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教育规律研究

2020-02-25荆蕙兰徐成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场域客体教育者

王 帅,荆蕙兰,徐成芳

(1.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2.大连大学 学生处,辽宁 大连 116622;3.内蒙古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既是具体的心理认知过程,更是抽象的思想升华过程,是大学生接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价值和准则,并用其武装头脑的过程。我们知道,认同教育是一个多要素、多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工程,其自身价值实现是各要素、结构、系统、环境等矛盾运动的结果,其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贯通认同全过程各环节的特殊矛盾运动。按照纵向关系分,认同教育可以分为发轫环节、认知环节、反刍环节和知行环节,各环节具有不同的要素、功能及其特殊矛盾运动,相应地也具有教育者先受教育规律、具身表征契合规律、场域惯习强化规律和利益需求驱动规律。四个环节是一个辩证、和谐、有机的统一整体,四条规律更是相互促进的共振机制。积极探索和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规律,对优化认同教育核心环节,激发教育者和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认同潜能,构建认同教育生态,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教育者先受教育规律

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本质上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教育者作为认同教育的先在主体,是认同教育价值实现的先决要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独特的理论内容和时代特征,教育者如果不能科学把握其理论特色就会盲人摸象,认同价值实现也会成为无稽之谈。因此发轫环节的特殊矛盾是实现认同教育的需求与教育主体当前理论水平之间的矛盾,教育者先受教育是认同教育发轫环节的矛盾运动规律。教育者先受教育规律就是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必须先自觉地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在育人过程中实现思想上信仰和行动上践行的一致,充分遵循教育者在认同教育中主导作用的规律。

(一)教育者铸魂育己是认同教育工作的基本准则

教育者作为先在主体是夯实认同教育的重要基石。教育者既是认同教育的“编剧”和“导演”,又是“剧中人”,其主导性作用不言而喻。教育者的认同度直接决定了认同教育的实现程度,因而提升教育者铸魂育己的主动性是认同教育工作的基石。一方面教育者要坚持先受教育的优秀工作传统。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强调:“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即使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已经了解得比较多的人,无产阶级立场比较坚定的人,也还是要再学习,要接受新事物,要研究新问题。”[2]新时代的教育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者如果还把自己“锚”定在过去的时态里,肯定是不能胜任认同教育工作的。因而教育者必须坚持先受教育的传统,加强铸魂育己。另一方面教育者要通过受教育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完成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全面发展是教育者作为社会存在的内在需求,思想先进和自我价值实现是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教育者必须要认同最先进的思想理论,实现闻道从善、悟道自省、德行合一,更要与时俱进地提升育人本领,因时而新、因时而动、因时而进,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增强铸魂育己的主动性,推进以己育人常态化,践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实现铸魂育己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恪守铸魂育己的基本准则,打牢认同教育的总体基础。

(二)多元多层主体聚合是先在主体性实现的时代视域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教育功能的实现主要指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新时代视域下需要认识到认同教育先在主体性实现是多元多层主体聚合的结果。首先要准确把握教育主体的多元多层结构。认同实现是多因素耦合的结果,所有关系者都发挥着教育主体的功能,具有多元多层次的特征。依据认同实现过程可以界定为“六位一体”的多元多层主体结构,即高校党政领导为管理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教学主体、其他课程教师为协同主体、学生工作队伍为工作主体、教育环境运营者为环境主体、教辅后勤为服务主体。其次要明确教育先在主体性是通过多元多层主体育人合力实现的。马克思指出,“最发达的协作形态”就是“许多互相补充的劳动者做同一或同种工作”,这样就能把“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3]。认同教育的实现需要多元多层主体组成“最发达的协作形态”,各主体间无缝衔接、紧密配合才能凝聚育人“新力量”,为实现教育者的先在主体性提供强劲的动力。最后要把主体责任落实和责任主体实现作为先在主体性实现的路径。先在主体性要求教育者不能是“形式上的主体”或“理论上的主体”,而是实践意义上的“责任主体”,主体责任落实是责任主体实现的唯一方法。习近平同志指出:“压力是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体现。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可以促进工作,提高质量。”[4]因此要把主体责任作为教育者的“常压”,推进教育者责任主体的实现,把先在主体性内化为教育者的价值属性。

(三)受教育常态化是认同教育主导性实现的必然路径

认同教育主导性是通过教育者来实现的,而教育者必须要通过常态化受教育来适应认同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要坚持“好先生”与“好学生”的统一,保持本领增殖常态化。教育者既要“胸藏文墨虚若谷”,在心态上放下“老先生”的思想包袱,认真做一个“小学生”,虚心学习和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宏大理论体系、时代价值和历史贡献;更要“腹有诗书气自华”,坚持革故鼎新,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刀刃向内的勇气,与时俱进地学好网络信息时代的教学技术,主动探索符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方法,活色生香地开展认同教育。只有坚持“好先生”与“好学生”的统一,理论学习和技能学习双管齐下,才能有效应对认同教育的全新挑战和时代课题,在认同教育实践中做一个优秀的传道者。另一方面要坚持“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保持以德立师常态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5]“经师”指的是理论扎实、学问高深、业务精湛,可以授人一技之长的合格教师;而“人师”则指价值取向积极、教育导向光明、言行品德高尚的优秀教师。正所谓“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教育者要铸魂育人自己先要有高尚的灵魂,要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和政治态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师德师风,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取得全面的进步和提升。这样就能真正把“经师”和“人师”统一起来,实现以德为先、以德帅才、以德施教,育魂先育己,师生同铸魂。

二、具身表征契合规律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6]认同教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外在的思想理论“说服”并“掌握”大学生的过程,而认知环节的“根本”就是认同客体的表征形式要契合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也就是要对认同客体进行具身表征,才能实现“说服”并“掌握”大学生。所谓具身表征就是认知环节认同客体在坚持自身“根本”特征的同时,其理论形态和话语形式要抓住学生的“根本”,也就是要契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感知特质和认知经验特征,实现“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融合。因此认知环节的特殊矛盾是认同主体对客体表征形式的要求与客体现有表征形式之间的矛盾,具身表征契合是认同教育认知环节的矛盾运动规律。具身表征契合规律是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认同客体的表征形式要契合大学生的具身特征,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认知过程中知识转化的效率和效果,满足大学生对认同客体的理论样态表征形式诉求的规律。

(一)具身契合是具身表征的基本原则

具身表征并不是机械地利用认知操作工具解构或重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知识体系,而是与时俱进地创新理论知识的话语样态,扩充大学生认识感知理论知识的通道群,从而实现认知转化效率的指数级增长。具身表征必须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必须契合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方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身表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彰显和现实写照,必须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保证具身表征契合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方式,体现认同教育的理论属性和政治属性。二是必须契合新时代大学生的话语表达风格。契合不是迎合,而是为了保证认知转化的顺畅,避免不接地气。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具有独特的思想行为特点和话语风格。如果表征风格不符合大学生的语言习惯,就会产生鸡同鸭讲的情况,影响大学生接受认同教育的兴趣主动性。具身表征要契合新时代大学生语言习惯和话语表述形式,保证认同教育的时代属性、文化属性和生活属性。三是必须契合认同教育的话语表达需求。每一学科、每一课程都具有其自身的话语表达特点,认同教育也不例外。具身表征的目的是更好地为认同教育服务,而非为了完成任务而刻意地推陈出新,应避免形式大于内容,避免为了迎合学生而走向庸俗化,保证其自身的学科属性和教育属性。

(二)多重协同是具身表征的结构要求

认同是一个多维度的高级学习接受过程,并非单一地局限在概念或理论学习,而是情感、价值、思想的接纳和深化。因而需要多重表征来立体鲜活地展现认同客体,使学生从多个维度、视角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客体是经过理论升华和实践磨砺而析出的结晶,如果以高度概括和抽象的方式呈现给大学生,容易导致认同教育曲高和寡。相反,如果以松散和具体的方式呈现,则容易导致学生一知半解,无法实现认同教育价值。因此,客体表征不能局限于特定的一种或几种表征形式,必须要综合符号表征、概念表征、样例表征、图式表征、命题表征等多重表征形式,保证表征形式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同时表征形式要实现有机协同。各种表征形式不能各自为战,需要根据具体理论内容的教育需求,构建适合的表征体系。多重表征要做到逻辑性与灵活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理论性与现实性的多重协同,就能高效地提升认同主体接受效果。

(三)表征匹配是具身表征的主要策略

认同教育是一种无差别的普及式大众化教育,必须尊重个体差异而因材施教。因此,认同客体表征形式必须匹配大学生内在的理论水平。新的知识必须与个体的原有知识结构相互联结找到同化点,才能被个体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从而引起量变到质变,进而融入认同过程。匹配的原则是客体表征形式与大学生理论水平之间必须保持适度的张力,表征水平要适当超越大学生的理论水平,但又不能超过大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高度,这样才能通过牵制力和制衡力来实现大学生的进步。具体的匹配策略主要为三种:一是下位表征匹配,针对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采用理论概括程度较低水平的表征来学习下位理论的策略;二是上位表征匹配,学生在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情况下采用概括水平更高的新理论来归纳下位理论而推论出较高水平的上位理论的策略;三是并列表征策略,在新的理论与学生已有理论知识体系不存在上下位关系的时候就要采用上下位表征并列结合的策略。

三、场域惯习强化规律

恩格斯指出:“事实上,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受到历史状况的限制,在主观上受到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思想映象”被大学生认同,同样也会受“客观”的“历史状况”——认同场域和“主观”的大学生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认同惯习的“限制”,二者的互动形成了大学生对认同客体的反刍消化过程。大学生对于学习到的“思想映象”,并不是直接接受成为自己的价值标准和思想行为准则,而是需要对其概念、原理和规律进行适应性的反省深思,并调用各种认知资源对其进行反刍消化,通过内隐的学习方式来决定自己是否接纳新学习的“思想映象”。因此,反刍环节的特殊矛盾是“客观”的认同场域和“主观”的认同惯习与“思想映象”反刍消化的需求之间的共生交互矛盾,场域惯习强化是认同教育反刍环节的矛盾运动规律。场域惯习强化规律是指通过加强大学生正向认同惯习引导和加强认同场域管理,使认同主体内部的认同惯习与外部的认同场域同向同行,共同正向强化“思想映象”的反刍吸收效果的规律。

(一)“主观”认同惯习在理论知识反刍消化中起中介作用

大学生的“主观”认同惯习是关键的认知转化中介要素。认同惯习指的是大学生内在的认同机制和认同倾向系统,大学生会基于对某种知识的内在倾向而选择是否接纳认同新的理论知识。换言之,个体依据内在的好恶来选择认同或不认同,而非依据理论为真理或非真理。正向惯习可以在反刍消化中催化大学生对新知识的认同,负向惯习在反刍消化中则会消解对新知识的认同。一方面,要唤醒激活大学生的认同主体性。主体性是在对象性关系和活动中取得和确证的,其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不同步性。认同主体性是大学生在确证“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和认同客体理论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具体而言,既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8],又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在新时代教育特别是认同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9]。因此必须尊重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构建平等积极的教学相长关系,引导大学生自觉理解和接受认同教育,激活大学生接受认同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大学生认同主体性的确证。另一方面,要加强培育大学生积极正向的认同倾向。认同惯习是大学生内在的隐性的倾向,包括认同态度、方法和工具等,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辩证统一的特征。必须要加强大学生认同态度引导,避免引发大学生的抵触心理,把认同教育理解为强制和约束,消极被动地去接受认同教育。同时,要加强认同方法和工具教育、注重思维方式引导来促进大学生的自觉自动自教自律,培育积极进取的认同倾向。

(二)“客观”认同场域在理论知识反刍消化中起调节作用

大学生的“客观”认同场域是关键的认知转化调节要素。认同场域指的是影响大学生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外部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素组成的网络结构及其功能的集合,包括家庭场域、教育场域、社会场域、网络场域等。认同场域中积极正能量导向的内容多,认同客体在大学生头脑中的良好印象就会更深刻,就会激活大学生的正向认同惯习,认同教育的效果就会得到持续的积极强化。相反,认同场域中消极负能量导向的内容多,就会引发大学生的负向认同惯习,认同教育的效果就会与教育目标背道而驰。一方面,要加强认同场域的顶层设计,建构场域主体性。认同场域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根据社会现实发展和自身需求有意识地选择、建构而成,因而认同场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整合,是主体性的体现。场域主体性建构必须要明确目标指向和价值取向,必须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大学生根本利益的诉求,实现认同场域的凝聚性、共识性和协调性,使认同场域主体性得到确证。另一方面,要加强认同场域的守正创新。认同惯习的中介作用是在认同场域中实现的,认同场域起到正强化或负强化认同效果的调节作用,脱离了场域认同教育是无法实现的。要依法科学治理认同场域特别是网络认同场域,落实各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责任,保证认同场域的风清气正。同时要做好认同场域的顶层设计,用丰富的理论成果充实认同场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场域的功能和样态,打造大学生“心向往之”的认同场域。

(三)营造场域惯习谐振生态催化理论知识反刍消化

“客观”的认同场域和“主观”的认同惯习作为共生交互矛盾,必须整体地认识其交互作用,营造场域惯习和谐共振生态才能发挥出催化理论知识反刍消化的积极作用。首先,要实现大学生主体性和场域主体性的主体谐振。大学生主体性是反刍消化环节的内因,场域主体性是反刍消化环节的外因,两者既是一种链条关系,又是一种互补关系。因而只有实现两者的和谐共振,才能真正实现认同反刍消化环节的主体作用,保证大学生积极能动地反刍消化理论知识。其次,加强大学生认同倾向引导与场域守正创新的导航谐振。反刍强化环节的关键是导向问题,内外因共同影响认同导向,只有实现内外的相互协作、无缝对接,才能保证反刍消化环节的精确制导,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最后,要实现大学生积极认同倾向与正能量认同场域的高频谐振。认同惯习和认同场域的紧密衔接,可以为反刍强化提供“一条龙”的高质量服务,催化认同反刍消化的正向运行,保证大学生正向高效地反刍消化理论知识。

四、利益需求驱动规律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0]利益满足是大学生在认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批评的武器”和在伟大斗争中践行“武器的批判”的过程中的主要动因。与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以思想控制为目的的“教化”不同的是,认同教育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引导并帮助大学生满足利益需求是认同教育的价值追求。因此,知行环节的特殊矛盾是认同主体对现实利益的需求与认同客体的现实利益供给之间的矛盾,利益需求驱动是认同教育知行环节的矛盾运动规律。利益需求驱动规律是指大学生在把认同客体内化为个人信仰和外化为个人行为的过程中,以认同客体的价值和功能激活并满足认同主体的现实利益需求,激发认同主体积极践行认同客体的内源动力,促进认同客体的价值和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驱动认同教育价值实现的规律。

(一)“思想武器”是大学生利益实现的“物质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实现人民利益的历史经验凝结和未来发展战略,它把大学生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和共同利益实现的“物质武器”。同样大学生也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利益实现和践行历史活动的“思想武器”,是大学生利益实现的内源动力。一方面,“思想武器”是大学生利益实现的“物质力量”。思想理论本身就是一定社会阶级争取利益诉求的历史活动的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思想理论的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大学生在新时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可以转化为大学生利益实现和践行历史活动的“物质力量”。另一方面,利益需求是“物质力量”转化的现实基础。“思想武器”要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前提就是被大学生认同掌握,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指南。而脱离大学生的利益需求谈“物质力量”转化,只会让“思想武器”成为无本之木,无法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而通过认同教育将“思想武器”的价值旨归同大学生利益需求融为一体,让“思想的闪电”“彻底击中”大学生“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大学生就可以掌握“思想武器”的理论伟力,深层次地认识利益需求问题,搭建“思想武器”转化为“物质力量”的桥梁。

(二)辩证的利益观是利益需求驱动认同的重要前提

马克思强调:“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思想的产生源自利益的需求并引导利益的满足,不代表人民群众“实际利益”的“革命原则”只能沦为一种“观念”,脱离现实利益谈思想认同只能得到“暂时的热情和表面的热潮”[11]。因而实现利益需求驱动、认同,必须厘清辩证的利益观。一方面要科学认识认同教育与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主要研究范畴[12]。因而认同教育恰恰是要把满足大学生的利益需求作为认同教育实现的重要动力和具体目标,是大学生利益实现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要正视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利益一词在学术话语中易被夸大为带有唯心色彩的“精神万能论”而漠视个人的正当物质利益,而在生活话语中易被误读为机械唯物主义的利益观而轻视精神道德对人的影响。因而需要辩证地认识人的利益需求具有双重属性,占有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是人的自然属性,而追求人生价值实现的精神资料则是人的社会属性。大学生的利益需求既包括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物质利益,也包括满足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利益[13]。认同教育必须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辩证的利益观,注重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并举,为利益需求驱动认同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需求侧价值引领是利益需求驱动认同的实践逻辑

个体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要获得满足自己生存发展必需的“物质生活本身”,而在自身物质利益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则会继续追求更高层次的“全面自由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生活,逐级递升的需求是个体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加强需求侧的价值引领,借助大学生利益需求的自觉驱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方面要引领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利益需求志趣。大学生的利益需求既有客观的必然需求又有主观的偶然需求,易受不良价值观的诱导,带有一定的盲从性。因此,需要以高尚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自己利益需求的层次性,培养积极进取的利益需求志趣,将个人从物质利益到精神利益的满足转化为认同内驱力。另一方面要重视满足大学生合理的利益需求。面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不能先天合理性地认为追求个人利益就是错的,就是与集体利益相矛盾、相冲突的。不能将大学生的个体利益同社会利益对立起来,社会利益是由个体利益聚合而来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是大学生的正当权益,满足大学生合理的利益需求,创造更丰富的利益实现途径,缓解利益冲突和利益矛盾,是确保认同内驱力长存不息的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场域客体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犯罪客体要件与法益概念的功能性反思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对不授予专利权客体认定的困扰——论患病风险度评估方法的可专利性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