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位产钳助产术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

2020-02-25李静媛海城市仁和医院妇科辽宁鞍山1142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1期
关键词:产钳产道助产

李静媛 海城市仁和医院妇科 (辽宁 鞍山 114200)

内容提要:目的:研究分析顺产分娩中低位产钳助产术应用对女性盆底功能所具有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1月于本院自然分娩的产妇共106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临床对比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抽选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均为53例。对照组在分娩中不接受助产处理,研究组在分娩中接受低位产钳助产术。对比两组产后产道损伤、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盆底功能损伤情况。结果:经对比两组分娩情况后,两组软产道损伤发生率、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产妇分娩后盆底功能损伤情况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位产钳助产术在经阴道分娩中的应用,虽可有效确保产妇及新生儿分娩安全性,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产妇盆底功能损伤情况及风险,故应在低位产钳助产术后,予以产妇有效盆底肌刺激训练及治疗,改善盆底功能损伤情况。

女性盆底功能指女性盆底肌功能,由于盆底肌担负着支撑女性盆腔内各个器官的作用,故女性在发生盆底功能损伤后,可由于盆底肌肌张力松弛对其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均有明显不良影响,而阴道分娩作为引发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诱因,产妇在自然分娩中由于各类因素的综合性因素影响,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损伤,而有研究指出低位产钳助产术的应用,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产妇自然分娩成功率,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女性产后不良盆底预后的风险[1]。因此,本文将就顺产分娩中低位产钳助产术应用对女性盆底功能所具有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1月于本院自然分娩的产妇共106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临床对比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抽选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均为53例。

对照组53例产妇,年龄22~38岁,平均(30.02±3.46)岁;孕周38~41周,平均(39.52±0.58)周。观察组53例产妇,年龄22~37岁,平均(29.53±3.15)岁;孕周38~42周,平均(40.05±0.61)周。研究经医院伦理会批准执行,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方法对比后,结果无明显差异,且P>0.05,观察指标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产妇经产前超声检查后均为足月单胎妊娠,经详解研究内容后,获家属同意后,确认参与研究。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妊高症、糖尿病等妊娠期高血压者;排除合并原发性高危妊娠疾病者;排除合并胎位不正、巨大儿等需剖宫者。

1.2 方法

对照组在分娩中不接受助产处理,即引导产妇自然分娩。研究组在分娩中接受低位产钳助产术:患者经会阴局部麻醉后,行侧切术,其后由助产医师左手持产钳左叶,将钳径与地面90°垂直后,经阴道后壁置入产钳,以避免软产道损伤情况,其后使用右手将产钳向产妇左侧骨盆位迁移,直至钳径与阴道后壁保持水平位置后,右手手持右侧钳叶,扣合产钳,当产妇宫缩时配合外侧牵拉,当会阴膨胀时改为向上牵拉,直至胎儿头部即将娩出时撤下产钳,由产妇自然分娩[2]。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产后产道损伤、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盆底功能损伤情况。

产道损伤、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均由统计两组产妇、新生儿分娩后情况所得;盆底功能损伤采用三维超声进行检测,产妇可在产后4周时安排检查,检查前促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检查,将超声探头套于一次性安全套内放置于产妇阴道中对盆底情况进行观测。首先以耻骨联合为参照点对产妇静息时阴道前壁最低点位置数据及剩余尿量进行观测,若产妇膀胱颈位置高于耻骨联合下缘则可判定为膀胱颈移动度增加,其后对盆膈裂孔最小面积进行观测,若裂孔面积在25cm2时则可判定为盆膈裂孔增大,最后对产妇肛提肌撕裂进行观测[3]。

1.4 统计学分析

观察指标中各项数据均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显著且P<0.05时,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软产道损伤发生率对比

经对比两组分娩情况后,两组软产道损伤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软产道损伤发生率对比(n=53,n)

2.2 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经对比两组分娩情况后,两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n=53,n)

2.3 盆底功能损伤情况对比

观察组产妇分娩后盆底功能损伤情况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盆底功能损伤情况对比(n=53,n)

3.讨论

盆底肌为维持女性盆腔内多脏器正常位置关系的主要肌肉、筋膜组织,但女性在经阴道分娩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可导致女性部分或大面积盆底肌撕裂,进而造成盆底功能损伤,引发盆腔内器官脱垂、尿失禁等一系列生理症状,而近年来为有效提升产妇自然分娩率,各类助产术在临床中均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特别是低位产钳助产术凭借其所具有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有研究指出此类术式在应用过程中或对产妇盆底肌造成一定损伤,进一步加剧产后盆底功能损伤情况,故需对其损伤机制进行研究分析[4]。

研究结果表明:经对比两组分娩情况后,两组软产道损伤发生率、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产妇分娩后盆底功能损伤情况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经三维超声检测后发现,低位产钳助产术在经阴道分娩中的应用相较于无辅助自然分娩对产妇盆底肌所造成的损伤更为显著,且三维超声实施中可通过对产妇盆腔内情况的实时、动态监测,对女性产后盆腔内器官位置、损伤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且诊断所得影像质量较高,可通过三维重建模式及影像放大,进一步细化监测项目所得图像,检测应用效果显著,且检测费用较低,可作为盆底功能检测的常规手段[5]。

综上所述,低位产钳助产术在经阴道分娩中的应用,虽可有效确保产妇及新生儿分娩安全性,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产妇盆底功能损伤情况及风险,故应在低位产钳助产术后,予以产妇有效盆底肌刺激训练及治疗,改善盆底功能损伤情况。

猜你喜欢

产钳产道助产
宫底按压助产法在产房助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牛产道疾病治疗刍议
无保护助产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低位产钳术在阴道分娩中的临床应用
硬膜外镇痛对产钳助产分娩结局的影响
无保护会阴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促进自然分娩的积极作用
联用气囊仿生助产技术与分娩球为产妇助产的效果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产道保护凝胶对初产妇经阴道分娩中软产道及盆底的保护作用
漫话产钳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