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地坑院民居之文化蕴涵及价值
2020-02-25程丽
程 丽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河南·三门峡 472000)
陕州地坑院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华夏文明长河中历史遗产的精彩篇章,其设计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人们的宗教信仰、 社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信息,文化意蕴深厚,文化价值颇高。 这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凝聚了我国古代先民朴素的建筑理念,专家学者对陕州地坑院的研究大多是从其营造技艺传承情况和地坑院及其保护策略研究方面进行,而深入研究陕州地坑院的文化及价值的不多,本文希图深入剖析其文化意蕴及文化价值,为保护与传承这一人类珍贵文化遗产提供参考。
一、陕州地坑院民居丰富的文化蕴涵
(一)陕州地坑院民居是我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朴素表达
“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极具自然性、人文性的哲学理论,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辩证思想,它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为自然所接受。 陕州地坑院为生土建筑,建造材料取自自然存在的黄土;建造工艺是从平地向下深挖6-8 米,形成立面后再在四个立面以与地面平行方向开挖窑洞,作为居住空间,在地坑院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地坑院废弃不用,只需平整即可作为耕地使用, 可谓是零污染建筑样式,这正体现了陕州地坑院民居的“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二)陕州地坑院民居在选址设计等方面的要求是我国本土风水阴阳学的运用典范
我国本土风水学讲究负阴抱阳, 阴阳平衡,而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比平原地区更容易找到风水学中背山临水、负阴抱阳的理想山势,因此地坑院村落的营建展现了丰富的本土阴阳风水思想,地坑院在选址、整体设计上按易经八卦从四个不同的方位修建,整个村庄地窖布局合理,错落有致[1],人们往往出于“避害趋利”考虑,择吉而居,根据村落地势决定地坑院建筑朝向,在村中修建“泊池”即风水池,祈求良好的运势并保护村落平安,“泊池”一般位于地坑院村落中心,地坑院民居村落以“泊池”为中心向外发散分布,建造工艺也深受传统文化阴阳八卦的影响,在居住环境方方面面都非常注重风水的运用,几乎可以说是我国易经八卦、阴阳五行运用的活的典范。
(三)陕州地坑院民居的设计细节体现了民居建筑的防御安保考量因素
防御安保功能一直是我国许多建筑的主要考量标准,许多民居在发展过程中都十分注重防御安保功能,陕州地坑院在入口的设计上采取狭长的门洞加哨门设计,其目的就是为了防御土匪流寇的侵扰,如果没有主人打开大门,强行进入地坑院内十分困难,即使采取滚石方式也无计可施,真正能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有些人家会在地坑院墙四周种上荆棘丛生的低矮灌木,是为了防止有人靠近地坑院对建筑造成破坏,多数人家会在家里蓄养狗、鸡、鹅等牲畜,利用动物敏锐的听觉看家护院,这些都是人们为了避免各种侵害而采取的措施。
(四)陕州地坑院村落中的寺庙建筑带有鲜明的本土宗教色彩
在地坑院民居集中村落中,寺庙建筑往往作为唯一的地上建筑成为村落的标志物,寺庙祭祀空间在地坑院型村落公共空间发展过程中承担了重要作用。 寺庙类型主要包括女娲庙、火神庙、岳王庙、马神庙等。 女娲庙祈求多子多福,火神庙寓意火神庇护使村落远离火灾肆虐,岳王庙(也有叫“药王庙”)保佑村民少病无灾,身体健康;马神庙代表龙马精神,天爷庙有顺应天意之意,体现了在文化落后时期对神灵的信仰和寄托,带有鲜明的本土宗教色彩。
(五)陕州地坑院村落的群居聚居生活方式是宗族血缘关系密切的表现形式
陕州地坑院作为民居建筑的一种,符合一般民居群居聚居的特点,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大多姓氏相同,如张汴乡的小刘寺村主要有“五张三李加两王,一芦一陈阴带杨(‘带’是属于,意思是‘和’)”,一共有六大姓氏,[2]相同姓氏的居民大多聚居在一起,宗族意识浓厚,重视家族精神传承,规模稍大的家族会有族谱,凝聚家族情感,成为宗族精神支柱,遇有宗族事务全员参加,共同解决,自觉维护宗族持续发展,体现了居民注重宗族血缘的精神特质。
二、陕州地坑院民居的价值
从本质上看,陕州地坑院属于民居建筑,其价值体现符合建筑群文化遗产的内涵。
(一)历史价值
陕州地坑院形制统一,特征鲜明。 时间上,作为穴居的历史遗存,它印证了古老的黄土高原人类穴居的建筑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满足了居民的需求,这说明其在居民生产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与窑洞共生的黑色剪纸追溯到遥远的夏朝,各种神秘的拐窑见证了战乱、土匪流寇横行等动荡的年代,不同历史时期其设计、装饰、风格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及变化,这些都携带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二)艺术价值
1.空间美
地坑院的空间变化非常丰富,它不同于地面建筑一览无余,而是先经过长长的通道才能进入到院内,进入院内,只能看到分布四周的窑洞,甚至有些讲究的人家会在入口建造照壁, 用于遮挡视线,进入窑洞才能进入居住空间。 因此,空间的变化层次丰富,从地面到院内,随着视野的逐渐收缩,光线突然变暗,人会产生压迫感。 笔者小时候视通过狭长黑暗的门洞为噩梦,因为骤然全黑,人会产生骤然的紧迫感, 对进入地坑院内部急切情绪充斥大脑,沿着通道进入院内,感觉天地皆在怀抱,这正是空间变化所致。
2.色彩美
在地坑院内,主体颜色是黄色,因为其是生土建筑,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因此地坑院的基础色调便是黄色, 它源自于当地居民这种黄土崇拜,其材料也是象征着华夏文明起源的古老材料。
但地坑院内的色彩绝不仅仅局限于黄色,还有一种颜色在当地颇受尊崇,那就是黑色,门板会刷成黑色,灶台会刷成黑色,甚至在这里有一种流行的剪纸是黑色剪纸, 人们认为黑色剪纸是辟邪的,据说能追溯到夏朝,当时社会崇尚黑色,甚至在办喜事的时候家里都会贴上黑色剪纸,可谓是非常少见。
3.形态美
陕州地坑院作为民居建筑样式之一,其主要功能是供人们居住使用, 因此经过历代的经验总结,陕州地坑院的建筑样式及营建技艺已基本成熟,工匠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来使地坑院营建工艺得以流传,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听到的这些营建规则是一代又一代的工匠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最佳配置,如窑洞口要“前高后低”“前宽后窄”,这样建成的地坑院在外观上看起来美观、和谐,窑洞的立面在黄金分割点开始由直线变化为拱圈的曲线,这种曲直结合的构图形成了陕州地坑院朴素的形态美。
(三)科学价值
陕州地坑院是人类穴居历史的遗存体现,其建造思维不是在地面上叠加,属减法营造的负建筑形态,[4]“生态”与“地域”是陕州地坑院对于今天建筑创作最具科学研究价值的两个方面。
地坑院是一种逆向思维的建筑理念产物,这是先民利用自然条件, 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选择,对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也有一定的启示。 下沉式的庭院,无论从防风、降噪性能还是从居住舒适程度的感受方面均优于地面建筑,如果对传统下沉式窑洞的窑顶进行技术改良, 使窑顶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那么,下沉式窑洞将成为真正意义上“零”消耗的生态建筑。
“生态”是人类生存所离不开的自然环境,地坑院与大地融为一体的奇特形式,本身就是先民对自然的态度外在体现,这种建筑对人类建筑体系的最大贡献就是它首次是以将建筑本身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念来设计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对陕州地坑院的各种资料以及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必将对现代建筑的绿色生态及可持续发展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结 语
作为一种传统民居,陕州地坑院是先民们几千年来一直使用的建筑形式, 蕴含着先民的诸多信息,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和本土阴阳风水学的运用以及带有本土宗教色彩和宗族血脉传承传统等,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三个方面阐释了陕州地坑院民居建筑的价值,必将有助于深入探讨黄河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发展演变,引发土建筑的思考,对人们深入探析其蕴含的地域建筑特征等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