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自己成为一束光

2020-02-25林泽兵

师道(人文) 2020年9期
关键词:陈军班主任教育

林泽兵

2020 年的高考, 学校安排我外出担任监考员。 高考的前一天,在考场, 我碰到了陈军, 原来一年前他从农村中学调到了这所省一级学校。 我不觉得意外, 他有这个实力。 见面后, 他感慨地说: “能有今日, 还得感谢工作室的培养!”我笑着说, 是你自己培养了自己。晚上, 陈军、 吴向鸿、 黄春娇、 李卓旭等昔日工作室的老师到我下榻的酒店交流, 其中李卓旭特意从20 公里以外的学校赶来。 在酒店的房间里, 我们沏好潮汕功夫茶,伴着缕缕茶香, 重温一起开展教育研究、 共同成长的日子。

2011 年9 月, 李 卓 旭 来 到 了揭西县钱坑中学这所农村学校, 成为了一名高一数学教师。 大学毕业后, 卓旭在大城市有过一段短暂而充实的企业工作经历, 为了满足父母的满腔期待, 他选择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贫困山区揭西, 开启了平凡、 平淡, 对当时的他来说甚至是无聊的山区教师工作。 山区教育, 工作压力不大, 但在日复一日程式化的日子, 他并没有找不到职业的价值感。 他坦言, 一度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却又寻找不到职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只能在离开与留下的彷徨中备受煎熬。 年轻的生命不允许长久的迷惘, 年轻人处理危机来临的方式, 是尽快找到释放生命能量的出口。 在教书的前两年,卓旭选择了一条 “另类” 的路——他当着科任教师的责, 操着班主任的心。 然而, 每次 “喧宾夺主” 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 心里总是不踏实, 也总免不了他人 “不在其位而谋其政” 的嘲讽。 直到从教的第三年, 他终于当上了班主任, 这个烫手的山芋别人避之不及, 他却爱不释手, 他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班级管理中。 于他而言, 班主任工作是寻找职业成就感的尝试。

高中学生面临身心发展和高考升学的双重压力。 就读农村薄弱高中的学生基本上都是 “学困生”,很多班主任的工作只能停留在一般的事务性管理上, 只图不出乱子就好, 学生所面临的成长问题终究无法解决。 但卓旭的班级管理却显得与众不同, 他的教育实践丰富多彩: 组织学生民主选举班委组织、学生自己制定班规; 开展学科知识竞赛、 班级辩论赛、 迎新春诗词朗诵大赛; 策划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课; 组建耘梦文学社……放在城区优秀学校, 这些举措或许平平无奇, 但在农村高中, 就显得非常难得了。

卓旭成为学校最忙碌的班主任, 但这些活动, 却使得学生获得更多成长的契机。 对于班里的 “问题学生”, 卓旭并未任其自生自灭。读过卓旭的教育叙事, 我很佩服他不着痕迹的转化方法。 比如那位曾令科任老师头痛不已的小胜, 卓旭创造条件让他在班级活动中慢慢地感受到被人尊重的喜悦: 组织辩论赛, 充分发挥他 “耍嘴皮子” 的优势; 推荐他在文学社中担任美术编辑, 一施所长……

在基础薄弱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 教师的职业态度对学生的影响尤为突出。 由于卓旭在班级管理中的辛苦付出, 学生对他既亲近又尊重, 也让他看到教育更开阔的气象: 教育是成人之美的事业。 这是从教育实践经历中颖悟所得, 其中凝聚了他个人从职业困境中突围、实现成长的喜悦, 远胜于那些空洞无物的口号、 抽象干瘪的理论。

参加工作的第四年, 卓旭就在县、 市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中获得佳绩, 比赛让他更加坚定走自己所选择的路, 同时产生班主任角色必须 “升级转型” 的新思路, 毕竟依靠拼体力, 拼激情的管理模式, 长久下来难免有被掏空、 被耗尽的感受。

于是, 2015 年, 卓旭成为我所主持的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学员。 我知道卓旭在德育创新路上的不懈追求, 不过令我惊讶的是, 卓旭年龄不大, 却很清楚自己要走的路, 这在乡村教师中是很难得的。卓旭对个人的情况早有了全面的反思, 比如他说自己的优势是年轻热情、 不畏繁劳, 而不足则是缺乏研究意识和科研能力。 所以, 在进入工作室之初, 卓旭就做好了专业成长规划。

尽管班级管理消耗了卓旭很多精力, 为了实现发展目标, 他一直坚持读书和写作, 参加工作室学习一年之后, 他小试牛刀, 文章 《平凡的幸福之路》 发表于 《师道》 杂志, 对他来说也是莫大的激励。

我曾经问过卓旭: 班主任工作面对的主要困难和压力是什么? 他直言不讳——职业倦怠。 当下班主任陷于职业困境的原因, 有大环境下班主任角色被定位于 “事务型+问责对象” 的错位, 也与班主任缺少教育反思与成长意识有关。 班主任岗位要留得住人, 除了经济激励以外, 还要让一线教师感受到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者的价值, 看到班主任工作专业化的发展前景。 当然, 除了大环境的影响之外, 关键还在个人, 很多甜美的果实也可在贫瘠的砂砾中长出。

2009 年, 陈军从华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 成为了一名农村教师, 同年, 陈军参加了广东省为期5 年的 “农村教育师资培养硕士计划”, 计划结业后扎根乡村教育。 落后的偏远山区, 无论经济、 文化水平、 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 都和繁华的广州有巨大的差距, 初为人师的他满怀热情, 灵感澎湃, 对未来充满信心。 然而, 在农村学校工作几年以后, 城乡落差使陈军内心滋生出一种复杂的情感。 和卓旭一样, 陈军的这种情感也来自于职业意义的迷惘: 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通过何种方式把价值体现出来, 是学生的学业成绩, 还是教师工资收入? 但这两方面他都不能在乡村教育中找到满意的答案。

这些年, 优质生源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 都流向城镇私立学校,农村学校生源每况愈下。 陈军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基础薄弱的学生义务补习, 然而由于家庭、 经济、 文化等原因, 很多农村孩子被各种心理问题困扰, 令他时常感到束手无策, 给他带来了深深的挫败感。 而他内心的困惑并没有彻底解决: 自己在 “农硕计划” 结束后选择留下, 待遇要比同样身份选择走出去的同学少很多, 内心难免变得焦虑; 面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现状的冲突, 日渐浮躁, 失去耐心。随着年龄的渐长, 他也害怕失去往日的激情与活力……他加入班主任工作室的初衷, 一方面基于对自身专业成长诉求的回应, 另一方面希望和一群热爱教育的同行一起思考乡村教育的困境。

林泽兵工作室成立之初, 我阅读工作室里每一位老师的简历, 发现陈军的工作经历和学历在17 位成员中显得尤为突出。 我决定约李卓旭等工作室老师一起走访陈军。他和我们分享了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个故事, 使我对乡村教师能够做什么这一问题有了更坚定的想法。

初三学习非常紧张, 为了激励学生, 陈军决定和学生一起 “创造” 一个 “坚持的故事”。 他让学生每天放学后在相同的时间以相同的角度给教室外的一棵木棉树拍照, 学生们一开始充满兴趣, 但重复多天以后就感到无聊, 开始怀疑这个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活动是自愿的, 慢慢的能坚持下去的学生越来越少。 就在这个活动快要以 “悲剧” 的结尾收场时, 一个女生第一时间拍到了木棉花开。 陈军终于把握住了他所想要的教育契机, 他召开主题班会, 把收集到的20 多张照片做成PPT, 让全班学生欣赏一棵木棉树悄无声息地开花。 下课后大家争先恐后地跑去看这棵木棉树, 师生一起形成共识: 唯有坚持, 方有梦想变为现实的可能, 坚持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绽放的过程。 后来陈军和他的学生特意在木棉树下合照, 草地青青, 天空蔚蓝, 一树木棉花繁盛地开放。 陈军的教育案例, 展示出叙事德育课题研究的内容、 方法和价值。 面对德育问题, 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去相信或感动什么, 学生的心灵在教育过程中被一次又一次地触动, 才能自然而然地被感动。

2016 年揭阳市第六届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 陈军以县初赛第一名成绩进入市的决赛, 在全市班主任展示教育智慧与释放教育激情的舞台上, 获得大赛初中组综合三等奖。 比赛的结果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过程对自我的历练。 于他而言,比赛的种种压力, 打破原来生活的平衡, 但一路走来, 精神世界慢慢地认可和适应了这些压力, 并构建出另外一种平衡。 记得他曾对我说, 作为一名选择支援贫困地区教育的教师, 他并不害怕付出, 重要的是付出的意义何在, 用研究者、叙事者的眼光来审视教育, 猛然发现, 就算一辈子呆在同一所学校工作, 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不会因此而停滞不前, 不会受限于环境。

最近, 和陈军交流时, 我问了他一个问题, 十年支教生活, 你收获了什么? 他爽朗一笑, 用毋庸置疑的口气告诉我: “我反对把教师当作焟烛, 牺牲自己, 成全学生。教师首先要努力成长, 成为一个能量场, 眼中有光, 才可能照亮学生的心灵。”

尽管乡村教育面临着各种问题, 并让人对乡村教育产生质疑,但农村孩子的成长总要有懂教育的人来陪伴。 在李卓旭、 陈军等乡村教育同人身上, 我看到乡村教师成长的方向: 面对喧嚣躁动的环境,沉潜下来积攒能量, 寻求专业素养上某一个点的突破, 让自己成为一束光; 同时, 克服内心的孤独, 努力寻找教育的同行者。 最终, 他们都惊喜地看到教育的魅力。 他们的足迹告诉我们, 乡村教师可以对现实不满足, 但也不必绝望, 要学会抱着改良的态度来看待乡村教育的点点滴滴。 乡村教育问题, 关键在人, 在于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与职业态度。

猜你喜欢

陈军班主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题解教育『三问』
水乡情
Pygmalion
陈军作品
夸夸我的班主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