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思想

2020-02-24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存在物对象化费尔巴哈

任 静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关注人的问题的著作。在《手稿》中,他使用“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类”等概念的频率非常高,而且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论述也比较系统和全面,所以,此著作是马克思早期研究人的本质问题的重要著作。

马克思在《手稿》中两次集中地论述了人的本质问题,分别在笔记本I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部分和笔记本III的“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部分。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批评提出私有财产的不合理性,并认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根源,从而为人的本质的复归找到了路径。本文从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及意义三个方面阐述了《手稿》中的人的本质思想。

一、《手稿》中人的本质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概念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重述与评论,他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已经发生了异化。“劳动”这个概念并不是马克思的独创,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对马克思在《手稿》中研究“劳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由威廉·配第开创,亚当·斯密将其进行发展,最后完成于大卫·李嘉图,他们都高度肯定劳动的价值,认为劳动不但是财富的源泉,更是价值的源泉。比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经说过:“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1]所以,“劳动”概念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进行各自学说研究的重要概念。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更多地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劳动,比如把劳动解释为价值的源泉,认为劳动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增加社会财富。所以,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那里,劳动更多地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范畴,他们只看到了劳动可以创造财富,而没有看到劳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没有看到劳动的哲学意义,如同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说:“劳动在国民经济学中仅仅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2]13

马克思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后,对其采取了批评继承的态度。他是肯定劳动的价值的,他也同意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认为劳动可以创造财富、创造价值的观点,但是,他批评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认为“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就其一般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的观点,在马克思看来,这个观点是“有害的、招致灾难的”[2]12。而马克思将劳动与人的本质结合起来了,马克思从“劳动”看人,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双重角度来研究劳动,通过对私有财产不合理性的分析,从而确定了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二)黑格尔的人的本质思想

在《手稿》的序言中,马克思就点明了要对黑格尔进行批判。马克思认为,“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剖析,是完全必要的”[2]4,因为“当代批判的神学家”也就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没有真正摆脱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立场,也就是说他们的批判没有摆脱批判对象本身,是不彻底的。在《手稿》的笔记本III中,马克思明确指出自己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式继承。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有双重错误”[2]96。其一,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精神的、思维的、抽象的,“以纯粹的思辨的思想开始,而以绝对知识,以自我意识的、理解自身的哲学的或绝对的即超人的抽象精神结束”[2]95。这就必然导致黑格尔的人的本质思想带有强烈的唯心主义色彩,在黑格尔看来,人的本质就是自我意识[2]100。黑格尔把人的本质精神化了,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绝对精神”是第一位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因此,黑格尔的所谓人的理性和人自身都不是属于人的,而是服从绝对观念的自我意识”[3]。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对意识的辩证分析,他认为,黑格尔提出的意识的异化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他发展了这一思想,为异化劳动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其二,针对黑格尔关于劳动的观点的批判式继承。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的劳动是人的本质表现的观点,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人自己的劳动的结果”[2]98。黑格尔将“劳动”概念引入哲学领域,将劳动与人的本质联系起来,这对马克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黑格尔的劳动观又是有缺陷的,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了他的两个缺点:其一,黑格尔“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2]98。黑格尔对劳动的论述主要体现在《精神现象学》的主人与奴隶这一节,他看到了正是因为劳动,奴隶才产生了真正的自我意识。但是,他没有看到,奴隶是在主人对物和奴隶进行控制的前提下进行劳动的,所以,他只是抽象地看到了劳动对于奴隶意识转化成为“纯粹自为存在的意识”的积极作用,而没有看到物有反过来控制和压迫奴隶的作用。其二,“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2]99。所以,黑格尔最后的目的还是强调精神的作用,他认为,劳动这种自觉自为的活动是“绝对精神”造成的,他的劳动观依然是在唯心主义的范围内展开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黑格尔的劳动观对马克思的积极影响,黑格尔思辨地分析了劳动是主客体的交互活动关系以及其要在历史过程中看待劳动的观点都对马克思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三)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思想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手稿》中人的本质思想的直接来源。在《手稿》中,马克思高度肯定了费尔巴哈的功绩,“对国民经济学的批评,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真正的基础”[2]4。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学说是从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开始的,他称“黑格尔哲学是神学最后的避难所”[4]115。前面已经分析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把人和自然都放在抽象的、思维的、精神的领域里来谈论,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绝对精神”,认为应该摒弃绝对精神,把人的本质还给人自身。但是,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却对辩证法的积极方面视而不见,他只看到“黑格尔哲学使人与自己异化”[4]105,“却没有看到这种‘异化’所包含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内容”[5],更没有看到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2]98。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建立在自然主义的基础之上的,这主要受到18世纪法国唯物论的影响。费尔巴哈看到了人的自然本质,指出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自然存在物,是感性存在物,而且“人是一个在自身之外存在着客观对象(自然物)的存在物”[6],马克思也同意费尔巴哈的这一观点。但是,与之不同的是,马克思看到了人的社会性,把人看作社会的人、具体的人,而费尔巴哈更多地是从生物学的角度、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待人的本质的。虽然费尔巴哈曾试图考察人与人的关系,并一定程度地触摸到了人的关系的社会性,但是,由于他依然用形而上的方法分析问题,没有吸收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成分,所以,他始终将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关系看作单个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而不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物质关系。

费尔巴哈提出了人的“类”本质的概念,“类”指人的共同性和一般特征,强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但是,费尔巴哈却没有区别出人的“类”跟生物的“类”的本质区别,他极力地想证明人跟动物具有本质的区别,但是,最后却只能用“理性,爱,意志力”[4]27-28这种观念上的、脱离实际的、脱离物质生活的概念来定义人的本质。所以,费尔巴哈研究视域下的人是脱离了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人,“完全成了一种超脱物质生存的本性”[5],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最后却又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观点。这是因为费尔巴哈没有找到从纯粹自然的人过渡到真正社会的人的路径,而将两者连接起来的只有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但是,在对待“劳动”的态度上,费尔巴哈和黑格尔正好相反,他认为劳动只会带来消极后果,而马克思突破了这一局限性。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承认人的自然属性,吸收了“类本质”概念,但是,马克思看到了费尔巴哈忽略掉的劳动,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是人类的特性”[2]53。

二、《手稿》中的人的本质思想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国民经济学进行了研究和批判,指出了国民经济学的缺陷是国民经济学家们并不知道私有财产是如何产生的。他们之所以不知道私有财产是如何产生的,是因为他们没有关注异化劳动,他们之所以没有关注异化劳动,是因为他们对当时工人的悲惨境遇视而不见,他们“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2]14,他们没有看到人的本质是什么;而马克思却极度关注广大工人群体的现实生活状况,他站在现实社会生活的角度,在探索私有财产根源的过程中发现了劳动的异化,进而提出了自由自觉的活动才是人的本质,即劳动或者实践才是人的本质。

在笔记本I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部分,马克思在论证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也就是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时提出了“类”“类存在物”“类生活”“类特性”“类本质”等概念。通过经济学分析,马克思说明了异化的不合理性。如果仅仅把人当作自然存在物,从动物的属性来看人,虽然异化劳动会导致工人陷入悲惨的生活境地,但是,工资依然可以维持人基本的肉体的生存和种的延续,这样来看,异化似乎也无妨。但是,“人是类存在物”[2]51,“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2]53,然而在异化的状态下,人无法实现自己的类本质。那么如何摆脱这种异化状态,从而实现人的类本质呢?这就是“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部分主要阐述的问题。马克思认为,只有实现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进行扬弃,才能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根据这一思路,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类特性:“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马克思为了把人与自然界区分开,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提出了“人是类存在物”的论断。很显然这个观点继承了费尔巴哈的“类”概念,但同时,马克思也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赋予类本质以新的含义,他用劳动来证明人的类本质,提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所以,人是能够进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类存在物,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性。

费尔巴哈极力想证明的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马克思在《手稿》中也阐述了出来。一方面,“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而“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2]53。这就是说,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而动物的活动则是出于本能的,是自然自在的。另一方面,马克思通过分析人跟动物的“生产”的不同来说明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首先,动物的生产只是为了满足肉体生存的需要,而人的生产不只是要满足肉体生存的需要。也就是说,动物只生产它自己以及它的后代直接需要的东西,这是出于本能的生产,而人类的生产除了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外,还要进行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整个人类的需要,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类来讲,真正的生产是这种不受肉体需要支配的生产。其次,人跟动物的生产所比照的“尺度”也不同[2]53。动物的生产只有一种尺度,就是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动物的生命构造只按照他的那个物种的需要来进行,而人类的生产是按照任何种的尺度和类的尺度来进行的。通过对人和动物的活动及生产进行对比,马克思解释了何谓“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也就是人的类本质就是人可以进行自由的有意识的生产劳动。

另外,马克思还提出,作为类存在物的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来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2]53,也就是说,人是通过实践来证明自己的本质的,只有进行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才能够确认自己是类存在物。在这里,马克思将实践等同于“对象化活动”、人的类特性、人的本质,因为实践让人成为自由的、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特性,理所当然地,人就是以实践为本质的类存在物。

(二)类生活:“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人是具有“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类特性”的类存在物,那么这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马克思说,“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2]53,也就是说,人的类本质是由生命活动表现出来的。那么人的生命活动是什么呢?马克思也给出了答案:“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2]53所以,人的生命活动就是生产生活,人的类生活的本质就是生产生活。人的类特性只有在生产生活中才能得到展现,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只有在生产生活中才能表现出来。人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建立在生产的基础之上,人之所以称为人就在于人是进行生产的存在物,而且是进行区别于动物的扩大再生产的存在物。

(三)劳动实践的本质:“劳动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劳动或者说实践,那么这种本质是通过什么样的实际行动表现出来的呢?马克思说,“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2]47,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对象化,劳动才能成为现实。所以,劳动实践的本质就是劳动的对象化,也可以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然后,马克思又通过劳动产品来证明了劳动的现实存在,他认为,劳动产品是劳动对自然存在物加工改造的结果,自然存在物就是劳动的对象。劳动的对象化使自然存在物被改造成了凝结着人类劳动的劳动产品。人之所以能够通过劳动来加工改造自然物体,是因为人是对象性存在物。作为对象性存在物的人兼具了能动性和受动性,所以,通过这一对象化活动,人即将自己的劳动凝结到自然物体上创造了劳动产品,同时,人也获得了对自然界的认识。所以,劳动的对象化对劳动的人来说就有了双重意义,一方面,人通过劳动创造着劳动产品,去改变外部世界;另一方面,通过对自然界的认识,人改变着自身、发展着自身。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劳动的对象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劳动的人对自然界的改造,自然界是劳动的对象。这是人的对象化活动中的最基本层面,人为了维持肉体存在,必须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以满足最基本的需求。人正是通过这种自由的、有意识的对象化活动来改造自然界,并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的,从而与其他自然存在物区别开来。第二,劳动的人对社会的改造,社会是劳动的对象。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人创造了现实的社会。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正是通过论述人的类本质来反证异化劳动的不合理性。为了消除异化劳动,马克思找到了其根源——私有财产,并认为只有对私有财产进行扬弃才能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所以,这个过程就是人对现实社会的改造。第三,劳动的人对人的自身的改造,人自身是劳动对象。马克思之所以认为异化劳动不合理是因为他认为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固然重要,但是,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不断发展自身的需要才是人之所以称为人的本质表现。所以,人的本质决定了劳动必然要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人要通过劳动不断地改造自身、发展自身。

(四)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异化的积极扬弃

1.人的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进行分析后发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已经发生了异化,但是,不少国民经济学家却视而不见,认为私有制是永恒的。马克思的异化跟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不同,黑格尔主要强调精神的异化,费尔巴哈的异化则是指抽象的人的异化。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离开了现实社会抽象地谈论异化,而马克思则不同,他的着眼点是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从事具体劳动的人,他从工人的现实状况出发,“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2]47,在现实的基础上来说明异化劳动。马克思发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生产能力的提高与他们的贫困程度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他们生产的产品越多,他们就越贫穷,他们就成为“廉价的商品”[2]47。此时的劳动跟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完全不同,工人“先是作为工人”去给资本家生产劳动产品,“其次是作为肉体的主体”去享受劳动产品,他才能够生存[2]49。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由自觉的劳动异化成了维持生存的手段,异化的劳动已经丧失了自由自觉的类特性。

2.异化的积极扬弃

马克思认为,既然人的本质出现了异化,那么就要摆脱异化来实现人的本质,而私有财产恰恰是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要摆脱异化就要扬弃私有财产,而且是积极地扬弃私有财产,要实现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就要建立共产主义,因为只有在共产主义下才可能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这形成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在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中,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2]81,最终的结果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从而“创造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2]84。所以,人在彻底解放中实现了人的本质的复归,实现了自我确证。

那么谁来解放人类呢?马克思说,人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2]58来实现的。一方面,因为工人是异化劳动的主体;另一方面,因为工人占人类的大多数,工人的解放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那么具体的解放路径是什么呢?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解放要对私有财产进行积极的扬弃,也就是说,要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必然要通过私有财产的运动”,只有经过私有财产运动取得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为人类解放提供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而“其中工业和自然科学就是人的解放的直接现实基础”[7]。虽然它们“以异化的形式”进入人类生活[2]85-86,但是,马克思看到了它们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并在《手稿》中充分肯定了它们在人类解放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说,虽然工业和自然科学本身有异化的性质,但是,它们确实为人类解放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所以,在对私有财产进行积极扬弃的过程中,要扬弃私有财产对人的奴役和占有,而保留私有财产的财富积累手段,为人的解放和本质的复归奠定物质基础。

(五)《手稿》中人的本质思想的局限性

《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吸收了古典经济学、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同时既超越了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本质,又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理想、意志、爱”的脱离现实生活的人的本质,最后将人的本质确定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劳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手稿》中的人的本质思想的不完善性和局限性。

首先,马克思像费尔巴哈一样,设定了一个理想化的固定的“人的本质”,并试图用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复归这样一个轨迹来说明历史发展过程,这一思想不仅带有明显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痕迹,“而且也带有黑格尔描述历史的辩证运动的逻辑”[7]。造成这个认识的原因主要是,马克思此时的出发点依然是人,而且是从想象的预设的人的本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出发,这就导致创作《手稿》时期的马克思没有跳出唯心史观的泥潭,直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面世,马克思才初步建立起唯物史观。而且此时马克思还没有发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也没有发现这两对矛盾运动导致的两大阶级的阶级对抗关系,这就导致马克思不可能发现两个必然的客观规律。此时,马克思只能用人的本质和不符合人的本质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来论证共产主义替代资本主义。

其次,马克思在《手稿》中看到了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比如他说,人的“活动和享受,都是社会的”活动和享受[2]79,而且他还直接提出,“个体是社会存在物”[2]80。但是,他又说,人是“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虽然他接着又说,“人也是总体”,但他认为人是“观念的总体”[2]81。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此时还是没有彻底摆脱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他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仍然跟费尔巴哈一样,带有抽象的生物学上的自然人的痕迹,没有看到人跟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仅仅把人跟人之间的关系看作类的观念上的联系。直到在《提纲》创作过程中马克思才发现人不是单个的社会存在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关系是现实的社会关系。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同样是马克思此时还没有发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没有形成彻底的唯物史观,没有认识到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联系。

三、《手稿》中的人的本质思想的意义

虽然《手稿》存在很多不足,但是,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有价值的。从理论上来看,首先,《手稿》确立了劳动的重要地位,为马克思在《提纲》中明确提出实践观打下了理论基础。而且其对存在和意识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阐述,特别提出了存在和意识的统一是在劳动中达成的观点。马克思此时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已基本确立。其次,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证了劳动和人的本质的关系,其唯物主义实践观已经初具形态,实现了哲学研究方向的根本变革,他此时已经走在从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转变的路上。最后,《手稿》最后的落脚点是共产主义,马克思认为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积极扬弃私有财产,摆脱异化状态,实现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在《手稿》中所形成的共产主义的基本构架可以说是他的科学社会主义体系的雏形,所以,《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为马克思后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确立了方向。

从中国当代的社会主义实践层面上来看,首先,“类本质”思想启示我们要建立人类整体意识。马克思在《手稿》中强调,人是有类特性的类存在物,人是以类的整体存在的。“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8]任何个人、任何国家的命运都与人类整体命运维系在一起,在这样的局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提出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世界处于多极化、多样化的今天,人类要求同存异,共享共建,而不是各自为己,不顾他人。其次,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矛盾层出不穷,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人与各方面的关系。就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说,我们要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合理开发利用大自然,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就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来说,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人不只是社会的主体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更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我国社会矛盾转变的着眼点依然是满足人们需要,这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不谋而合的,这就要求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发展都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要关切人民的各方面利益,维护好公平正义,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猜你喜欢

存在物对象化费尔巴哈
最有思想的句子
人工智能:人类认识自己的整体对象化*
对象化的思想:人类生活中的信息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象化理论: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开端与基石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非对象化”及其人本价值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