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体质健康的学校体育智能化实现路径

2020-02-25唐照华李长江赵章志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体质智能化体育

唐照华 李长江 赵章志

(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 四川·成都 611731)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部分与此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学校体育教育在理论架构上没有形成体育教学、群体活动、竞赛与体质健康的有效融合和闭环,实践层面缺乏大数据支撑与科技应用,以及对体育健康管理缺乏充分的医学实证研究支撑,对我国青少年体质也缺乏良好的管理和监控, 健康管理手段单调,甚至出现疾病年轻化的趋势。 基于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我国学校体育的知识体系有待进一步创新完善。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和“2016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相关精神”指出:坚持应用驱动,持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1]。 在大数据时代,通过运用其它学科的尖端技术和先进理念进行学校体育改革,创新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推进学校体育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是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学校体育智能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数字技术对人体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科学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运动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将数字科技应用于体育领域中来。 2005 年加拿大的“体育信息资源中心”创建了“体育科学数据库(SSD)”,该数据库收集整合了近二十年内的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所发表的体育科学相关的文献资料,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数据资料库,持续地为国内外教练员及运动员提供世界体育科学史上最权威、 最详尽、最丰富的参考和体育情报[2]。 后来SSD 和国际体育信息协会(ASI)联合发展,使其变得更加全面和完善。 这些体育信息资源中心分散在世界各地,但其中有一些只为小团体使用者服务,缺乏统一的共享平台管理,传播性与应用性有待提高。

我国对体育智能化发展的研究起步较晚。 2000年部分专家和学者对体育智能化开展了探索性研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体育运动的远程教学、抽象技术动作的可视化等。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体育学科的视角得到进一步延伸与放大,宏观上观察运动表征与运动形态之间的联系并将其有机结合在一起,微观上以分子为单位探究生命科学现象的根本原因,以此将智能化渗透到体育的方方面面[3]。 目前,学校体育智能化已在体育测量和评价方面开展了应用实践。 例如,太原市中考体育考试采用了智能器材进行测试,实现了“三化”,运用臂表、红外电子感应器等设备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和公正、公平性。 而对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管理与服务方面应用较差, 数据采集后没有进行及时地整理、分析和反馈,学生不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体质健康不合格的大学生缺少相应的指导、干预、反馈和再测试等。

二、学校体育智能化面临的痛点

(一)学校体育不受重视

虽然“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人人耳熟能详, 但受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体育教育工作长期不受重视,体育工作形式大于内容。 学校不重视,家长不在乎,学生不了解,使得体育健康观念在很多学校仍然只是一句口号。

(二)总体不发达、地区差异大

我国学校体育工作较发达国家总体落后,特别是中西部地区, 受经济发展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学校体育教育获得的时间、资源、资金投入较少,就很难进行体育智能化改革和实践研究。

(三)体育教育机制不完善

体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不科学,课程编排不合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得不到发展,无法发挥出自己的特长; 学生体质缺乏良好的管理和监控,体育工作形式大于内容,体育教学不科学不规范不系统,无个性化的技能指导和理念传达。 从而导致学生参加体育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上课。

(四)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我国大多数体育教师是在运动技术科学模式下培养起来,在技术型、训练型方面是能手,但科研技术能力稍弱。[4]学校对体育工作重视度不够,使得体育教师地位较低,教学积极性不够,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往往会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体育专业技能[5],而对专业的扩展领域的科学知识学习不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通过智能化体育教育改革和实践的难度也较大[6]。

三、基于学生体质健康的学校体育智能化实现路径

依靠传统模式进行学校体育改革,难免步履维艰。 在信息化时代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体育教学、运动科学相结合,借助科研平台,立足学校体育实际,以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为切入点,系统地提出了一套基于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学校体育教育解决方案,为进行新一轮的体育教育改革, 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建立学生体质动态监控体系

运用多种互联网技术、 可穿戴智能设备技术,实现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控、 管理,掌握大学生的运动、健康等数据,形成校内校外、课上课下全覆盖的平台模式,动态提出科学合理的体质健康改善方案,培养大学生的良好体育锻炼习惯[7]。通过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让教师、学生、家长都能随时随地看见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根据动态体质评价及时给老师和家长发送身体预警并推送运动处方建议和健康咨询,有的放矢地进行改善,有效地解决了家长不重视、老师不敢教的现实问题[8]。 同时,学生体质动态监控体系可通过网络传播的实时性共享功能在不同教育条件下进行针对性有效实践, 能有效避免以往过分倚重体育教学设备的弊端,改善体育教育地区性差异问题。

(二)建立学校体育教学和竞训管理机制

利用先进的智能技术,实时监控体育课堂的教学情况,结合学生个人定制化的训练方案,避免出现运动损伤,让体育课堂变得更有效、更安全。 建立动态的全国学校体育教育管理机制,形成学校体育教师激励机制,增加教师的教学热情,同时为体育教师提供技术服务和进修指导,辅助体育老师进行高效科学的体育课堂教学[9]。 建立课外锻炼与运动训练的指导平台, 对课外锻炼与运动训练进行管理,形成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 帮助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建立完善的体育教育管理体系[10]。利用网络传播的实时共享效应,让优秀体育教师的教学可以传播到更多地方,不仅可以让其他体育教师开阔眼界、打开思路、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三)建设学校体育文化网络平台

利用更多高新技术,建立起学校体育文化网络平台,在平台上开展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线上线下配合、校内外联动的体育活动,以体育内容(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为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聚集效应,运用直播、自媒体等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参加体育运动积极性。 另一方面,吸引家长也加入到学校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中来,以形成良性的体育运动圈。 通过平台,学生、家长、体育教师可以进行互动,形成社交功能,利用体育运动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增强体育运动的吸引力,培养起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切实养成学生终身运动的观念和习惯。

(四)构建“云”平台体育教育新模式

首先,转变教学观念,用“云”链接课内外。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足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潜能,需要将过去学生被动接受体育知识的局面转变为让学生主动学习[11],教师利用云平台的数据(课内效果、课外锻炼、社团活动、竞赛参与、志愿者活动)对学生进行实时管理和综合考评,构建以“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2],有助于教师进行课内外数据采集和分析制定因材施教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 其次,培养健全人格,让“云”融入思政教育。学生要想提升身体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要真正了解体育活动所蕴含的体育精神。 可通过“AI 动”APP、“运动”微信公众平台、QQ 等线上平台,挖掘体育精神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定期推送大量关于思政与体育精神相结合的文章,特别是关于党员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文章的推送可起到重要的带头模范作用,让诸多学生、教师、家长都意识到了参加体育活动是国家积极提倡的行为[13]。 这有利于学生理解体育精神和体育的意义,跳出舒适圈,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另外,提升学生身体素养,用“云”完善体育教学的育人体系。 在我们构建的“云”教学模式中,我们把课堂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学生们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 通过组织参加丰富的体育竞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学生都可以和老师、同学、共同爱好者互动,这不但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了运动兴趣,还增强了社交能力,心理也会变得更加成熟。 这有利于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体育运动的意义,从而发自内心地爱上体育运动。

结 论

在大数据时代, 体育科学的发展将和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的联系更加密切,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实现以及体育教育的改革和未来发展将更加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体育科学也必将因智能化的参与变得更加诱人和灿烂,但学校体育的智能化需要走的路也很长,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尽快实现学校体育的便捷、人性、高效等智能化发展。

猜你喜欢

体质智能化体育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