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论域下构建高校师德自觉路径研究

2020-02-25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立德

苗 雪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4)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立德树人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的“大上有立德”和《管子·权修》中的“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崇德尚礼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树人需以德为先,是古人追求理想信念的价值体现。高校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时代使命。2018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对高校教师的师德品行予以规范。将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理论融入高校师德建设进程中,提升高校教师构建师德的自觉性,为实现教育强国战略储备雄厚的师资。

一、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的特质蕴藉

习近平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在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战略位置,详实阐释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和实施路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2],科学、深刻地回答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理论精髓“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3]的问题。

(一)“立德”与“树人”的二维互质性

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是由“立德”与“树人”两部分组成的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具有二维互质性。“立德”首先要立师德[4],关乎培养人立什么德,如何立德的问题。“立德”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5]。“明大德”就是要帮助学生树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德。“守公德”就是要帮助学生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之德。“严私德”就是要帮助学生树崇德修身向善向上之德。“立德”既要立学生之德,也要立教师之德。“树人”首先要树人师[6],关乎树什么样的人,为谁树人的问题。“树人”必须树有“德”之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7]。“树人”就是要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8],帮助学生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践行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圆梦人”。“立德”为先,“树人”为本。“立德”是“树人”的教育方式方法,“树人”是“立德”的最终教育目标,“树人”的教育过程需将“立德”贯穿始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的。

(二)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党性原则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确立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建设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是在党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行知识技能培养、思想文化教育的场所,帮助受教育者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形成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文化思想,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建设的坚定拥护者和捍卫者,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身份角色转变。“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9]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人”关乎国家未来的制度建设和主流价值观。西方世界塑造的所谓“普世价值观”,掩藏了社会制度不同带来的意识形态对立的根本冲突,向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大肆传播所谓的“普世思想”“普世文化”。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实用主义思潮正在冲击我国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在高校校园中蔓延。高校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与世隔绝的“孤岛”,在“培养什么人”以及被培养人的思想价值取向问题上,高校绝不能做旁观者,更不能培养出“掘墓人”。因此,高校的立德树人教育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是培养党和国家建设后备力量的主阵地,教育目标和根本任务决定了党性原则是高校办学的根本属性。

(三)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理论的传承溯源性

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具有理论传承溯源性,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德育文化的思想宝库,承袭了我党历届领导人的德育教育思想。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尊德重教的优秀传统,从教育理念、价值导向等各方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德育文化的魅力。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孕育了浓郁的育人思想文化,西周时期的教育以“六艺”为主要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即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居首位。春秋时期的孔子深刻地阐释了德育、仁学思想在国家治理与民众教化中的重要作用,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0],将礼义廉耻孝悌忠信作为“人之为人”的基本品质。在价值导向上教育引导民众树立“家天下”的家国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舍我其谁、敢为天下先”的担当进取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届领导人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将德育摆在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毛泽东明确指出德育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1]邓小平将培养“四有”公民作为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赋予了德育的方法内容、原则体系。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与我国历届领导人的德育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开拓创新,更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人目标需求,更适应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具有与时俱进性和时代性特质。

二、高校教师建构师德自觉的影响机理

高校教师的师德是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行,是“教师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经过这些努力所形成的道德品质。”[12]高校教师受到多元价值文化和评价考核体系等因素的影响,制约着教师自身师德建构的主观能动性。

(一)多元价值文化冲击教师的教书育人师德自觉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外来文化、价值观念随之充斥在我国社会文化环境中,拜金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一度让很多人迷失了自我的价值取向,有些教师在各种利益诱惑面前放弃了自身应担负的教书育人使命、忘记了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职责,甚至禁不住金钱的诱惑下海经商、做起了买卖、搞起了副业,走进教室上课的目的只是为了保住自己工作的“铁饭碗”,上课迟到早退、课中接打电话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自身的教师形象完全被身上的“金钱味”淹没,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淡漠,只将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人生的理想追求。没有树立崇高的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职业使命感和归属感,对个人的职业道德行为要求低下,甚至漠视教师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与此同时,一些教师没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自身缺乏政治理论知识素养和政治鉴别能力,对中国共产党党史和新中国发展历程知之甚少,对国家发展进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政策主张缺乏全面、客观、正确的认知,极易受到西方国家等外来势力的“颜色革命”“和平演变”等意识形态渗透,面对西方国家大肆鼓吹“历史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渺茫论”、标榜所谓的西方民主优越性、吹捧西方科学技术先进性的时候,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其真实的政治目的,甚至出现思想认同的趋向,并将个人思想情感带入课堂,影响、干扰学生的政治辨识度和正确政治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恶劣的影响。

(二)教师评价考核指征体系欠缺对师德的完善考量

高校制定的教师考评机制对教师的师德自觉会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在现有的高校教师考核机制中对于教师的考核评价一般以可量化的衡量指标为主,而对于师德考核等“软性”的考核指标的衡量标准则较为模糊,对于师德的考评一般都采用“一票否决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能有效的给予教师师德等次的界定则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因此,很多教师为了能够在学校的考核机制中获得好的评价等次而将精力更多的放在具有可考量性的指标中,如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等,从而放松甚至忽视对自身师德的培养自觉。有的高校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测评纳入绩效考核中,本意是为了对教师的教学情况有更加详实的材料,但在实际操作中对教师测评的考核指标设置得非常单一和机械化,出现不分专业、不分学科,所有任课教师统一采用同一个测评体系进行考核的现象。在考核指标的设置中,更多的是对教师教学效果、教学手段的考量,而对于师德方面的考核指标则非常少,并不能详实地反映教师在课堂中的真实师德品行。由于高校教师考评机制中存在过于重“量性指征”轻“软性指征”的问题,一些教师为了能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唯学校的测评体系、评职称标准是从,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为了测评而教学的现象;一些教师将精力重点过分放在教学科研上,重科研轻教学,甚至不惜学术造假,一再触犯师德底线,自身师德品行沦丧。不仅没有为学生树立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价值导向和道德观,甚至会严重影响学生道德辨识力和道德品行的养成。

三、依托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构建高校师德自觉的路径

“立德树人,师德为范。”[13]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以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为指导,注重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四个相统一”“率先垂范”原则,切实增强教师师德构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提升高校教师自身的师德理论修养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师者,人之模范。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思想价值观、身心均尚处于待成熟阶段的群体,工作的内容是将教育者的思想文化、知识技能施予受教育者,达到帮助受教育者入心入脑、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教师的职业特质决定了作为育人者,自身首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做有坚定信仰、道德情怀、高尚品行的“大先生”,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14]。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掌舵者;既要注重自身专业技术技能知识的储备、具备丰富的教学手段、练就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更要不断提升个人的师德理论修养、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坚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5]教师树立坚定的理性信念能够成为学生在知识海洋中遨游的灯塔,为学生播撒充满希望的光明种子。“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16]教师的政治信仰坚定,牢固树立“四个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道德行为标准,在教学工作中将会把充满正能量的思想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营造积极良性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于心,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者和圆梦人。

(二)坚持“四个相统一”原则,切实完善高校师德制度规范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7]高校要坚持“四个相统一”原则,切实完善教师师德制度规范和监督考核体系,强化政策激励引导,做好高校师德建设的顶层设计,对师德的考量标准要更具有可操作性,形成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职责明晰、院系负责、学生参与的四级联动机制。成立师德建设委员会负责学院教师师德考核管理等相关事宜,实时跟踪、定期反馈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状况,完善教师道德失范惩处机制,设立公众监督平台,帮助教师树立师德师风底线、红线意识。完善督导听课制度、教师互相听课制度、学生课堂测评制度,及时发现教师在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教师道德品行。加强师德师风宣传教育,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树立身边优秀师德典范,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讲好师德故事,利用学校的微信、微博、校园网站开设师德专栏,将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同时可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宣传展板、电子屏、校园广播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对师德品行高尚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带动引领其他教师向模范看齐、向标兵学习,形成以品行高尚教师为榜样、争做师德先锋的良好风气。同时,将师德教育纳入新教师入职培训课程中,定期组织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专项学习,开展师德专题讲座,学习全国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并组织教师集中学习交流研讨,切实增强教师提升自身师德自觉的政治使命感、责任感和职业归属感。

(三)坚持“率先垂范”原则,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好老师的首要标准就是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行要合格,德高者为师、身正者为范。“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为身的楷模。”[18]教师的师德品行不仅表现在课堂中用真心、爱心、耐心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更体现在自身对教学工作的忠诚和对育人事业的热爱。“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19]教师的道德涵养会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产生影响,教师的思想认知、价值取向都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向师性心理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无条件的信任感,教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言行举止都是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教师“三观”端正、道德品行修养高尚,在与学生的课堂互动、课后沟通等日常交流中能够释放出榜样力量感染身边的每一名学生。“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0]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就需要教师坚持“率先垂范”原则,以自身作则、身体力行,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21]。面对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互联网迅捷化的时代,特别是有些“职业写手”出于某种目的在网络上肆意散播以金钱至上、污蔑辱伤英雄、扭曲历史等为噱头的文章,悄无声息地打响“文化精神摧毁战”,如何能够让大学生在各种“诱惑”面前仍然永葆“初心”,教师所肩负的责任使命更为重大。教师要牢记立德树人使命、不忘教书育人根本,将自己作为学生成长成才过程的一面“镜子”,用坚定理想信念、自己的道德涵养、知识素养、生活阅历和人格魅力以实际行动点燃学生心目中对真善美的向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沁入学生的思想心田,帮助大学生提升政治鉴别能力和价值观判断能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自信,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师德立德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