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聋人高等融合教育对策浅析

2020-02-25刘雪娇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聋人残疾人师资

刘雪娇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重庆 401331)

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是与普通高等教育与时俱进、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的重要体现。融合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推行是一项全世界教育工作者都在关注的工作,它的根本理念是人权的平等,认为残疾学生如要融入主流社会,就应该进入主流学校接受教育。[1]因此,如何促进新时代背景下聋人高等融合教育的发展事关重大,本文从宏观政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师资队伍等层面展开论述。

一、注重上层建筑设计,夯实政策与法律基础把握融合教育方向

目前我国聋人高等教育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高考进入普通高校的合适专业,另一种是通过单考单招进入高校设置招收聋人的特教学院、系或专业。聋人高等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第二种方式,即在特教学院、系或专业独立编班学习,即所谓的“大融合小隔离”。[2]在专业设置上,C校创办了特殊教育(信息与资源)专业,该专业是西部首个面向全国招收聋人大学生的高等教育专业;在学科设置上,C 校在特殊教育专业下为听障大学生设置了两个方向:聋人教师教育与残疾人辅助技术,该校也是全国首家设立并具有相关聋人教师教育培训师资及课程的单位,部分听障毕业生受聘聋校及其他特殊教育机构担任专任教师或生活老师。除此之外,该校还承接了中国残联彩票公益金项目,于2012年底为聋人实践和就业成立了聋人工作室。该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开创了西部地区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先河,其融合教育本土实践经验也为其他地区开展高校融合教育提供了新的办学思路。

从宏观政策方面,国家应通过政策的制定和调节理顺高等特殊教育的规划、发展和管理机制,尽快出台残疾人高等教育法及相关支持保障政策,为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残疾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管理体制机制,规范残疾人单考单招工作;政府应加强高校招生考试改革,逐步形成符合残疾人的身心特点和学业水平的残疾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从夯实法律基础层面,国家应加强高等特殊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和监督,确保每个残疾儿童少年接受到高质量、公平的教育,为高等融合教育的扬帆起航树立牢固旗帜。

二、强化育人多元化参与,探索学校家庭创新协同融合教育

《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 年)》中提出:“加强家校合作,充分发挥家庭在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和康复中的作用。”[3]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中也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通过对C校的17名聋人大学生进行访谈,笔者了解到有13名(占比76%)聋人大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读于普通学校(其中仅有1名聋人大学生在小学至高中阶段均就读于普通学校,其余12名学生高中阶段从普校转学至聋校),其余4名(占比24%)聋人大学生在小学至高中阶段均就读于聋校;接受过早期听力言语和语言康复训练的聋人大学生有6 名(占比35%),其余11名(占比65%)未接受过早期专业的听力言语和语言康复训练;访谈的17 名聋人大学生中有13 名(占比76%)接受过家庭式语训(大多由母亲担任康复训练者角色)。综上所述,C校的聋人大学生缺乏系统及时的早期语言干预的占比较大,虽然大部分的聋人大学生接受过家庭式语训,但是因家长缺乏专业的语训知识和技能,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言语和语言康复成效,绝大多数的聋人大学生在高中阶段难以适应快节奏和高强度“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因而大多选择进入聋校就读,最后通过参加单招考试进入C校就读特殊教育(信息与资源)专业。聋生因听觉能力的缺陷、聋校语言环境的单一和社交范围的狭窄,导致大多数聋生的心理适应和认知水平与主流社会脱节,即使接受过高等教育,在其毕业以后也难以真正融入主流社会。

探索学校家庭创新协同融合教育发展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统一家校教育观念,同心协力促发展;完善家校合作内容,丰富合作形式;优化家校沟通机制,提高沟通时效性;健全支撑保障机制,提供专项保障。强化育人多元化参与,首先,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家校共同体合作机制,引导学生家长认识到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育与智育互相渗透、互相贯通;其次,完善家校合作内容,高校应以价值引领作为家校合作的主要内容,以座谈会、主题讲座和网络宣讲等形式向聋生家长宣传学校倡导的治学传统、教育理念和专业课程实施现状,革除“高校本位”的思想弊端,使学生家长认同学校的课程实施和教育教学理念;最后,建立学校和家长的定期沟通机制,注重沟通的时效性,定期向聋生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实际表现和思想动态,合力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发展规划、实现成长目标。同时,家校共同体建设离不开理论、物质以及社会环境的支持,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支撑保障机制以及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也为家校共同体的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三、加强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创新,有力推进聋人高等融合教育变革

《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 年)》中提出:“统筹残疾人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支持高校增设适合残疾人学习的相关专业,增加招生总量。”[3]朴永馨教授认为,高等特殊教育是与师范高等教育、单纯残疾人教育既有共通性又有区别并密切相连的高等教育,是交叉的边缘学科,有其相对独立性,他还主张将高等残疾人教育纳入特殊教育学科体系。[4]作为新中国最早创办的高等师范院校之一,C校始终秉承“立教无类,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恪守“厚德、笃学、砺志、创新”的校训精神,建立起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和海外华文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完备教师教育体系。C校在特殊教育专业下为听障大学生设置的两个方向:聋人教师教育与残疾人辅助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艺术设计等课程为专业基础,以培养聋人师资与残疾人辅助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该专业为聋人大学生开设的主要课程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提升基本人文素养的课程;第二类是提升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课程;第三类是提升为残疾人服务的辅助技术相关课程。笔者在实际的访谈中了解到,这些专业课程的开设并不能真正地满足聋人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该专业培养方向主要是为聋校输送教学人才,培养聋人教师,和以计算机辅助技术为载体培养残疾人辅助技术人才,而这两种培养方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聋人大学生选择其他就业方向的可能性,缩小了就业选择空间,因此高等特殊教育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亟需变革。

加强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创新,高校可采取辅修第二专业的模式,聋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由大部分健听人组成的第二专业的辅修。同时,高校在为聋人大学生制定培养方案时,应结合人文课程的学科特点,将聋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合理设置聋生人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摒弃不切合聋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做到“聋生高等教育与职业标准对接”“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并注重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以致用”。[5]除此之外,应充分体现出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在培养过程中因材施教,注重聋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促进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的结合,充分发挥聋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突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聋人高等融合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高等融合教育的稳步提升离不开融合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方俊明教授提出:“随班就读实验区建设中普遍缺乏特教师资和相关专业人员,因此需要改善培养特教师资和专业人员的高等院校的办学条件,调整专业设置,通过深度的教育改革,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与工作能力。”[6]《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 年)》中提出:“到2020年,所有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任教师均应取得教师资格证,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还应经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同时要加大培训力度,在‘国培计划’中加强对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培训。”[3]然而目前高校开展的师资人才队伍建设大多与高等融合教育发展的进程脱轨,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C校创办了特殊教育系,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组建了跨专业、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以专业团队为核心的人才梯队,包括在职教师与外聘合作专家;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积极探索特殊教育学课程体系的建设,逐渐形成了以个别化教育教学为主轴的专业成长课程群,进一步打造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与特殊教育三个专业互选五门核心课程的专业学科群,培养融合教育师资队伍;在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方面,先后成立了全日制教育中心、知觉-动作教育康复中心、心理健康中心、自闭症儿童研究中心、融合教育研究中心、手语与聋教育研究中心、认知神经心理研究中心、辅助技术资源中心、职业重建中心等,并搭建了先进的教学实验平台和示范性的教育康复实践基地,除了本校的实践基地外,还与妇幼保健院、医院等建立了与教育康复密切联系的教学实验基地。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该校的特殊教育系目前已形成了一支梯队、结构合理,以实力为本位的专业教师队伍。

突出融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高校需变革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目标。在全纳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念思想和特殊教育一体化等观念的影响下,特教师资由单纯教育型师资向复合型师资类型发展。[7]因此,高校培养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应明确师资培养方向和培养方式,由传统的综合型课程向精细化课程转变,促进多学科参与,满足残疾儿童的实际特殊需要,培养兼具教育-康复能力的复合型融合教育师资人才;其次,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融合教育教师专业知识素质,促进融合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素养的生成,建立普特融合的教师教学共同体,开展融合教育师资力量的专业化培训,让每一个教师都具备接纳残疾儿童的教育态度、理念和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最后,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入门标准。建立和完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促进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建设法制化和规范化,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质,建设双师型特殊教育教师人才队伍,为聋人高等融合教育发展的储备重要支撑力量,为提升高等融合教育的整体质量水平夯实基础。

结语

聋人高等融合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聋人共享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有助于聋人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落实教育公平的新时代要求。本研究探讨新时代背景下聋人高等融合教育发展的实施对策,以C校作为典型个案经验,从宏观政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师资队伍等层面展开论述。随着新时代的来临和新的历史方位的革新,社会的转型升级和科技的迅猛变革,科技与人文无缝衔接将会更有力地助推高等融合教育的发展,凸显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和“有教无类”,中国古老而又睿智的遐想——构建“美美与共”的“大同社会”,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倡导“聋听携手,共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期许将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聋人残疾人师资
中日聋人大学生体育参与比较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聋人文化身份认同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刍议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美国聋人文化略观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我骄傲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假”师资培训之平台,析专业发展之成效——论参与体育师资培训的体会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