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舞蹈”对于广东高校舞蹈特色学科建设的意义

2020-02-24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音乐学院岭南广东

胡 骁

(星海音乐学院 舞蹈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广东舞蹈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始于2001年左右,先后有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广州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深圳大学师范学院舞蹈系、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嘉应学院音乐学院舞蹈系、五邑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和其他大专高职序列的艺术院校。这些院校基本形成了广东舞蹈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打破了以往广东地区只有广东舞蹈学校一所舞蹈中专教育的局面,开拓了舞蹈教育的办学空间[1]。

“岭南舞蹈”作为地域特色舞蹈文化研究课题进入高校研究视野,应是从“岭南舞蹈”概念的提出开始的。2005年在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岭南舞蹈大赛上,著名舞蹈家、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黎族舞蹈之母”陈翘先生首次提出了“岭南舞蹈”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广东舞蹈界树立起了追求和奋斗的艺术目标,引导着广东舞蹈界的同仁们悉心揣摩“岭南舞蹈”的实质、内涵、风格和方法,广东全省的舞蹈创作和理论研究几乎都在紧紧围绕和突出“岭南”的特色,试图形成区别于其他地域民族舞蹈的区域舞蹈风格。

最早开始“岭南舞蹈“研究的高校是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而后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也于2009年在时任系主任梁朗行教授的带领下,开始了岭南舞蹈素材的学习与创作。应该说,自2005年陈翘先生提出“岭南舞蹈”的概念以后,“岭南舞蹈”与“高等教育”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到了一起,一边是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功能外,最为重要的科学研究任务;一边是老艺术家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的地域舞蹈创作与表演的风格属性。不经意间,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高校在物质上的保障和2004年之后从北京舞蹈学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毕业的优质师资不断地充实到广东各地高校,进一步夯实了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平台,改变了过去只重视舞蹈实践的情况,“岭南舞蹈”逐步进入了高校理论研究和特色学科建设的领域。

一、“岭南舞蹈”研究对于地域舞蹈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一)“岭南舞蹈”的研究背景与新设学科构建的现实需求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下,1954年成立了北京舞蹈学校,1978年北京舞蹈学校正式升格为北京舞蹈学院,加上后期成立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开启了我国专业舞蹈教育的先河。长期以来,中国舞蹈教育体制的实践与理论关注重心都在北方地区,研究的重点也是以长江以北地区的汉族和西南地区的藏族、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北方的蒙古族和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为主,民族舞蹈表演、创作、理论研究的重点都以五大民族八大地区的素材为主。这与建国初期的民族政策有直接关系,首先是地理位置的关系,即中心与边疆的地域联系;其次是西南藏族、北方蒙古族、西北维吾尔族、东北朝鲜族等,作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受到的关注自然较多。从历次大型主题音乐舞蹈史诗创作演出中就能明显反映出民族大团结是主基调,四大民族舞蹈展示是主线,反映到民族舞蹈教育与理论研究中,其关注度自然高于其他地域舞蹈的研究。

而当时,岭南地区最为重要的民族舞蹈表演与创作重心集中在海南岛,这里不得不提及陈翘先生,她被誉为“中国黎族舞蹈之母”。应该说她承载着当时整个广东舞蹈界在全国范围内对岭南地域民族舞蹈的认知与了解,突出了岭南民族舞蹈在创作和表演上的形象塑造与审美认知,但却未涉及舞蹈作为学科知识来构建认知的理论逻辑。相对同时期的舞蹈表演和创作作品而言,理论研究和理论文本表达则略显不足。20世纪80年代,文化部牵头组织开展了不同门类的民间艺术集成编撰工作,真正意义上的地域民间舞蹈理论研究才在此基础上开始。在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诸位教师和全省各地舞蹈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集结出版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广东舞蹈理论研究的雏形和成果。这之后更多的广东舞蹈发展成就,主要集中在实践工作上,直到2000年以后才有所改观,这与高等院校开设舞蹈专业和特色学科建设需求有直接关系。

(二)“岭南舞蹈”研究的实践对于特色学科建设的全面促进

2000年以前,广东舞蹈教育还停留在中专术课教育阶段,岭南地域舞蹈文化研究缺少提升至学科层面的平台,制约了舞蹈学在广东地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舞蹈学分支的地域舞蹈文化研究在高等教育系统内的延展。缺乏综合性的教学科研平台,对于地域舞蹈文化研究未免不是一种遗憾[1]。2000年以后,随着全国高等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广东相继成立了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广州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舞蹈系等多所舞蹈院校。这些高校舞蹈学科建设秉承着弘扬地域舞蹈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义务,逐步开始了对岭南舞蹈的研究。教育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经验传承的形式,使得文化艺术的传承必须有其延续的形式和平台,作为身体语言的舞蹈传承更是如此。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文化发展的重视,保护和发展民族艺术成为国家和不同地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工作,“岭南舞蹈”也无例外地成为了这些高校学科建设中研究和发展的对象。

特别是近10年,各高校在“岭南舞蹈”的研究上成果显著,如:2008年由广东舞蹈戏曲职业学院申报并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岭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从“岭南舞蹈”的概念属性、现状分析、传承情况、发展前瞻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岭南舞蹈”这一特殊的地域舞蹈概念。2015年由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完成的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岭南民间舞蹈传承与编创研究”和2019年完成的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岭南舞蹈编创人才培养”,从“岭南舞蹈”的编创实践入手,用实践带动理论研究,形成了民俗采风—课堂实践—理论研究—舞台创作的“四位一体”研究模式,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7年,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口,开展了岭南舞蹈的“非遗”舞蹈研究,从传承—理论研究—舞台实践方面进行了为期10余年的探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2017年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瑶族舞蹈研究”和2019年申报的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项目“岭南传统舞蹈”,以点带面地进行了岭南舞蹈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同时期广东省内其他院校均在各自领域对“岭南舞蹈”开展了教学、实践、理论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近10年来,关于“岭南舞蹈”的研究,广东高校舞蹈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研究成果比比皆是,弥补了南方舞蹈文化中关于“岭南舞蹈”研究的不足。经过10余年的发展,“岭南”地域舞蹈文化研究和理论建设的基地与平台逐步建立,有力地充实了广东高校舞蹈特色学科建设的内涵,丰富了“岭南舞蹈”研究的视野与基础。

二、“岭南舞蹈”创作对于地域舞蹈学科建设的价值

在岭南舞坛上,以梁伦、陈翘为代表的老一辈舞蹈艺术家们凭借着对岭南文化的热爱,辛勤地耕耘着这片舞蹈艺术的土地,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岭南风土人情,讴歌改革开放,具有岭南地域文化特色的舞蹈作品[2]。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从2009年开始着手岭南民间舞蹈的挖掘与整理,2009-2019年分别聘请了省内潮汕英歌舞、瑶族长鼓舞、咏春拳、钱鼓舞的多位专家来校为师生授课,并组织师生学习了由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南方歌舞团创作的大型组舞《岭南之舞》的大部分作品,奠定了相应的剧目基础。2012年在时任系副主任李晓燕教授的带领下,顺利完成了2012年广东省文艺精品生产扶持资金项目大型岭南舞蹈晚会《风起岭之南》的创作与演出[1]。2005年以后,广东舞蹈戏曲职业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等多所院校均遵循本土化题材先行、舞蹈创作作品先行的理念创作了多部以岭南粤剧、英歌、钱鼓、南拳等特色文化为基础的一系列舞蹈新作品,如:广东舞蹈戏曲职业学院的《排排瑶寨舞起来》、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的《英雄花》、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的《出花园》等,逐步开始了对“岭南舞蹈”创作的探索。

10年来,各高校不断组织专业教师与学生团队前往岭南各地进行采风活动:前往潮汕等地进行“英歌”“钱鼓”采风;前往连南瑶族地区进行“瑶族长鼓”采风;前往广佛地区进行“醒狮”采风;前往鹤山地区进行“咏春拳”采风等等。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自2014年开始连续6年受到CCTV综艺频道的邀请,参与《舞蹈世界·青春梦想季》的录制,秉承弘扬岭南特色舞蹈文化的目标,代表广东地区高校录制完成六台岭南风格舞蹈晚会。在节目排练与录制期间对“岭南舞蹈”进行了进一步的创作探索,以继承为载体、以创新为手段,不断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舞蹈本体作品的创作与实践。2014年,笔者作为第二负责人承担了“岭南舞蹈传承与研究教学团队”项目的申报,并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在建设过程中,学院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经费,引进高水平高学历人才,推进特色课程建设,深化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学院的经费支持为团队建设和创作活动的全面开展提供了保障。从技术层面的实践与操作上讲,对于岭南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再创造、再创新有了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创作的四台主题晚会,大型岭南组舞《风起岭之南·壹》《风起岭之南·贰》《风从岭南来》《不辞长作岭南人》,分别对岭南地区的汉族、瑶族等岭南民族文化进行了发掘和舞台化呈现,对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所特有的舞种开展素材收集与作品创作,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岭南民族舞蹈发展的新格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丰盛的精神大餐与思想盛宴。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在2019年集全院之力,集合近13年的创作积累,在广州大剧院隆重推出了岭南舞蹈专场《粤舞中华》,获得了业界和观众们的一致好评,很好地展现了华南师范大学近10年的“岭南舞蹈”创作与研究成果。2020年1月由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创作的大型原创舞蹈诗《黄埔长歌》,以别样的体裁与视角对“岭南舞蹈”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与实践,迈出了艰难的探索步伐。

舞蹈作为表演艺术的一种形式,其核心内涵还在于舞台表演的呈现。创作是围绕表演内容和思想的传达与表征,是不同时期人民精神面貌和社会风尚的舞台集中展现,包含了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符号特征。而创作体裁的选择和创新方法的运用都要紧紧围绕创作内容来具体实现,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代表当地文化和社会特征的艺术表演形式。应该说广东各所高校舞蹈院系在“岭南舞蹈”创作的实践中牢牢把握住了地域舞蹈创作的风格性与文化性,提炼了其特有的文化风格与思想内涵,构建起了地域舞蹈文化所特有的审美价值与地域特点。通过创作逐步形成了岭南地区特有的舞蹈艺术形式和文化符号,对近几年“岭南舞蹈”的创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岭南舞蹈”概念对于特色舞蹈学科建设的意义

15年来,在全省舞蹈院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岭南舞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逐步捋清了目前所从事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奠定了一个时期中心工作的目标。学科建设在“岭南舞蹈”的实践过程中锻炼了教师队伍,培养了人才,创作了作品,获得了项目,积累了经验。这些都是广东高校舞蹈学科建设一步一个脚印,认真丈量出来的职业尊严与价值,在业内外获得了不少的赞誉。“岭南舞蹈”概念的提出与广东舞蹈高等教育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不论是“岭南舞蹈”的理论研究还是艺术创作、教材构建、人才培养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完善了广东高校特色舞蹈学科建设的目标与任务。今后如何继续开展“岭南舞蹈”的再探索切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关于“岭南舞蹈”与特色学科建设的发展,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以舞蹈理论研究为基础,强化“岭南舞蹈”基础与应用理论的探索

首先,在“岭南舞蹈”文化的建构基础上,逐步扩展研究范围与目标,细化研究个案,完善研究层次,为将来南方民族舞蹈学科的构建提供知识储备,形成更大体量的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或研究中心,更好地服务于南方民族舞蹈学科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岭南舞蹈”的各项基础研究工作。其次,借助民族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知识,继续扩大“岭南舞蹈”在学理层面的探索与实践,跳开舞蹈看舞蹈,将舞蹈本体形态放置于区域民族文化、习俗、宗教的综合研究之中,扩大研究面,扩大研究视角的宽度与广度,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框架中,丰富“岭南舞蹈”研究的人文内涵。

(二)以项目制建设为基础,促进岭南不同舞蹈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现有基础上继续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项目,争取以项目制为抓手,促进表演、编创、理论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和岭南舞蹈大型创作项目的开展与实施,进一步突破原有的成果和业绩。巩固挖掘原有的“岭南舞蹈”作品,继续打磨和提炼,优中选优,在形式和内容优秀的情况下保留原有的创作潜力,创作出品更好的岭南舞蹈。同时,拓展对外交流的形式,搭建更高的平台,继续稳步推进岭南舞蹈展演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以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好地推动岭南舞蹈文化建设,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地域舞蹈文化的再创造与再创新

“岭南舞蹈”作为岭南文化的一个部分自然有其必要的精神与物质价值,这就需要当代舞蹈工作者从小做起,学思践悟,不断为岭南舞蹈事业添砖加瓦,一同构筑岭南文化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创造与再创新,形成代表自身文化身份与认同的舞蹈语言和符号,传承并创新好地域舞蹈文化的形式与内容,形成多元一体的艺术风格和人文风景,为“岭南舞蹈”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四、结语

“岭南舞蹈”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每一位文艺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与耕耘,是众多省内艺术院团和院校共同努力的结果。近两年来从理论研究、原创作品实践到文艺院团大型创作项目的实施,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例如:广东省歌舞剧院2014年创作的大型岭南风格舞剧《沙湾往事》,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广州歌舞剧院有限公司2018年创作的大型岭南题材舞剧《醒狮》也同样收获了票房与口碑;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连续三年主办“非遗舞蹈展演与研讨会”活动;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分别于2016年12月和2019年12月主办了两届“岭南舞蹈创作青年论坛”,获得了业界的一致好评,开创了多项艺术院团和院校在此类项目研究和创作中的先河。广东舞蹈戏曲职业学院自2005年以来在创作和科研工作中同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连续获得两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突破了广东在同类项目中的多项空白。“岭南舞蹈”的建设是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逐步构建起来的,每所学校的不同侧重点和研究需求,正是促进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广东高校舞蹈特色学科建设必定在路上,以“岭南舞蹈”文化为纲,继续思考并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永恒不变的追求与使命。

猜你喜欢

音乐学院岭南广东
忆岭南
音乐学院概况
音乐学院简介
浙江音乐学院举办2021新年音乐会
雨岭南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不辞长作岭南人
星海音乐学院六十华诞公告
广东舆情
易说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