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化视角下宋代蹴鞠发展研究

2020-02-24刘玉芝

商洛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蹴鞠职业化球员

刘玉芝

(菏泽学院 城市建设学院,山东菏泽 274015)

蹴鞠是发源于中国的一项体育运动,其起源甚至可以追溯至三皇五帝时代。蹴鞠运动不仅历史悠久,且深受古人的喜爱。蹴鞠运动的喜爱者不仅有汉武帝、宋太祖、宋徽宗此类的上层统治者,也包括三教九流的下层人民。深受古代人民喜爱的蹴鞠运动在宋代逐步走上了职业化的发展道路。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学界不少的关注,其焦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宋代蹴鞠组织与职业化的问题;其二是关于宋代蹴鞠职业化原因的探讨; 其三是对宋代蹴鞠职业化特征的探讨。现有研究虽然涉及了宋代蹴鞠职业化问题,但并未全面并深入探讨宋代蹴鞠职业化的特征。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探讨宋代蹴鞠职业化的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期对现在中国足球职业化发展和中国足球的腾飞提供相关思路。

一、宋代蹴鞠职业化概念解析

蹴鞠是古代一项竞技体育活动。尽管学界对蹴鞠职业化的概念没有进行过专门探讨,但对竞技体育职业化概念却有过不同的界定。有的学者指出体育职业化是指体育运动员从业余向职业发展,以体育本质为内涵,通过市场运作,从而体现运动员价值的社会化、实体化、市场化、产业化有序联系统一的过程[1]。也有人认为竞技体育职业化是指有人把从事体育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及其演进过程[2]。赵承磊等认为经济体育职业化是指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把体育作为固定职业,并以此获得主要生活来源的过程或结果[3]。陈思伟指出体育竞技的职业化有两层涵义:一是相关群体以此为职业,投入较长时间,并从中获得稳定收入;二是有较高竞技水平和相对完善的运作机制[4]。公冶民认为,竞技体育职业化是指在一定体育项目基础上,以职业俱乐部为主体,并成立组织管理运营联赛的职业联盟,为市场和观众提供优质体育比赛,并从中获取社会价值和商业利益的过程[5]。张璁玲也认为体育职业化是竞技体育向职业化过渡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运作方式的演变过程[6]。这些探讨都对蹴鞠职业化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结合上述概念的论述,可以看出宋代的蹴鞠职业化应该是相关群体以蹴鞠为业,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相关竞赛规范,并组织相关的比赛或活动,为观众提供优质的蹴鞠表演或竞赛活动,获得社会价值和商业利益的过程或结果。

二、宋代蹴鞠职业化的表征

(一)职业球员的涌现

宋代蹴鞠职业化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拥有大量的职业球员。这是宋代蹴鞠非常流行的一个原因。宋代蹴鞠中最有名的球员应该是《水浒传》中提到的高俅。他是一个具有高超技艺的蹴鞠高手。《水浒传》中就不惜笔墨地渲染了他高超的蹴鞠技术。高俅通过出色的球技来获得进身之阶,并斩获高位。高俅的成功并非个案,还有丁谓、李邦彦等一些宋朝高官也是有名的蹴鞠高手。尽管他们不以此为业,但高超的蹴鞠技艺对他们的仕途都有所帮助。

宋代蹴鞠高手众多,且出现了一批以蹴鞠为业,并以此获得收入的职业球员,这样的人是比较多的,其成分也较为复杂。这些人中既有专门从事比赛的官家“蹴鞠明星”球员,如《东京梦华录·元宵》记载的左军球头苏述和右军球头孟宣。也有在瓦舍从事蹴鞠表演的职业艺人,如《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提到的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等。更有一些靠教徒、踢野球为生的民间艺人。南宋时期临安有一些由“富室郎君、风流子弟”组成的蹴鞠组织。这些人也成为蹴鞠组织中的专业球员[7]。这些人一般以蹴鞠为业,并且还吸收弟子传授蹴鞠技艺,并因此来取悦达官贵人,进而获得收入和进身之阶。总之这些蹴鞠艺人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来维持生计,有着非常明显的职业化色彩,反映出在宋代蹴鞠开始向现代职业体育方向发展的趋势[8]。而且根据金钱的多少来决定施教的力度,呈现出了一定的商业化运作思路。在《蹴鞠谱》中记载:“闲家费衣损力,将为何故一分钱使一分赐,十分用钱千分教。”

宋代蹴鞠运动中还出现了职业的女球员。《文献通考》曾有“宋女弟子队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记载。《东京梦华录》中也有“女童皆选两军妙龄容艳过人者四百余人”的记载。女职业球员的出现是宋代蹴鞠运动进一步职业化的表现。

宋代十分注重蹴鞠球员职业品德的修养,形成了一系列的约束规范。这些约束规范中最著名的就是“十不赛”“十不踢”和“十禁戒”等。十不赛中前九种为剃剪、弦子、马前、艘徕、五角、无师、寸道、后局、刊青,另一种不明。十不踢指网儿里、无下网、灯儿下、表乾操、筵席前、酒儿后、风儿大、无子弟、文庙内、泥水处。十禁戒指戒多言、戒赌博、戒争斗、戒是非、戒傲慢、戒诡诈、戒猖狂、戒词讼、戒轻薄、戒酒色。如有违反上述规范的行为出现,会受到当时蹴鞠组织社团的惩罚,严重的会被驱逐,终生不能从事于与蹴鞠有关的职业。

(二)专业蹴鞠管理组织的建立

蹴鞠职业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就是出现了蹴鞠组织。蹴鞠组织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东京梦华录》中提到的“左右军”实际上是一种官方管辖下的蹴鞠组织。而《水浒传》提到的“圆社”实际上是宋代规模最大,最完整的蹴鞠组织“齐云社”。《蹴鞠谱》:“夫蹴鞠者,儒言蹴鞠,圆社曰齐云。”有人认为宋代蹴鞠组织“圆社”出现的时间是在北宋末年[9]。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社会》也有“齐云社蹴球”的记载。南宋耐得翁的《都城纪胜·社会》也有“蹴鞠打球社”的记载。

“齐云社” 的功能类似于今天的中国足球协会,有着非常完善的组织结构。齐云社中最高负责人是都部署和教正; 下设负责内部事务的社司,负责对外事务的知宾和节级,负责比赛和球队事务的会干和左右军。齐云社不仅内部组织结构完善,也有着非常严格的组织规范,《蹴鞠谱》记载其规范:“无仁者不可同行,行则有束,束者有恶。无义者不可同商,商者有损。无礼者不可同居,久坐则丑,丑则有毒。无智者不可同谋,计中有拙,拙则有误。无信者不可同谈,谈者有误,误则有脱。”

齐云社还是蹴鞠运动的倡导者和宣传者。《事林广记》中有宣传蹴鞠的“圆社市语”。社会上流传着“不入圆社会,到老不风流”;“万种风流事,圆社总为先”;“天下风流事,齐云第一奇”等宣传口号,彰显了蹴鞠运动的极大价值和意义。

(三)规范的竞赛运作机制

宋代的蹴鞠比赛规模最大的就是齐云社每年一次举行的“山岳正赛”。这个比赛不仅是全国蹴鞠艺人的大交流、大比拼,更是确定蹴鞠艺人技术等级的重要途径。

蹴鞠比赛规则是非常完善的,有人就说宋代蹴鞠规则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基本上进入了职业化的轨道[10]。《蹴鞠谱》就对蹴鞠比赛的输赢规则做了明确的规定:“凡白打,部署,校正定下校尉高低,不许旁人膜串,更不许争闹。定对了毕,或三筹、两筹、五筹、十筹,或大打三、五、七间。次日,叫正唱筹、社司记数。”同时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和公开,“都(部)署事老先生中坐,教正次坐,用银盆一面,安在正中桌上,手执筹钱,小钱作小筹,大钱作大筹,输赢将一钱放于盆内。亦要社司,众圆社友看明白”;并要求裁判“不以亲疏,不有阿私”。比赛的最终结果也会通过各种形式体现出来。《蹴鞠谱》记载:“或赛三筹五筹,先拈卷子分先后,筑去过数目多者赢”;“赢者得名旗下山,输者无旗下山”。《梦粱录》载:“蹴球人争胜负,且谓:乐送流星度彩门,东西胜负各分番。胜赐银碗并彩缎,负击麻鞭又抹枪。”宋无名氏的《西江月四首》也写道:“香金留下仿花人,必定气球取胜”;“每人三蹴,如不过,撞着网,插花、饮酒、鼓响。不着网不过者,鼓不响,无花无酒”。

与现代足球更注重对抗性相比,古代的蹴鞠比赛更具技巧性和观赏性。古代的蹴鞠比赛对技术动作的运用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宋代蹴鞠比赛主要使用的身体部位是脚、膝、腰、背、肩和头。在各部位触球时,要用相应的技术动作,如肩、拐、控、背、跷、蹑、蹬、搭、拽、捺等。正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这些技术规范有人总结为“十踢法”:肩法、背法、拐法、搭法、控法、捺法、拽法、膝法、拍法、月兼法。这些技术特别强调身体的平衡性,“以鼻为界分左右”。其技术动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非常接近现代足球技术了。如果不遵守相应的技术标准或应用不当,就是蹴鞠艺人技术低劣的表现,也违反了蹴鞠的比赛规则,很可能要受到一定的处罚或惩戒。根据人数的多少,比赛时对技术也有相应的规定,如先“小踢”后“官场”;或“打落花流水”,或“打花心”,或“皮破”等。在宋代,蹴鞠比赛的规则是非常严格的,除技术不规范要受到惩戒外,还在比赛中严格禁止使用“人步拐、退步踏、人步肩、退步背”等危险动作。

在蹴鞠比赛中球员的分工明确,位置固定,职责清晰。《武林旧事·乾淳教坊乐部》记载了双球门比赛中的球员位置、分工:“左军一十六人:球头张俊,跷球王怜,正挟朱选,副挟施泽,左竿网丁诠,右竿网张林,散立胡椿等。右军一十六人:球头李正,跷球朱珍,正挟朱选,副挟张宁,左竿网徐宾,右竿网王用,散立陈俊等。”单球门的比赛中,有“正挟、副挟、出尖各二人,中间为骁色”等位置。《蹴鞠图谱·球门人数》也指出,蹴鞠比赛中有“正挟、副挟、解蹬、球挟色、主会、守网、节级、骁色、会干、都催、左军、右军、出尖、斜飞”等位置的球员。蹴鞠比赛中球员位置一般不变,不能擅离职守。

此外,出现了对蹴鞠技术的总结性论著,如南宋陈元靓的《事林广记》,是专门描写蹴鞠技巧的专业性书籍,大大提高了宋朝蹴鞠的技术水平,推动了宋代蹴鞠职业化的发展。

(四)特色鲜明的蹴鞠职业文化

宋朝的蹴鞠职业化非常鲜明的一个特色就是蹴鞠职业文化的建设。蹴鞠职业文化的建设主要表现在球服和会歌方面。《水浒传》中曾提到端王踢蹴鞠时的服装:“见端王头戴软纱唐巾,身穿紫绣龙袍,腰系文武双穗绦,把绣龙袍前襟拽扎起,揣在绦儿边,足穿一双嵌金线飞凤靴。”从端王的着装来看,这非常符合他的身份特征,这样清爽的短打扮有利于以下肢运动为主的蹴鞠运动。而《东京梦华录》中提到的蹴鞠比赛人员的服装则初步具有现代队服的功能,只看“左军球头苏述,头戴长脚幞头,身穿红色锦袄,着裤,着牛皮软靴,其余诸人戴卷脚幞头,穿红色锦袄,右军球头,皆穿青色锦袄”。这样的服装不仅使双方在球场上有明显的区分,而且服装也具有明显的功能性,能让踢蹴鞠的人展现出其自身的灵活性和柔韧性,更加全身心地投入比赛。蹴鞠球员球衣上身的前后还印上了其在球队中的位置,这与现代职业球队印上球员的号码和名字有着相同的作用。同时从现有的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来看,宋朝妇女和儿童的蹴鞠服饰不仅在款式结构和穿法上呈现出多样性特征,而且更加适合蹴鞠运动的需要[11]。这为宋代妇女和儿童都积极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提供了便利,丰富了宋代蹴鞠的职业文化。

在会歌方面,宋代出现反映蹴鞠运动的《紫苏丸》《缕缕金》《好女儿》《大夫娘》《好孩儿》《赚》《越恁好》《鹘打兔》《尾声》等所谓的“圆社市语”。这些会歌往往据蹴鞠竞赛场景而作,内容生动活泼,且多在竞赛现场演唱。这些场景在宋代的文著中多有描述,如《东京梦梁录》有“乐部哨笛杖鼓断送”;《梦梁录·上寿赐宴》有“乐送流星度彩门”;张公的《宫词》种也写到:“万人同向青宵望,鼓笛声中度彩球。”现场演唱的这些会歌不仅能烘托热烈的比赛气氛,还能成为凝聚球队、球员和球迷之间的纽带,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这些会歌与现代职业足球队的对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宋代蹴鞠出现职业化的原因

宋代蹴鞠职业化绝非历史偶然。这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基础设施的完善,制鞠技术的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最发达时期之一。人口的增多,坊市制的打破,专营集市的出现,纸币交子的发行等,无不彰显着大宋的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使蹴鞠运动越来越充满商业化色彩,越来越受到宋代各个阶层的推崇,更重要的是物质生活上的富裕,也使各个阶层越来追求精神文化的享受。在这种情况下,各个阶层都渴望获得比以前更精彩、更丰富、更刺激的生活享受。尤其是宋代专门娱乐场所的出现,不仅为蹴鞠艺人的表演和竞赛提供了专门的场所,也为他们的谋生提供了便利。职业蹴鞠球员的出现,使蹴鞠运动的对抗性、趣味性、观赏性等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吸引了更多观众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

(二)蹴鞠社团的出现

蹴鞠在宋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为了规范蹴鞠运动的发展,宋代成立了齐云社等社团组织。虽然目前学界对齐云社等蹴鞠社团组织的作用有所争议[12],但无疑其在蹴鞠运动的普及和推广、规范从业者的行为、维护成员利益、提高蹴鞠技术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以齐云社为代表的蹴鞠社团组织对蹴鞠技术标准、比赛要领、赛事规程和组织、商业推广和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所作的大量工作,都为宋代蹴鞠职业化奠定了最坚实和最直接的基础,指明了其发展的方向。

(三)制鞠技术的不断进步

在宋朝的蹴鞠运动中,蹴鞠比赛和表演都有专门的用球“气球”,《水浒传》就写到:“那个气球腾地起来,端王接个不着。”北宋人张师正在他所著的《倦游杂录》中,记述一个叫徐博世的皮匠“能以碎皮缝为一球”,说明在北宋时社会上就有了专业的制球皮匠。《沿繁录》中记述了宋代制作“气球”的过程:“鞠以皮为之,实之以毛,踏蹙而戏也。今世皮球中不置毛而皆砌合皮革,待其缝砌已周则遂吹气,满之气既充满鞠遂圆实。”气球的出现使蹴鞠用球更容易控制,技术在蹴鞠竞赛时的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大大增添了蹴鞠运动的观赏性。宋代还出现了给球充气的“打煊法”的《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墩鞠部》中说:“打煊添气也,事须易而实难,不可太坚,坚则健色浮,急瞰之损力,不可太宽,宽则健色浮虚泛嫩之不起,须用九分著气乃为适中。”

在比赛中还要对蹴鞠进行专门的养护。《蹴鞠谱》中说:“初场要添气,中场要哨水,末场要打散。”球重也是规定好的,《蹴鞠谱》说“前人健色,正重十四两”,大约是522 g 左右,这是宋朝足球的标准重量。这与现代足球396~453 g 重量相差不多。在制作工艺上,由12 块或16 块皮缝制而成,与现在最科学的圆形32 块皮缝制的足球相类似。宋代蹴鞠的改变不仅让球变得更容易踢,吸引了更多的参与者也[13],也大大推动了宋代蹴鞠职业化的发展。

当然社会环境的稳定,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市民阶层的崛起等诸多因素也对蹴鞠职业化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

(四)基础设施的完善

宋代蹴鞠职业化发展也与其拥有大量蹴鞠比赛场地有关。宋代蹴鞠场地的选择与其参与的人数、花样动作有关,但并没有非常严格的场地限制,农村和城市中的空动在瓦子中的出现不仅提高了蹴鞠的观赏性,吸引了更多的观众,还大大推动了蹴鞠职业化的发展。

四、宋代蹴鞠运动职业化对中国足球发展的启示

宋代是蹴鞠大发展的时期。这得益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但无疑蹴鞠运动的职业化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中国足球遭遇某些问题的今天,这无疑能带来诸多的启示。

(一)中国足球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中国足球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体制问题。尽管计划经济时期的“举国体制”已经结束了其历史使命,但要消除其不良的影响,却非一日之功。宋代蹴鞠组织“齐云社”对其职业化的推动功不可没。中国足球改革现在正迈向深水区,下一步中国足球可参照齐云社的组织架构和管理经验,按照我国足球改革所确立的“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让中国足协成为一个自我管理、自负盈亏、权责明晰、依法自治,分工明确机构,从而成为推动中国足球职业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助推器之一。

(二)重视基层和青少年足球培训工作

中国足球职业化已经有二十几年的时间,但中国足球的国际比赛成绩却不尽如人意,一直在下滑,青少年的赛绩更是惨不忍睹。这是中国足球长期不重视青训和基层足球的结果。宋代蹴鞠水平很高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其庞大的蹴鞠人口基数,不仅出现了众多以此为生的职业球员,而且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也都十分喜欢此项活动,大量出土的关于妇女和儿童的蹴鞠文物证明了这项运动在宋朝的流行。因此中国足球应积极致力于先进、科学、合理的青训理念和系统的构建,并积极开展基层和青训工作,培养更多的人去喜欢和参与这项运动。

(三)重视足球基础设施建设

职业足球的发展在于足球运动的普及和推广,而足球运动普及和推广的关键则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宋代蹴鞠的可用场地非常多,因此足球场地不贵精,而贵多,能为喜欢足球的人提供驰骋绿茵的机会才是足球普及和职业化的基础。《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就特别指出,要因地制宜建设大量简单实用的球场,以备各个阶层和各个年龄段的人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以保证全民足球运动的开展。

(四)提高足球从事者的职业修养

宋代蹴鞠对从业者无论是技术还是道德修养方面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齐云社作为全国蹴鞠运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每年都要组织蹴鞠从业者进行技术等级的考核,以此来界定球员水平的高低。中国足球长期落后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外行管理内行,忽视足球从业者的专业素养,进而导致中国足球技术和战术水平的全面落后。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足球应加大科研和经费投入,制定相关考核标准,努力提高相关从业者的管理水平、执法水平、技术战术水平,进而带动整个中国足球的全面发展。宋代的蹴鞠对其从业者道德水平要求也比较高,制定相关规范约束他们的言行; 中国足球也应该制定相关制度,对涉及到“黄、赌、毒”等违法违纪行为的球员说“不”,坚决剔除这些影响足球发展的毒瘤。

(五)重视衍生产品的开发

中国足球的落后不仅体现在竞技水平上,其商业开发也远远落后于足球发达国家。宋代蹴鞠职业化的发展还体现在其高度的商业化运作上,不仅出现了品牌化的蹴鞠用球,还设立了蹴鞠馆、角球店来吸引广大的蹴鞠迷,甚至还将蹴鞠运动的图像印在陶枕、笔筒、像镜等生活必需品上来销售,满足了人们对蹴鞠文化衍生品的需要,从而推动了宋代蹴鞠职业化的发展。今天,中国足球要想发展,不仅要依靠门票和广告商赞助盈利,还要重视俱乐部的品牌、标志物、特许商品等衍生产品的开发,延长足球文化产业链,增强其经济价值和收益。

(六)加强球迷文化建设

现代足球不仅仅是一项竞技运动,更是一种文化。球迷是足球职业化最有力和最坚实的基础。没有球迷的支持和投入,任何一项运动都可能陷入曲高和寡的境地。宋代蹴鞠职业化最强的推动力之一就是宋代各个阶层的广泛参与。因此中国足球要想真正实现职业化,就必须要加强球迷文化的建设,通过建立队服、队徽、队歌等统一标识,建设球队历史博物馆,打造球队明星,开展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增强球迷对球队的忠诚度、认同感和荣誉感,使他们能真正与自己心仪的球队融为一体。

五、结语

中国足球的发展和进步是一个漫长和艰辛的过程,蹴鞠也是在历经千年之后在宋代才开始逐步走向职业化的道路,并带动了蹴鞠运动在全民的普及和发展。尽管宋代蹴鞠的职业化无论是在内涵和外延上都与现代竞技体育职业化有很大差距,但其成功走上职业化道路的实践却对中国足球发展有很大启示。这就是无论中国足球从职业化之初遭遇了多少困难和挫折,但中国足球职业化的发展道路是正确的,也是未来足球改革的重中之重。

猜你喜欢

蹴鞠职业化球员
浅谈中国古代蹴鞠的起源与兴盛
我国蹴鞠的起源与发展及消亡研究
我不只是球员
历史上有一个大转折点是谁决定了古代足球的兴衰?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