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的有效性研究
——基于协和学理论

2020-02-25李源泉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协同

李源泉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新时代不仅开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翻开了新篇章,而且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和新任务就是要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进一步回答好新时代高校“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怎样坚持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围绕这一新使命和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凝聚共识、群策群力、协同发展,综合运用高校内一切可以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条件,不仅要充分发挥“小思政”的功能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要调动各方力量,运用“大思政”教育模式。高校“大思政”育人模式是实现新时代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关键路径,其有效性将直接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和能否实现新时代的育人目标。因此,无论从功能地位、目标内容、原则方法、任务环境等,还是从时代定位、创新发展等方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要聚焦到教育的原点和出发点——教育对象上。本文基于协和学理论,在高校“大思政”育人模式下,全面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形成合力;聚焦教育对象,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实现“大思政”的有效性,最终达到“大思政”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的高度统一。

一、新时代高校“大思政”有效性的内涵特性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情境下所开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满足人们的相应需要、实现人们的相应目的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特性”[1]。高校“大思政”系统并非是一个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而是一个包含高校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内的宏观综合性系统,是一种将协和学理论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全阶段、全环节、全场域的工作模式。高校“大思政”有效性其实质是包含“小思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各类教育资源等子系统在内的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协同配合的积极特性。高校“大思政”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情况,因此对其开展“大思政”有效性研究日益成为了各界专家聚焦讨论的热点话题。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新”。新时代背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创新目标任务、方式方法、模式途径、过程管理、效果评价等多个方面并与新时代的要求相吻合才能适应新时代。其次,“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站位要高、格局要大、措施要实,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再次,“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地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生态、外交等所有方面来答疑解惑。最后,“深”。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要素都发生了变化,无论是教育主体还是教育客体都要深入了解时代要求、个性需求,分析深层次问题和矛盾,确保教育内容入耳、入脑和入心。

二、协和学理论对新时代高校“大思政”有效性提升的理论借鉴

协和学理论亦称“协同学”或“协同理论”,源于希腊文,意为“协调合作之学”,由德国哈肯首创,是一门于20世纪70年代在多学科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被广泛运用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它主要通过不同学科间的合作来研究组织系统内部规律和组织内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性来提升整个组织的功能。哈肯的协同理论认为,整个环境的各个系统虽然属性各异,但是它们之间总存在着某种不可分割的、相互关联的联系;该理论就是通过探讨各个系统之间所共同遵循的规律,来探寻影响系统自身发展和系统之间合作的各种制约因素,规避系统间的相互干扰,促进系统间的协同配合,发挥系统之间的协同功能和溢出效应。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我国“大思政”战略定位和工作格局的正式确立。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就是一种将系统理论思想运用于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其实质就是把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从宏观、整体和战略上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系统和总系统内部各个教育子系统的直接关联性,促进总系统与子系统之间、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协同配合,确保总系统的总目标的达成,实现结果的有效性。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系统的观点,紧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和服务学生,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将系统观点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各个参与者、过程环节、空间场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种资源要素协同整合、形成合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说服力和战斗力,确保教育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和有效性。因此,哈肯的协和学理论对于高校“大思政”育人模式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将系统思想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全环节、全场域,整合协同所有教育资源,精准发力、形成合力,确保“大思政”的实效性,缩小“大思政”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的客观差距。

三、新时代高校“大思政”有效性提升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目标认识不清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然而,一些高校教职员工对这一根本目标任务认识不够清晰,部分教工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并非属于自身的重要职责。目标不清、目标缺失、宣传不足、有意回避、能动性不够等是造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认识不清的重要原因,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理念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得以落实,因此缺乏应有的重视成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有效性提升的制约因素之一。

(二)对象重视不够

以学生为中心理应成为一切教育主体的重要共识,然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并非为高校所有教育工作者所拥有,“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2]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工作指南。在高校教学管理实践中,针对学生的“围绕不足、关照不够、服务有限”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无法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阻碍高校“大思政”有效性提升的一种阻碍。部分教育主体认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并非自身的工作职责,自身的一些工作并非能够影响到他们的发展,等等。究其缘由主要是部分教育主体对教育对象重视不足、责任心不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在作祟。

(三)协同力度不足

高校“大思政”强调的是高校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同致力于协同整合、发挥溢出效应的一种工作模式,思政课程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抓手,课程思政则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补充,而实践思政则是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实践思政往往各自为战、互不联系,并非同向同行,而是缺乏沟通协调、协同配合,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势必受到影响,协同力度不足,没有形成协同效应;“大思政”模式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差距较大,“大思政”模式自身所内含的应然状态没有体现。

(四)育人效果不佳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模式的有效性是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满足广大学生共性需求和个性需要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正向特质,这种正向特质是衡量高校“大思政”模式实效性的对标。提高有效性的关键是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3],高校“大思政”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大学生的育人效果。高校“大思政”育人模式是打通合力育人的重要抓手,“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和关键问题没有解决最终会影响育人效果。然而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这种系统性、综合性的思政育人模式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发挥不足,“大思政”的连横合纵功能有待提升,有效性亟待加强。

四、基于协和学理论的新时代高校“大思政”有效性提升对策

(一)加强规划设计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效性和精准性在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2]这一关键问题,为新时代高校提供了工作指南,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努力方向,更为高校“大思政”模式指出了工作理念和思路。新时代高校各类教育主体要从“什么样的人是我们培养目标、怎么去培养、培养的目的是什么”等视角来全面思考和规划,加强宏观规划、顶层设计,协同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将育人目标和协同理念贯穿于文化建设、教学服务、教育模式、师资选择、学生管理、总务后勤等各个阶段和场域空间中去。因此,要实现高校“大思政”有效性提升的前提是加强对协和学理论的认识,从规划和顶层设计中落实协和学理论的精髓理念,充分将协和学理论运用于高校“大思政”实践之中。

(二)运用协同模式

协和学理论指出,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配合效果直接决定着系统整体协同效应的发挥程度,子系统之间协同配合得越好,系统整体的协同性发挥得就越佳;反之,子系统之间协同配合得就越差,系统整体的协同性发挥将越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为一个包含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任务目标、方式方法、过程管理、创新发展、工具载体、教育场域、教育环境等众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子系统在内的综合系统,每一个教育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间能够协同配合、形成合力的话,它们若能鼎力合作、相互促进的话,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协同效应就能逐步显现。相反,各个教育资源子系统内部和它们之间不能充分相互合作并产生相互掣肘和处于不和谐状态,就势必造成各个子系统自身的内耗和损失,各子系统之间必定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各种教育资源必定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毋庸置疑,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运用协同模式,优化整合各类教育资源,这样才能促进“大思政”体现出应有的状态。

(三)搭建三维架构

高校“大思政”有效性得以充分发挥必在于基于协和学理论来搭建全员、全过程、全场域等三维架构。首先,全员维数。人人育人,以“生”为本。这要求高校教育者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各个教育者自身和他们之间要秉持协同理念,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每个教育工作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动指南。其次,全程维数。时时育人,精准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错综复杂、环环相扣,将育人理念和精准思政落实到每一个过程环节当中去,确保每个育人过程和阶段能够协同整合,精准施策。最后,全域维数。处处育人,关注细微。高校要高度重视育人的环境建设,强化教育的全空间场域育人功能发挥,落实到高校环境育人的细微之处,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因此,在搭建全员、全程、全域等三维架构的过程中,确保协和学理论能够充分得以运用,强化协同整合,形成协同效应和综合合力。

(四)推进优化设计

高校“大思政”理念虽然是一种宏观的工作思路,不仅需要从宏观上进行顶层设计和宏观规划,而且也需要在落实落细落小上不断下功夫和优化微观设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搭建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文化思政、资源思政、环境思政、全员思政、全程思政、全域思政等协同配合的平台和构建运行机制,确保高校“大思政”各类教育资源、各种类型思政模式能够有效推进和具体实施。高校要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大思政”实施的路线图和节点目标工期,按部就班、逐一推动落实,定期开展评价评估,确保工作有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大思政”所内涵的各类教育资源、教育模式等同样也需要不断从微观上优化设计,推动同向同行、靶向发力,逐步形成合力,产生协同效应。

五、结束语

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新时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基于“大思政”工作理念,强化协同意识,强调精准思政,协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并产生溢出效应。确保高校“大思政”工作模式和理念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阶段、全环节和全场域之中,实现“大思政”有效性的充分发挥,最终促进高校“大思政”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中得以体现。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协同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