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谱写“真善美”新乐章
2020-02-24广州市天河区前进小学
文/广州市天河区前进小学 杜 芳
小学音乐是一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课程,是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提高艺术素养的途径。音乐课的主要功能是陶冶学生的情操。但目前许多老师并没有充分发挥音乐课程的作用,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依旧将自己视为课堂的主体,不能用爱心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不能适应现代化学生的需求,致使学生在课堂上只知道唱歌,却不懂得欣赏音乐的美好。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带着爱心走进课堂,做到“真善美”的传播。
一、用爱心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谱写“真善美”的途径
1.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师若想使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得到发展,就必须使他们感觉到安全、自由,音乐是一门创造性的学科,要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自由、民主、安全、和谐。这些教学氛围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外部环境条件。
教师在进行音乐课堂授课时,应注重教学环境的营造,使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激发。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微笑留给学生,采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及时进行沟通,与学生拉近距离,消除隔阂。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2.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增强互动
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抓住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开展教学,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关系。将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得到展示,转变教师的身份角色,将老师由课堂的主导者变为课堂的引导者,积极组织多种活动,使学生能够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去。
3.设法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想象力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必须利用一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工具,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依托,努力创造条件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4.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是教学活动的重点,让学生进入课堂时带着兴趣,才会对课堂教学起到推动作用。目前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面还不够宽广,他们可能只对当代音乐作品有兴趣,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我国古典的、近代的或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进行教授。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也流传了许多的作品,它们对于学生了解历史、文化、民间风俗、我国的精神风格等都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的情操,建设积极健康的心理。同时,教师除了讲授中国的优秀音乐作品之外,还可以将国外的优秀的歌曲、乐曲为学生讲授,促使其多元发展。
二、教师要使自己素质不断提高
一般而言小学生的音乐基础比较薄弱,因此,他们非常需要音乐教师的启蒙。用爱心来营造真善美的音乐课堂,本身就需要音乐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
1.教师要有爱心
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心来换取学生的真心相待,搭建起师生之间互动的桥梁。但这种爱心并不意味着顺从、溺爱。而是要求教师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能够信任尊重学生。它要求教师要彻底摒弃只教书不育人,教师作为课堂中心的陈旧观念。老师在音乐课堂上,要对学生投入足够的爱心,营造和谐、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平等的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给予宽容,不厚此薄彼,公平对待每一位同学。
2.教师对待学生要用心
教师用心对待学生,指的是教师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音乐知识的教育首先就是人的教育,而不是要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的教育。小学生几乎没有音乐基础,因此,教师对他们的辅导和培养要更加的用心,不是一定要所有学生都成为音乐家,但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在音乐中能够享受到美的体验。
小学音乐作为一门具有艺术性、审美价值的课程,是学生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带着爱心进课堂,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用爱心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勤于和勇于创新。除此之外,教师在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培养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对于他们具体音乐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