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课堂实践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2020-02-25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理论课理论政治

杨 源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1],“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以现实问题开启理论教学,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更要善于以实践教学深化理论问题,用实践教学激活学生;从而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主阵地教师既要进行理论教学也要组织实践教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亲和力和引领力,更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学场所不同实践教学主要有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种形式。在“互联网+”时代,实践又分为现实实践和虚拟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 把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堂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真正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育心铸魂的作用。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激发大学生从课堂小实践走向社会大实践

课堂实践教学可以有效衔接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改变学生单向静态接受知识的现状,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感受理论魅力和提升实践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2],这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重打通课堂小实践与社会大实践,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 既多读有字之书, 也多读无字之书, 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3]5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小实践中提升理论素养、学会关心社会、注重知行合一;在社会大实践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3]77。因此,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就要把“小课堂”与“大社会”融为一体,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让其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动起来、学起来、做起来,贯通理论与实际才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改变强理论而弱实践的教学现状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多数教师还是比较重视,但是有效性不尽如人意,呈现出强理论而弱实践的教学现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本质在于以大学生实践作为实现其全面发展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1]。这里的“实践性”,一方面是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近百年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充实理论教学内容,提升理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要求重视和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要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就包括发挥课堂实践教学作用,要引导大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实现其全面发展。

(三)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需要为其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与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承担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承担着对学生情感培育、能力培养和实践素养提升的职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把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和内心困惑问题纳入课堂实践教学体系,为大学生创造和搭建更多关注社会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和平台。夸美纽斯认为,真正有效的教学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4]。在师生互动交流中为学生探索现实世界打开一扇窗、埋下一粒种,关键是要激发出大学生探索学习的内生动力,让其在深度参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自我认识与自我教育,使大学生的合作能力、思辨能力、实践能力等都得到全面提升。因此,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要改革创新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适应现实社会和未来世界的综合素养,从而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急需化解的三对矛盾

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重在学习,贵在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进一步发挥其育人实效,需要专业指导和精准设计,更需要正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有效地予以解决。

(一)实践教学的单一性与大学生参与需求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

当前,有少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然存在忽视或漠视课堂实践教学的现象。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将实践教学视为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课外教学,认为社会实践才是实践教学,才是理解、深化与运用理论的有效途径。还有一小部分教师热衷于组织和带领大学生走出校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实施社会实践教学时不能很好地与大学生专业特色相结合,也不能精准地呈现其实践教学效果和实践教学特色。这种在观念意识上忽视课堂实践教学的现象,使“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的要求未能较好地落实。大学生正处于自身发展诉求旺盛的时期,有着多样化的成长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即使使出浑身解数,推出的社会实践方案也难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胃口”。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多是大班上课,其社会实践教学很难有效开展,组织次数和覆盖面都极其有限,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广泛参与需求。而课堂实践具有组织灵活、参与方便、成本低廉、考核多元等优势,课堂实践教学的学生参与面广、易把控、针对性强而且考核灵活,是满足大学生多样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可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的实践教学形式。

(二)实践教学的积极推进与大学生消极应对之间的矛盾

当前部分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呈现出虚化、泛化和形式化问题,实践活动组织率、覆盖率和指导率有限,大学生参与感、融入感和获得感不强,实践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极个别院校仅是看一场爱国电影或网络直播,学生写篇观后感;有些院校仅是寒暑假把实践任务给学生布置下去,后期考核未能及时“跟进”,缺少吸引力和引领力;即便是大学生能有效参与的实践教学,因为模式化的实践任务和老套的选题内容,学生为了拿学分而常常消极应对,实践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要有效扭转这种现状,就要着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让其接人气、接地气、接时代之气。而课堂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化解上述问题,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用自己特有的视角去观察社会,应用理论,创新实践;开展上台讲授、新闻播报、时事点评、主题演讲、读书会、辩论赛、情景剧、微电影等课堂实践,形成自己的经验积累与认知体系,在师生点评、互动交流、答疑解惑中实现思想交锋与观点碰撞、知识增长和能力提升。通过课堂实践教学,使大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消极应对转变为积极参与,由外在灌输转变为内在需求,激发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力与实践行动力,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三)实践教学师资匮乏与大学生实践急需引导之间的矛盾

当前社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旧交替、东西碰撞、价值多元,即使教师也会遇到价值冲突的挑战。而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富有行动力,有强烈的实践参与需求,但同时其理想信念未能牢固确立、价值诉求多元多变、实践能力相对有限。加之,有些院校师资紧缺,致使学生的社会实践缺少专业教师的引领与指导,而引入课堂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及时地把所学所思所惑所疑表达与展示出来,这也是通往更透彻、更深刻、更本质理解理论的途径。同时,课堂实践教学可以实现指导的实时性和精准性,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互动与点评,同辈群体的观点与建议更容易引起共鸣和被认同接受,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大学生政治思想现状,还可以有效弥补教师一个人视野能力有限的问题。课堂实践使师生在共同参与、交流互动与研讨感悟中实现了教学相长和成长进步,思想政治理论课也焕发出应有的魅力和活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推进路径

一切含有实践性内容的课堂教学活动都属于实践教学,并非一定是走出课堂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教学才是实践教学。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统一标准、严格要求,也要赋予其相应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自主权,保障教师在课堂教学主阵地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

(一)善用“学生讲授+点评”模式,发挥深度实践需求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

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能有效激发出大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活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内化和应用都离不开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5],通过“学生讲授+点评”模式,发挥深度实践需求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实践。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善于调动学生共同挖掘课堂实践资源和创新课堂实践形式。教师要正视学生的观点表达和参与实践的需求,立足社会现实、凸显问题意识,回应学生需求和时代诉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互动对话和情感交流需求,激活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活力,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和无限创意。教师可以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成长规律和社会要求,精选一些适合理论联系实际的专题内容,提前布置,让学生代表登上讲台讲解,其他学生参与点评,教师对双方表现进行总结。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专业发展前沿,进行独立思考和深度参与,最大限度地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从而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从单一转为多元,从封闭转向开放,从权威走向平等,从单向改为多向。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做学生有效学习的促进者、深入学习的引导者、理论联系实际的推动者,在课堂内既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又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培育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大学生关注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是通过“学生讲授+点评”模式,发挥朋辈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课堂实践教学的素材既要源自大学生面对的实际问题,又要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与国情教育;既要充分考虑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又要兼顾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和科学整合。通过教师让出讲台,引导大学生根据课堂需要群策群力、合作创新讲授内容与讲授形式;激发出大学生参与实践的无限活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融入感、参与感和获得感。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融合理论讲解与名篇名著推荐,引导学生夯实理论功底、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自我教育与合作学习中深化理论认知,增长实践才能。让学生自己打开智慧之门,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课堂参与有温度、理论分析有深度、思想引领有高度的金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用历史的眼光启示青年,用伟大的目标感召青年,用光明的未来激励青年”[3]64,引导学生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深化与内化理论知识,关注与关心现实世界,认知国情,砥砺品质,实现全面发展。

(二)开展“课前小组展示”活动,探索课堂实践多样化新模式

吸引力决定引领力、感召力和生命力。“有铁的事实、好的道理,还得有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的表达。”[6]引入“课前小组展示”活动,通过大学生原创的作品展示、才艺展示、家乡风土人情展示等丰富多样且精彩纷呈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的无限创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绽放光彩;让学生合作创新的“课前展示”惊喜不断更接地气,提高学生更多的课堂实践参与率、点头率和互动率。

一是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制定科学有效的课堂实践教学方案。“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7]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实践的指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要创新方式,拓展途径,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更多机会和舞台”[3]77。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保障教学要求统一性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创新课堂实践形式,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3]53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敏锐、关注社会、参与意识强烈,迫切需要探索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新模式。教师要以现实问题开启理论教学,坚持以实际问题为基础, 以服务学生为中心,以课堂实践为形式,以综合素养提高为目标,充分激发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让他们爱国的热情、关切社会的激情、关注人类命运的感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充分展示,让他们在课堂实践中坚定信仰,砥砺品质,做到“四个自信”。

二是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共同探索课堂实践新模式。大学生的独立学习是教师所不能取代的,教师充其量只能提供、策划某些特色学习机会,在这机会中大学生可以自主地展现其万般“神通”。课堂实践教学形式既可以是才艺展示、情景模拟、讨论辩论,也可以是案例分析、好书分享、新闻评析等;通过“课前小组展示”活动,赋予大学生参与课堂实践、展示合作创新成果的机会,引导大学生在共同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提升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理性地认识和对待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课堂实践教学的可选择性和被指导性不仅满足了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更尊重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朋辈群体的交流合作与教师的专业指导中,让大学生在自主思考与实践探索中实现经验的积累升华和知识的扩展深化,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样和更宽广的参与机会和实践平台,合理安排课堂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使二者可有效衔接。通过引导大学生深度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其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族命运、关切人类未来的情怀,逐步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道德法治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在师生共同创新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三)构建“虚拟实践平台”,保障全体学生同步参与课堂实践

在“互联网+”时代,实践分为现实实践和虚拟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随着教育信息化和校园数字化的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借助VR技术的情景化、仿真化、数字化等技术,以大学生认可喜爱的超现实虚拟平台,系统直观地创设高仿真的虚拟实践活动,搭建大学生课堂实践活动更广阔的平台。比如创设大型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重要纪念日活动和重大庆祝活动等网络虚拟实践场域,保障大学生足不出课堂就可以参加活动、参与交流互动。具体来说,可以从两方面来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平台。

一是遵循历史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8],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蕴藏着涵养教育大学生的多姿多彩的精神财富,要让当下的大学生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9],就要突破物理时空的限制。而VR技术可以重现历史,让学生冲破时空障碍,感悟中华文明的特有魅力、感受中国人民创造的非凡成就,走进光辉灿烂的中国历史、体悟代代传颂的中国精神。“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10],只有在大学生心中种下正义爱国的种子,才能让国内外那些污蔑、丑化、攻击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行径无机可乘,才能让那些企图混淆大学生视听、扭曲大学生历史记忆、动摇大学生理想信仰、削弱大学生爱国情怀的行为“穿帮露馅”。

二是注重现实主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不能脱离当下现实,要从大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带着好奇心去探究问题的答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设计大学生普遍关心困惑的专题,使其通过课堂实践、通过亲自参与活动解疑释惑收获认知。除了利用VR技术,还可以在智慧教室或借助于校园网、手机APP软件等在课堂内外实时互动交流。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实时的教学信息、交互的学习环境,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实践参与机会,通过实时互动、择优投屏等来满足大学生观点表达、互动对话和情感交流等需求。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在实时互动中深化师生交流,促进课堂实践教学的良性发展,真正实现互联网时代的共享、共进和共同发展。

课堂实践教学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的重要途径,新时代最不容忽视的就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共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借助VR技术,既可以有效改变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现状,又可以为学生搭建更多展示自我的实践平台,引导大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了解社会现实、增长知识才干和提高能力素养。

总之,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永恒的主题,质量立身是教学改革不变的命题,创新发展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常说常新的课题。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搞活课堂,推进高效的、有获得感的教与学,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式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在扎根中国大地、扎进学生中间、扎实研究教学中实现了学术精进和课堂精彩。

猜你喜欢

理论课理论政治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