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历史思想述论

2020-02-24王思怀王宗运王振

商洛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历史

王思怀,王宗运,王振

(1.商洛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2.商洛学院人文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马克思、恩格斯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鲜明的历史思维是习近平思维方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讲话思想深刻,说服力、感染力强,能直抵人心扉的一个重要原因。习近平历史思想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之上,建立在新时代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党情以及世界风云变幻的世情基础之上,集中体现在系列讲话、谈话、演讲、批示、信函、报告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理解习近平历史思想是我们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基础性维度,只有深入理解习近平历史思想,才能从“历史的深处”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总书记论史,贯通古今,纵横中外,顺手拈来,收放自如,既有宏观的理论阐述,也有具体的研究指导;内容涉及历史的本质、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的功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对待历史的态度、历史的启示、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和方法等诸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思想,对我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历史学的繁荣发展,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关于历史的本质

在历史的本质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1]“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2]“历史,往往需要经过岁月的风雨才能看得更清楚。”[3]“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对历史,我们要心怀敬畏、心怀良知。”[4]“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5]“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6]“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7]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7]“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其中既有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丰富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的深刻教训以及由乱到治的经验智慧;既有当事者对时势的分析陈述,也有后人对前人得失的评论总结。可以说,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7]

2015年4月22日,习近平在雅加达应约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时强调:“历史问题是事关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原则问题。希望日方认真对待亚洲邻国的关切,对外发出正视历史的积极信息。”“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在南京军区军史馆叮嘱:“历史刻骨铭心,永远不能忘记。要教育官兵勿忘国耻、奋发图强,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二、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上,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8]“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创造历史的动力。”[9]“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 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 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 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 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2]“中国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高涨,充分显示了13 亿多人民作为国家主人和真正英雄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10]

2018年3月20日,刚刚全票当选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发表讲话时,围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主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他还首次从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人民伟大民族精神的内容: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产生了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发明了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创作了伟大文艺作品,传承了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气势恢弘的伟大工程。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开发和建设了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开拓了波涛万顷的辽阔海疆,开垦了物产丰富的广袤粮田,治理了桀骜不驯的千百条大江大河,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建设了星罗棋布的城镇乡村,发展了门类齐全的产业,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今天,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凝聚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中国人的辛勤汗水,蕴涵着中国人的巨大牺牲。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 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特别是近代以后,在外来侵略寇急祸重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各族人民手挽着手、肩并着肩,英勇奋斗,浴血奋战,打败了一切穷凶极恶的侵略者,捍卫了民族独立和自由,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不仅形成了小康生活的理念,而且秉持天下为公的情怀,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中国人民相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以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为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进行了170 多年的持续奋斗。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

三、关于历史的功能

在历史的功能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7]“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需要博采各国文明之长。”[6]“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12]“从一代一代众多仁人志士的人生实践中,从中华民族传诵千古的诗文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伟大的民族精神、高尚的社会风尚以及那些治国理政的思想精华。”[7]

“历史刻骨铭心,永远不能忘记。”[13]习近平在发表2015年新年贺词时指出:“我们通过立法确定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举行了隆重活动。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14]2015年5月,习近平在出访白俄罗斯时强调:“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得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我们开展纪念活动,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警示未来。两国今年举办相关纪念活动,为的是捍卫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共同弘扬历史公正和国际正义。”[15]

习近平认为“历史记述了前人积累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记述了他们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与智慧,记述了他们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7]。“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2]“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是历史规律。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且希望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人类生活的星球。”[16]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指出:“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他告诫“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万众一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17]。

习近平强调:“回顾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这是我们党九十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7]“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18]

四、关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19]。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习近平强调,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20]。“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有着5000 多年连续发展的文明史,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需要博采各国文明之长。”[6]

“回顾历史,是为了启迪今天、昭示明天。”[21]“历史不能选择,但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22]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两个《决定》。一个是《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另一个是《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为了牢记历史,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23]。这两个《决定》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在处理历史与现实关系时,秉持“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塑造。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为戒。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24]的思想。

习近平把握历史与现实关系的一个最大成功范例就是“一带一路”倡议。驼铃相闻,舟楫相望,这一倡议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在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25]。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时,习近平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同时我们要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26]。“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 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 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得到这个成果极不容易。习近平强调,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要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18]。

五、关于对待历史的态度

在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7]“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28]“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29]

习近平认为要联系地、辩证地看待历史。如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上,强调“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在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问题上,指出“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 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30]。

习近平认为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时代条件限制。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真正履行对人民群众所负责任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2]

六、关于历史的启示

在历史启示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6],“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24]

他在长期思考“为什么从明末清初开始,我国科技渐渐落伍了”这一历史现象后,得出结论:“就是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31]

他在全面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但都没能找到正确答案,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这一历史现象后,得出结论:“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让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稳定下来,也都谈不上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32]

他在深刻分析古今中外,由于政治发展道路选择错误而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人亡政息这一历史现象后,得出结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更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32]

他在综观世界历史后得出结论: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会跌宕起伏甚至充满曲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多难兴邦,殷忧启圣。’这是一切正义事业发展的历史逻辑。我们的事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经历世所罕见的艰难而不断取得成功。”[2]

他在总结中华民族5000 多年悠久历史的辉煌文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后得出结论:“我们自己不足、不好的东西,要努力改革。外国有益、好的东西,我们要虚心学习。但是,不能全盘照搬外国,更不能接受外国不好的东西;不能妄自菲薄,不能数典忘祖。”他在总结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教训后得出结论:“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33]

他在探寻“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这一历史现象后,得出结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34]

他在分析“郡县治,天下安”,“宰相起于州部,猛将发于卒伍”这一历史现象后,得出结论:“一个县就是一个基本完整的社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县委书记在干部序列中说起来级别不高,但地位特殊。”[35]

他在分析“我们党的历史上,涌现了无数英雄模范,也产生了不少蜕变分子、腐败分子”这一历史现象后,得出结论:“英雄模范之所以能够赴汤蹈火、舍生忘死……最根本的就是他们对理想信念有执着追求和坚守……蜕变分子、腐败分子,他们之所以走上歧途、走上不归路,最根本的是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36]。

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讲到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时指出:“古今中外,因为统治集团作风败坏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多得很!我们一定要引为借鉴,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举措治理作风问题。”[37]

他在回答为什么我们党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能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腥风血雨中能够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原因时强调:“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38]“‘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39]

他在分析上个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和我国历史上生态环境由好变坏的深刻教训后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40]“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41]

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一气呵成了三个“历史告诉我们”——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历史告诉我们,95年来,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历史还告诉我们,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42]。

他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一气呵成了六个“历史告诉我们”——历史告诉我们,党指挥枪是保持人民军队本质和宗旨的根本保障;历史告诉我们,革命理想高于天;历史告诉我们,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人民军队不断发展的康庄大道; 历史告诉我们,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历史告诉我们,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历史告诉我们,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43]。

他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一气呵成了三个“历史深刻表明”——“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历史深刻表明,有了马克思主义,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有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潮流从此就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历史深刻表明,只要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勇于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斗牺牲,我们的国家就一定能够走向富强,我们的民族就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44]

他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道路可以引导所有民族实现发展振兴; 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45]

他说:“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40]并反复强调,“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18],“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46]他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47]“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机遇属于勇于创新、永不自满者。”[48]

他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历史给我们一个重要启迪就是,和平发展是人间正道,一切通过武力侵略谋取强权和霸权的企图都是逆历史潮流的,都是要失败的。中国人2000 多年前就认识到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真理。中国历来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49]

他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18]。

他在《求是》杂志发表《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一文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50]

上述论述可以清晰地看到,习近平是站在治国理政这个高度、角度来借鉴历史经验教训,获取历史启示的。

七、关于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和方法

在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和方法上,习近平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中国人自古重视历史研究,历来强调以史为鉴,我们的前人留下了浩繁的历史典籍。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应该尊重彼此的选择,加深彼此的了解,以利于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6]。“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他“希望我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整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着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51]。他强调“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52],强调“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着力研究和深入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等重大问题。”[53]“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54]

习近平认为:“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55]“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2]“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56]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习近平认为:“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一贯倡导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要善于运用历史知识。”不少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和中外历史知识还缺乏深入的学习和了解。“领导干部读点历史,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修养,有助于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结合领导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或者吸取应用,或者作为借鉴,或者引为警戒,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改进工作,是大有助益的。”[7]中共中央政治局2018年11月26日下午就中国历史上的吏治举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卜宪群就这个问题作了讲解。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更需要重视、研究、借鉴历史。这对我们丰富头脑、开阔眼界、提高修养、增强本领具有重要意义。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安排中国历史上的吏治这个题目,目的是了解我国历史上吏治的得失,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一些借鉴[57]。

要学习哪些历史?习近平认为“要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要注重学习鸦片战争以来我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共党史,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要特别注意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领导干部在学习我国历史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一些世界历史知识……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当代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处理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还是处理对外开放中的问题,我们都应该放眼世界,具有宽阔的眼光。只有既从现实又从历史两个方面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才能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包括对外工作做得更好。”[7]

学习历史要注意什么?习近平强调了四点:“要落实在提高历史文化素养上,落实在提高领导工作水平上……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不能读死书,要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结合我们正在干的事业和正在做的事情,善于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 的科学态度,……或者吸取应用,或者作为借鉴,或者引为警戒”[7]。习近平特别强调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所谓正确历史观,就是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什么样,而且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58]

八、结语

从习近平历史思想的主要内容可见,习近平历史思想的理论渊源是唯物史观、立论基础是中国进入新时代、鲜明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突出特点是以史鉴今、基本立场是群众史观、宝贵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重要价值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59]。

“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60]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61]万山磅礴必有主峰,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领袖风范,心系国家、情系人民的人格魅力,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政治智慧和雄才大略,让党、国家和人民有了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领航者,作为党的核心、军队统帅和人民领袖,作为一名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思想与智慧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已经并将继续得到历史的眷顾。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历史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聂耳,你是中华民族的英灵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论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