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过丹江》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2020-02-24贾平凹
贾平凹
(作者系陕西省作协主席,本文由熊英琴、姚泽西整理;责任编辑:李继高)
首先,我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研讨会,李育善是一个好作家,我和他是老乡而且是一个镇子的。其次,举办《走过丹江》研讨会对作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总结经验、提高自己,这对建立作家声誉,扩大作家社会影响力,有非常大的作用。对他们来说,作品能够作用于社会并受到社会的关注,是每一个作家创作的动力和希望。
为什么我今天很高兴呢?因为研讨会在咱们商洛学院举办。在国外,文学都是围着大学转的,作家都是大学的作家,研究也都在大学里面做,所有的会议都在大学开。中国最近十多年也是这样的,大学有大量好作家,要么任教要么组织文学活动。大学举办这种文学活动的情况,在省市范围来看,做得最好的就是商洛学院。当然,我也不是特别了解全省的情况,就参加过的这类活动,我觉得商洛学院是做得最好的。商洛的小说在文坛上有很大的影响力,不管是那些走出商洛的还是在商洛的作家,他们的成就都特别大,有几个就像商洛文学的“梁”,像盖房的柱子一样。
什么叫做栋梁?这就是栋梁。看得到的是梁,看不见的是柱子——在墙里面,只要存在过,那么对文化的传播就起到作用。商洛这个地方出人才,这几年商洛学院也逐渐发展起来了,开了几次全国范围的大会,给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我作为省作家协会的一员,希望以后能和这样有人手、有财力也有接待能力的单位联手,共同促进一个地方的文学发展。经常说陕西是中国文学的起源地,商洛也应该是陕西文学的起源地,从这个角度,今天这个会我一定得来一下,一是我和育善是一个镇子上的朋友,一是这也算故乡最大的事,希望他以后能出更好的作品。
下面谈李育善。我比李育善大十多岁,一个镇子上的,我在镇子中心,他在镇子边缘,而且他从开始文学创作到现在长成一棵树,确实是我一步步看着长大的。好多人说,你给李育善不停地写序,我其实也就写过一两次,他也就出过那么几本书,几本都有我的一些东西,不是书名就是序,是有这么一种“特殊关系”。他的第一本书,包括第二本的一部分,都是写他生活中经历过的真人真事,要么是他村他舅他姑他表的事情,要么是他工作过的地方的事情。所以他最大的优点,一个是挚爱,疯狂地爱;再一个,经历的事情多,有生活;第三点就是有真情。有些人写东西没有真情,有真情也不知道把真情用在哪里。
写了这几年以后,育善的进步特别大,而且进步的速度令人吃惊。《走过丹江》这本书出来以后,大家一致都说好,我也具体看过。为什么好呢?我觉得有这几点:一个是写什么的问题。他以前写的都是他经历过的事情,很朴素、很实在、很真实,但是呢,基本像是演员的本色演出,就是本来你是什么就是什么,把自己演好。在《走过丹江》这本书中,写了更阔大的东西。在寻找、选择题材的时候,能更多融入历史的、社会的、时代的角度来考虑。这一下子就放开了,把他以前写作的题材扩大了。也可以说是看生活的境界提高了,眼光大了,所思考的问题多了。这是一个大的提升,也是一个大的飞跃。其次,是怎么写的问题。这本书我觉得写得很细致,有细节,既细致又生动,有趣儿。看完这本书,我最欣赏他的前半部分,我觉得写得特别沉稳,写得特别生动。有些章节看完后,往往会激动地说:“哎呀,还是这样写好!”你看他的作品,笔下不油,不油不花,是那么朴素。但是他起始有度,能明显地看出变化,可见,他是有意识的、自觉的,而不是原来那种“本性式”的写作。第三,所有的写作,所有的作品背后,其实都站着作家本人。你的格局多大,是平民的、平常的、一般的还是独特的,作家本人看问题的水平多高,思考问题的深度多深,必然决定他能写出怎样的书,决定他作品的格局,决定这本书的独特性。
最后,之所以叫研讨会,而不是表彰会,也要说不足的地方,因为你是旁观者。首先,书的整体格局还不够。我觉得这本书是关于这一条河,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过去的、现在的,这里的水流怎样,物产如何,气候变化怎样,它的风气怎样等,这些综合性的东西,还不够广大,当然他做得也很好,但是如果把这些统统思考进去,顺着这条河而写,而这一点我觉得是可以写的。其次,文字的生动性还不够。丹江河不是一条直流而下的,它是有弯弯道道的,一条小河一条小河汇流的,他这个文字还摇曳得不开,做得有些不够。最后,学养还可以更丰厚:在读书、收集材料方面,李育善还有增加厚度的条件,我觉得他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会越写越好,最终写好了,我替他高兴。我在这里也代表作协以及代表我个人,感谢出版这本书的陕西师大出版社,也感谢开研讨会的商洛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