬业为荣、以踏实治学为荣、以服务社会为荣。做“经师”与“人师”的新时代有为青年教师。

(二)传承基因引领风尚

1.以主题教育活动为依托,挖掘革命文化育人内涵。在高校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中,积极引导广大师生组织编排展演一批以革命先驱为原型的舞台剧,以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歌舞音乐、以革命文化为内涵的网络作品。此外,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

2.以传播方法创新为手段,拓宽红色文化资源宣传渠道。一方面,青年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大力加强课程育人效果,创新教学方法,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传播的广泛性特点,树立新时代师德师风楷模,以其先进事迹为重点宣传内容,达到师生共建师德师风的双向效果。

3.以科学研究立项为平台,加快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步伐。“建立红色文化资源科研平台,挖掘高校青年教师红色潜质,让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上更具说服力、更彻底,能够让更多高校青年教师接受、掌握、信服,自觉融入血脉。”[4]在科研立项上可以对红色文化资源等项目优先考虑,不仅拓宽青年教师发展空间,使其深入了解红色文化资源,坚定职业理想,更好的服务学生、服务社会,还使红色文化资源被挖掘,并赋予时代的内涵,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传承经典基因,能更好引领新时代良好的师德风尚。

(三)强化政策协同联动

1.国家与高校要共同发力。在国家层面上要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完善。在高校层面上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分门别类的制定师德师风规范,全面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开展工作,把其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2.青年教师应养成师德自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发扬主人翁精神,提升师德境界是青年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只有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心,才能真正实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教人以智、育人以德。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水平和道德品质的修养,在不断改进中将师德内化为自己的态度体系,达到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的境界。此外,青年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将师德规范积极主动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师德师风践行能力。言而总之,只有国家、高校、青年教师联动起来协同发挥作用,才能加快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

(四)优化环境营造氛围

1.优化社会环境,形成尊师重教和谐局面。尊重劳动、知识、尊重人才是每一个时代永恒的信条。在当今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给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带来了挑战,突出表现在高校青年教师的经济待遇落后于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处在不理想的境地。这使社会大多数人对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同表现消极,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不太浓厚。因此,提高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显得尤为迫切。“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需要国家在政策上予以落实保障,要给予相应的倾斜,要通过法制化的手段,将教师的待遇落到实处。”[5](P130)一方面,政府要定期走访高校,进行广泛的调研,了解和掌握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状况,以此作为相关政策依据。另一方面,要切实落实相关政策,支持并引导高校工资改革,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以改善教师的生存状态,让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鼓励青年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

2.优化网络舆论环境,构建风清气正生态空间。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成为引领新时代的一项重要的风向标。但网络在给予我们便利的同时逐渐凸显其弊端。网络环境的自由言论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给许多网民言论的随意性、低俗化形成一边倒的倾向。如教育领域出现的各种负面事件引发社会对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质疑,导致教师职业的光辉形象和崇高地位不断受到威胁。青年教师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及价值取向。因此,新时代网络阵地的管理与运用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兴衰。国家要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正确的网络舆论能够引起网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6]高校积极优化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宣传师德先进模范人物,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网络育人效果,以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空间。

3.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洁净优雅健康氛围。校园文化氛围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可分为有形的校园环境和无形的学风、校风,青年教师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并且角色的转变赋予其肩负人才培养的重任。一方面青年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优势真正认同和接受校园文化,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积极引导大学生关注校园文化,增强以文化人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应始终坚持正面引导,弘扬优秀的传统美德,深入推进文化育人,“结合校园建设整体规划,在校园景观上做好涵育文章,增加‘实践’气息,使校园的路、石、园、林、水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7](P84)引导青年教师将个人与学校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其职业归属感、幸福感、责任和感使命感。还应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要注重引导青年教师网上道德建设,教育引导大学生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营造洁净优雅的健康氛围。

4.优化工作环境,拓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领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变意味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为迫切,从高校目标来看,青年教师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亦可成为高校奋斗的目标之一。但目前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工作环境亟待改善。一方面青年教师科研任务较重且科研与其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挂钩,面临不小科研压力。加上青年教师相比老教师还比较稚嫩,无论在科研还是职务晋升上都处于劣势,这也给青年教师成长造成一定困扰。另一方面高校的“双一流”发展目标无形中给青年教师工作增加了负担,一定程度上加剧其工作环境紧张氛围。因此,为满足青年教师成长需要,激发其工作积极性,高校应在充分考虑其实际困难,对敢于创新、科研突出的青年教师在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同时拓宽他们成长的平台,对于有科研潜质、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提供出国访学、交流机会,以让他们深入到学科领域前沿,增强青年教师工作上的获得感。

5.优化生活环境,营造美丽和谐关怀氛围。良好的生活环境是高校青年教师能否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的关键。青年教师处在人生发展的黄金期,事业逐渐起步,同时他们一方面“有形的考核和无形的道德压力,会让本来自我感觉良好的‘青椒’们茫然和自卑,心理问题便由此产生。”另一方面住房、子女入学入托、赡养老人、微薄工资收入等使其生活陷入了困境。为此,高校应积极关心青年教师思想、工作、生活及心理健康状况,通过调查研究、走访等多种形式及时准确地获取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解决措施,同时,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疏导心理压力,以提高其工作的热情,真正让其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教,以提高他们的职业幸福感。

高校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现离不开师德师风建设,只有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为新时代“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师德师青年教师时代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组织人事视角下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以“四个回归”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教职工音乐活动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影响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