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户籍大学生返乡就业问题研究
2020-02-25欧舒馨王志勇
欧舒馨 王志勇
(1.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 广东·佛山 528137;2.广州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广东·广州 51054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振兴需要有优质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持。 农村户籍大学生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在接受高等教育后大力鼓励他们返乡进入农村就业,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的智慧力量[1],对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有很重要的意义。 国内学者有不少相关研究,如赵立成(2016)提出,大学生农村创业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提升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政府需要为大学生农村就业与创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并塑造融资环境。 李萌(2017)提出,大学生返乡创业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高校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返乡创业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 吕富来(2017)提出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是人,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引入更多的人力、资金、技术等要素,以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高乐(2018) 提出了大学生农村创业就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乡村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资源,针对目前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农村创业就业的难处与瓶颈, 并对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张乔(2018)提出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是最需要被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同时对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行探析,提出解决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社会融入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农村户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现状
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经济在不断发展、环境也在不断美化,农村各项资源也在不断地丰富,乡村振兴,人是关键因素[2]。 需要优质的人力资源来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进行建设,而很多农村户籍大学生生于农村,长于农村,跟农村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能将这一部分人才为农村建设所用,将能更高、更快、更强地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然而,近几年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农村户籍大学生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增加,但在受传统“走出农村,走出大山”等思想观念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大部分农村户籍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返乡就业的少之又少,大部分还是宁愿挤在珠三角或者是其他二三线城市就业,不愿回农村,即便农村的就业和创业条件较之前在不断地改善,但依然成为不了吸引农村户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充分条件,未来还需要有更多的措施和平台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返乡就业。
二、农村户籍大学生返乡就业问题分析
(一)就业观的影响
在传统观念里,工作是否体面受地域、领域、行业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特别是农村户籍大学生毕业后,其家长及本人在择业上都会认为读了大学要选择一份“体面”的工作。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到繁华的城市工作,考公务员、到大型公司等,认为返乡就业肯定是因为在外面找不到好工作,会没“面子”,同时也会遭受旁人的议论,加上社会阅历尚浅,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在一定程度上会遭受社会就业歧视,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社会舆论压力比较大,使得大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创业与就业[3]。
2.理想信念的影响
很多农村户籍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周围及长辈方面的影响,认为一定要走出农村,走出大山才能实现理想抱负,才能脱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状况,过上好的生活,所以从小在理想信念的树立上就认为在大城市才能发挥所长,才能有所为,农村没有良好的条件来实现人生理想,认为走向城市的生活,才能带领全家“脱贫”[4]。
(二)配套生活问题的影响
1.生活条件的便利程度
虽然城乡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村也融入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元素,但是配套的生活设施如日常的购物、医疗、交通等还是存在着很不完善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外面接触过繁华的万千世界后回到农村,现有的农村生活条件已经不能满足于他们日常的生活需要, 对于物质的需求层次在不断地提高,而大部分农村的周边只能提供较为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品,如果需要种类繁多的选择,还需要到稍远的地方才能采购,在时间和交通上存在比较大的成本。 与此同时,农村电商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暂时还没达到一定的水平,在满足较高层次的物质需要时还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 在生活条件的便利程度上,医疗条件的便利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现在部分农村在看病难这个问题上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出现病痛只能到镇上的卫生站或者外出到城里的医院才能解决,基本的医疗卫生条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5]。
2.子女上学及配偶的工作问题
伴随着毕业后的成家立业, 就业的走向也会受到子女和配偶的影响,很多人在就业的选择上会优先考虑能解决子女入学和配偶工作的单位就业,而这些目前在农村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农村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步伐,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 调查,有些村里的小学只有一两个老师和几个学生,教育上属于“放养式”,教育条件得不到有效保障;与此同时,农村目前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少,有些地方甚至没有,配偶的工作问题得不到解决,由此会产生一系列的生活问题、家庭问题,也是影响农村户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很重要的因素。
会计电算化通俗来讲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工作,在会计工作中应用了电子计算机技术。具体的说,就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完成会计工作过程,完成在人很难完美进行的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运用当代电子技术,运用当代信息技术,这是会计电算化的核心构成,会计电算化是一个使用电子计算机为核心工具实现的会计工作的信息系统。对于自动处理数据是一大进步,会计电算化也能改变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待遇问题
待遇是一个影响生活质量进而影响物质生活幸福指数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待遇的高低对就业和择业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工资水平都比较低, 有些甚至除了基本的一点工资,诸如类似于“五险一金”的福利几乎没有,只能维持日常的基本生活,没有其他的生活保障。 而对于年轻人来说, 除了工资待遇和相应的福利外,还需要讲究个人的提升,不单是领工资,对于他们提升职称职位和其他的晋升机会,大部分农村地区是少之又少,甚至没有。
(四)工作条件问题
受思想观念和社会客观条件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上不愿意选择农业农村专业,认为这些专业以后就只能回农村干“体力活”,或者认为这些专业“名字”不好听,所以不愿意选择相关专业,这使得很大一部分农村户籍大学生在返乡就业上就会出现所学难有用武之地的情况,导致很多农村户籍大学生不愿回农村就业。
三、促进农村户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对策
(一)为“候鸟式”的工作生活方式提供保障
要完善农村的配套生活设施,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时间和过程,而要促进农村户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就要给他们的生活提供相应的保障。 为了生活和工作的便利,他们可以在村镇工作,在就近的城镇居住生活。 政府可以为这一部分返乡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交通便利的支持,可以安排车辆接送,增设公交路线及发放相应的费用补贴,或者可以给他们买车提供些资金支持,发相应的购房补贴,为他们工作往返及居住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为“候鸟式”的工作生活方式提供保障。
(二)解决生活问题的支持政策
人才是难得的人力资源, 乡村要得到发展,必须要有人才作为支撑。 国家可以制定相关的农村户籍大学生人才引进计划,给予一定的返乡就业“安家费”,吸引他们返乡就业。 提高返乡就业的待遇,给予相关的购房、交通、购车、医疗等配套经费补贴,解决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问题。 在父母养老问题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如在父母医疗保健方面制定一些支持计划,每年给父母免费(优惠)体检,在医院就诊时给他们开通绿色通道等。
(三)改善工作条件的支持政策
1.硬件和软件双管齐下进行改善
改善农村的工作条件,结合乡村振兴发展的要求,增设相关就业岗位,慢慢改变产业形式单一的现状,由单一的第一产业逐步开发旅游、绿色生态观光等第三产业,让更多返乡就业的大学生有用武之地。 硬件和软件相结合,完善相关工作设施,给返乡就业的人员设置配套的工作场所,对于乡村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 还可以授予相关名誉头衔,设置“乡村建设名师工作室”,并给予配套的经费进行建设和奖励,在物质和精神上双管齐下地给予支持。 这既能解决实际工作的问题,也能解决一定程度上的“体面”问题,使这一部分在乡村就业的大学生能感受到在乡村工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进而还能通过这样的“名师”效应,带动更多的优质人力资源返乡就业,提升返乡就业的认同感,使乡村振兴逐步向高质量发展[6]。
2.提升工作的便利程度,拓宽融资渠道
农村户籍大学生拥有的物质资源比较少,能获得家人认可和支持的就更少,就业创业筹集资金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第一桶金。 政府可以联合银行适当拓宽一些融资渠道, 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提供一些政策性贷款或无息贷款,让他们在资金的获取上多点便利,还可以在乡村设置人才驿站,建立综合服务大厅,给这部分返乡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接洽的窗口,方便他们办事,为他们解决各种问题提供一站式的服务[7]。
(四)改善农村配套设施
1.加强农村配套生活设施的建设
增设医疗站、诊所,引进优质的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改善农村的医疗环境和医疗条件,解决在农村看病难的问题; 丰富农村的日常物质生活,从小规模开始建设较高质量的一些购物场所,提升商品的档次和质量,进一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强物流的发展,逐步实现物质生活质量跟城市无缝对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满足新一代返乡就业年轻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为返乡就业的农村户籍大学生以后子女入学提供便利,出台相关的政策引进教师,或鼓励一部分返乡就业的大学生到教师岗位,给予在附近城市学校工作同等待遇的条件,在提高乡村的师资力量的同时,逐步提升农村教育的发展,弘扬和传承优质的乡村文化[8]。
2.加强精神文化娱乐的设施建设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在物质需要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会往更高层次的需求上走,上层建筑的建设必不可少。 加强农村的精神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 政府可支持建设配套的体育场所、 农村文化广场、老年人文化生活馆、组建农村艺术团等,结合当地的风俗、文化特点,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合当地的乡村文化, 在促进精神文化建设中发展乡村文化,定期举办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并请专家进行指点, 使乡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从无到有, 有到优,优到精,层层递进发展,丰富返乡就业人员的精神娱乐生活。 这样才能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让他们长久留在农村,使优质的人力资源得到稳定。
(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学生层面
首先在学生层面上要转变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观,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由此催生的创业领域也不少。 在目前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择业和就业之前,大学生应该充分了解当前就业形势,提前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多了解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选择到农村就业,参与农业农村发展的各个领域,也是拓宽就业渠道的很好选择,在区别于大多数人“挤”在城市就业的情况,到农村就业或许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也会更容易“冒尖”,有更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解决“毕业即失业”的就业难问题。
2.家庭层面
学生的就业观除了自身的想法外,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到父母、 亲朋好友等家庭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农村户籍大学生,从小受到父辈观念的影响就是要“走出农村,走出大山”,走向城市才能带领全家过好日子,毕业后返乡就业会被认为“没面子”。在家庭上,父母要给予孩子一定的支持,政府和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渠道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引导,给他们传输一些在乡村就业也能取得良好发展前景的观念,并从惠及整个家庭的角度给予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鼓励,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进而使家长能多鼓励孩子返乡就业,给他们增添信心,为他们返乡就业提供坚实的家庭后盾。
3.学校层面
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对他们的职业规划进行引导,全面了解国家相关政策,通过专业教育、素质拓展、 第二课堂等加强就业观和舆论宣传的引导,在大学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将理想信念与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的每个阶段,有计划地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不要觉得只能在城市才能实现理想,在农村也一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使他们从心底里愿意返乡就业[9]。
4.政府层面
为农村户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并对愿意返乡就业的农村户籍大学生及其家庭给予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鼓励, 并对他们加以重视,对贡献突出的个人及家庭还可以将其立为为乡村振兴建设做贡献的“标杆”。 为农村户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同时政府还可以联合学校开展一些政策宣讲、就业指导等活动,加强政府和学校层面的联系与合作,为大学生农村创业就业提供资金扶持[10],落实好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社保补贴、培训补贴、求职创业补贴等政策,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在农村就业和创业的成功率[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