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引领,多元融合,共谋亚太翻译新发展
——第九届亚太翻译论坛综述①
2020-02-24赵田园许勉君
赵田园 许勉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1.论坛概况
2019 年7 月5 日至7 日,第九届亚太翻译论坛在韩国首尔市韩国外国语大学成功举办。该论坛是在国际翻译家联盟支持下,由亚太各国和地区翻译组织轮流承办的三年一届的国际性盛会。
本届论坛由韩国翻译协会、韩国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和口笔译研究所主办,主题为“Reality vs.Illusion: From Morse Code to Machine Translation”,以上主题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信息化、技术化、智能化发展赋予翻译专业教育和翻译职业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吸引了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学者的广泛关注。130 余位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美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国的学者集聚一堂,就论坛主题展开了积极、热烈和富有成效的探讨。
本次论坛的主要议程和活动形式丰富多元,包括亚太翻译论坛联合委员会全体会议、论坛开幕式、5 场主旨发言、27 场分论坛、3 场工作坊、3场特设讲座、1 场中韩交流论坛、韩国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40 周年校友聚会、展览和闭幕式活动。
论坛前夕举行的联合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联合委员会执委和主席,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高岸明当选为主席,同时表决通过缅甸翻译联盟正式加入。韩国翻译协会会长金淳美(Kim Soon-Mi)、韩国外国语大学口笔译研究所所长李仁燮(Lee In-Seop)、国际译联主席夸克(Kevin Quirk)、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高岸明等在大会开幕式发表重要讲话。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和韩国著名批评家李御宁(Lee O-Young)发表了视频讲话。此外,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任文教授出席闭幕式,为与会代表介绍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办学历史和现状,并代表第十届亚太翻译论坛主办方北京外国语大学接受了亚太翻译论坛的会旗,传递了来自北外的诚挚邀约。
2.论坛特点及发言概述
本届论坛的主题及代表发言主要呈现出技术引领、多元融合的特点。技术引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工具与翻译的关系日益密切,二是技术工具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多元融合主要表现在论坛参会群体、研究主题、理论和视角愈加多样,不断激发亚太翻译研究迸发出新的活力。
2.1 技术引领
技术工具与翻译的关系是本届翻译论坛的主要议题,新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自然语言处理、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虚拟现实、语音识别等技术的发展对翻译专业教育和实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主旨发言人和众多分论坛发言人就此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等不同角度展开了论述和碰撞。
论坛开幕式致辞和论坛主旨发言为技术和翻译的关系绘制了清晰的蓝图。韩国外国语大学口笔译研究所所长李仁燮指明技术的发展拓宽了翻译活动的内涵和外延;韩国翻译批评家李御宁指明人类在诗歌翻译、情感翻译、网络等特殊用语翻译中占据绝对优势;韩国文化翻译研究院院长金萨英(Kim Sa-In)表示译者应该拓宽视野,突破自我主义的桎梏,拥抱技术发展;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高岸明指出机器翻译和翻译技术研究应该成为未来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和方向。
与此同时,在翻译技术分论坛、工作坊和特设讲座中,学界和业界的代表分别就技术与翻译中的具体问题进行阐述。来自Naver Pagogo、中译语通、珲春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翻译通、SDL、恒生译文和谷歌的代表展示了机器翻译的发展历史、人机协同的发展现状、计算机辅助工具的发展趋势;来自梨花女子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国际伊斯兰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老师分别探讨了AI 时代翻译技术教学和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开发译后编辑教学指南、建立翻译技术师生学习共同体、确定翻译技术伦理、探究机器翻译错误等。
技术工具引领翻译研究开展在本届论坛的代表发言中也得以充分体现。本届论坛发表的研究中共有近30 项借助了眼动仪、语料库、文本可读性公式、文本分析器、谷歌翻译、问卷猴(SurveyMonkey)、爬虫(Python)、Papago、Kakao、Smartcat、网络平台(E-platform)、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语料分析软件(Antconc)、语音分析软件(PRAAT)等技术工具和平台,开展精细化翻译研究。
2.2 多元融合
本届论坛的另一大特点是多元融合,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代表,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框架,对众多翻译研究主题进行了多维度考查。
就发言代表构成而言,约130 位发言学者中有85%来自世界范围内的53 所高校,另有约15%的发言代表来自国际译联、亚太地区各翻译协会、中国外文局、翻译通、恒生译文和谷歌等单位、组织和企业。同时,本届论坛中,中国和韩国参会代表最多,分别达到44%和38%,展现了中国和韩国学者在亚太翻译舞台上的活跃身影和责任担当。
就发言主题而言,除翻译技术外,其他主题的发言按所占比重大小大致可分为七大类,分别为翻译教学研究(25%)、文学文化研究(17%)、专门领域翻译研究(13%)、口笔译研究(13%)、翻译产业研究(8%)、翻译职业化研究(2%)与翻译史研究(1%)。
翻译教学研究是本届论坛中占比最大的发言主题类型,其研究子主题包括职业伦理教育、学习难点、学习动机、学习评价、慕课、口笔译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教师能力和专业设置等。如韩国外国语大学的尹成宇(Yun Seng-Woo)和李恒玛(Lee Hyang-Marina)指出了学生在职业伦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穆雷和李雯基于语言服务市场的五种人才需求,提出开设翻译专业博士的设想。
文学文化研究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意识形态、人文历史、社会百态等,一直以来也是翻译研究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本届论坛发言的文学文化研究涵盖的主题包括文化外译读者接受度研究、译者的跨文化意识和策略研究、小说外译叙事过程研究,考查的文学作品包括《庄子》《新骆驼祥子》《杜甫诗集》《了不起的盖茨比》《红楼梦》等。其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袁湘生从词汇、段落和篇章层面详细分析了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英译杜甫诗歌的错误及其产生的原因;西北大学易春芳以《了不起的盖茨比》翻译为例,剖析了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和文化要素。
专门领域翻译研究是翻译研究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推动无障碍沟通和翻译研究多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了本届论坛参会者的关注。如重庆工程大学的罗天和海军工程大学的陆海良剖析了军事翻译中的难点和应对策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潘莉从多模态视角分析了影视字幕中新奇隐喻的翻译;上海科技大学的永艳总结了专利翻译中的常见错误;庆熙大学和全南大学的韩贤熙(Han Hyun-Hee)及于汉娜(Yu Han-Nae)提出了手语接力翻译的策略;暴雪娱乐公司的高京镐(Ko Kyung-Ho)总结了游戏行业本地化的特点;韩国外国语大学的金纳德(Kim Nadejda)系统回顾了韩国的医疗环境,以及韩国的医疗教育培训和认证系统及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本届论坛对传统口笔译研究关注较少,主要涉及翻译过程研究、译文质量研究、翻译策略研究和文献计量研究。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韦斯特盖特(Geoffrey Westgate)、印度尼西亚开放大学的卡尼迪(Karnedi)、山东大学的李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李善等,分别从术语、隐喻、连词翻译和预测角度对翻译过程中的策略进行了细致考查。
近年来,随着政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研究者逐渐将目光投射到翻译产业研究中。本届论坛涉及的翻译产业研究主题涵盖了翻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翻译产品出版、翻译工程赞助、译员招聘、工作模式、技术支持、行业标准等。首尔大学的金玲(Jin Ling)总结了韩国文学中译和出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金洪秘(Kim Hon-Mil)考查了韩国公共机构全职口译员招聘考试的有效性;高岸明指明了全球和信息化背景下语言服务业标准的重要性、发展现状、问题与挑战,以及中国翻译协会为推进标准建设所付出的努力。
在本届论坛中,还有一小部分参会者探讨了翻译史和译员职业化问题。如国际译联的贝滕多夫(Reina de Bettendorf)回顾了早期口译员在开拓美洲大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平泽大学的李贤京(Lee Hyun-Kyung)考查了朝鲜战争军事谈判中译员的自我认知和行为;翻译通公司的李西蒙(Simon Lee)以及韩国外国语大学的洪苏永(Hong Sul-Young)和崔恩爱(Choi Eun-Ah),均分析了当代韩国译员的角色以及韩国译员的身份构建问题。
研究视角和理论框架是翻译研究的眼睛和航标灯。本届论坛发言人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框架丰富新颖。就研究视角而言,研究者逐渐偏离传统的教学者中心、译者中心、研究者中心视角,转向基于学习者视角、客户视角、读者视角等考查翻译中的问题。如国际译联副主席梅尔比(Alan Melby)提出立足客户视角,考查翻译质量标准的构成。
此外,本届论坛的发言人使用了诸多跨学科理论框架,可供未来研究借鉴,如测试有用性理论、读者反馈理论、符号学理论、诠释学理论、框架语义学理论、合法化语码理论、隐喻分析步骤框架、跨文学交际理论、功能语言学理论、社会语言学理论和劝说模型等。
3.东道主韩国翻译教学与研究简述
本届论坛主办方韩国翻译协会(South Korean Association of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成立于2007 年,是韩国翻译行业的管理机构。另一主办方为韩国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和口笔译研究所。
韩国翻译专业教育历史悠久,据韩国外国语大学安仁卿(Ahn In-Kyong)介绍,韩国外国语大学的专业翻译教育始于1979 年,2019 年刚好迎来该校专业翻译教育和高级翻译学院建院40 周年。韩国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对韩国的翻译人才培养、韩国翻译行业的发展、译员社会地位的提升等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成为韩国翻译教学与研究的佼佼者和领头羊。该校的口笔译研究所成立于1997 年,最初是高级翻译学院的一个特色中心和中介机构,主要为市场提供高质量、高难度的翻译服务。2006 年,口笔译研究所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研究机构。韩国目前共有14 所高级翻译学院提供口笔译教学,多所大学设有翻译研究所。
在本届论坛上,韩国代表的发言反映出韩国翻译教学与研究的主要关注点为翻译教学、翻译职业化、翻译产业和反映韩国市场需求的特殊领域翻译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韩国翻译专业教育特别注重学生和教师实践能力的发展,本届论坛发言均由韩国外国语大学各语对口译师生担任译员,充分展示了韩国外国语大学在口译人才培养和师资建设方面的成就。
4.论坛启示
本届亚太翻译论坛是一次翻译学术思想交流与碰撞的盛会,将给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的翻译实践、教学和研究带来以下启示:
首先,技术在翻译教学、实践和研究中的应用已成为必然趋势。翻译教学、实践和研究界需正视技术存在,拥抱技术发展,培养出更多集知识、技能、技术于一体的人才,为语言服务产业发展赋能。
其次,与行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相关的专门领域研究将成为关注的重点。翻译教学和研究界需加强医学、军事、影视、字幕、新闻、专利、口述影像、手语、游戏、网络动漫、商业等诸多专业领域的翻译研究,为社会多元发展贡献翻译界的智慧和力量。
最后,加强翻译产业链各环节研究。翻译产业和其他成熟产业一样,需要加强行业标准、组织结构、质量规范、工作流程、工作模式、人员管理等环节研究,以推动翻译产业向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道路发展和转型。
三年一届的亚太翻译论坛已在韩国圆满落幕,冀望亚太翻译研究界不以山海为远,以先进技术为引领,推动多元翻译研究的开展,携手努力,共谋亚太翻译新发展。相信2022 年即将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的第十届亚太翻译论坛定有更多成果可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