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走失老人现状以及警方应对策略研究

2020-02-25李徐铭

法制与经济 2020年1期
关键词:公安机关养老老年人

李徐铭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38)

近年来,全国各地走失老人的发案率逐步上升,尽管各地警方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不同措施,但仍呈现普遍性和高发性的发展态势,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而对于此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仍未形成合理有效的管理办法。现今寻找走失老人的普遍方法就是贴寻人启事、分发寻人宣传单、媒体扩散寻亲消息、警方开展地毯式搜寻等,这些方式虽然有一定成效,但投入巨大、不可持续。

一、社会背景及老人走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口的加速增长,养老问题日益凸显。2018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已经达到17.88%,65 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4%。此外,根据7%的严重老龄化指标界定,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在2004年就达到了7%,并且逐年上升。按照两个标准来看,中国目前已经进入较为严重的老龄化社会。①

在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后,老年人特别是城镇老年人的经济供养情况有了较明显的改观,但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却日益突出。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使得养老服务体系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尽管目前的提法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但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在养老功能上面临缺损的挑战,核心化的家庭已不能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现今城市中广泛存在的空巢老人就是家庭养老没有尽到责任的体现。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去养老院安享晚年。虽然我国的社会福利机构与设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现实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据统计,2017年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5.5万个,比上年增长10.7%,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9张,比2016年下降2.2%。养老机构的增长速度赶不上老人对其需求的速度,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导致空巢老人的大幅增长,空巢老人无人看管,独自外出导致很多老人走失。

(二)直接原因

目前,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近600万人,约占世界总病例数的1/5。②老人年龄大,思维、记忆力、判断力都下降,再加上患有一些老年疾病,一旦独自出门散步,走错一条路后,很难找到回家的路。

我国当下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城市中的老人如不经常不门,会对住处周边的环境感到陌生。特别是一些老人印象的参照物,比如道路、树木、商店名称等出现变化,可能会使其失去参照,无法辨认回家路线。

二、警方应对老人走失策略现存问题分析

(一)警方处理此类问题的制度不完善

当有人向派出所报案老人走失之后,民警一般都是依照日常经验来处理,这受民警自身资历等条件影响大,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而在提倡制度化的当今,应当形成一系列走失老人的管理办法,使民警能够根据合理化的规定帮助走失老人回家,避免解决问题的盲目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二)警方寻找老人的具体方法落后

现今寻找走失老人的普遍方法就是贴寻人启事、分发寻人宣传单、媒体扩散寻亲消息、警方开展地毯式搜寻等。这种寻人方式虽然起一定作用,但如此巨大的社会投入,不是常态也不可持续。

(三)督促、预防措施不到位

发生走失老人的问题大多是因为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而子女无法时刻陪伴且没有为其佩戴联系卡。这种空巢老人一旦独自出门就很有可能不记得回家的路。面对此种可预见的情况,民警与居委会在督促和预防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没能做到从源头上预防。

(四)认领区的建立不完善

通过实际调研发现,公安、居委会、养老院等部门或单位对失踪人口的信息虽有登记,但相互之间难以共享,从而降低了家属找回亲人的可能性。且在目前众多的寻人启事中,绝大部分信息都是老人走失后亲属刊发的,鲜见提供老人信息给家属认领的情况,公安系统内部对失踪人口信息的联网和比对工作也亟待加强。

三、应对老人走失的原则及方法

(一)应对原则

1.及时性

公安机关在接到报案之后,应及时出警。老人走失,无论是对于家庭还是社会,都是一件令人揪心的事情。及时应对走失老人案件,不仅帮助老人重回家庭,也有利于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走向,宣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理念。

另外,由于老人走失案件本身的特殊性,能否及时恰当地处理、解决案件不仅关乎老人能否重回家庭,对于维护公安机关形象、引导社会舆论走向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待此类案件公安机关应当绷紧神经,履行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有效性

老人走失案件的侦查手段是否有效决定着能否快速侦破案件、找到失踪老人。如果方法不当,很有可能延误案情,遗漏重要线索,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公安机关寻找走失老人应该有具体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不能盲目寻找。应当通过对老人个人信息的了解,以及对公安机关自身所掌握的寻人资源(如视频摄像头、广播平台等)的整合,妥善规划、安排寻人力量,制定高效的找人方案。

3.针对性

公安机关针对不同的走失老人情况,应该有不同的寻找老人的策略。每个走失案例,都是处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具有特殊性。公安机关要在办理相关案件的过程中,多观察、多总结,深究每一件走失案件的原因,追根溯源,归纳出同一种时空条件下走失老人案件发生原因的共性,在此基础上,相对应地、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以最快的速度破案,给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交代。

(二)应对方法

1.完善保障老龄人口权益的法律制度

目前,保障老年人的专门法律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其在老年人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和主干的地位。在老龄化趋势发展的现代社会应该把“顺应老龄化”理念贯穿始终,改变原有的“应对老龄化”的较为被动的理念。应将老年人有关的一切权益,诸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卫生保健、照料服务、精神文化生活等纳入法律中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正视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积极的态度扩大老龄化带来的正面影响,从根本上缓解走失老人的问题。

2.提高预防措施

老人走失后,有相当多的家庭首先组织亲友们采取人海战术在失踪地点附近进行查找,无功而返后才去报案。这样就会错过警方寻找走失老人的最佳时间。公安机关应该利用社区民警的宣讲作用,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鼓励第一时间报案。

警方应根据居委会、养老院等部门统计的有关老人的信息,如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空巢老人等,对这些容易走失的人群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如统一制作丝带、挂饰等物品,将老人基本信息镌刻其中,方便热心群众及民警找到老人家庭住址和家人联系方式。或者让老人随身携带GPS定位系统,方便民警定位寻找。公安机关应该在寻找走失老人时将视频追踪、GPS定位等一些高科技手段运用其中,从而节省人力物力,提高找到走失老人的概率。而不应将方法局限于张贴寻人启事等传统手段。

3.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挖掘社会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民间寻亲网站,整合相关信息,使信息互通,并在共享平台上完成走失老人信息的刊登和查询。以往面对亲人失踪时,大多数家庭只能被动地等待寻亲启事带来信息反馈,不能主动地在已发现的失踪人员中核查有无亲人的情况。公安机关及相关部门、公益组织应提倡群众为路上不明身份的流浪老人拍照,并给照片注明时间、地点,发到寻亲网站上,除寻亲的信息之外,增加可供家属认亲的信息。公安机关也应该时刻关注这些寻亲网站中提供的信息,利用社会资源解决走失老人的问题。

同时,利用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在公安机关官方账号上及时发布走失老人的信息,调动社会力量,帮助寻找走失老人的信息。

4.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

公安机关应充分利用其他部门所掌握的有关走失老人的信息(例如对居委会统计的信息加以利用)实现公安、居委会、养老院等部门或单位有关走失老人信息的共享;在公安、民政、社会福利机构等官网上,设立失踪人口的专门统计数据库,为失踪人口的查询比对提供路径,并且实现这些资源的互通。

5.形成民警处理走失老人的管理办法

为了使民警处理走失老人事件时有据可依,避免出现仅凭个人经验导致的盲目行动和随意处置,建议依据现有经验并结合新的解决方法,形成警方针对走失老人的统一管理办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四、预防老人走失的建议方案

(一)形成养老新模式——社区养老

走失老人的问题根本上是由于我国老龄化进程中养老机制不完善导致的,所以寻求一种更健全的养老模式是减少老人走失发生的根本方法。

社区养老是指住在自己家中或长期生活在社区里的老人,在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养老机构或者相关组织承担养老工作或者托老服务的养老方式。老人可以晚上住在家里,白天接受社区的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其构成主要以社区服务中心为核心,以社区敬老院、托老所、家政服务中心、社区卫生康复中心为依托,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社区内有老年人的家庭为服务对象,由此建立一个畅通的网络服务体系。

社区养老服务主要内容包含三方面:第一,日常生活服务。一是送餐服务;二是代办服务,包括律师代理、看病就医、代交电话费、代办邮政业务代购日常用品、办理保险业务等;三是家政服务,包括清洁卫生、陪伴等。第二,医疗保健服务。主要包括了解社区老年人基本情况,指导老年人疾病预防与自我保健,为社区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现场紧急救护及转诊,为老年人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房等服务。第三,精神生活服务。围绕社区文化活动,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休闲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同时设立聊天室、心理咨询室等,推进老人间的思想交流、精神慰藉,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让健康向上的文化陶冶老年人的情操。

虽然目前实施社区养老仍然存在着观念认识不到位、政府投入不足、社区自治不足、人力资源缺乏等问题,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区养老势必成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解决家庭照料难的问题,让老年人老有所依,从根本上解决老人走失的问题。

(二)形成警方应对城市走失老人的管理办法

该管理办法由三部分组成,其实施主体是民警,流程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部分为预防阶段,主要分两个方面:第一,警方对易走失老人身份信息的掌握。首先,从居委会、养老院等地获取关于走失老人的信息,包括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空巢老人、曾走失过的老人等。在日常工作中,社区民警加强对这些人员的关注,留有这些信息的备案,方便以后对老人信息的辨认和识别。第二,警方为易走失人群做好防护措施。方法一:相关部门拨款,购置走失GPS定位器,选择阿尔茨海默病症状严重、身居闹市区或居住地地理环境复杂的老人进行发放。老人子女以及相关工作人员需每日对老人的位置进行核查、确认。此GPS定位还可以用于老人走失时的定位寻找。方法二:统一制作丝带、挂饰等物品,将老人基本信息镌刻其中。老人走失时方便群众及民警找到老人家庭住址和家人联系方式。

第二部分为寻找阶段,主要是寻找老人具体方法的适用。为了能够把握寻找老人的最佳时机,避免寻找老人的盲目性,提高警方办事效率,合理使用各种方法和渠道,对于各种方法的适用进行了如下总结:

第三部分为事后总结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对案件各种资料整理归档、备案备份,从而总结归纳经验,以期在类似的案件中能运用到相关技巧经验。总结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为走失老人信息的整理备份。为防止老人重复走失,将其列入到易走失的人群,在预防阶段多加重视。另一方面为警方处理此案件时的方法过程和经验。这些信息都要整理备案,专人进行保管,记录应清晰明确,方便之后资料的提取和使用。

五、结语

走失老人是一个家庭的疼痛,也是一个社会的隐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当前严重老龄化背景下,针对城市走失老人问题,笔者进行了一系列走访和调查,并在深入调研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公安机关的经验做法,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同时呼吁全社会更多的人能关注走失老人,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稳定、愉悦的晚年生活。

注释

①观研天下数据中心,http://free.chinabaogao.com/jiatingfuwu/201903/032240H352019.html。

②ADC,https://www.adc.org.cn/index.php/article/246.html。

猜你喜欢

公安机关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衡阳市公安机关党员风采剪影
养生不是养老
迈向法治公安:基层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实证研究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公安机关将开展3个月行动 深化打击食品药品农资和环境犯罪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