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思体能:为中国少儿体质提升“赋能”

2020-02-24金立刚

中国商界 2020年2期
关键词:赋能李宁校区

金立刚

成立于2014年11月的北京优思体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思体能)是国内较早专业从事少儿运动研究的教育机构。优思体能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参照美国国家体能协会(NSCA)的标准体系,制定了适合中国少儿现状的体能量化测试标准和课程体系,遵循量化测试一匹配课程一循环渐进的方法,分阶段提升孩子的运动素质。其愿景是致力于成为中国少儿体能运动第一品牌。

其创立至今,已在全国开设了46家场馆,场馆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培训了近6万名少年儿童,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国内专业少儿体能教练。此外,优思体能还成立了U家族俱乐部,建立了US联盟专家团,是中国较专业的少儿体能训练机构之一。

作为中国少儿体能教育新形式的引领者,优思体能开创了少儿体能训练的新理念。他们通过别样的课程设计,让孩子快乐地运动、健康地成长,感受不一样的运动和学习体验。此外,优思体能还很重视教学研究、课程研发、绩效考核等运营管理,授课教师系来自于国内一流体育院校、有着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高材生以及行业体能培训的知名人士。

在欧美的发达国家,很多家长都会将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和兴趣作为自己孩子成长规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运动在国外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以美国为例,篮球、跑步、滑雪、徒步、攀岩等运动在美国的青少年中颇为常见,许多孩子极具运动能力、擅长各种运动项目,浑身散发着热情和活力。

相较而言,中国的孩子就显得过于“安静”和“沉闷”了。据NSCA测试方法在国内中小学的采样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在心肺、力量、协调、反应速度等体能数据上比美国的孩子相差近50%。

另据中国教育部2005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显示,从1995年到2005年,我国青少年在身体形态方面较以前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但从横向比较来看,仍与日本、韩国等国存在差距。在身体素质方面,我国青少年明显落后于日本,和韩国不相上下,但有些项目不如韩国。

少年儿童体质的提升绝非一日之功。除了人种差异、遗传基因、饮食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外,体育教学、生活习惯、教育体制、社会环境等等都是造成中外少年儿童体质差异的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很多家长常常感叹国外的孩子热爱体育,却疏于培养自己孩子的运动技能;很多家长常常对国外开放的环境羡慕不已,却让孩子一头扎进各大“辅导班”中。面对孩子每况愈下的身体素质,中国的家长们是否需要反思呢?

当然,如何提升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已成为一项长远而艰苦的系统工程。

填补国内少儿体能培训空白

早在20多年前,刚刚拿到体育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李宁,基于对体育的热爱,开展了成人体能培训工作。彼时的国内市场,成人体能培训刚刚兴起,李宁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帮助每一名前来锻炼的学员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使学员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但一个客观事实改变了李宁的职业轨迹。2013年,李宁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因缺乏运动体质偏弱经常生病。于是,他脑海里萌发出一个富有前瞻性的想法:能否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少儿体能的训练方法?如果可以,自己能否从事少儿体能训练的相关工作呢?彼时的李宁似乎看到了少儿体能市场的无限潜力。

“当时我们做了个市场调研,看看国内孩子的身体素质到底怎么样,但调研结果并不乐观。”

李宁决定把想法付诸行动,然而,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困难是彼时的国内少儿体能市场一片空白,不管是家长、学生还是从业者都没有成形的理念。李宁告诉记者,国内没有可资参考的,就借鉴国外的。于是,他从体育市场发展机制相对完善的美国找来很多相关的训练方法和训练体系介绍,并将NSCA体系引入中国,进行“汉化”后逐步在中国市场推行。

“起初,我们找来一些中国孩子进行训练,但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发现,美国孩子的很多训练方法并不适合中国孩子。当时,有几个孩子病了,病好了继续训练,但没几天又病了。”李宁和团队通过一段时间的分析,最终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美国孩子的运动时长是2个小时,而中国孩子因力量不足、爆发性偏弱,只能持续运动45分钟(6岁以下),当运动强度超出能力范围时身体就会出现问题。

李宁表示,NSCA训练体系只是一个框架,其中所有精细的东西都需要他们自己来细化,并从中找出适合中国孩子进行体能训练的标准和体系来。

“在此过程中,我们找来大量专家帮忙研究,比如,触摸觉的反应症状是什么,怎样训练能够提高触摸觉的能力,包括大量滚翻、爬行、挤压等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摸索出了科学的训练方法,并结合教案加以践行。”

经过反复摸索和实践,国内首个适合中国少儿体能量化测试的标准和课程体系于2014年11月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新科祥园3楼正式落地。

“当时首次面向社会招生,难度依然不小。在此过程中,我们会耐心地给家长们讲解什么是少儿体能,平均每位家长的讲解时间至少在60分钟以上。通过反复讲解,我们最终招来40多个孩子。”回想起当时的招生情景,李宁感慨万千。

专业是一张耀眼的名片

任何一家企业在创业的初始阶段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幸运的是,前期的稳扎稳打,再加上优思体能在课程体系设计上的专业、细化,使得參加培训的孩子们的体能得到了较大提升。

“我们根据孩子每个阶段的生长发育情况研发出了不同的体能训练课程体系。比如针对3-4岁半的孩子会开办运动模式班。运动模式的搭建尤为重要,包括滚翻、蹲举、爬行等10大类以及40个动作技巧。”

通过锻炼,不仅可以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运动模式,避免其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身体损伤,同时还增强了孩子的运动能力。“毫不夸张地说,在优思体能训练过的孩子,所有的动作标准都很规范,这也恰恰成为孩子身体综合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

孩子体能的改变让家长欣喜异常,优思体能的品牌影响力也在家长们的口口相传中逐渐形成。

“优思体能成立至今,课程体系始终居国内领先地位,有很多机构模仿我们,但我们有强大的课程研发团队,一直在更新、迭代。孩子们在训练过程中会不断反馈,我们的教案和課程体系也会跟着实时更新。我们的目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保证孩子的训练效果。”李宁告诉记者,这些也可以说是优思体能的“护城河”。

此外,优思体能在选才及人才的培养上同样有很多亮点。首先,每个校区的负责人皆会从专业教练队伍中选拔,优势在于其更了解整个课程体系;其次,教练要求拥有本科以上的体育教育专业学历,并且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第三,教练分初、中、高级,从储备主管、主管、储备校长,以此类推,直到高级合伙人。不同的层次要求拥有不同的能力。

如今,这种专业化要求已成为优思体能的一张耀眼名片。这张名片成就了儿童学员,成就了合伙人,也成就了优思体能。

赋能合作伙伴

对于优思体能创始人李宁来说,少儿体能培训这条赛道充满着无限潜能。然而,摆在优思体能面前的实际问题是人才的储备。李宁坦言,人才储备周期太长。另外,能否开好一个场馆,校区负责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少儿体能遇到的很大挑战。“我们所有校区的校长都是教学出身,既懂教学又懂运营的人很少,这成为限制我们发展的短板。”

有问题就要解决。据了解,优思体能已经开始启动教练员培训,扩大培训范围。只要达到要求并且对少儿体能有足够热情的人,就有机会进行集中培训,只有通过考核后才能上岗。

另外,优思体能除了直营店以外,还采用合伙人加盟的形式,符合条件的储备校长均可申请成为合伙人。

“我们对合伙人的扶持措施很到位,比如:一个校区的选址,我们会提供选址手册,并规定A类、B类以及什么是不适合开店的区域,装修风格全国统一,我们会提供一套推广方案。再比如,各个校区不同阶段的收费标准不一,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给出指导性建议。”

每个校区在推广方案时,一旦出现漏洞,后台的数据库会不断优化、迭代、升级,优思体能会实时进行培训。通过数据可以知道初次体验的成单率,成单率决定了客户对该节课的满意程度,如果满意度高,成单率会在30%左右。这其中还涉及到授课老师是否专业、课程体系是否完善、教练的讲解是否到位、场馆的运营和服务是否让家长满意。“如果发现哪些数据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我们会及时反馈、沟通、培训。如果哪个地方做得好,我们也会询问对方原因,请其分享,之后再反馈回来。”

问到加盟店的盈利情况时,李宁告诉记者,一家店面大概在800平方米左右,教练可以只配四名授课代表。得益于课程体系的完善及课程形式的新颖,优思体能所表现出来的专业度要比家长想象中好很多。另外,各个店面会不定期举办一些促销活动。优思体能品牌的店面,只需要3个月时间就能招到150-200学员,这就能保证其前期的投入收回大半。如果一个校区一年招到400个孩子,就能保证赢利。如果按照课耗收入核算,基本在1年半左右就能实现赢利。”

作为一家专业的少儿运动教育机构,优思体能不仅成就了众多的加盟商,也通过课程体系的输出让很多传统的专项培训机构受益。

“我们扶持了大量的B端客户。比如做跆拳道的培训机构门槛相对较低,但整个环境竞争激烈,当把我们的课程和体系提供给他们,让其将跆拳道和体能更好地融合起来,他们的生源很快就翻了一番。”李宁表示:“我们对这些企业进行了授权,整个训练体系及课程体系和我们一样,目前有很多幼儿园都在应用我们的课程体系。我们愿意为更多的机构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将我们所擅长的课程体系、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赋能给B端客户。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增加客户的任何成本,而我们则负责课程体系的搭建。这对他们的固有体系来说不仅是一个比较好的升级,而且对孩子的体育素质来说也是全面综合的提升。”

“这也符合我们的愿景,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热爱少儿体能事业的人投入到该领域,让每一个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都能感受到运动带给他们的健康和快乐。”李宁坚定地说。

猜你喜欢

赋能李宁校区
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增效机制与实现路径
李宁:“我还在路上”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An Analysis on a Piece of BBC News through the Reference of Cohesion
TheStudyofGenre
“大蓝鲸”系统:打造增强型的新广播
争鸣|少儿音乐教育需重新为音乐“赋能”
创始人回归后李宁加速复苏
创始人回归后李宁加速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