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探究
——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例
2020-02-24赵敬东
赵敬东
(福建江夏学院 会计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急需深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这是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深化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回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提出,要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因此,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参与式教学方法是“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强调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1]。实践证明,参与式教学方法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教学理论与模式。
将参与式教学方法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提高课程育人质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然而,实践显示,参与式教学虽然有其自身优势,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对此,深入讨论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透析问题的根源,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为例,综合分析提升参与式教学实效性的路径,以期为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启示。
一、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参与式教学的重要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培养各类专业技术性人才为目标,根据自己办学特色及学科专业特点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其间,参与式教学就承担了较为重要的角色。
(一)基于学生兴趣的多元参与,有助于增强课堂效果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参与式教学是基于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同时,参与式教学是基于学生兴趣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它强调教师——指导者、学生——承担者的角色定位,指导者要帮助承担者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当前,参与式教学有多元参与方式应用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中,可被归纳为主题讨论[2]、专题研究[3]、社会调查[4]、案例分析[5]、辩论交流[6]、经典文献阅读[7]等类型。相较于传统的教师绝对掌控课堂的教学方式,参与式教学课堂活跃度明显增强,课堂环境从以教师“满堂灌”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主动表现”为主体的“展览馆”。在多元化的参与方式中,学生个人的特长、兴趣、爱好等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课堂教学便真正成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活动。例如,善于演讲的,可以演讲的形式参与;善于辩论的,可以辩论的形式参与;善于多媒体技能的,可以制作多媒体的形式参与;善于调查的,可以小组展示调查报告的形式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热情与意愿、收获感与满足感均得到激发和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二)基于发掘潜能的发散性思维训练,有助于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职责使命。引入参与式教学模式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 “黑板加粉笔,教师台上认真‘唱戏',学生台下自由当‘观众'”的教学形式已无法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的大学生意识形态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形势与政策”课要正确塑造青年大学生的“三观”,深刻理解和领会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认识当前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可供青年大学生思考、交流和探讨的议题非常广泛。只要找出兴趣点,他们愿意不拘一格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个人的观点。实践证明,青年大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发散性思维能力可以被充分挖掘出来。
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需求和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通过参与式教学环节的设计与组织,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自身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使学生通过对各种参与活动的认知和理解,在生活中寻找各种素材和相关资料进行创作、再加工,极大地调动他们自我思考、追求创新的积极性。
(三)基于增强自学能力的品格内化教育,有助于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比较而言,高等院校一般专业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传授专业知识,“形势与政策”课程则是一门思想性与政治性很强的课程,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势与政策”课参与式教学使学生由“时事信息的接收者”变成“时事信息的探寻者”,改变一些学生长期对“形势与政策”课索然无味的印象。参与式教学要求大学生主动去探究当代国内外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摒弃旧有的被动地接受现成结论和意识形态灌输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主动思考、探究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教学实践表明,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在“形势与政策”课参与式教学中得以很好培养和锻炼,尤其是在理论知识层面效果比较突出。比如,在解决大学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问题上,参与式教学法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可以激发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而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度反思。总之,参与式教学不仅仅让课堂停留在活跃的层面上,更是培养学生内在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调动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投入度,促进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当代国内外时事知识点;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纵向比较、现实国际形势的横向比较,更加坚定大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与意志。
二、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参与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参与式教学对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发挥了很大作用,尤其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层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前统筹安排合理性不足
较一般的高校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比较倾向于参与式教学,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应用能力。参与式课堂教学要想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科学合理的选题是重要的前提基础,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认真做好师生双方的备课工作。就教学备课而言,相比较传统的教师备课,参与式教学则要求师生双方备课,要求师生双方都积极参与。教师要结合教育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课前充分“备内容”“备学生”;学生要积极配合教师,围绕课堂主题,多种途径查阅资料,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互动。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对形势政策动态关注不够,对社会热点敏感度不强,甚至根本不去深入研究,这就导致在参与式教学中就事论事、缺乏理论深度、说服力苍白等现象突出。同时,如果有一些学生课前没有认真备课,对讨论的主题一知半解,就会导致参与式教学的任务被僵化地执行,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最大限度激发,参与度不足,最终敷衍了事,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课堂实效与实际要求有差距
参与式教学的课堂师生都是教学主体,教师掌控课堂游刃有余、收放有度,教师要重视学生间存在的差异,适度掌控课堂形式的灵活性和丰富性。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师生在参与式教学环节中表现出明显的任意性,课堂效果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的现场掌控能力不足——一些教师对参与式教学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不强,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灵活度不够,造成教学现场学生参与度不高;二是教师绝对主导课堂的场景时有发生——有些教师在某些教学环节,如理论性较强的地方,容易陷入传统教学模式中,滔滔不绝,成了纯粹的知识传输者,陷入以教师的观点代替学生的想法的误区;三是学生素质满足不了参与式教学的要求——在学生理论素养不高的情况下,有些学生课前准备不足,导致在互动环节讨论时答非所问,甚至成为课堂的“观光者”。这与参与式教学的要求有差距,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
(三)考评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与式教学考核评价既是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实效的检测,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测。在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公平的考核评价,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达到预设教学目标的保证。同时,学生在参与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既让学生体会到“尊重”的深刻内涵,也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也是提升学生兴趣的一种形式。但是,当前参与式教学评价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参与式考评的方式,主要以期末的笔试为主,占比达到60%以上,这对在参与式教学中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不公。他们感觉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再比如,在现场点评环节,有些教师随意性比较强,对于参与学生的表现,不重视对正确性观点、新颖性观点的倾斜性评定,考评结果“都一样”。这种考评方式,表现为形式大于内容,并没有使学生真正领悟参与式教学的意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新形势下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参与式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坚持问题导向,紧盯教学改革前沿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推陈出新,真正挖掘出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学生特点和需求相匹配的最佳教学法,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参与式教学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精心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保障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参与式教学实现教学效果的基本要求,参与式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参与率。因此,针对参与式教学中学生主体存在的问题,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成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用参与式教学的核心前提。首先,要科学选主题。主题要围绕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社会舆论焦点或理论难点,挖掘其历史脉络或理论形成的机理。选题要具体而生动,既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要包容学生的多样化观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同时,选题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研究空间。比如,笔者在讲授“如何看待中美贸易摩擦”专题中,设置了“如何用历史观看待国际关系”和“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等问题,引导学生不仅要客观看待国际形势的现状,而且要回顾历史,总结规律,把握历史大趋势。教育学生要冷静思考,看透本质,避免迷失方向。其次,要营造情感共鸣氛围。教师要因材施教,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挖掘学生的潜能,不断增进彼此的了解,围绕学生兴趣建立主题,进行平等交流、探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愿。再次,要制定因人而异的参与方式。不同学生的个性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同,表达方式也会不同。因此,参与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问,可以演讲,可以进行课件展示等。发掘每一个学生适合展示自己的契合点,不断思考在对话中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二)精准施策,适时掌控教学节奏
参与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并非是无拘无束的“菜市场”,教师不能放松,要精心组织和指导,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设计并组织好课程导入部分。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产生求知欲望的起点就是课堂导入部分。教师精彩的课堂导入,能使学生很快调整到上课状态,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比如,在讲授“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时,播放一段“改革开放40年历史成就”视频短片,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成绩巨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二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以参与活动的指导者身份出现在课堂,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活力和欲望。在平等互动中答疑解惑,在和谐交流中引导认知,强化学生对参与主题的深层认识。三是适时把握课堂的方向和节奏。“冷场”与无序活跃是参与式教学的大忌。要有效控制课堂的节奏,做到平静是课堂需要,活跃而不混乱。同时,要及时给予点评,随时纠正思想极端的观点,真正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努力实现参与式教学的教学目的。例如,笔者在讲授“环境问题”专题时,围绕“解决环境问题的主体责任”问题,组织了分组讨论,期间,学生对“政府是主体责任”或“企业是主体责任”产生了明显分歧。对此,笔者引导各小组代表上台阐述观点,然后结合政府为解决环境问题所付出的努力、出台的政策,企业在保护环境中的责任等典型案例,及时点评各方观点,最终增进了双方对环境保护和治理中责任主体的共识。
(三)多元指标,优化综合考评体系
评定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实效需要开展参与式教学考核评价工作。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指标,是凸显课程考核公平性的直接体现,对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参与式教学的预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一个考评过程与考评结果相结合的考评体系尤为重要[8]。对此,一要及时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在参与式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的观点、有争议的问题等,教师要进行客观分析,有针对性地点评,给于正面的引导,指出解决思路,达到对同一问题的情感共鸣。在课后总结中,要分类分析,比如,要对表现优秀的学生重点表扬,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对于团体协作小组,要从小组的协调、观点、氛围营造等方面指出其中的亮点和存在的不足。二要重视考核内容、指标的设置。在评价考核中,要合理设置平时表现与期末考试结果的比例,要适当提升平时表现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要在学生平时表现考评的基础上,把学生课前的准备投入、课堂的表现、相关准备成果、小组活动贡献大小等细化到综合考评环节中,力争实事求是,公正透明。三要引入学生参与评价。对教师而言,学生的教学评价对其有直接的影响。任课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评价意见,并在教学中适时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才能受到学生的喜爱,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参与式教学法的内在要求之一便是给予学生评价的权利。综合考评中,既要注重参与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要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积极性。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理论性、思想性强的特性,一些学生兴趣不浓,课堂“开小差”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进而导致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引入参与式教学为解决这一问题开了一剂良方。采用参与式教学,必须掌握其深刻内涵,摆正其位置[9]。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方法、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只有在深刻理解它的内涵、遵循它的原则和步骤的基础上,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