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大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研究

2020-02-25喻竹西李福华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领导力大学素养

喻竹西,李福华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及教学要求。具体而言,它旨在解决一个问题,即为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融入未来的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因此,不难看出这种问题及要求有着全面性与综合性的具体所指。对于学生而言,核心素养就是需要掌握自身的专业核心技能、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并且能够充分融入社会,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则是要善于做好自身的教学工作,即在课堂上不仅要善于指引学生积极求学、主动思考,而且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思维品质、道德、法律等方面,形成良好的价值与规则导向。

这种对于教师的要求,进一步强调了教师个人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性。如果教师个人没有良好的课程领导力,则难以做好基本的教学工作。核心素养的教育使命,就难以实现。总之,核心素养下大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较为复杂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教师、高校、社会各个行业等,均要积极地适应与配合。

整体而言,核心素养下大学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是全面开展好教学工作的关键所在。它能够全方位提升教师个人教学水平,促进学科建设,强化高校的全面发展。同时,提升这一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核心素养下大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课程领导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尤其是高等教育方面,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工作积极性等均有着一定的强化与提高。但是,受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以及教师队伍的基数庞大等原因,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在课程领导力方面存在着不足与差距。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意识不足

在我国,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是单纯地进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而对于教材的内容、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新方法的尝试,均缺少足够的探究与兴趣。教师课程领导力意识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部分教师受传统理念束缚,难以突破应试教育的限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切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第二,教师只是学校教育的环节之一。大学有着各类教育评估及管理部门,他们对于教师的教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限制也进一步降低了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实践。第三,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及方法的试验,属于专家级别的专业人士思考的问题。自身能力有限、时间有限以及各项工作任务、科研压力,成为了教师不愿意进行新方法尝试的重要原因。

(二)教师权力不够

大学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体系较之于中小学而言,更为复杂,也更为严格。我国普通高校有着院与校两级管理机构。前者为后者的下属单位,并且在教学、行政、财务等方面接受后者的统一领导。同时,这两级机构都有着自身的管理制度及评估机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受到来自两级部门的约束与管理。这种管理既有教学计划制定方面的影响,也有经费、人力等方面的制约。最为关键的是,两级部门之间还存在一些不一致,从而导致了教师难以按照自身计划进行教学。在这种权利约束下,教师本该拥有的部分教学建议权被大幅度地削弱甚至丧失。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实施与发展受到较大影响。

(三)教学环境不足

教学环境的不足,主要来自于学术环境与制度环境。在我国,教师课程领导力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一定的自主研究能力。例如,大多数理工类、医学类、管理学类等专业教材基本沿用欧美学者的相关著作,有些甚至直接采用国内的翻译版进行教学。但是,西方学者的观点与研究过程,在我国的国情环境下,不一定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这种沿用与照搬,极大地束缚了我国教育及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导向性。同时,有些教师对于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结论,也呈现出一种崇拜之情。因此,符合我国国情、民情的相关理论与技术,难以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课程领导力也必然受到影响。

从机构设置方面来看,教师课程领导力缺乏主动的引导力量。我国高校有着各类教育及教学的管理机构,但缺乏关于学科课程管理的专职部门。无论是重点大学的学部制,还是普通大学的教学研究室,对于现有课程研究与发展起到的推动效果有限。一般而言,这些机构主要负责课程排课、教师考勤等行政工作,关于创新课程的相关研究,则很少成为主要工作内容。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大学课程的创新与研究方面,都设有专门的负责部门,社会上也有不少研究部门进行专职研究。在国外,一门学科的课程建设,往往由任课教师、学科建设部门共同完成。同时,来自社会的相关研究机构也能够提供积极的建议与方案。机构设置带来的束缚,进一步限制了我国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发挥与提升[1]。

二、核心素养下大学教师课程领导力不足的原因

核心素养下大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的不足,主要是机构设置、教师个人及教学环境所致。这些问题进一步影响了现阶段我国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无论是对高校学科建设,还是学生、教师的个人发展,都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一)教学机制原因

我国大学教学与管理制度一直沿用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对于学术及学科建设有着强烈的束缚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建设不断深入与发展,学科建设、教师队伍等也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对于教师个人的教学管理与评估,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这种格局导致教师课程领导力受到了束缚。

具体而言,部分教师在自身的培养过程中接受了“照本宣科”式的工作方式,即教师应当遵循教学大纲,或者前人的经验进行教学。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部分教师逐渐丧失了对于课程领导力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无论是校方还是社会,都对教师教学的规则性进行了限制。这种限制的具体表现,就是关于课程教学的评估机制。教师是否胜任工作,完全取决于学生的成绩与通过率。因此,在内外两种约束下,教师难以发挥出有效的课程领导力。

(二)教师自身原因

教师是课程领导力的核心所在。因此,在现阶段的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程领导力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实际上部分教师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部分教师对于课程领导力的认知不足。一些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效果,认为只要学生能够及时、正确地接受知识的传递,就意味着教学工作的完成。至于如何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等领域起到主导作用,从而达到更高的要求,部分教师缺乏足够的认识。

第二,对于教学课程内容的认知不足。该方面又分为教学内容掌握不足与运用能力的不足。教学内容掌握不足,主要是对于教学内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深入,不够细致,不够全面。尤其是理工类教学中,一些教师采用的是西方教学理论及方式,对于相关知识结构、推导过程、结论运用等,均缺乏全面的了解。运用能力不足表现在研究结论的运用中,难以做到细致与深入。因此,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显得不足。

第三,部分教师个人能力不足。个人能力指的是将现有的课程理论进行深入实践的能力。例如,教师将某个医学理论观点进行叙述及讲解,随后,在学生理解的前提下结合临床案例进行细致分析。至于相关理念是否适应现阶段社会的发展,或者提出举一反三的教学实践,则很难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以上不足是多方面原因所致:首先,教师自身缺乏独立课程开发及研究的能力;其次,教师业余时间被各类评选与考核占据,从而难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相关研发工作。

(三)教学环境原因

教学环境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但是,在我国高校建设及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约束与限制,主要包括管理者的观念和学校固有的文化氛围。

学校管理者是学校各项活动的决策者,对于学校各方面的建设,以及教师课程领导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高校中,部分管理者对于学校的管理建设缺少创新,教学相关工作完全遵循传统方式。教师在这种环境下只能按部就班的工作。

学校的文化气氛,是一所学校传统与约定俗成的特色。例如,某一省立重点大学本是以理工类专业作为立校之本的。但是,随着综合性大学建设大潮来临,该校也顺理成章地升级成综合性大学。虽然挂着综合性大学的牌子,但学科建设却依然偏向于理工类学科。因此,该校的文史类、艺术类等学科的发展,显性或隐性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这一氛围势必带来课程创新、研发等限制[2]。所以,部分教师课程领导力自然会受到各种消极影响。

三、对策及建议

大学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对于核心素养的形成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教师自我能力提升、机制支持、环境支持以及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共同促进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一)提升教师的管理权限

随着核心素养的深入推进,高校应当逐渐简化教师管理的权限,让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拥有足够的自主权力。例如,教师拥有参与课程发展与决策的权力。通过这一权利的体现,使教师课堂领导力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同时,还需要对教师评估机制作出一定的调整。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情况、学科建设等客观条件,进行评估标准的创建。管理权限下放,需要上级单位出台具体的文件进行引导。一般而言,高校相关课程领导力的建设,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从而顺利引导高校教师进行合理教学。同时,政策文件的制定,需要根据学科专家、教师、学生代表的意见进行充分的论证。因此,在一种群策群力的状态下,适合课程领导力发展的氛围,才能够充分展现出来[3]。

(二)营造适宜的教学环境

营造适宜的教学环境,意味着需要将教育理念及管理的话语权赋予给教师。教学环境营造的主动权在于高校管理层。

首先,管理层需要明确自身管理职责。管理者不能对于院系相关课程改革进行武断的干预。在课程整体设计与研发过程中,管理者应当积极听取一线教师的建议,并且作出及时和正确的反馈。

其次,在教师工作方面也需要遵循客观、务实、有效的工作理念。例如,部分考评活动可以采取减、免、缓的举措。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绩效考评效果,也能对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

此外,高校在教师课程领导力建设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无论是理工类还是综合类高校,均应当采取平衡发展、共同进步的发展策略。总之,以上相关内容,只有充分发展并实施教师课程领导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最后,在教师教学及课程改革中,建立奖励制度。该制度的建立,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推动学科建设发展。

(三)强化及促进教师素养

强化教师的自我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教师要在思想上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认知,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强化知识结构的巩固及更新。在工作中,坚持“三不”原则——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创新[4]。其次,教师应当对现有的教学方式、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客观评估,从而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合理的借鉴、认真的反思、积极的创新,进一步提升课程领导力。最后,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合适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合理开展教学工作。

(四)提升及强化团队意识

核心素养是一个复杂又综合化的体系,因此,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需要一种集体化的思维与行动来实现。创建一支学术上有作为、理念上有想法、实践上有能力的团队,显得非常重要。具体而言,就是要积极做好教师教学方法及教学理论的培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掌握合适的教学方法,还要对现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强化及拓展。同时,各院系及高校之间也可以进行教师教学素养提升的合作培训。这种联合培训能够弥补各自的不足,彼此有所借鉴。此外,关于整体的教学计划及步骤,也要听取学生的相关建议,设立学生参与的研讨机制。

四、 结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领域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核心素养的提出及推广成为了教育发展的必然,大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提升该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校方、教师及教育主管部门等多方面的协调。管理意识、教学方法等都应当积极适应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总之,在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均要体现出上下一心与各司其职相结合的工作特点。在这一前提下,大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才能够获得应有的保障与支持。

猜你喜欢

领导力大学素养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大学求学的遗憾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领导力愿望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