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全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纪要
2020-02-25刘思璐韩嘉业姜浩哲
刘思璐,韩嘉业,姜浩哲
第八届全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纪要
刘思璐,韩嘉业,姜浩哲
(华东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上海 200062)
第八届全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HPM)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学术年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有关HPM方面的报告共36个,涉及张奠宙先生纪念、HPM理论探讨、HPM教学实践、教育取向的历史研究、HPM与大学数学教育、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6个主题.此次会议显示了现阶段国内HPM研究的特点: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实践案例增多;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研究范围拓广;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研究学段广泛.
HPM;研讨会;特点;启示
1 引言
全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HPM)学术研讨会由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牵头主办,自2005年以来,每两年举行一届,其中偶数届与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学术年会合并举行.HPM学术研讨会为国内外的数学史家、数学教育家和数学教师、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广泛的交流平台,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国内HPM研究的发展[1].HPM学术研讨会的报告汇集了国内研究的最新成果,集中反映了当前研究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八届全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HPM)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5月10—12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该届HPM学术研讨暨第十届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学术年会同期举行.此次HPM研讨会包括4个大会报告和32个分组报告,涉及HPM研究领域的6个主题.参会人员包括国内学者、高校和研究所的师生、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教师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这里对HPM学术研讨会的报告内容进行综述和分析,从中总结现阶段国内HPM研究的若干特点,以此为HPM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新的启示.
2 会议内容
该届HPM学术研讨会包括大会报告和分组报告两部分,其具体内容如下.
2.1 大会报告
此次会议有关HPM的大会报告有4个,分别是从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数学史、课堂数学文化、HPM2020和基于数学史的学科德育来介绍最新的HPM研究成果、学术资讯和未来研究方向.
宋乃庆教授大会报告的题目为“挖掘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数学史,促进学生学习发展”.宋教授探析了数学史进入小学数学课程的内涵、意义,及数学史在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数学读物等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体现,并以数学史中的数学文化故事为例,探讨了如何利用数学史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和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宋教授介绍了“西南大学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提升”的相关研究及其成果,包括数学文化推动小学素质教育发展创新与实践探索、义务教育第三方评估创新与实践探索等.
李铁安教授作了题为“数学文化进课堂:意义、路径与展望”的大会报告.近年来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着数学的文化价值,从而深层次、根本性地促进着学生的数学学习,数学文化进课堂已然成为时下中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备受青睐的重要主题.基于此,李教授论述了中小学数学教育及数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数学文化及数学文化课的内涵、数学文化进课堂的意义价值、数学文化进课堂的理路与策略以及深化数学文化进课堂的几点思考.
孙旭花教授的大会报告介绍了“数学教育与数学历史的连接:以HPM2020为例”的相关内容.孙教授以《九章算术》中分数四则运算的理解为例,鲜活地说明了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结合的重要性,同时指出HPM旨在数学教育与数学历史的连接,倡导同仁抓住机遇和外部数学历史接轨,介绍并欢迎数学教育家、数学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加2020年7月21—25日澳门大学正在筹备的以中文和英文为媒介的HPM2020大会.
汪晓勤教授在大会报告中呈现了“基于数学史的数学学科德育案例分析”的相关内容.汪教授首先介绍了HPM作为数学学科落实立德树人途径的相关背景,其次论述了基于数学史的数学学科德育的构成要素(理性、情感、信念、品质等)及其对应的教学案例(有理数的运算、用字母表示数、分式方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2],最后通过总结德育要素、课堂活动和运用方式之间的关系来论证基于数学史的学科德育在课堂中的落实.该报告给予的启示是,无论从学科德育的理论还是实践上来看,数学学科德育已经在数学课堂中生根发芽,期待它在未来的数学课堂中遍地开花.
这4个大会报告,既有理论的探讨,也有实践的探究,充分体现了当前HPM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也向所有人发出了HPM2020(ICME-14的卫星会议)的“邀请函”.
2.2 分组报告
分组报告可分为“张奠宙先生纪念”“HPM理论探讨”“HPM教学实践”“教育取向的历史研究”“HPM与大学数学教育”“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6个主题.
2.2.1 张奠宙先生纪念
中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于2018年12月20日在上海逝世,先生是数学、数学教育与数学史的三栖人物,也是中国早期的HPM领路人.此次会议专门设立了纪念张先生的主题,共有3个报告,分别从他对中国数学史事业的贡献、他对现代数学史的探索以及他与HPM研究的紧密联系来缅怀张先生的学术生涯.
纪志刚教授作了“‘数学史决定了我的人生道路’记张奠宙先生的数学史研究”的报告来纪念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纪教授主要介绍了张先生对中国数学史事业的贡献:中国数学史学会的创始会员;开创了中国近代数学史研究的新时代;“为教育而历史”的卓越的实践家和学术领袖.同时提到张先生的一个“愿望”:希望推动上海数学史的研究,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派数学史”.
王善平教授通过“张奠宙先生的现代数学史探索道路”的报告介绍了张奠宙先生的生平,包括张先生走上现代数学史研究道路的背景和早期工作,以及后来的中西文明对中国现代数学产生和发展等研究.张先生还整理了清末至1949年中国数学发展脉络、中外数学的交流过程以及有关数学家的成就和海外华人著名学者的自传.最后介绍了张先生对于数学在其它学科领域有启发意义的探索成果.
邹佳晨老师作了题为“张奠宙先生与HPM”的报告,指出先生一直致力于HPM的学术引荐、推动研究、传播实践,是代表中国大陆首次参加国际HPM会议的学者,并在《数学教学》杂志创办HPM栏目、鼓励青年学者做中国特色的HPM研究、倡导HPM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在先生的支持和引领下,目前在中国大陆已经形成HPM研究与实践的团队和良好的学术氛围.
这3个报告充分反映,张先生个人学术研究的重要价值以及他对国内相关领域的引领作用.张先生的钻研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张先生的美好愿望,正等待未来数学教育工作者努力实现.
2.2.2 HPM理论探讨
HPM的理论探讨主要是从理论层面上探讨HPM的发展历史、HPM的教育价值、HPM与有关数学教育理论的结合等[3],相关的报告共7个.
岳增成老师的报告题目是“中国HPM学科发展之路”,提出以国际HPM学科的发展路径为参照,可将中国HPM学科发展路径划分为“从学科分离走向学科融合、坚守学科基础与积极借鉴、在实践与理论互动中走向特色之路”3个阶段,并提出中国HPM学科未来的发展之路:教育取向的数学史资料库和HPM案例库的建设、包含多元身份的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体的组建、HPM与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
刘芹英老师的报告是通过数学教育史例看从数学史发掘优选基因的意义和作用,该研究是对“笔算数学”的基因进行深入细致地对比分析,阐述了中国20世纪全盘西化的数学教育的得失,梳理了中国20世纪数学教育的历史,来使人们关注今天的数学教育是否有必要从基因知识结构上进行改革.
姜浩哲老师的报告是从HPM视角出发建立了人口增长问题的学习进阶设计,通过衔接中小学数学课程中人口增长问题的数学建模内容,以人口数据为依托,以历史发展为主线,能使学生认识模型本质和发展建模能力过程水到渠成.该研究建立了HPM与学习进阶理论的关联,其意义在于HPM理论能为具体知识点的学习进阶设计提供假设的依据和参考.
孟梦老师作了题为“‘问题化’:数学‘史学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实践路径”的报告.报告人指出,充分发挥数学史教育功能的基本思路是将数学的“史学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而数学史料“问题化”则是把数学“史学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有效路径.同时阐述了数学史料“问题化”的内涵及作用,提出史料选择、问题设置、教学设计是数学史料“问题化”的实践策略.
董晓丽老师以求最大公约数为例,探究古代数学思想,联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寻找数学史上的相关内容融入数学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指出中小学教材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方面的不足,如小学教材是围绕《九章算术》的机械化思想展开的,缺少公理化的严谨等,从而给出数学史对数学教材改革的作用与启示:辩证地看数学发展史在地域之间的差异等.
丁倩文老师介绍了职初教师基于数学史料的问题提出能力的研究,选取了190名职初中学数学教师作为被试.研究者根据已有的策略框架,对被试所提问题进行分析,形成结论,具体采用K-means算法,利用聚类分析,通过Python实现.研究结果为教师更加倾向于提出自由式问题,其次是条件式和目标式问题;教师提出问题的表现存在聚类特征,等等.
陈君煜老师探讨了HPM视角下数列教学中的直观想象素养,主要包括“良马图与等差数列求和”“形数与二次幂和”“等比数列的图形表征”“等积变换与数列求和”4个部分,通过探究并分析相关的历史素材和教学来说明HPM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可行性.
这7个报告展示了HPM的“中国道路”、HPM与学习进阶、HPM与问题化、HPM与核心素养、HPM与教师专业发展以及HPM的教育价值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2.2.3 HPM教学实践
HPM教学实践是指将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3],包括HPM课例的设计、实施、评价与反馈等方面,该主题是此次会议最热门的话题,相关报告共9个.
瞿鑫婷老师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历史与西格尔的数学探究式教学四阶段框架(准备与聚焦、探索与发现、综合与交流、评价与延伸)相结合来设计教学并实施.结果表明,数学史是探究性教学的指南,教师可依据数学定理的历史演进过程设计和实施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是数学史的重构,数学史创造了探究活动的机会.
卢成娴老师作了“HPM视角下‘复数的概念’课例的反馈研究”的报告.卢老师先呈现了教学中所使用的复数历史的微视频,接着介绍了基于历史的教学过程.同时指出,通过对实施教学的6个班级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得到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查发现:基于数学史的“复数的概念”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复数的应用价值,解决“学习复数的必要性”问题等.
刘思璐老师介绍了HPM视角下的高中函数概念教学对学生认知影响的实证研究,对实施教学的学生进行前后测问卷调查及课后访谈,以函数概念的历史发展阶段为测量工具,将问卷答案所显示的学生理解水平划分到相应的对函数概念的认知水平.研究结果和启示:经过HPM视角下的高中函数概念教学后大多数学生提升到了“变量对应水平”,等等.
朱彪老师以HPM视角下的高中函数概念教学为例,作了基于同课异构教学案例分析的报告,运用HPM课例分析框架进行比较和分析,探寻各自的教学特点及数学史在教育价值上体现的差异性,以期为未来的HPM课例开发提供借鉴.研究结果和启示:进行HPM视角下的教学设计要重视数学史融入的适切性与自然性;要注重数学史料的提炼与取舍,等等.
钟萍老师作了“HPM视角下的平面解析几何引言课”的报告来说明如何在教学中,重构式地通过问题链的方式展开探讨与研究;顺应式地呈现帕普斯“三线轨迹”问题的研究历程;复制式地将笛卡儿、费马研究的问题融入课堂.课后反馈表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的价值与意义,等等.
李德虎老师报告了HPM视角下“十字相乘法”的教学,讲述了该课例的教学过程,分析了相关历史资料的使用.课后反馈表明学生了解到因式分解的方法丰富多彩、感受到数学史带来的多元教育价值,并且借助HPM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包(微视频、数学史料和历史问题探究等),结合发生教学法可以让数学更加鲜活和有趣.
汤雪川老师的报告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从历史中找应用,看证明”.汤老师先分析了沪教版教材中有关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内容,指出教材重形式化而去内容化,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接着提出可以借鉴相关的历史资料来改善教学.汤老师设计并实施了HPM视角下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教学课例,并给出了课后的相关反馈.
刘兴华老师作了“历史名题:初中数学校本课堂的‘创新引擎’”的报告,提出数学史整合到数学教学课堂是HPM教育研究的深度挖掘方向之一,利用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优势,开拓数学史进入教学课堂的新阵地,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体现为:历史名题与数学概念核心思想方法教学;历史名题与解题训练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观察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融合.
韩嘉业老师报告了HPM微视频在二项式定理教学中的运用及HPM微视频开发流程和研究框架的设计.报告人对实施教学的班级学生进行了课后问卷调查和抽样访谈,发现HPM微视频融入数学课堂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巩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等.
这9个报告,表明了HPM在教学实践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研究空间,高校研究者与中学一线教师协作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2.4 教育取向的历史研究
教育取向的历史研究,是对数学课程中知识模块的教育价值,或针对某个具体的知识和问题,进行相关数学史料的研究,相关报告共5个.
徐泽林教授研究了日本江户晚期的几何变换及其教育价值.日本江户时代和算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以几何求积为核心的无穷小计算和通过代数方程求解的复杂几何图形计算.江户时代后期和算的主要内容及和算家创立的一些几何变换方法,反映了汉字文化圈数学的构造性,也反映了东方人特有的思维特征,其方法随同几何问题在今天的数学教育教学中仍然具有价值.
张晓雪老师报告了正多面体的历史及其现代教育价值的研究,同时指出,正多面体在学校数学教育中亦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从平面过渡到三维空间,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数学奥秘的热情.
沈中宇老师报告了18—20世纪英美几何教科书中几何教育价值观的早期教科书研究,采用质性文本分析法考察研究对象中有关几何教育价值的观点,发现教科书中对几何教育价值观的阐述可以分成思维训练、实际应用、知识基础、品质培养、数学交流和审美情趣6类,并给出相关的变化规律及启示.
邵爱娣老师的报告是“美国早期代数教科书中的‘负负得正’解释方式研究”,选取1820—1939年间出版的200种美国早期代数教科书,总结出书中“负负得正”的解释方式共7类,即利用分配律、连减法、利用相反数、归纳法、几何方法、物理模型和生活模型,并揭示了解释方式演变的相关规律.研究认为了解“负负得正”的多种解释方式和历史演变,有助于教科书编写者和教师深刻理解符号法则的合理性.
周天婷老师作了美英早期三角学教科书中有关高度测量问题的研究,选取了1700—1899年出版的80种美英三角学教科书中有关高度测量的问题,将其按照解决问题需要构建的三角形个数进行分类,并得出其特点:从简单到复杂、从平面到立体、从具体到抽象.该研究为教科书编写提供丰富的材料,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相关启示.
这5个报告为HPM的历史研究提供了范例,既有关注“几何变换教育价值”“几何教育价值观”等数学课程中知识模块的教育价值,也有关注“正多面体”“负负得正”“高度测量问题”等具体的知识和问题.这些报告都不是纯数学史的研究,表明HPM的数学史研究要扎根于数学教育.
2.2.5 HPM与大学数学教育
随着高校教师对HPM的日益关注,HPM与大学数学教育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主题,该主题主要由高校教师来报告数学史在大学数学教育中的建设与探索,相关报告共4个.
李淑凤老师作了基于数学史的背景下对变量可分离方程的教学设计的报告,介绍了变量可分离方程的历史背景,以及从实际问题出发的相关教学设计,希望促成学生对方程及变量可分离方程概念的深刻理解,学到比课本内容更宽泛的知识,领会变量可分离方程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
宁锐老师作了“近代数学史在大学数学史课程中建设之思考”的报告,阐述了近代数学史在大学数学史课程中建设的两条基本思路:贯通高等数学三大主流学科发展的总体脉络作为近代数学史在大学数学史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和共性的要求;针对大学数学史课程在3个层面的差异化需求建设不同形态的大学近代数学史课程.
欧阳顺湘老师介绍了历史与文化视野下的实分析教学,实分析是大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而又有一定难度的课程,该研究是将实分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自然地与具体数学内容结合,期待改善实分析的教学.
邵婷婷老师报告了数学史融入离散数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分析了离散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对大量的抽象概念学习动机不足、难以理解的问题,提出将数学史融入离散数学教学的观点,教学模式为“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概念剖析”“知识运用”“课堂小结”5个环节,展示“集合的基数、可数集”概念的教学实例,并分析数学史融入离散数学教学的效果和教育价值.
这4个报告显示了数学史正悄然进入大学课堂,高校教师正不断探索数学史在大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虽然报告数量有限,但是大学数学教育为HPM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未来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2.2.6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
有4个报告的研究内容涉及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之间的关系,它们是从数学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的.
代钦教授作了“艺术家的数学文化智慧——对拉斐尔《雅典学院》的数学文化史分析”的报告.代教授对拉裴尔的《雅典学院》进行了数学文化史分析,展示了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数学家和艺术家的数学思想,表现出人类追求知识和智慧的古典理想.《雅典学院》充分阐释了数学、艺术和哲学的内在统一性,对艺术史、科学史和哲学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卓忱老师分析并比较了中法初中数学教科书章前页中的数学文化,探讨了人教版、北师大版和法国Prisme版这3版教科书中章前页各自呈现了哪些数学文化内容且有何异同.将数学文化从知识源流、学科联系、社会角色、审美娱乐和多元文化这5个维度分类.研究结果和启示:中法教科书中的数学文化分布有所不同,法国教科书章前页中数学文化数量多、数学史丰富是其特色等.
余庆纯老师报告了其基于数学史的高中数学文化内涵课例的分析,选取2012—2018年间的20个高中HPM课例进行分析,将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内涵分成知识源流、学科联系、社会角色、审美娱乐与多元文化5个维度,并指出为了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教师需要加强教育取向的历史研究,更有针对性地运用历史素材.
林庄燕老师根据已有“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内涵”分类框架,选取初中12个HPM课例,分析已有的初中HPM课例体现了哪些数学文化内涵及其特点与不足.研究发现,相比而言“学科联系”“社会角色”“审美娱乐”3个维度的运用情况并不如人意,应在HPM课例中更深刻地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这4个报告分析了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史、数学教科书的数学文化以及HPM课例的数学文化,为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渗透提供丰富的启示.
3 会议特点
根据上述报告内容的综述,可以看出目前国内HPM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1)以课例研究为主要模式,将数学史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有所增加.有关HPM教学实践的报告共9个,是报告数量最多的主题.研究者们立足于HPM案例开发框架,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通过反馈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对课堂实施效果进行检测.可见HPM课例研究方法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有所加强,课例的效果评价受到重视.
(2)研究范围有所拓广,关注学科德育、核心素养、学习进阶等内容与HPM的结合.报告内容既有基于数学史的数学学科德育案例分析,也有HPM视角下直观想象素养的理论探讨,但是相关报告数量较少.而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相关研究是此次研讨会一大亮点,涉及的报告较多,有2个大会报告,4个分组报告.
(3)研究学段覆盖广泛,涉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4个学段.相较于以往的HPM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有关小学和大学数学教育的HPM相关研究有所增加,研究者既有来自不同学段的一线教师,又有研究不同学段的高校学者,故而各学段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
4 结语
综上所述,该届HPM学术研讨会共涉及6个主题的研究内容,具有: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实践案例增多;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研究范围拓广;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研究学段广泛三大特点,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与展望.
(1)夯实课例研究,明确评价指标.HPM课例的开发工作,已经成为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的重要基础.实现HPM课例研究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一环在于评价指标的建立.目前的实证研究均聚焦已有的课例,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进行评价,缺乏量化工具的开发与使用.希望研究者进一步关注课例评价的量化指标,并且关注HPM课例的德育价值和课例开发的规范性.
(2)拓宽研究视野,开发多样课例.该次会议反映出,当前国内HPM研究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研究者应当与时俱进,拓广HPM研究的方向,将HPM与教师专业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等热点相结合.HPM课例研究的课型也亟待增加,期望未来出现更多序言课、拓展课、高三复习课等课型的课例,实现HPM课例开发的多样化.
(3)继承先生遗志,弘扬中国特色.张奠宙先生曾勉励和希望全体华人数学教育工作者未来能“以华人数学教育学派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4],并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HPM理论寄予厚望.而HPM2020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作为2020年ICME-14的卫星会议,国内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应当积极参与HPM2020,并在会上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HPM研究成果.
该届HPM学术研讨会规模空前、成果丰硕,集中展示了现阶段国内HPM研究的成果,为未来的HPM研究提供了启示.期待在第九届全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上与各位同仁再次相聚.
[1] 蒲淑萍.“第四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数学史学会学术年会”会议纪要[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3):100-102.
[2] 汪晓勤,栗小妮.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理论、实践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48-52.
[3] 沈中宇,邹佳晨,汪晓勤.ICME-13之HPM专题研究综述[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5):71-76.
[4] 邹佳晨,姜浩哲,沈中宇.新时代华人数学教育研究的特点与展望——“第三届华人数学教育大会”综述[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2):99-102.
Summary of the Eighth National Symposium o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LIU Si-lu, HAN Jia-ye, JIANG Hao-zhe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The Eighth National Symposium o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HPM) was held concurrently at the Tenth 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There were 36 reports covering 6 topics: The commemoration of Professor Zhang Dian-zhou, HPM theory discussion, HPM teaching practice,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educational orientation, HPM and university mathematics education, mathematics cultur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The symposium showed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domestic HPM research: The practical cases of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is increasing; The research scope of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is expanding; The research object of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is becoming extensive.
HPM; symposium; characteristics; enlightenment
2019-12-06
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基地研究项目——数学课程与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研究(A8);华东师范大学第五届教育学部大学生科研基金——高中HPM微视频教学应用的调查研究(ECNUF0E2019KY031);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8年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数学史融入小学单元教学对少数民族学生数学情感态度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刘思璐(1995—),女,陕西咸阳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姜浩哲为本文通讯作者.
G420
A
1004-9894(2020)01-0093-05
刘思璐,韩嘉业,姜浩哲.第八届全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纪要[J].数学教育学报,2020,29(1):93-97.
[责任编校:周学智、陈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