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具体音乐手法在作曲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2020-02-25潘广宇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作曲音乐创作音乐作品

潘广宇

(四川文理学院 音乐与演艺学院,四川 达州635000 )

“具体音乐”一词由具体音乐先驱皮埃尔舍费尔(PierreSehaeffer)最先提出的,具体音乐(Concrete Music)是指将大自然音响(比如风声、流水声、雨声、鸟鸣声、雷声、闹市声、海浪声以及其他自然界的声音)等或人工音响(比如各种乐器声、交通车辆声和工业的机器声)等进行录音完成后,再加入已有的音乐作品的音响片断,经过复制、粘贴、剪切、调性改变等非电子化的特殊处理,再进行艺术性化的处理结合后而构成的音乐.[1]9在当下电子音乐作曲教学中,如何创新具体音乐教学,如何将录制好的音乐素材通过音乐软件及硬件的调制加工成未知的某个声音运用于作曲教学中,将具体音乐教学作为电子音乐教学的突破口,全面提升音乐专业大学生作曲电子音乐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是音乐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将具体音乐手法纳入声音素材制作的教学方法创新

在音乐专业电子音乐作曲创作教学过程中,具体音乐与传统音乐创作一般是有一定区别的,但是在作曲教学中仍然需要遵循作品的框架结构.若一首音乐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框架就不可能创作出一首完美的音乐作品.在传统音乐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是“拿来主义”的办法,只要音高、音量、调性、节奏等一旦确定,根据一定的时代背景就可创作出一首喜闻乐见的传统音乐作品.而具体音乐必须由作曲者首先收集与录制声音素材,然后在此基础上经过音乐软、硬件的加工处理才能形成.在作曲教学过程中,如何让音乐专业大学生更有效地、创造性地调制这些声音素材,是值得高校作曲音乐教师思索的问题.

1.1 简单拼接运用声音技术的教学方法创新

在作曲教学过程中,原始的具体音乐制作,可以采取简单的拼贴,在音乐软件中,将录制的自然界天然音响加以处理剪辑,并对音乐片段采用倒退和反转的方法,从而达到一种反向(Reverse)的效果,通过对声音快慢的播放、长短变化的处理以及混响延迟的添加等方式,创造出不同的虚拟的音响空间.通过对房间大小、预延时、混响时间、干湿比例的调整,可以产生不一样的相位变化、空间感、距离感和音色的变化,用噪音发生器与电子振荡器等仪器设备而生成新的音响.很显然,这种音乐制作方法具有广阔的探索空间与带有一定的实验性,这种音乐不仅在声音选材上为音乐专业大学生在音乐创作过程中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而且也使音乐专业大学生在学习具体音乐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得到了空前的释放.同时运用改变音高和力度等方法,可以激发音乐专业大学生学习具体音乐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达到潜心研习具体音乐创作的目的.如法国作曲家皮埃尔·布列兹(Pierre Boulez)创作的《étude1》,将一个动机不断重复变化,通过这种简单的剪辑、拼接所创作出的音乐是具体音乐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没有剪接、拼粘,就不会有“具体音乐”.

1.2 曲式结构框架下运用声音堆积的教学方法创新

在音乐专业作曲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熟悉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和乐曲结构的前提下,然后去收集与录制创作新的声音素材,通过在工作室的设计,逐一去操作实施.如果由于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理论基础差不能完成计划,将会对音乐声音的堆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传统曲式结构对具体音乐的发展贡献不可低估.当然,也可以先搜集和选择制作出大量的声音资源后,找出自己需要操作试验的声音范围,然后利用这些声音要素去创作音乐作品.音乐专业学生从简到难地学习,再到能创造性地创作出复杂的具体音乐,对音乐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提高了,就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成我创作的良好习惯.对音乐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还可以根据早期的传统音乐创作譬如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第二、三乐章中皆出现的鸟鸣声、柴科夫斯基《一八一二序曲》初次上演时末段出现的钟鼓和鞭炮齐鸣声、雷斯庇基《罗马松树》三乐章的夜莺鸣叫声等等,去体味具体音乐的魅力,去探讨前人在具体音乐创作中的具体用法.

1.3 复调思维下的有效运用声音素材的教学方法创新

运用复调的思维,使作品时刻在对抗及互补中创作声音素材,也是作曲教学中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和创作手段.在具体音乐的学习和创作中,或必然或偶然地使用复调思维.因为偶然性并不是复调思维在具体音乐创作中所固有的创作思维模式,它既可以使用又可以不使用;但必然性却表现为在具体音乐创作中对音乐素材的形态与音色的分离性与对比性,由此体现出对抗、互补和置换的复调思维.[2]

首先,有效运用相同与不同音源的创新处理方法.在作曲教学中,对于同源的音色,可以引导大学生通过不同的电子手段进行处理,以达到不同的音色效果,让音乐专业大学生熟练掌握低通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的使用方法,并分离出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不同的音色,以达到不同音色在作品中的对抗性.在音乐作品的制作中,也可用对同源音色作两极化处理,而同源音色的两极化处理是指音乐作品的某些音响片段是由两种极限音色组成,即被音频工具软件编辑过的音色和素材本身的音色,对它们进行叠置处理后使音色产生了极大的分离感.异源音色的叠置处理,即可以将两种不一样的音色使整个音响产生具体的分离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对抗性.例如作曲家Hanson、Dieter Kaufmann 和AndréBoucourechliev 在1975 年、1987 年、1959 年分别创作的作品《Le nom des 7 nuits》《Voyage au paradis》《Texte 2》.这些作品都大量采用了异源音色的叠置处理.这些作品都有意或者无意采用了复调的思维创作,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其次,有效运用高低频音色的互补性创新处理方法.大家知道,200HZ 以下的音色频段应该属于低频的音色,让高低频之间形成音区上的互补性,获得相对的高频音色和低频音色范围.高频音色与低频音色只是相对而言的,能够比较明显地感受到高频和低频两种音色在频率上的差巨大小.将这两种音色进行纵向叠置后,再将让音乐的整体频响变得更加丰满,从而体现出了互补原则;如果将两种音色进行横向并置,高与低音相间,都将为具体音乐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2]比如作曲家Pierre Henry、Fran·ois-Bernard Mache 分别创作的作品《enfoncement》《Prélude》,在作品片段中,采用了低频和高频两组音色,在这两首音乐作品中,高频音色里就有敲击的金属质感声和有口哨声等;低频音色里也有敲击出的弹性声音、动物的打鼾声音等,作品通过对两高低频音色的叠置,使整个音响高低层次分明和高低频响平衡,这也是具体音乐创作中采用复调思维的一种典范,这样的处理,体现了高频声音与低频声音所应该具有的互补效果.

1.4 在和声等多声部音乐连接思维下有效运用声音的教学方法创新

具体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指导学生学习作曲的过程中,将各种不一样的声音如何组织起来达到和协,以及探讨出具体音乐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前进的动力是什么,是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在和声学中,不同的音级和弦之间关系有的近有的远,他们之间的亲和力就是推动音乐前进的动力.在作曲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让学生了解具体音乐之间的亲和力.如在对于一些声音的缩短、拉长、相位的改变、高低频声音的叠置处理过程中,充分发挥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创作能动性,创造性地思考探索出一条作曲教学中具体音乐创作的不同声音张力的处理能力.将和声中的导音解决原则、和声配置中的声部平衡原则、七音解决原则等贯穿于整个作曲教学过程,并将具体音乐运用到作曲创作之中.再则,利用和声连接的思维,将有用的声音连接起来,在同时发声的不同声效之间求得平衡与发展,探索下一个声音的发展方向,让声音产生一定的动力往前发展.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是可以探索的.只有充分运用了和声多声部连接思维,具体音乐在作曲教学中的创新创作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而不是以哗众取宠的方式,在作曲中创作出一些垃圾的具体音乐吸引大家的眼球.

1.5 在模仿中有效地组织运用素材制作理想音乐的教学方法创新

1950 年舍费尔与亨利成功合作了《为一个人的交响乐》.这首标志着具体音乐走向大型音乐创作的开篇之作,在噪音交响乐创作方面尝试成功,让具体音乐为观众带来了更多的艺术享受,从艺术观念上看,该作品完全体现出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点.该作品色彩丰富、风格幽默轻松,作品在声音材料上使用了音乐广播、人声、琴声以及各种金属、机械和木质等合成的各种模仿音响,以及运用了搓盘等技术手段,有效果地制作出了变化万千的语言节奏乐句.作品有虚幻人物、英雄、圈舞曲、古组曲、诙谐曲、间奏曲、情歌、呼语、集台、华彩段、密接和应等12个乐章.音乐教师通过对该作品的具体分析,可以让大学生从娴熟的录音技术入手开展作曲教学,通过对乐器声与人声的巧妙处理,将需要表达的音乐形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并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观察与体会,大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仔细观察体会,发现其艺术性,最后完成对日常物品声音的采集、日常噪音的录制.因此,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音乐不仅大大拓展了音乐声音资源,而且通过无遮蔽地直接模仿表现生活,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充分体现出了特定时代在艺术上特有的追求.[3]所以,在作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自拟一些题目,让学生模仿如《为一个人的交响乐》作品而创作出一些具体音乐片段,通过对该作品12 乐章的具体分析,分段分解具体音乐的实质制作过程,以此升华大学生在模仿生活中有效地运用音乐素材制作出理想的音乐作品,使音乐专业大学生通过对一些实例的分析消化后,能为以后的电子音乐特别是具体音乐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将具体音乐手法纳入作曲创作的教学方法创新

要创作出一首好的具体音乐作品,必须先学好传统的作曲技术理论,借鉴和参考传统音乐的种种创作方法,从中学习吸取养分、借鉴和参考传统音乐的种种创作方法,才能使整个作品的结构完整,在具体音乐作品的创新方面才会有所成就.

2.1 将具体音乐手法运用于主题构思的教学方法创新

在具体音乐或者说电子音乐教学创作中,建立在准确音高基础之上的旋律、和声和调性等音乐要素将失去原来的主导地位.由于电子音乐音响化的流动不能采用一般意义上的节奏规律去对待,于是几乎导致节拍不存在了.也可以说调性、和声、旋律、节拍,这些音乐要素几乎均被淡化了.[4]对动机材料的合理布局可以在一首作品的不同阶段出现,使用原始的、变形后的音色动机材料进行创作.如原始动机→变形动机→再变形动机→原始动机,与音乐的发展极其类似.如和声学中稳定的和弦→不稳定的和弦→不稳定和弦的改变→稳定和弦.其中可以将声音进行拉长、变调等,如:原调动机→变调(高几调或者低几调)动机→原调动机.

2.2 将具体音乐手法引入主题材料的结构教学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愈来愈多的音乐软件已经取代了以前制作计算机音乐所依赖的硬件设备.不断出现的新的插件,使整个电子音乐的发展也日新月异,软件几乎已经可以模拟传统工作室中所有的设备.[5]在具体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很多插件对我们具体音乐创作与教学帮助很大,所以,合理运用好这些资源,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主题材料的呈示处,可以采用这些插件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分别制作出不同的音响上的音色对比.让作品的对比更强烈,以渲染气氛,进一步增强音乐进一步的动力和紧张好奇感.

2.3 将“具体音乐”手法引入主题材料的写作技术教学创新

在地方音乐作曲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如何运用具体音乐呈示之后,使一些主题独立发展后让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主体材料出现一种“交叠状态”,为更高一级创作打基础.必须利用录音过程中音频的Fade In 及Fade Out 制作效果,将两段不同数据自然衔接起来产生平滑的效果.[6]合理地安排主题材料在音乐作品中出现,产生强烈的听觉冲击力,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具体音乐作品创作中有时主体材料会出现三次或者三次以上,在作品结构中产生强烈的结构意义,如在作曲家 Roman Haubenstock-Ramati(1919-1994)1957 年创作的《L’amen de verre》作品中显而易见:“引子”是作为全曲第一次主题出现的;全曲的高潮出现在第二次展开中心;第三次高潮出现在音乐结束部分;最后,一声模糊又遥远的锣声则出现在全曲尾部.因此,用来结束全曲音乐一般来说是以锣声和镲作为重要支点的.在音乐高潮部分的锣声和镲声为作品中心展开,音乐主题的发展顺序一般是从木鱼到钟声,再从钟声到木鱼的顺序.所以该作品的结构布局就具有了一定的对称性,或者处理手法上具备了一定的倒装再现特点.[1]24在实际的具体音乐创作教学中特殊音效的手法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些主题材料有可能不像传统电子音乐创作那样对材料进行着“分解”与“组合”,也没有对其他音响进行裁剪和拼贴.但是可以在具体音乐中大量使用混响效果(reverb)、延时效果(delay)和变调弯音效果器(pitchbend),比如加大混响音量的处理,将让音乐气息延长,从而整首乐曲在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于是产生了结构意义上的作用.而各种效果器的良好运用,在作品中将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总之,“具体音乐”在作曲音乐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音乐教育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何把握好电子音乐制作的理念,将具体音乐创造性地运用到传统作曲教学思维中,不断创新具体音乐在作曲教学中的创作设计,必须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了解到从上个世纪以来出现的具体音乐,其发展手法和组织方式具有逻辑的严密性,而非简单的拼凑.另一方面,在具体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作曲思维的创新对于创作具体音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让学生知道具体音乐作品是有逻辑控制、有组织和有意味的,只有这样的音乐作品才能成为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才能成为真正意义 上的具体音乐精品.

猜你喜欢

作曲音乐创作音乐作品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邀你来我家
作曲心语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
George Gershwin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