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猪业进行新旧动能转化之思考

2020-02-25王彦平王怀中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养猪业新旧动能

王 诚 ,王彦平 ,王怀中

(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100;2,山东省畜禽疫病防治与繁育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250100)

2018年2月22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省委书记刘家义在大会上的讲话,这次讲话吹响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化的号角,拉开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化的大幕。“讲话”中列出了新旧动能的时间表,说: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逐步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并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把现代高效农业列为传统改造升级形成的产业,并强调让产业集群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1]。2017年12月31日,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局长唐建俊同志在《山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文章中指出:扎实推进畜牧业新旧动能转换,开展“十大行动”[2],实现畜牧业现代化。

在新旧动能转化的大形势下,养猪业为何要进行新旧动能转化,如何进行新旧动能转化,下面我谈一谈具体的认识和看法。

1 养猪业新旧动能转化的必要性

1.1 对新旧动能转化概念的理解

新动能就是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驱动力量,突出创新、现代化、高效率,代表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旧动能,其产业特征是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同质化、生产过剩,也就是“两高一剩”,代表落后过剩的产能。进行新旧动能转化的目的是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高质量发展。

1.2 养猪业面临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养猪生产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为:1)人们的消费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消费需求由原来有吃的向食品安全、健康、营养价值均衡、口感好、品质高转变,消费市场需求侧已经出现。2)猪肉产品供给同质化。现在市场供给的猪肉产品高度同质化,主要是因为:一是猪的品种同质化。目前国外引进的瘦肉型猪占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无论是“杜*长*大”三元杂交,还是TOPIG、PIC等配套系,其品种都属于瘦肉型猪的范畴,肉质特性基本相同。二是饲养方法同质化。饲养方法,包括营养标准、饲料配制、饲养方式等。营养标准主要是以NRC标准为主,日粮按照美国的玉米-豆粕型日粮,饲养方式也是美国的方式以颗粒料或干粉料为主。3)“舌尖上的安全”不容乐观。疾病防控不科学、饲养方式不合理导致猪病难防难控。据报道:我国每年使用的抗生素原料药20万吨,50%用于养殖业,其中60%以上用做饲料药物添加剂[3]。饲料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或者乱填滥用抗生素一方面使动物源细菌产生耐药性,甚至“选育出”“超级细菌”,危害人类健康和公共安全。另一方面猪肉中抗生素超标对人体健康构成直接威胁。4)生产效率低下。据报道:丹麦每头母猪每年出栏的商品猪头数(PSY)为30头,法国约28,美国约26头,中国约19头。在生产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丹麦1000头繁殖母猪的猪场需要4~5个人,实行上下班制,我国基本上是全封闭饲养,需要15人左右。据养猪信息网报道,2017年我国自繁自养模式饲料和人工费用成本为12.89元/kg,料肉比约3:1,美国则是要8.71元/kg,料肉比约为2.7:1[4]。在这个意义上讲,我国是养猪大国,主要是体量大,但不是养猪强国,生产水平低,生产效率低。5)养殖面源的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集约化的饲养方式,种植和养殖人为隔离,使粪污得不到资源化利用造成养殖面源污染严重。畜牧粪污产生的污染,已成为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5]。其中粪污资源没有得到一定规模的种植业利用和消纳,区域内养殖业与种植业不相匹配是造成畜禽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6]。

综述所述,养猪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养猪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巨大障碍,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市场消费需求,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固有思路,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用改革的思维推动新旧动能转化。

1.3 养猪业进行新旧动能转化的必要性

1.3.1 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瘦肉型猪的特点是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量引入我国,由于满足当阶段市场消费的需要,所以很快占领市场,到现在已占据绝对垄断地位。但瘦肉型猪品种满足欧美消费者的口味和烹调习惯(以煎、烤为主),瘦肉型猪的肉质不能满足中国人的口味(喜欢猪肉本身的香味)和烹调习惯(以炒、炖为主)。 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从“有没有”逐渐转变为“好不好”,人们要求吃的安全健康,要求口感好,风味好。目前供给的猪肉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养猪业也应因需而变,进行转化,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的高品质的产品。

1.3.2 提高生产效率是养殖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近几年大资本进入养猪市场,他们在北方许多省份跑马圈地,投入大量的资金。预计到2022年山东排名前十位的养猪企业商品猪的出栏量约占总量的50%以上,大集团的进入对养殖市场会造成严重的冲击,甚至重新组建养猪结构,形成新的市场运行模式。市场行情固然还受“猪周期”的影响,但今年大集团的产能刚刚开始释放,随着他们市场布局逐渐完成,生产逐渐正常运行,生猪价格有长期在低价位运行的可能。可以预计今后几年养猪业经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考验,在这次变局中,中小型养殖企业唯有在降低运行成本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率,企业才能生存。另外,我国的养猪市场经过几年重新洗牌调整后,生产效率不高的中小型企业将会被淘汰,瘦肉型猪的供需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养猪整个产业链将进入稳定成熟期。养猪企业不在向价格要效益,而向管理要效益、向生产效率要效益。市场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变革,企业才能生产和发展。

2 养猪业如何进行新旧动能转化

我个人认为养猪业新旧动能转化的核心就是“提质增效”,“提质”提高质量和品质,在确保猪肉健康安全的基础上,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增效”是增加效率和效益,也就是要实现现代化高效养猪。下面我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2.1 聚焦健康养殖,实现养殖和食品安全合一

食品要安全,猪首先要健康,实现养殖与食品安全合一的关键在于健康养殖。猪肉安全最大的问题就是抗生素残留问题,确切说是不规范使用甚至是滥用抗生素的问题。多年来调查发现养殖企业并不是有意添加抗生素促生产,是因为猪群生产不稳定,猪场不得不使用抗生素。现在猪病难诊断、难防控、难治疗,部分猪场不敢停喂抗生素,尤其是在冬季和夏季。要实现“食安山东”的目标,必须解决猪病这个难题,这是食品安全的“牛鼻子”。猪病为什么难防、难控呢?我认为有“天灾”的因素也有“人祸”的因素:

2.1.1 猪病从客观来说“难”准确诊断,这是“天灾”。规模化猪场强致病性病原复杂,目前伪狂犬病毒(PRV)、蓝耳病病毒(PRRSV)、猪瘟病毒 (CSFV)等主要的强致病性病毒阴性的场不多,有的场蓝耳病病毒(PRRSV)就存在几个基因型,一种致病性病毒与一种或多种细菌性病原混合感染、或多种致病性病毒与细菌性病原混合感染是猪群的常态。致病性病原复杂混合感染,病原发病临床症状不典型等因素导致猪病准确诊断。准确诊断疾病需要系统、深厚的理论做支撑,科学的诊断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三方面相结合,缺一不可,这都是多数规模化场,所不具备的,从客观上来说,猪病确实难准确诊断,是“天灾”。

2.1.2 从主观分析一个重要原因有人为因素,是“人祸”。一是学术界存在基因型和血清型之间争论问题,一些学者认为病原防控应以基因型为主,病原基因发生变异了,疫苗就要变化,高效防控要在基因上高度匹配。一些学者认为应以血清型为主,只要血清型不变,疫苗在血清型上与病原保持一致就有效。二是市场供给的产品混乱。在市场的驱使下,资本与研发结合,用不同基因型的野毒,炮制出不同基因型的产品,所以市场上我们看到同一个血清型的疫苗有几个基因型产品,如,蓝耳病毒(PRRSV)疫苗、伪狂犬病毒(PRV)疫苗等,现在又发现了圆环病毒(PCV2)、猪瘟病毒(CSFV)变异毒株,不排除资本又要炒作这两个病毒的变异毒株的可能。市场供给混乱,更让养猪人无所适从。三是老经验解决不了新问题。一些中小型养殖企业的技术人员没在专业院校经过系统的学习培训,不具备系统的疾病防控理论,生产中积累的经验可以做重复性的事务性工作,如:判断母猪适时配种,打针又快又准等工作。但在猪病防控则不同,每次发病的致病性性病原可能不同,临床症状看似相同但致病病原可能不同,猪病非常复杂很难准确诊断,需要有坚实基础理做指导,这都不是仅仅靠自己在生产中摸索的经验所能解决的。四是技术培训混乱。有一些企业为推销产品,宣传伪科学的理论和观点。

2.2 顺应市场变化,增加优质猪肉供给量

2.2.1 途径一:培育肉质优良的猪品种

2.2.1.1 综合利用地方猪资源,培育新品种

猪的品种一般分为脂肪型、肉脂型和瘦肉型,我国地方猪种多是脂肪型和肉脂型,国外的多是瘦肉型。瘦肉型猪品种选育着重生产性状,如:生产速度、屠宰率、瘦肉率、繁殖率等,对肉质性状不太关注。这主要与国外的饮食习惯有关。我国的品种,背膘较厚,生长速度较慢,饲料报酬较低,生长性能较差,但我国地方猪的猪肉肉质细嫩香味浓郁的特点非常显著,这是瘦肉型猪所不具备的。生长1年的莱芜黑猪,屠宰后可以看到脂白如玉、瘦肉红如琥珀,煮熟后肉质新嫩、香味醇厚。山东还有烟台黑猪、大浦莲黑猪等地方品种资源。充分利用我国地方猪肉质优良的特性,以地方猪为母本与瘦肉型猪杂交培育出新品系,既有地方猪肉质优良的特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生产性能的短板,这是培育肉质优质品种比较高效的方法。在这方面我省育种专家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相关的探索和研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与莱芜市畜牧局以莱芜黑猪为第一母本,培育出肉质优良的鲁农1号配套系就是代表性的成果,该品系达100kg体重,日龄不低于173d,料肉比不高于2.99:1,肌内脂肪为4.01%,2009年该品系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省在地方猪杂交综合利用方面已储备了足够的技术、成果和经验,为产业化推广利用奠定了基础。

2.2.1.2 瘦肉型猪的选育向优良肉质转化

国内外瘦肉型猪品种选育和饲喂技术研究是围绕如何提高生产性能进行的,在目前消费市场改变的大背景下,瘦肉型猪的研究方向也应顺应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品种选育应向优良肉质品系转化。目前我国瘦肉型猪拥有体量非常大的繁育种群,在其中不难选择出肉质优良的个体,经过选择培育建立起肉质优良的品系,特别是全基因组育种技术已经在生产中得到应用,使用该技术,可以准确高效的选择出肉质优良的个体,在较短的时间组建较大的繁殖种群。

2.2.2 途径二:饲喂技术研究应向提高猪肉品质转化。

山东省科研人员在饲养技术改善肉质方面做大量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发酵饲料饲喂技术,青贮全株玉米混合日粮饲喂技术等,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既提高了猪只的健康水平,减少了抗生素的使用量,又改善了猪肉品。

在饲养技术创新方面,山东一些企业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滨州中裕集团玉米籽粒鲜贮技术,本技术是通过玉米籽粒鲜贮,避免储存造成玉米的二次霉变,并能提高玉米的消化吸收率。山东希牛集团青贮饲料桑混合日粮饲喂技术,饲喂饲料桑富含生物活性因子可以提高猪只的抗病力,降低致病性病原的感染强度,实现无抗饲养。饲料桑富含生物碱类物质可以提高猪肉风味。饲料桑粗蛋白含量较高(风干样中粗蛋白含量15%以上),可以取代30%左右的豆粕使用量。这些饲喂技术创新,是原始性创新,为健康养殖提高肉质做了有益的探索。这些技术还需要系统、深入研究,制定出科学的饲养标准,为产业化应用提供支撑。

2.3 生产管理向高效转化

据统计2017年我国猪肉产量5300万吨,母猪存栏量4000万头,生猪出栏6.89亿头,生猪出栏量占全球的50%,猪肉消费量约占全球的60%,在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全球养猪量最大的国家。但2015奶奶每头母猪每年断奶的仔猪头数(PSY)为15.8头,美国 25头以上,丹麦达到 30头以上[7]。只从生产成绩上来说与养猪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另外,我国蛋白质资源严重匮乏,大豆90%以上依赖进口,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都影响饲料成本。玉米价格比养猪发达国家贵1倍以上;水、电、运输的成本也比发达贵;虽平均每个人的工资低于发达国家,但是我国需要人工人数是发达国家的4-5倍,总的折算人工成本并没有优势。我国在养殖成本上远高于发达国家,而且生产水平又差距很大,为此企业只有变革、转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水平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

2.3.1 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向智能化养猪转化

“现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离现代化还有一段距离”, “虽然有些企业已经进入现代化,但整体来讲还是不足,养猪效益的提升还有很大空间。”[7]。目前一些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多数是半自动化,真正实现自动化的企业不太多。自动化养猪就是生产设施自动化,自动饲喂系统、母猪电子饲喂站、生产性能自动测定站、环境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消毒系统等。智能化养猪就是在生产自动化的基础上,采用物联网技术,与计算机相对接,企业生产运行采用数字化管理。我国只能一些超大型的养猪企业和少部分种猪企业才用这种方式,天兆云智能养猪管理系统,大北农手机客户端管理模式等都是智能化养猪的代表。对于一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公司向智能化养猪转化,与发达国家看齐,实现产业升级。

2.3.2 中小型养殖企业转变经营思路

中小型养殖企业,养猪设施还比较落后,一些场还是处在人工饲喂、人工清粪阶段,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养猪,部分企业处在半自动化的状态,生产效益很低,管理粗放,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在当前市场变革的浪潮中,养猪的竞争转化为成本竞争,生产效率差的养殖场要摆脱被淘汰的命运,需要尽快改变经营方式,找到自己的出路。我接触了许多中、小型的养殖场,他们有条件不错的饲养舍,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就是母猪养不好,这种养殖场与大集团合作饲养合同猪是比较稳妥的一种方式。另外,对于一些养殖水平较高的养殖场可以组合成产业联盟,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销售,降低原料采购成本,提高在养殖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古人说“时”也“势”,也就是说时机就是社会发展趋势的表像,只有清楚养猪发展的趋势,顺势而动,不断革新,方能利于不败之地,如果时代变化,自己是两耳不闻场外事,一心只想养好猪,自己做一只头埋在沙土里的鸵鸟,很难在这场变革中不被淘汰。

2.3.3 利用非常规饲料,降低饲喂成本

饲料成本占养殖成本的60%以上,我国玉米价格一般在2.0元/kg以上,豆粕的价格一般在3.0元/kg以上,但从饲料价格上讲,我国养猪就没有竞争力。降低造肉成本有两个途径,一是有利用质优价廉的非常规蛋白质、能量原料,直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要采用新的技术,提高饲料利用率,间接降低饲料成本。非常规蛋白质原料有:脱毒的棉籽粕、青贮的饲料桑、蛋白质含量较的糟渣等;能量饲料如:植物的块茎类,一些食品的下脚料或者过期但没有霉变的食品等。养猪企业可以就地去材,选择本区域内供给丰富的原料,如马铃薯产区,可以饲喂马铃薯的茎叶。提高饲料利用率,一是饲料体外发酵,二是在饲料中添加提高猪消化率的添加剂等。总之,应因地制异,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地价廉质优的非常规饲料,降低饲养成本。从理论上来说猪是杂食性动物,饲料多元供给更符合猪的生理习性,只是饲喂玉米-豆粕日粮反而违背了猪只本身的需要,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突破美国营养学者划玉米-豆粕型日粮的框框,饲喂价格较低并符合猪生理需求的日粮。

2.4 养猪业新旧动能转化的根本是养猪人思想转化

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产业转化,关键在人。养猪形势发生变化了,一些猪场老板在认知还不清楚,一些人则是画地为牢,故步自封。在疾病防控中过分强调生物安全、饲养环境的重要性,不知道正确诊断疾病需要结合病原学、血清学、病理学、临床经验等综合诊断结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猪群生产就是不稳定。违背瘦肉型猪的饲养规律,人为的让猪适应环境,美其名曰“风土训话”,让猪去适应环境,气候骤变猪群马上受到影响,造成很大的损失。生产管理粗放,规模扩大了,还没树立起企业管理的思想,更没有现代化企业管理的理念。在中小型养殖企业需要抱团取暖的时代,还是关起门来,单打独斗等。

养猪业面临的问题不是外界问题,而是管理者的思维问题。养猪设施和规模现代化了,但管理者的思维方式没有现代化,为此“深入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建立一批畜牧兽医实训基地”是解决当下问题的“金钥匙”,由政府出面召集养殖企业进行短时间集中培训,提升思想认识,让他们认识到养猪业的今天和明天,在根本上扭转固有思维,这是实现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

小结:

综上所述,养猪业新旧动能转化是社会和养猪业发展的趋势决定,加之中国养猪集团的养殖规模发展迅速,养猪业可能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两方面因素叠加,更加速我国养猪结构变革。在这个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养猪人首先搞好生产,练好内功,这是根本。养猪人要给自己清晰的正确的定位,结合养猪发展的时机和商机,理清出如何转化思路,制定出怎么转化的方法,然后知行合一,切实为自身的生产和发展创出一条道路。

猜你喜欢

养猪业新旧动能
2022年养猪业或将迎来“大变局”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2020年养猪业盘点
耕读事 新旧人
新旧全球化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
“金企对接”转换旧动能
“中美贸易战”养猪业可能发生的事
尼泊尔养猪业现状与前景展望
澎湃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