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高校文艺育德的路径探析

2020-02-25石赟萌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育德文艺艺术

张 晓,石赟萌

(山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1]阐明了文艺的教育地位和教育职责。文艺育德就是将鲜活生动的文艺作为载体来感染人教育人,以培养人美好的德行。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灵魂和使命,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价值指向,文艺能够承载德育的内容,助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此,大力推进高校文艺育德不失为高校以德励才、以德成才的一条适用途径。

一、 明确文艺育德价值引领

高校推进文艺育德必须首先明方向,正导向,彰显价值引领,才能合理有序地开展文艺育德工作。本文提出的文艺育德价值引领主要指“求真崇善尚美”,高校以此为导向进行文艺育德,是守正培元,切实发挥文艺育德功能,达到高校育德目的之重要举措。

(一)突出文艺的政治性,把握文艺育德政治方向

“求真”,就是要求高校在文艺育德过程中突出文艺的政治性,把握政治方向,确保大学生在面对错误社会思潮和多元文化价值表达时明辨真理,使其对社会现实形成正确认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变革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2]这一思想带给中国共产党人深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提出:“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3]865邓小平同志强调:“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4]“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5]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6]从以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艺的政治性的论述看,我们从中需把握两点:一是文艺属于意识形态,文艺与政治密不可分;二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高校在发挥文艺育德功能时,必须以此为指导,握好文艺育德的方向盘。

第一,文艺的政治性要求高校文艺育德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在通过文化艺术进行输出,尤其要警惕其中会产生负面影响的价值观渗透。高校在文艺育德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保证文艺活动开展的正确方向,坚决防止那些低俗消极、泛娱乐化、反党反社会反人民的文化思想以校园文艺活动的形式散播开来,这是事关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工作。文艺的政治性表明文艺培育的道德品格也具有政治性,高校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文艺的人民性导向要求高校文艺育德为学生服务,以生为本。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6]具体到高校文艺应为学生服务,德育也应当是以生为本的道德教育。高校文艺育德要满足学生需求,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文艺育德作用才能更好实现。

(二)突出文艺的思想性,贯彻文艺育德培育目标

“崇善”,就是要求高校在文艺育德过程中突出文艺的思想性,反映时代精神,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实现“培育高校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目标。尽管时代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任务不同,文艺所育之德不同,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文艺的思想性及运用其思想价值进行教育。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文艺要鼓舞无产阶级斗志,要塑造无产阶级新人[7];邓小平同志强调文艺应当在描写和培育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努力[8];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艺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用明德引领风尚[9]。当今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对人们形成良好德行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高校要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文艺育德工作,借助文艺引导学生增强自身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进一步育个人德、扬民族德、筑国家德。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艺育德素材的选择标准。文艺作品十分丰富,但并非所有的文艺作品都可以成为高校文艺育德的素材,这就需要高校发挥选择作用。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道:“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崇德向善的内容,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艺育德素材的选择条件之一,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体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真善美道德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贯穿于学校、学生的文艺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三观”。

第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艺育德工作的评价标准。衡量高校文艺育德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其育德效果和价值导向作用的发挥。高校重视通过文艺进行教育引导,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精神追求的同时还要外化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高校要重点关注是否传播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否通过绘声绘色的作品及其传递的思想让学生知晓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需要反对和否定的;学生是否有获得感,又能否将此价值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突出文艺的艺术性,重视文艺育德艺术力量

“尚美”,就是要求高校在文艺育德过程中突出文艺的艺术性,充分重视文艺的艺术美,让道德的要求借助艺术的力量,达到高校文艺育德的目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要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趋向。”[3]869-870文艺首先是艺术,忽视艺术特质,忽视文艺育德自身规律,只会阻碍文艺教育功能的发挥。文艺育德内容是通过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来传递的,文艺熏陶人的作用也是通过其艺术美才得以发挥的。

第一,文艺作为一种隐性教育的载体是集情感渗透和道德感化为一体的,要抓住文艺的情感特点进行文艺育德。文艺是一种“润物无声”、直抵心灵的教育方式,其生动活泼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契合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使得人们乐于接受。文艺所具有的感染力、穿透力正是其艺术性的表现,这也是文艺育德区别于其他育德载体的独特之处。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1]对此,高校要将文艺育德与理论育德相结合,利用文艺艺术性、生动性下包含的情感特点进行情感影响与渗透,让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念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受教育者,通过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

第二,文艺作为一种具有美感的载体是集美育功能和德育功能为一体的,要抓住文艺的美学特点进行文艺育德。文艺育德的过程也是美育的过程,而美育又可以作为文艺育德的手段。文艺,一方面能给学生美的享受,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提升其审美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赏美能力和爱美情感的培育,更有效地去引导学生向善寻美,深化文艺育德效果,实现以美育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0]因此,高校在进行文艺作品创作和筛选使用时不仅要重视其政治性和思想性,还要重视其审美品味、艺术美感和艺术价值。

二、 创设文艺育德实施环境

推进高校文艺育德要着力于具体的实践活动,营造文艺育德“有作品、可传播、能指导”的实施环境,从而培育学生讲德、尊德、守德。这就要求高校在文艺创作优质资源的挖掘上下功夫,在校园文化艺术平台的搭建上下功夫,在高校人才队伍优势的汇集上下功夫。

(一)挖掘文艺创作优质资源,使得高校文艺“有作品”

文艺从来不是自在之物,文艺在社会道德体系建构中承担着重要职能[12],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也必然影响着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优秀文艺作品是高校文艺育德的关键,好的作品能打动情感、净化心灵、引导行为,而文艺作品的创作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鲜明地域文化等资源中汲取创作灵感、提炼作品题材、吸收德育内容,以充实和优化高校文艺作品,努力将文艺精品呈现在学生面前。

第一,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高校文艺创作的古为今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继承它所蕴含的有益思想和艺术价值,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丰富文艺育德的教育材料。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于忠孝爱国、勤俭节约、诚信友善、自强不息等等的传统美德。如:《易经》所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所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范仲淹所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道德思想在当今时代仍然适用,高校要将其体现在文艺作品中,融入德育教学中。除了在文艺创作内容上的应用,在塑造人物形象、创新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也可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学中吸取有用成分。

第二,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增添高校文艺创作的精神厚度。红色革命文化中丰富厚重的史料和可歌可泣的榜样人物能够给文艺创作提供素材,丰富并深化主题。红色革命文化蕴含的革命精神及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的德育内容也会为文艺创作增添精神厚度和精神力量。高校应挖掘红色革命文化,创作有关红色文化题材的作品,关注“红色文艺”,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将红色精神的传承融入音乐、舞台剧、戏曲当中,使用“共情”法,讲述红色故事。红色革命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道德传统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如今爱国主义既接续民族传统,又有时代意蕴,高校要将此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并深化为主题,阐释好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5]。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借助红色文艺作品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信仰之德与社会主义信念之德。

第三,汲取地方特色文化,坚持高校文艺创作的因地制宜。地方特色文化主要包括风土人情、民间信仰、艺术特色等,这些本土文化、人文特色皆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也是对当地群众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大学生身处地方文化环境之中,会对其有更多的熟悉感和认同感,从而便于内化其中蕴含的德育内容。所以,就地取材,也会使得高校文艺育德更有针对性、更有带入感。高校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依托地方特色文化,打造以文艺为载体的育人品牌,利用“舞台思政”等方式汲取本土资源,又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实现文艺育德目标。

(二)搭建校园文化艺术平台,使得高校文艺“可传播”

文艺育德若要顺利实施,文艺就要得到有效的传播,而搭建校园文化艺术平台可以助推高校文艺的传播,营造校园文化艺术氛围。文化艺术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提升学生文艺素养。高校要发挥自身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职能,搭建校园文化艺术的平台,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多姿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艺术氛围,扩大文艺传播受众基础,发挥好文艺的辐射带动作用,最大限度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

第一,努力实现“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常态化。现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然成为一项教育部与高校的常规工作、常规活动。高校要进一步完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长效机制,建立起与高雅艺术院团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院团供给和高校需求的有效对接,达成文艺育德共识;组织学生在观看结束后对节目所体现的内涵、思想、触动点进行讨论,延长文艺活动效应,同时也给予高雅艺术院团反馈,促成高雅艺术项目真正地走近学生、贴近学生;按照时间有计划地制定“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主题内容,场场衔接,形成系统的文艺表演,不断为学生提供艺术“营养餐”,最终形成常态化的发展格局,也将文艺育德落到实处。

第二,大力推进“校园文化艺术节”项目精品化。校园文化艺术节是立足现有校园文化内容,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形成声势和规模,并融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文艺活动。这样的文艺活动深受学生喜爱,高校一定要抓住时机,借助其形成的规模,促进项目精品化,使其成为高校开展文艺育德的重要延伸。高校要鼓励各学院结合专业特色申报校园文化艺术节项目,打造品牌项目,开展学院间竞赛,提升项目质量。学校最大限度地给予项目支持,让师生有条件去做文艺项目,使学生在打造项目过程中能有所获,提升其获得感,学校相关部门、人员要从优质文艺项目中找到文艺育德契合点,并进行项目推广,扩大项目影响力。

第三,全力支持“大学生艺术社团”创新发展。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可增添校园文化气息和艺术氛围,其中大学生艺术社团起到重要作用,高校要把这一活跃因子充分利用起来。强化社团服务力,为艺术社团配备指导老师,定期进行培训,增加育德内容,还可邀请德才兼备的艺术家、有良好声誉的艺人、有影响力的专业文艺团体为同学们演绎、解读文艺作品,引导同学们发现和追求文艺的真善美,以促使社团绿色健康发展,并不断提高艺术水准;培育社团创造力,扶持学生艺术社团以校园为素材进行艺术创作,鼓励其由观众客体向创作主体转化,实现校内作品自供;发挥社团引领力,推动教育开放和对外交流,对活动开展表现好、成果佳、效果优的艺术社团进行宣传、奖励,提高学生开展、参加、优化文艺活动的积极性。

(三)汇集高校人才队伍优势,使得文艺育德“能指导”

高校有着文化资源集中的优势,尤其有高素质教育人才,而人才队伍优势往往对一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起重要作用。在高校中担纲文艺育德主力军的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高校文艺工作者,他们是高校文艺育德的实施者、引领者,培养他们的文艺育德能力和文艺素质来促进文艺育德内容及形式的优化。因此,高校要充分挖掘高素质人力资源优势,发挥文艺育德主力军的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对文艺育德工作形成指导的合力。

第一,鼓励高校科研人员积极开展文艺育德相关学术理论研究。梳理并创新文艺育德理论,把握文艺的育德功能,不能仅仅从丰富课余活动和培养业余爱好的角度看待文艺的作用,将文艺工具化,而要从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充分调研高校文艺育德工作现存问题,从文艺教学计划管理到教学组织管理再到教学质量管理等基本环节,从激励文艺育德践行到树立文艺育德理念再到建立文艺育德保障机制,奔着这些问题去,揪着这些问题思考解决方案,研究可行性的文艺育德实施路径,为高校文艺育德践行提供一定学术理论指导。

第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文艺载体进行育德的能力。高校要不断强化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文艺载体的运用意识,将文艺载体的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密切联系,充分发掘文艺作品中的道德教育资源,筛选适宜的、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文艺作品,并以新颖的形式为教育者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教育者的素质直接影响文艺育德的价值及其实现,教育者必须自身先受教育,才能在德育教育中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升自身的艺术审美修养,提高教育艺术性,坚持文艺育德同提升自我修养相结合,从而通过文艺传递给受教育者有关道德的指导和启示。

第三,增强高校文艺工作者“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使命感。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道:“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6]高校文艺工作者也必须在高校文艺育德的过程中承担起责任,将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作为目标,引导学生参与文艺实践,提升审美情趣。高校要对文艺工作者的文艺理论知识进行培训,增加文艺、教育、思想政治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得高校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和教育上都有所擅长,用严谨的文艺批评引导和提升学生欣赏品味,并且要提高其文艺实践的能力,这也是学生文艺活动受正确指导和能顺利开展的一项保障。文艺工作者应与学生进行充分互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及时了解受教育者自身所需与兴趣点,这有利于有效安排文艺课程、活动和找准文艺育德切入点,从而让学生对文艺相关课程和道德教育更加易于接受,加强文艺育德的效果。

三、 打造文艺育德教育阵地

推进高校文艺育德要落脚到阵地打造上,将文艺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联系起来,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高校要充分借助三大渠道打造文艺育德三大教育阵地: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这一主渠道,抓牢思政课与文艺相融合的阵地;借助社会实践渠道,建构文艺服务社会的阵地;借助新媒体渠道,抢占文艺育德网络阵地。

(一)抓牢思政课与文艺相融合阵地

思政课课堂是讲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讲社会主义制度、讲中国先进文化的主要平台,是进行“四个自信”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进行文艺育德的主渠道。所以,高校进行文艺育德要抓牢思政课与文艺相融合的阵地,培育学生“四个自信”。

第一,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作用,把文艺育德的内容逐步引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并及时调整、补充、完善思政课教学中与文艺育德有关的内容。第二,“文学的隐喻性能使我们的教育不再平铺直叙而充满魅力”[13],高校要构建文艺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将文学艺术与思政课的一些理论观点、原理方法有机穿插起来,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第三,既鼓励教师将一些相关文艺作品融入课堂教学,也鼓励学生创作参与展示跟课程重点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文艺作品。例如:思政课中包含有中共党史的内容,它可以通过文艺以一种“形象史料”的角度再现,这一过程中既可通过文艺作品调动课堂氛围,又必须通过思政课理论解读和政治属性的把关,给学生传递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二)建构文艺服务社会阵地

学生往往会对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有更多兴趣,它会让学生自身有更多参与感和体验感,而且在真听真看真感受下会得到更好成长,思想觉悟也有相应的提升,更加明白要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所以,高校进行文艺育德要建构文艺服务社会的阵地,激发学生使命感,激励学生奋斗担当。

第一,依托乡镇农村、城市社区等校外平台广泛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群众送上惠民演出,在群众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其文艺素养和道德素养。第二,以文艺来宣讲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如结合文艺表演、文艺作品展示、文艺活动等生动地宣传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文明社区创建。第三,学生在文艺服务社会中既亲身体会到文艺作品传达的思想情感,感受到文艺育德的魅力,又在实现社会效益的过程中找到自身价值,进一步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投身到更广阔的社会实践中。

(三)抢占文艺育德网络阵地

当今时代,大众传媒凭借其自身独特优势取得了长足进步,人们也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手机、电视等以视听为主的途径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由此产生的网络文艺是大众性的、时代性的,是更接地气、更能迅速捕捉到人民关切问题的,是更受年轻人喜爱和推崇的。所以,高校进行文艺育德要抢占网络阵地,引发学生共鸣共振。

第一,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实时性,高校可借助网络优势,及时将富有时代特色的文艺精品分享给学生,可将学生优秀的文艺表演在网上传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全方位地接受文艺蕴含的信息,拓宽文艺传播途径,扩大文艺育德覆盖面。第二,加强互动,随时进行线上文艺探讨与评论,通过文艺加以引导,及时了解学生对文艺育德的态度及满意度。第三,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丰富网络资源,提供给学生更具针对性的文艺育德内容,同时拓展文艺形式,如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微小说等形式,让德育在春风化雨中不断延伸。

猜你喜欢

育德文艺艺术
1942,文艺之春
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
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纸的艺术
□文艺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