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策略探讨

2020-02-25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素质教育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303)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文件中强调,我国需要由制造大国转变成制造强国,在2025 年实现制造强国的建设目标,确保2035 年与世界制造强国的中等水平相一致。制造强国战略的提出,使“工匠精神”又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当中,积极弘扬工匠精神,实现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可以对我国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在“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肩负起培育高水平、高技能优秀人才的使命,对于良工巧匠的培养有着不可推脱的职责。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该把握时代发展脉搏,遵循时代发展基本要求,把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相互融合,采取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实现对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尽早实现高职院校优秀人才的培养建设目标。

一、高职院校加强培养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促使许多产业对规模效率给予高度重视,然而忽略质量效率,以至于许多产品的品质效果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根本需求,导致国内许多购买者转向国际市场。[1]新形势环境中,我国已经迈入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阶段,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怎样强化供给产品的品质,符合国内市场的基本需求。通过大力宣传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渗透至每一名工作建设中的思想意识当中,可促进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需要追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对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将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工匠精神深深浸润到当代大学生的心中,促进当代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二)满足企业用人的要求

工匠精神是对当代建设者综合性评价,也是用人企业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立足于实际情况,许多企业对于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满意度普遍偏低,并不满意当代大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模式、工作能力等方面。归根结底就是大多数当代大学生把就业目标局限于赚钱的层面,当代大学生以为在实际工作中只要不出现大的错误问题就可以。[2]基于此,许多毕业学生因缺失团结合作、敬业品质,工作方法单一化,过于重视自我意识,并不愿主动承担责任,没有创新能力与学习精神,盲目以完成任务目标为基准,使自身的工作积极性逐渐降低。当代大学生面临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损害,导致企业在发展建设中面临着许多缺陷难题。企业发展离不开高素养、高水平的优秀人才,需要团结一致才能促进企业长足稳定发展,然而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也是每个企业所需要的。在“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作为优秀人才的培养者,需要投身于工匠精神培养当中,强化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理想、道德品质、技能水平,使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满足人才培养的目标建设。

(三)实现大学生价值展现

在社会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用人企业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发生巨大变化,从过去“以学习为本”变化成“以素质为本”,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评估也由过去单一固定化向综合多元化发展。[3]高职院校毕业学生大多数从事一线生产建设工作,如若这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生产建设工作是单纯的机械反复劳动,其会使大学生的工作激情逐渐减弱,在工作中难以形成良好的创造力,也较难实现自我价值。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就业并非是单纯的谋生渠道,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高职院校需要意识到工匠精神培养的必要性,积极开展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使学生对工作有一个重新的认知,让当代大学生持续保持良好的工作热情、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才能使产品的质量效果不断提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自我价值体现在通过运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创造产品,可以在工作中获得满足与自信。当代大学生只有在工作建设中展现自我,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推动自身不断优化发展。

二、“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渠道

(一)推动教学创新,优化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在“工匠精神”视域下,职业素养作为人才选取的主要标准,也是在激烈的职场竞争取得胜利的关键武器。职业素养针对在特定中心理与生理的条件下,所呈现较为稳定的基本品德,主要以生理健康素养、心理健康素养、道德品质素养、审美素养、文化素养、创新素养为主导,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形成完善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承担着高素养、高品质优秀人才培养任务,当代大学生的品质水平直接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4]当代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课内教学内容的升华与感悟、课外实践的延伸。但是立足于当前状况,当代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属于分割过程,譬如职业素养培养成为《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教学任务,然而在当前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教学中,有关于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少之又少,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对职业素质教育内容需要进行优化设计,建立完善的职业素质培育目标,才能促进高职院校各个部门的相互融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中,强调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为了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离不开社会大众的积极努力。高职院校是职业素养教育培养的主要媒介,需要推动教学创新,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内在本质,寻找与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相契合的教学内容,才能将工匠精神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5]在“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应加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机制的创新力度,完善素质教育课程机制,明确职业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高职院校将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机制划分为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三种类型。其中,通过开设基础理论课程,进一步彰显其服务性价值,根本目的就是为专业实践课程服务,调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当代大学生对基础理论素养的理解与掌握。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为核心,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的职业专项能力,使学生的职业素养不断提升。让学生通过学习专项技能,在遵循当代大学生个性需求的基础上,利用项目化、小规模教学的形式,调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保障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开设综合素养课程,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当代大学生的职业意识,综合素养课程将与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相互融合,对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念、精神品质、身心健康等给予有效培养,促进当代大学生综合发展。职业素养课程机制通过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综合素养课程的积极建构,可保障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整体效果,有效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实现制造强国的转变发挥作用。

(二)更新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当代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当前针对专业素养课程而言,高职教师将重要的理论教育放在课堂当中,会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并不能十分理解,多数学生当走向工作岗位后才意识到自己对于专业知识了解甚少。[6]然而,对于非专业素质培育的教学内容,把教学方式限定于课堂当中,也会由于教学方式的限制,阻碍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落后的教学方法不断对教育整体效果造成影响,还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拥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因基础理论与学习方法的欠缺,成为阻碍当代大学生发展的主要诱因,基于此高职院校依然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教育活动,势必会使学生的参与性进一步弱化。

工匠精神拥有丰富的内涵,如若只评价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远远不及,还需要更新教育教学方式,积极建立教育平台系统,实现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为了解决上述教育问题,高职院校可通过职业素质教育平台的建立,着手于学校、社会与企业三个方面,建立“三位一体”的职业素质教育平台系统,强化当代的按学生职业素养。[7]譬如:高职院校与当地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探索机会,做好对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工作,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现阶段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然而工匠精神的培养往往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与反思才能形成。为此,高职院校利用校企合作方式,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多元的实习就业渠道,让当代大学生体会与感受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了解自身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真实差距,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而不断强化自身的综合能力,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

(三)优化评估形式,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水平

教学评估作为权衡当代大学生在校表现的重要依据,也是许多当代大学生对自我要求的基本点。[8]我国高校教育始终沿用分数制,高考就是最显著的形式,利用高考分数实现对学生的划分。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依然沿用分数制评估方式,尽管现下学分制盛行,但是依然基于分数制的基础上进行划分,导致教学评估方式单一。分数制的教学评估机制使学生可能出现认知偏差,例如许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找不到称心的工作,然而这些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需要对教学评估机制加以改革创新,采取多元化评估方式,才能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水平。

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沿用分数制与学分制相互融合的方式,对大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加以评定。此种评估方式可以让大多数学生以分为分,对于分数有着较深的执念,以至于忽视其他方能力的发展。[9]在“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应该把工匠精神引用到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当中,通过优化评估形式,采用多元评估方式,譬如自我评估、生生评估、教师评估等,强化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高职院校也可以采取“职业素养银行”的建构方式,以银行作为评估雏形,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行为进行具体量化,使其达到“储存”“提现”“贷款”的功能作用,实现对当代大学生的全面考量。

(四)建设校园文化,改善职业素质教育环境

职业素质教育作为养成教育,是强化职业意识、能力的过程。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视域下,组织学生参与职业素质教育,需要为学生构建和谐的工匠精神培育环境,达到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相互融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职业有关的职业素养加以了解,并把工匠精神内化成自身的基本需要。[10]例如,高职院校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挖掘,加大对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培养学生团结一致、敬业爱岗的品质精神,让当代大学生在榜样力量中感受与品味工匠精神在职业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实现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校园文化的构成并非在朝夕之间,而是随着社会的日益改变而愈发完善,需要将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在“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探索职业素质教育的培育路径,正视当代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面临的困境难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方法,实现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教育的相互融合,推动高职院校长足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素质教育
90后大工匠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工匠风采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工匠神形
工匠赞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