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本科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2020-02-24胡秋兰赵三银吴邵兰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相关者利益协同

胡秋兰,赵三银,吴邵兰

(1. 韶关学院 教务处;2.韶关学院 校长办公室;3.韶关学院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广东 韶关 512005)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指出:“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1]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开展协同育人,高等教育当前的紧迫任务是改革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就业需求等都要求本科高职院校发挥主体作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审视现有高职本科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共赢,改革高职本科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本科协同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高职本科协同人才培养的利益关系

利益相关者理论起源于企业管理领域。弗里曼(Freeman)指出任何能够影响企业组织目标的人或群体都是利益相关者——“行为影响他人或被影响的个人或群体。”[2]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层在经营决策中需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平衡处理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争取利益相关者的共赢,最终实现战略目标[3]。该理论提供了一种探讨问题的方法和角度,要识别利益相关者(尤其是主要利益相关者),分析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全面考虑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假设和影响方式,使问题得到合理解决。高职本科协同人才培养是多主体共同作用的过程,符合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特征,我们可以考虑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政府部门:人才培养的主导者

政府行为的出发点在于服务社会、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政府可以制定系列政策,发挥政策引导、资金资助、监管评价等作用,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2011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 号)指出:“拓宽高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进入本科学校应用性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鼓励高等职业学校与行业背景突出的本科学校合作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4]2013年,广东省教育厅印发《广东省教育厅关于2013年普通高校进行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粤教高函[2013]17号),开始试点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工作。

(二)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体

本科院校是高职本科协同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是学生从高职院校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场所。本科院校实施以学科体系为基础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完备的理论知识体系、较强的师资团队及科研能力。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体

高职院校是协同培养学生前段教育的实施者,是高职本科协同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以就业为导向,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侧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普遍具有深度合作的行业企业,具有较充足的实践实训资源和平台、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

(四)行业企业:培养人才的“用户”

企业的重要目标是追求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员工;同时,与高职、本科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储备高层次人才,研发高水平科技成果并投入市场,争取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教师与学生:人才培养的参与者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者,通过课程指导、实践活动组织引导、学术科研启蒙引领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进而实现其教育目标及理想。学生是人才培养活动的直接体验者和接受者,希望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职业技能,提高综合能力,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为职业生涯发展做铺垫。

二、高职本科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高职本科协同人才培养,突破了人才培养层次制约,拓宽了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本科学校应用型专业继续深造的渠道,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人才培养衔接不够、优势互补不足、资源共享不充分等问题。

(一)高职本科协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利益相关者缺席

目前,高职本科协同人才培养过程中,行业企业参与到办学过程中的较少,人才培养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没有行业企业加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没有充分对接社会及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传统的本科阶段教育,侧重理论教学,实训及实践环节未得到强化,学生实训实操能力锻炼不够。高职阶段的培养,学校为了提高学生转段考核通过率,增加了理论教学的占比,放弃了部分实践实训课程,学生实训能力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了。

(二)高职本科协同人才培养课程衔接不够,与行业企业需求融合不足

课程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依据,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因素。但课程衔接的职业能力层级分解不充分,存在课程设置重复、交叉或断层,课程修读顺序缺乏内在衔接逻辑,知识结构不系统,课程体系衔接缺乏科学性。

(三)高职本科协同人才培养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高职本科教育的分管部门不同,统筹协调不够,各自为政。人才培养主体责权利不明晰,缺乏实质性的沟通机制、激励机制、共享机制、反馈调节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合作多浮于表面,各自人才培养主体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政府部门对高职本科协同人才培养过程监管相对薄弱

在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项目试点中,政府部门主要参与计划管理,过程监管相对薄弱,对合作院校相关的政策性支持与指导帮助不够,政府部门服务与监督职能未得到充分体现[5]。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高职本科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加强统筹与监管,推进高职本科协同人才培养

高职本科协同人才培养,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引领、经济支持与监管评价。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应当在政策制定、资源供给和方向引导方面统筹规划,同时,在高职本科协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进行监督评价,规范人才培养过程,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例如,广东省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工作开展以来,广东省教育厅每年重新审批当年的高职本科协同培养项目,协同培养模式从最初的“2+2”拓展到 “2+2”“3+2”“4+0”等多种模式,参与协同培养的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逐年增加,合作的专业越来越多,招收的学生数越来越多。

(二)设计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有效衔接

建立高职本科协同人才培养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打破不同衔接段课程简单的“加减剪裁”,建立与完善各学段的学分对接制度,推行选课制度,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扩大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选进度等方面的弹性空间,明确高职本科协同人才培养方案的总学分和各学段学分,通过学分互认完全打通不同学段人才培养之间的藩篱。实施“学历学位+职业资格”双证制度,高职本科衔接完成规定要求后可获得毕业证、学位证和高级职业资格证。通过建立学分对接和双证制度,真正实现高职本科协同人才培养有效衔接。例如,韶关学院采用DACUM(课程开发)职业分析法,分析某职业(专业)的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层级及职业生涯路径,形成专业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清单,开展专业能力标准研制。基于DACUM职业分析结果,以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构建“工作过程完整”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本科衔接课程体系,实现高职本科职业能力层级的有效衔接。

(三)鼓励多元利益主体明确角色,充分发挥各方优势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实训实践优势,切实保证实践技能培养质量。利用本科高校科研优势,与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开展科研和教学资源建设,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发挥行业企业对人才定位的精准判断和实践资源优势。韶关学院建立健全“本科-高职-企业”共商机制,实现由单主体培养到“校—校—企”多主体协同育人的转变,充分利用本科院校专业师资理论功底厚实、高职院校实训平台完善、企业对人才定位的精准判断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创新资源整合方式,优化资源要素结构,实现“1+1+1>3”的效果。

(四)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实现合作共赢

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但又存在着显著差异。如何采用有效的治理模式,保障合作共赢至关重要[6]。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是构建一种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共同决策的机制。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下,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联合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育人平台,共同培养师资,共同指导学生实践实训,共享建设成果,最终使学生获得实现多元发展的机会,行业企业获得优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高职、本科院校深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层次与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五)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把好协同人才培养质量关

建立完善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组织多元质量监控队伍,从外适质量、内适质量和个适质量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和监控。外部体系引用第三方评价、毕业生跟踪调查、走访校友等;内部体系做到过程监控与结果监控相结合、常规监控与重点监控相结合、期中检查和期末检查相结合、自我评价和督导检查相结合。韶关学院为保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制定《韶关学院高职-本科协同育人试点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该方案以职业能力层级发展有效衔接理论为基础,以达成学生职业能力核心要素为目标,全面考察合作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突出专业特色。

猜你喜欢

相关者利益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校绩效评价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相关者逻辑下相互作用大学共同治理机制研究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