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型”师资培养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0-02-25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福建 福州 350017)
通过分析《中国制造2025》可知,我国对培养制造业人才制定了新的标准,在未来职业教育过程中,将重点发展“工匠型”人才。而要想获得所需的技术人才,先要打造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对“工匠型”教师的具体含义展开深入的分析,明确打造“工匠型”师资潜在的各种问题,进而提出若干针对性的策略建议,成为培养“工匠型”师资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工匠型”教师的涵义
(一)传统意义的工匠
追根溯源了解“工匠”一词,所谓传统工匠,指的是专门从事传统手工业的劳动者,包括家庭、手工工场中的技工,[1]是传统工业技术的主体,具有专业的或手工业行业分工的、技术的或专门技能的、艺术的或工艺的三个因素,通俗地说,工匠指的是靠手艺谋生的人,这个群体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精湛的技艺。
(二)现代意义的工匠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工”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含义为工人,生产劳动,技术修养;“匠”是指有独特造诣的人;“工匠”指的是手艺工人。于是,通过现代角度来看,“工匠”有以下两种含义:第一,指的是现代手工业人,主要负责生产方面的工作,具有更高的实际性;第二,指的是现代职业工作者,他们有特点的专业,例如医生、教师、工人等,与第一类相比,他们的范围更加广泛。
(三)“工匠型”教师
教师可以归为广义工匠的一种,而“工匠型”教师具有多面性,除了和一般教师一样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技术技能,还秉持着工匠精神。金泽龙明确表示:所谓“工匠教师”,指的是不仅有很高的技术水平,而且专业精神很强,主要负责一线的生产工作,完全能够从事专业教学工作。此外,“工匠型”教师最突出的特点是倾向以工匠精神为基础的职业信仰来影响、教育和引导自己的学生,“工匠型”教师属于兼具匠得、匠心和匠能的复合型教师。
二、当前高职院校“工匠型”师资培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队伍结构和素质不适应
目前高职院校发展不太平衡,地区差异较大,且很多基础不扎实,多是由中专(职专)学校升格而来,原有的教师和升格后高校毕业新进教师组成了当前教师队伍结构的主体,既有丰富的企业经历又能很好地完成高校教学工作的“双师型”教师很少。在最近几年中,高职院校需要重点解决上述教师队伍问题,也是掣肘学校培育工匠型师资的主要问题。通过与多所高职院校的探讨交流可以发现,目前“双师型”教师如何制定统一的定性定量的考评标准也是摆在高职院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如果不做出合理地评价,就难以发挥很好的激励作用。而教师课业负担大,缺乏有效地组织管理机制等,导致教师企业实习流于形式。此外,产教无法很好地融合,校企缺乏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再加上很多教师缺乏工匠精神,最终使得高职院校缺乏培养工匠型人才的专业教师队伍。[2]
(二)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不适应
对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如果过于僵化,将对教师队伍建设过程带来不利的影响。如今,高职院校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时,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不同教师各自为政,难以达到互助互补的效果,并且理论与实践难以达到统一。其中,对于专业理论课教师而言,他们往往只考虑理论知识,对实践教学并不关心,在选择教学方式时,也只是灌输相关的理论知识,很多教师虽然精通理论,但忽略了与企业、实践之间的关联性,实训教学效果很差。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大部分高职院校管理者根本不重视打造“工匠型师资”队伍,从而导致工匠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而且没有真正认识到工匠型师资力量的积极作用,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三)培养培训体系和硬件设施不适应
对于师资培养而言,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然而在很多高职院校中,管理者没有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认为学校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如果无法取得很好的成绩,主要责任在于教师,不需要对教师分类,也不需要打造“工匠型师资”队伍,缺乏正确的工作机制。最近几年,虽然高职院校的设施越来越齐全,但无法满足产业升级需求,也面临普遍的耗材问题,很多设备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地利用,产教融合的程度较低。
三、高职院校“工匠型”师资培养策略
(一)强化对“工匠型”师资的挖掘和宣传
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还未充分意识到工匠型师资对学校自身发展的助推作用,没有正确认识到工匠型师资力量对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深入挖掘“工匠型”师资力量,即通过深入分析工匠型师资,明确他们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对工匠型师资力量的重视程度。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工匠型师资力量,高职院校需要创办相应的宣传版块,正确认识工匠型师资力量的积极作用,确定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更加正确的培育方法,将相关的培育风险减小到最低,使培育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为高职院校发展贡献最大的力量。此外,高职院校也可创办相应的咨询处,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等手段,获得更加全面的培育信息,每年拿出一定编制名额面向工匠类对口专业招考录用,增强工匠型师资的人才储备和队伍建设。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通过招聘专业的高素质教育教学人才,能够为其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减少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的阻碍,从而使高职院校的发展更加顺利,这也是培育工匠型师资力量的一个必要且有效的方式。通过大力宣传工匠型师资力量,有助于高校管理者正确认识“工匠型师资”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是工匠型师资力量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基础。
(二)立足院校自身制定合宜方案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其培养工匠型师资力量时,一定要深入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现实情况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法,保证高职院校稳定健康的发展。在不同的高职院校中,它们的特点各不相同,在发展工匠型师资力量以前,先要紧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之前有效地培养方法,对当前状况作出合理地调整,最终得到最有效地工匠型师资力量的培育方法。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分为师范专科类、高职综合类、高职文科类、高职理科类。[3]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对工匠型师资的需求从高到低依次为:高职理科类、高职综合类、师范专科类、高职文科类。因此,高职理科类和高职综合类院校是发展工匠型师资力量的主力军,这两类院校也占了高职院校的大头。高职理科类院校以应用类理科专业为主,多具有应用理科专业背景,部分院校具有职业技能鉴定权。发展培育工匠型师资力量一方面可以提升学校的整体专业实力,一方面有利于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就业指导。高职类综合类院校专业领域相对较宽,文理科兼具,办学类型丰富,办学特点是学历教育和职业训练并重。因而在培育发展工匠型师资应注重多学科交叉,同时注重将职业技术培训融入日常教学中,以利于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建立健全校企人才互通机制
通过打造校企人才共享的直通车,聘请企业一线优秀的工匠型人才走进课堂直接阐述、传授工匠精神,组织学校教师走进企业,亲身实践,有效体验工匠精神,互通双向提高教师的工匠精神教学水平,一方面让学生对企业传导的工匠精神有了具体可视化感受,一方面教师结合企业实践将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如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课专任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每5 年一定要最少6 个月从事一线实践工作。如果新任的专业课教师没有企业经历,必须到企业最少实践8 周后再上岗。公共基础课教师也应每年到企业进行考察、调研和学习至少1 周。新进的专业专任教师如果没有企业经历,也要到企业实践不少于8 周,考核合格后方能独立开课。要求到行业企业顶岗实习、考察观摩、技术技能培训,了解行业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知识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收集实际岗位工作案例和项目,改进后用于实际教学,推进行业企业实践成果朝着教学资源转化。
(四)大力提升教师的个人素养
对于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职院校而言,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工匠式教学。为此,学校必须针对教师展开工匠精神培训工作,让他们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真正含义,并充分理解工匠精神的实际含义(匠德、匠心、匠能),通过不断完善教师的个人素养,来培养更加强大的工匠型师资力量。定期对教师展开相关培训,有助于很好地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也有助于快速地提高教学水平,在培养工匠型师资力量的过程中,必须要想办法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通过展开培训是提高个人素养的重要方法,在整个培育过程中,其作用独一无二。另外,高职院校必须针对教师制定有效地激励机制。其中,可以提高“工匠型”教师薪酬,或者提供职称晋升机会,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相关教学工作。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通过深入研究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工匠型”师资培养机制,对提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至关重要,也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在促进高职院校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转型和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鉴于目前就业市场供需错误现象较为普遍,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乏,“工匠型”师资的培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国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职业教育观,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工匠型”专业人才,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