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为语文寻玉女,且向杏坛觅金童
2020-02-25刘祥
刘 祥
在我35 年的语文教师生涯中,从未拥有过学校或者教育局指定的师傅。 刚参加工作的前几年, 乡村中学中还未曾推行师徒结对, 也不存在集体备课、 推门听课等教研行为。 等到拥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后,虽辗转了三所学校, 也都未将我视作需要培养的教学新手, 而是当作所谓的教学骨干正常使用。
但这并不等于我未曾得到过师辈或者同辈的指点与提携, 事实上, 我几乎在每一次课程改革或者教法变革的关键时期, 都有幸 “结识” 了大量的学界精英。 借助于他们传递过来的能量, 我才得以跌跌撞撞地跟上时代的潮流, 幸运地阅读了一些应该阅读的专业书籍, 写作了一些应该思考的教学文章, 开设了一些具有探索特性的研究课,出版了十余部教育教学著作, 成长为省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和省教学名师。
我 “结识” 学界精英的方法有三: 首先是阅读能够搜集到的名师课堂实录、 教学论文或教学专著;其次是借助网络论坛, 和全国各地有思想、 有才华的同行 “华山论剑”; 其三是利用外出学习或讲学的机会, 拜访各地的语文学科教学名流, 在交流讨论中汲取他人智慧。 此三类精英, 我皆视之为我的专业发展之路上的贵人。
此种成长经历, 让我对教育期刊或教育书籍的写作者始终充满了敬畏, 亦让我对那些在网络上东冲西撞、 为了一个课案而缠着某个名师争辩得脸红脖子粗的教育新人充满了喜爱, 更让我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始终以一种近乎迫切的期盼寻觅着志同道合者。 当岁月的风霜逐渐染白了双鬓之时, 这些复杂的情感已然逐步凝结为一份难以释怀的教育情结, 督促着我把更多的心思放到寻觅并培养语文学科的 “金童玉女” 中, 我期望用我的绵薄之力, 为年轻而有追求的同行搭建一条通往成功之路的捷径, 为已然“百病缠身” 的语文学科教学引入一份富含教育情怀的青春活力。
一、 你若有光, 我必视你为星辰
2013 年前后, 已经红火了十年的教育在线论坛在成就了数十位名师的辉煌事业之后逐渐趋于宁静。 我担任版主的语文沙龙中, 高水准的学科原创性教学论文已较为少见。 论坛上更多出现的, 是各路“诸侯” 已经发表在各大期刊上的学科教学论文。 这期间, 我注意到了一位比较活跃的网友 “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几乎对所有的教学论文都做了认真的研读, 总是认认真真地将自己的阅读感悟跟帖发在论坛上。 当然, 他的很多观点都不太成熟, 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隔三差五地, 他还会发几个主题帖, 游记类散文为主, 文笔很清新, 也很唯美。 我根据经验推定, 这应该是一位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老师, 而且是个热爱诗歌的年轻男教师。
在论坛上针对他的主题帖和跟帖进行了几次点评之后, 他开始给我留言, 向我索要QQ 号, 说是想请我帮他看一个教学设计。 因为他就要去中学实习了, 在准备一个教案, 不知道是否适合现在的中学教学。 加为好友后闲聊, 才知道他是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定向师范生, 大三, 真实姓名是刘尧。 他因为在图书馆借阅了我主编的 《与优秀教师同行》, 又网购了我刚出版的新作 《语文教师的八节必修课》,才根据我在书中提供的相关信息,追踪到了教育在线论坛。
那时, 我对国内在读大学生普遍没有好感。 我见到太多的大学生, 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 就抱定了要把中学六年的损失补回来的心态大玩特玩, 不是沉溺在游戏中难以自拔, 就是忙于谈恋爱或者游山玩水。 就算有少数认真读书的,也多是为了考各种证书, 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 像他这样有点空闲便泡在图书馆或者教育论坛上, 和天南海北的语文同行聊教育、 探讨教学技法的准语文教师, 实属凤毛麟角。
我对他陡生好感, 很乐意地研读他发给我的教学设计, 尽我所能提出修改完善的方案。 后来, 我时常会通过QQ 传一点语文教学的文章给他, 他也会把他在实习中的一些思考写成文字发给我看。 这段时间内, 我出版了四部教育教学著作, 他都买了阅读, 并写了很多心得体会。
2014 年夏, 他师大毕业, 依照协定回到了家乡宝鸡, 做了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我开始督促他阅读教学理论著作, 同时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 他对语文教学很痴迷, 买了录音笔录制自己的课堂,做成课堂实录反复研究, 发现自己的不足。 我也针对他的课堂实录提出我的想法, 尽量帮助他确立语文学科的课程意识, 促使其起步处的教学便能够走在语文课程的应有轨道上。 他进步近乎神速, 工作第二年便在市里的教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赢得了当地名师的欣赏, 被接收为市级名师工作室最年轻的工作教师。
我深知, 人的成长终究会遭遇惰性, 尤其是在小范围内赢得一定的声誉之后, 更容易滋生自满甚至自傲之情。 为了帮助他更好地成长, 我利用手头上正在做的一个公益项目, 将他带入了新教育星火教师公益培训团队。 这个团队, 由十余位江浙特级教师构成的导师团和三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教师构成的 “星火” 学员组成。 团队坚持每周提交一篇教育文章, 每月开展一次线上网络研修, 每年举行一次线下集中研修等主题培训活动。 将专家引领和自主发展相结合, 全方位推动 “星火” 学员的健康成长。 “星火” 学员中有一位老师获评为湖南省正高级教师, 一位老师获评为成都市特级教师, 一位老师考取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两位教师获得 “马云乡村教师奖”, 这是都是后话。
在这个团队中, 他成了人人都喜欢的小弟弟, 也成了激励更多“星火” 奋发前行的动力源。 那些已经工作了十多年甚至二十年的学员,面对了只工作两三年便取得优异成绩的他, 无形中便拥有了一种精神威压。 而他也在这个团队中收获了更快发展的力量。 这些从全国各地“浓缩” 而来的精英, 较之以他在现实中奋斗的那片土地上的教师群体,实在是具有了太多的正向能量。
每年的暑期集中研修, 短短的三天时间, 是我们师徒难得的团聚日。 这三天中, 我要求他申请担任活动主持人, 要求他在研课中积极发言, 要求他认真做好分配给他的活动日报的采编。 他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摄影特长, 拍下了研修中的很多精彩画面。 用他和其他 “星火”学员的话来说, 每年的研修虽只三天, 却能够清晰地听见自身成长拔节的声音。
他曾在一篇教育随笔中, 用这样的话语来表达他的收获: “印象深刻的是星火研修时和师父晚上一起散步, 畅谈愉快。 短暂的小径, 对我的语文成长却是未来长路的指引。那时候对我最重要的是理清了语文的很多本质性问题。 记得师父教我研究适合自己风格的名师, 把课堂实录转化成教学设计。 这个成了我后来成长中一个很重要的法宝。”
2014-2018 的四年间, 他读了很多的书, 写作了很多的教育教学文章, 也陆续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字。 他的课, 已超过很多工作二十年的教师。
2018 年, 他渴望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在依约赔偿了相关费用后离开了宝鸡, 来到了上海, 追随一位著名特级教师开始了新的人生历程。 现在, 他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 开发了初中阶段的古诗词课程和华东地区部分名胜古迹的游学课程。 他的语文教学天地, 正朝向无限广阔的未来铺展而去。
最让我欣慰的是, 在这一路的奋斗中, 他始终坚守了那份教育初心, 始终在认认真真地做好语文教师的份内工作。
为了给予他一定量的刺激, 我在2018 年时, 将又一位极为优秀的年轻教师引入了 “星火” 学员团队, 让他们在比学赶帮中互相激励、 共同发展。
二、 你欲放歌, 我自抚琴伴君吟
被我引入 “星火” 学员团队的这 “又一位极为优秀的年轻教师”,是我现在工作的学校中的一位90后, 姓仇, 芳名丹青, 比我闺女还小两岁, 我戏称她是我家二闺女。湖南人, 天津师大毕业时, 放弃了保研的机会, 直接踏上了三尺讲台。
进入学校的第一年, 学校给她安排了一位师傅。 她一开始只跟了自己的师傅后面听课, 听一节, 上一节。 但她似乎不满足于这样的学习方式, 在和语文组同仁稍微熟悉后, 便拎了张小凳子四处蹭课。 我因为不在语文组办公, 和她接触极少, 她在开学一个月内并未走进我的课堂。 我也没去听她的课。
学校的惯例, 新教师踏上讲台的第一个月, 总要面向教研组全体成员开设一节汇报课。 她的第一节汇报课, 教的是苏轼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 那节课, 她将教学重心放在苏词豪放风格的鉴赏之上,通过反复诵读和抓能够体现豪放特征的词句而串联起整节课的活动。课堂上, 教师注意了对学生个体解读的鼓励, 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认知经验。 从我的视角看她这节课, 虽然存在着文本理解较为浅近、 词作赏析存在碎片化等不足, 但她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从容自信、 她出众的口语表达能力、 她对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精心呵护, 都给我留下了极好的第一印象。 我甚至认为, 这是我近二十年以来经历的三所学校中遇到的最具培养价值的语文新人。
课后点评时, 我充分肯定了她所拥有的难得的教学素养, 也指出了她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主要是语文学科的课时目标定位和文学作品的整体性阅读感知。她顺势提出想跟着我听课。 我自然表示欢迎。 此后, 或许只是第二天, 她便拎着她的小凳子出现在我的课堂上。 每节课结束时, 她都会在教室外等着我, 我总要将我这节课的教学意图分析给她听。 我对课文的解读往往超越教学参考书中的预设内容, 更加偏重于基于常识的人情人性分析。 这一点, 常常让她感触备课时未曾想到。
熟识之后她告诉我, 她其实很早就“认识” 我。 当她大三实习时,为了研究她需要执教的 《项脊轩志》, 她就在中国知网上下载了我的文本解读论文, 然后又追踪阅读了我的其他论文和论著。 她说她大学时的电脑中, 就专门建有一个文件夹, 用来收藏我的教学论文和课堂实录。 其中, 她收藏的我在贵阳执教的 《登高》 课堂实录, 还在她毕业求职时成了她的“幸运星”。 她恰好抽到了这首古诗, 在极短的备课时间内, 只能参照我的教学流程进行说课, 最终顺利成为我的同事。
她在工作的第一年, 几乎每周都要听我几节课。 我则大体上保持每半个月听她一节课的节奏, 观察她的课堂变化。 后来她执教 《荷塘月色》, 执教 《林黛玉进贾府》, 虽依旧存在文本解读浅近的缺陷, 但教学流程日渐精致, 课程意识逐步增强。 这一年, 她参加市里的教学基本功大赛, 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 她录制的视频课, 在 “一师一优课” 中被评为部级优秀课。 她在一年时间内取得的成就, 已经超过很多工作十余年的教师。
她开始第二年的教师历程时,原来的师傅休产假已数月, 她顺理成章地成了我的徒弟。 我把她纳入我的名师工作室中, 成为工作室内唯一一个没有骨干头衔的初级职称的新教师。 在工作室中, 我不断给她分派各种任务, 一方面安排她经常性外出学习观摩, 另一方面督促她参加各种教学竞赛和论文竞赛。她极为勤奋, 常常为了做好一个课件而忙活到深夜两三点钟, 第二天一早又 “满血” 地活跃在早读课的讲台上。
她工作的第三年, 执教高三毕业班。 我对她的要求相对功利: 站稳讲台, 取得高考的优异成绩。 她几乎是全身心投入教学, 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赢得了社会和学校的一致认同。 再返回高一时, 她以仅三年的工龄, 便担任了学校顶尖的重点班的语文教师。 这个班的教学压力特别大, 大多数教师教不了, 少部分骨干教师不愿意教。
她的文字功底很好, 又不懂得拒绝, 很长一段时间中, 学校很多处室都找她写各种材料, 严重分散了她的精力。 我知晓这个情况后,利用自身的某种特权帮她挡住了一些份外之事, 监督她集中注意力研究学科教学。 这期间, 整本书阅读教学渐成风尚。 我要求她大剂量阅读能够搜集到的所有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论文和专著, 同时开始研发自己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课案, 力争成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领航者。
经过三四年的摔打, 她在教学、 教研、 教育活动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为此也引起了少部分人的嫉妒。 为了帮助她跳出小范围内的名利得失, 从更广阔的视野中审视自身的成长, 我把她也带入了新教育星火教师公益团队。 在团队中, 她无论日常工作多么繁忙,都不得不被督促着完成每周的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 参加每月的培训。 她因为拥有了三十余位 “尺码相同” 的人, 便不但能够清醒地定位自身的成绩, 而且能够自觉地放下各种杂念, 只瞄准前路的 “明亮那方” 而奋力前行。
三、 搭台唱戏, 此曲只为语文听
当我把刘尧和仇丹青都引入了新教育星火教师公益团队之后, 他们便不再只是我的徒弟, 也成了我的伙伴。 在团队中, 我们虽然名义上是导师和学员的关系, 实际上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我督促他们读的书, 我必须同步去读,去思考, 然后才好共同交流。 他们写的文章, 我必须一句句推敲, 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意见。 可以说, 这时的我们, 已经互为学习者。
我开始致力于帮助他们形成相对清晰的语文课程意识。 首先是要求他们阅读诸如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后现代课程观》 等理论著作。然后是带领他们研究全国各地的语文名师的课堂实录, 从这些实录中寻找可以借鉴的经验或应该注意的问题。 我这样做, 也是为了消除他们内心中的名家崇拜, 帮助他们确立 “吾爱吾师, 吾尤爱真理” 的治学品质。 第三步是要求他们尽可能多地把握各种展示课、 竞赛课甚至家常课的机会, 在课堂上积极践行自己的教学思考, 把课堂教学磨炼成熟。 第四步是撰写教学案例评析的论文。 我把我在全国各地执教的展示课的课堂实录交给他们, 让他们写出分析点评的文章。 这期间,刘尧发表了两篇课评, 仇丹青的两篇教学感思获得了省级论文比赛一等奖。
刘尧更换工作环境, 进入上海工作之后, 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处于极度不适应中。 内地和上海的文化差异, 体现在语文教学中便是从课程设置到教材定位、 教学法运用等都迥然不同。 这段时间他很恍惚,我对他的要求就是多向学校中的语文名家学习, 多投入精力研发属于自己的活动课程。 现在, 他终于走过了最艰难的适应期, 在大上海的讲台上站稳了脚跟。
相比于刘尧, 仇丹青或许拥有了更多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当她用三年时间走完从职之初的浪漫期之后, 她没有遭遇到令大多数人痛苦迷茫的幻灭期, 便直接进入了职业的成熟期。 她在教学上已无需我再作太多的帮扶。 我能够做的, 就是督促她读书和写作, 督促她参加各种活动, 经风雨见世面。 国家语委主办的经典诵读大赛活动开始时,我鼓励她积极报名, 协助她认真备课, 为她作诵读示范。 她自然也是竭尽全力, 最终获得了市级特等奖和省级二等奖。 和她一起参加教研活动时, 没有新想法, 便说给她听, 并要求她将其整理为论文。 目前, 她已在 《中学语文》 《师道》等杂志上发表了数篇文章。 她的《边城》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也被收集到 《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出版社) 中。 “语文报杯” 全国优秀课竞赛活动在扬州举行时, 我安排她观摩了全部赛事。 我还带着她和工作室其他教师一起远赴安徽、 湖南、 河南以及江苏省内的盐城等地参加工作室联盟活动。 在需要各工作室派代表进行主题发言时, 我习惯于让她打头阵, 逼迫着她学会现场即兴演讲。现在, 她已有胆量有能力在完全脱稿的前提下, 针对语文学科教学作长时间的自由演说。
再有五年时间, 我便面临着退休。 我不知道, 未来的五年中, 我是否还会遇到刘尧、 仇丹青这样的既有良好的语文素养、 又有难得的教育情怀的青年才俊。 如我这般起步于20 世纪80 年代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的骨子里流淌的多是一份极具理想主义色彩的浪漫情怀。 我希望我目之所及的教育行业中尽是胸怀崇高理想追求的年轻人, 但我又不无遗憾地发现, 在日渐功利的教育大环境下, 真正愿意潜心钻研教育教学、 真正乐意把教育教学当作一份事业去用心经营的年轻人实在不是大多数。 好在还有刘尧、 仇丹青这样的 “星火” 教师, 我在他们身上既看到自己年轻时的模样,又看到了当下教育的希望, 还看到了未来教育的值得期待。 我深信,未来的二十年间, 刘尧、 仇丹青这样的教育领域中的金童和玉女, 一定会成为最耀眼的教育明星, 闪耀于中国教育的辽阔天际。 那时, 古稀的我会满怀幸福地眺望着他们的光明, 为他们乃至为中国教育送上最诚挚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