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探索·

2020-02-25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五育劳动教育

主持人语:本期发表著名教育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杨小微教授《从抽离到融合:基于劳动教育的“五育”共进之路》一文。杨小微教授认为,实践中的教育本是完整一体的活动,德、智、体、美、劳等五育划分只是一种理论抽象。现实中的“五育”往往在人们意识和行动中被割裂开来,因而大有重新“融合”的必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国际性全人教育思潮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尽管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有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但建立一个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在走向实践融合的过程中,劳动教育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这需要基于人的核心胜任力更新劳动教育的目标,并从课程、教学及项目式学习等多个维度探寻五育的共进之路。

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对当前劳动教育定位、目标以及基于劳动教育的五育并进问题展开探讨。

关于劳动教育定位,作者引述陶行知先生相关论述,指出,在陶行知先生看来,劳动的本义即是“做”,劳动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做”。“做”这个概念,陶行知先生进行大量的论述和说明,指出,“做”决不是盲行、盲动,而是在“劳力上劳心”。

关于劳动教育目标,杨小微教授指出,在核心素养培育的时代背景下,可从以下三点重新思考。首先,劳动教育的过程需要沟通和互动,以具体的劳动项目为依托,可涉及语言表达与符号运用,涉及信息科技与媒体,更渗透着艺术欣赏与日常生活中的美学。其次,劳动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参与的过程,学生可从中体悟到公民责任,亲历各种道德实践,结成临时或稳定的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在劳动中体验不同的文化。第三,劳动教育更是一种直接的自主的行动,劳动有益于身心健康,自不待言;当代劳动的复杂性与创新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思考与问题解决、规划执行与创新应变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劳动素养的定义需要整合其他四育的功能,从场境性和胜任力的视角加以提炼、试用和检验。

关于五育并举中的劳动教育,杨小微教授指出,首先,学科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知识技能的学习,联系劳动实践情境,结合学生的劳动经历和体验,激励学生投入到学习这种特殊的智力型的劳动中去。其次,主题式、项目式的活动或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营造一些劳动空间,从内容上把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文学、艺术、历史乃至哲学融汇在一起,而且从方法上把学习、思考、假设、验证、研讨等方法结合为一体,经历自主的和主动的探究与发现,形成有深度的学习过程。再次,与家庭和社区合作,为孩子们构建一个劳动化、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世界。要以社区和社会为阵地,组织社会公益劳动的实践活动;以家庭为依托,鼓励学生参与家庭生活中的家务劳动。从大教育大课程的视角,开辟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渠道。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徐冬青博士文章《劳动教育的现代价值诉求》,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背景,以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当前中小学中劳动教育实施现状与问题为出发点,着重探讨了劳动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所要澄清的现代价值定位问题。论文提出了五个基本观点。释放劳动教育的解放力量。徐冬青教授指出,加强劳动教育首要的是加强劳动实践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的解放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其二,揭示劳动教育的伦理意蕴。为强化中小学职业素养培养,将职业技能作为公民综合素养一部分,适应岗位能力锻炼的核心素养要求,提高学生社会胜任力。其三,开掘劳动教育的智力价值。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等。此外,阐释了劳动教育的文化意义,明晰劳动教育的思政方向。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明强小学姚凤校长等文章《发达地区小学劳动教育的养成路径探寻》,基于对当下学校劳动教育被“窄化、异化、物化”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从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发达地区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创新劳动知识,变革劳动技能,提升劳动内涵,解决对劳动教育窄化、弱化、异化等问题,与时俱进赋予其现代社会的劳动理念:精神性、智力型劳动和创造性、体验性劳动等新的内涵,以适应信息技术带来的劳动知识与技能等的新变化。因此,本课题研究还将在以下几方面继续探索,以期新的突破。

作者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克服以往劳动教育碎片化、散点式、单一任务型等弊端,在“五育融通”(德智体美劳)理念下构建“一体双翼”(学校为体,家庭、社会为翼)的劳动教育养成体系,并探寻自主性劳动内涵化、科创性劳动项目化和审美性劳动可视化等劳动教育新路径,适应当下和未来社会新型劳动及其教育智慧型、科创性和审美化大趋势。

主持人简介:

杨小微,男,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原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教育改革、教育现代化评价。

鲍道宏,男,福建教育学院教授,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基础教育改革、语文教育、教师教育。电子信箱:dhbaofj@163.com

猜你喜欢

五育劳动教育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