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诗睿:用实践寻找答案
2020-02-25谢晓草
文/谢晓草
冉诗睿的家乡——贵州省黔东南州,属于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中的滇桂黔石漠化区,高中时期,她见证了精准扶贫给家乡带来的巨大改变,这也是她扎根于扶贫调研的动力。
在过去的4个寒暑假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冉诗睿一共参与了11次社会实践,其中3次担任支队长,深耕于精准扶贫方面的调研。从效用评估到模式分析,从国内案例到海外经验,从质性研究到量化探索,于她而言,实践是学习知识的路径,也是寻找答案的方式,对贫困问题的探索是初心,也是前路。冉诗睿的家乡——贵州省黔东南州,属于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中的滇桂黔石漠化区,高中时期,她见证了精准扶贫给家乡带来的巨大改变,这也是她扎根于扶贫调研的动力。
路径与逻辑:四方联动拉近距离
大一暑假,冉诗睿带领“锦囊苗计”支队,回到家乡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调研当地的旅游扶贫问题。雷山县的西江镇是国内民族旅游的首发地之一,她本想探索这里的模式,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总结经验,却意外发现,旅游业的发展对扶贫的整体贡献并不显著;相比之下,农业的进步才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根本动力。基于此,支队完成了30页的实践报告《可持续发展——在农业与旅游业间蜕变》,有幸获得了2018年清华大学社会实践金奖支队的荣誉。
贵州省黔东南州
旅游扶贫模式可能并不能有效助力家乡脱贫,那么什么才是更为有效的扶贫模式?带着困惑,冉诗睿带领“湘机”支队来到习总书记第一次提出要“精准扶贫”的地点——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通过对吉首县、花垣县和永顺县的调研,她总结出了这里电商扶贫的路径与逻辑:政府、企业、NGO(非政府组织)、农民的四方联动拉近了湘西与世界的距离,其背后的根本动力则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质性与量化:紧密结合呈现真实
在居民家中做问卷调查
在广东英德观摩“就业扶贫”
在湘西听村长介绍合作社经验
支队参观雷山县博物馆
不仅如此,冉诗睿还带领“碧清缘”支队来到了广东清远——这是碧桂园迈出“企业扶贫”第一步的地方。5所学校、4个村子,观摩了集团“4+X”扶贫模式的冉诗睿从这一案例中感悟到了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开始思考:在社会治理中,政府与企业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为此,她选择加入公共管理学院郑振清老师指导的有关城乡社会治理的调研。来到浙江,通过对四个地方的问卷采写,冉诗睿不仅了解了当地居民对媒体、宗教的一些看法,更学习了如何进行量化研究中的数据收集,这也打开了她用量化方法,即通过实践进行数据收集,然后再结合访谈内容进行再次检验来作为实践的新视角。质性研究细腻缜密,量化研究客观严谨,二者的结合使得实践结果的呈现更加真实。
扎根在基层:聆听“漩涡”里的声音
2019年暑假,冉诗睿来到意大利,这里最吸引她的是“第三意大利地区”(专业化的企业集群)的崛起。与中国西部贫困地区的状况相仿,这里有着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以家庭小作坊为主体的经济环境,欠发达的旅游业和廉价劳动力……行业协会的出现促成了这里的崛起,这个发现令冉诗睿十分兴奋和激动,因为这说明,社会组织的存在对贫困治理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而究竟有哪些影响?她相信,未来她将要踏上的土地会告诉她答案。
两年的时间,从旅游扶贫到电商扶贫,再到企业扶贫、社会治理、案例借鉴,冉诗睿心里装着千千万万仍然处在未脱贫状态的人们。她曾去往安徽金寨光爱小学参与支教,曾探访天津市的“垃圾”村,曾去往北京市大兴区关注失独老人,也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二中为孩子们手绘宿舍墙……作为从贫困山区里走出来的孩子,冉诗睿知道这个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还有很多,“贫困是一个漩涡,如果没有人愿意向其中伸出一双手,掉进去的人很难自己爬出来。但这手要有多大、要怎么伸,我们要听听漩涡里的声音——实践就是听声音、找答案的过程。”
支队与意大利华人华侨总商会的合影
编后语: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方式;是培养和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思想觉悟、增强服务社会意识、促进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实践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冉诗睿同学不忘初心、脚踏实地,聚焦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不仅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社会实践的深刻内涵,也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贡献了属于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