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方法及疗效观察

2020-02-25江顺军大连市旅顺口区人民医院辽宁大连11604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1期
关键词:导针髓内股骨

江顺军 大连市旅顺口区人民医院 (辽宁 大连 116041)

内容提要:目的:探讨对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采用股骨近端膨胀髓内钉治疗对照组(n=42)与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n=42),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下床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中耗时以及术中出血量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转子下骨折方案治疗效果理想,操作简单,术中出血量少,且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股骨转子下骨折属于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发生位置为股骨干峡部,对转子下有一定影响,临床手术治疗难度大,如果固定材料选择不恰当,很容易造成固定失效,常伴随骨折愈合延迟等问题,临床可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膨胀髓内钉等进行内固定治疗。其中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属于近年来开发的内固定材料,以PFN为基础开发,增加了其与髓腔的接触面,垂直距离小,承受负荷强度高[1]。为验证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以本院收治的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膨胀髓内钉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采用股骨近端膨胀髓内钉治疗对照组(n=42)与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n=42)。对照组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35~75岁,平均(55.7±13.8)岁,包括高能量受损34例,低能量受损8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34~74岁,平均(56.2±13.1)岁,包括高能量受损35例,低能量受损7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患者均经临床检验确诊为闭合性股骨转子下骨折,排除开放性骨折、病理性骨折、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膨胀髓内钉进行固定,术中全麻,于牵引床上进行,于C型臂机辅助下进行闭合复位,待到对位良好之后,在患者大粗隆近端3cm附近纵形切入,而后朝髓腔开口,置入导针,将主钉安装于瞄准器之上,于股骨近端开口位置置入,并调整深度,待到满足要求之后,利用空心钻头随着导针钻孔,取出导针以及砖头,并结合刻度置入型号恰当的栓钉,并连接压力泵单向阀门,将氯化钠注射液注入栓钉头部,待到其膨胀充分后即可,尾部膨胀方法同上,使用限制螺丝刀完成对栓钉的锁紧,而后拆除瞄准器以及压力泵,对密封帽进行紧闭,对伤口进行冲洗,判定是否需要负压引流[2]。观察组则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进行内固定治疗,主钉长度在240~340mm范围内,直径10~11mm,螺旋刀片长度85~110mm,具体规格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术中全麻,于C型臂下辅助闭合复位,而后随着股骨干从大转子顶点近端3~5cm位置行4~5cm切口,分开臀中肌,将切口延伸到骨折位置,而后以骨钩等进行临时固定,再使用环扎带固定,完成对骨块的复位,于大转子顶点置入髓腔导针,在X射线辅助下确保导针位置恰当,置入主钉,扩髓,达到一定深度后,置入主钉,控制好深度。而后在近端130°进行瞄准定位,置入螺旋刀壁套筒,达到股骨外侧皮质后转入导针,确保其侧位处于股骨颈正中,正位则在股骨颈中轴线偏下位置。使用11mm空心钻钻孔,置入配套螺旋刀片,顺时针插入后完成抗旋转锁定,而后于远端锁定孔位置行小切口,远端固定锁定螺钉,在髓内钉近端拧入髓内钉尾密封帽,冲洗后确定是否置管引流[3]。两组患者术后常规进行功能训练。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指标设定为骨折愈合时间、下床时间、术中耗时以及术中出血量。②对比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从功能(总计47分)、疼痛(总计44分)、活动度(总计5分)以及畸形(总计4分)四个方面评价,使用Harris评分量表,分值越高代表患者恢复越好[4]。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资料均在Excel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SPSS 21.0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设定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手术效果

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下床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中耗时以及术中出血量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组间对比表 (n=42,±s)

表1.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组间对比表 (n=42,±s)

组别 骨折愈合时间(周) 下床时间(周) 术中耗时(min) 术中出血量(mL)对照组 10.38±1.27 8.42±1.28 71.63±15.12 181.41±25.14观察组 10.52±1.24 8.56±1.31 46.21±10.15 98.04±19.12 t 0.6007 0.5821 10.5134 20.1024 P 0.5492 0.5616 0.0000 0.0000

2.2 髋关节功能

观察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水平组间对比表 (n=42,±s,分)

表2.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水平组间对比表 (n=42,±s,分)

组别 活动度 功能 疼痛 畸形对照组 4.08±0.58 42.42±2.27 41.63±1.11 3.11±0.43观察组 4.72±0.55 45.56±2.30 43.21±1.14 3.54±0.41 t 6.2077 7.3678 7.4959, 5.3837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3.讨论

股骨转子下内外侧皮质的应力高度集中,受外力影响,很容易出现骨折,而由于转子内侧为皮质骨,故术后容易出现畸形、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为保障手术效果,做好内固定材料的选择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当前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内固定材料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也为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给予了可靠的支持。PFNA以PFN为基础开发而来,属于新型的内固定材料,其在对骨折位置进行固定时,可通过螺旋刀片提高股骨近端骨块的有效固定,且在术中不需要反复调整位置[5]。在固定效果上,利用螺旋刀片,也能够增加其与附近骨质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螺钉的把持力,配合加压锁定功能,则可减小骨质的间隙,可加快其愈合,另外该螺钉也缩小了到股骨中心的垂直距离,减少了螺钉的断裂机会,固定更为牢靠。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使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后,术中耗时以及术中出血量小于对照组,P<0.05,代表该方案操作简单,对患者的损伤小,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则代表该内固定方式可提高患者的关节功能水平,缓解术后的疼痛问题。综上所述,对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效果理想,操作简单,且患者术后恢复好。

猜你喜欢

导针髓内股骨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激光定位导航系统用于辅助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置入术的实验研究
一种新型股骨头髓钉倾斜角测量器的设计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股骨髓内钉导针导向器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脊髓型颈椎病MRI T2加权像髓内高信号形态与颈椎后路手术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术前计算机设计三维打印制备舟骨螺钉导向模板置钉精确度的实验研究
肱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治疗—浅谈并发症形成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