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学生适应性问题调研
2020-02-24韩金磊
韩 金 磊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工作部,河北 石家庄 050081)
近年来,国家提倡高校学生入伍,出台了一系列优抚优惠政策,对鼓励高校学生参军入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高职院校参军入伍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学生,主要研究他们退役返校后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适应性问题,以期为相关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一、国际国内相关问题研究
国际上关于退役复学学生问题有一定的研究积累。文献[1]认为,要加强对退役复学学生的心理干预,帮助他们度过不适应期。文献[2]认为,进入中产阶级的最佳途径是接受高等教育,政府应鼓励退役士兵复学并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文献[3]认为,退役复学初期是学生集中不适的“短痛期”,应从政策上和心理疏导上给予这个群体更多关注。
近几年,国内关于退役复学问题的研究进展迅速。文献[4]提出了激励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学生学习的对策,分析了影响退役复学学生学习的因素;文献[5]提出了退役复学学生在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并首次以精准理念为研究视角对问题进行分析阐述;文献[6]分析了退役复学学生再融入校园问题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献[7]认为,退役复学学生的身份、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个体对这种变化是有适应性障碍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生活上进行引导,心理上给予疏导,学习上进行帮助。
国际上相关研究多侧重于阐述落实国家政策层面的不足,部队未能加强对退役复学学生工作的重视,以及学生在自我调适方面存在问题,高校未能从心理、生理以及返校后的学业指导、心理疏导、就业升学等层面对退役复学学生给予人文关怀和有效性引导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国内的相关研究侧重于从理论角度分析学生融入校园的适应障碍,需要在微观层面进行具体的调研和分析,以制定更加适合这部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具体措施,鼓励他们在学业和生活层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适应性及相关现状调研
适应性行为也叫社会能力、社会适应性、社会成熟、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处理日常生活及其在社会环境中求生存的能力。美国智力落后协会(AAMD)把适应性行为定义为有效地满足个人环境中的自然和社会需要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发挥和保持独立性的程度;二是圆满完成他所接受的个人和社会责任的程度[8]。
针对退役复学学生的学习、生活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课题组采取访谈法和发放调查问卷法等方式,采集了近三年的数据,将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一)调查样本
为保证被调研对象的代表性和客观性,课题组遴选了石家庄市内5所公立高职院校。其中,省属重点院校1所,省属非重点院校1所,市属重点院校1所,市属非重点院校1所,具有国家级行业优势院校1所。调查对象涵盖一至三年级,学生年龄层次分布合理。本次发放调查问卷共237份,收回问卷224份,排除无效问卷15份,问卷有效率为92.9%。调查问卷全部由石家庄五所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学生作答。调查内容涉及五大问题组群,一是选择入伍的原因,二是退役复学后的学习情况,三是退役复学后的生活情况,四是退役复学后的人际交往,五是退役复学后的心理状况。
(二)调查情况
1.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问卷,涵盖了5个大问题的32个子问题。
2.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处理主要应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调研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预测分析。
3.调查对象情况
男生占90.2%,女生占9.8%;来自城镇的学生占30.3%,来自农村的学生占69.7%;独生子女占60.7%,非独生子女占39.3%;理工科学生29.8%,非理工科学生占59.9%,艺术考试招收学生占10.3%;大学一年级未入学,保留学籍入伍的学生占70.4%,大学二年级入伍的学生占28.8%,大学三年级入伍的学生占0.8%。
(三)样本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退役复学学生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离开部队重返大学校园后对校园生活的适应、社会交往的适应、大学学业的适应以及自我发展的适应等,本文从学习方面、生活方面、人际交往方面、自我发展方面进行分析。
1.学习方面
调查发现,80.7%的退役复学学生在主观上认为重返校园后主要任务是学习,53.2%的学生只有模糊的学习目标,68.4%的学生能完成课后作业和实训任务,53.9%的学生在学习部分课程时感到吃力。业余时间,退役复学学生在“玩电子产品”“体育运动”“参加各种社团或学生会活动”方面占用了比较多的时间。
2.生活方面
重返校园后,98.7%的退役复学学生对集体生活能迅速适应,80.7%的学生能妥善处理自己的事情,58.9%的学生对生活开支有基本预算,97.5%的学生身体状态良好,生活自理能力突出,71.1%的学生重返校园后因为有过军旅生涯而作息规律。
3.人际交往方面
退役复学学生群体里课余生活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是“玩电脑、手机”(看电影、上网聊天、玩游戏、浏览网页、网上购物等);其二是与亲人和昔日的朋友、战友沟通交流;其三是参加各种社团或学生会活动。这些学生和室友交心的比例只有2.8%,但82.5%的学生和室友相处和谐,和同班同学能够和睦相处的学生占比84.1%,其中有20.4%的学生和同班同学能知心交往。
4.自我发展方面
66.4%的学生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没有清晰规划,81.0%的学生对未来信心不足。对于是否继续升入高一级院校学习以及如何选择就业岗位这类问题,83.4%的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有52.4%的学生对顺利毕业心存忧虑。74.7%的退役复学学生认为很多同学比自己有能力,有才华,62.7%的退役复学学生因担忧未来而向朋友诉苦、抱怨,56.2%的退役复学学生认为父母和亲友不能给自己提供支持,44.7%的退役复学学生没有信心又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三、产生适应性问题的原因
(一)学习方面
首先,在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上,部队与高职院校学习差异明显。在高职院校,学习理论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是主要任务,在部队,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是主要任务。这部分学生入伍后,原来在高职院校学习的课程完全停滞,返校后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存在不适应在所难免,大部分退役复学学生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上都感到吃力,小部分学生返校后由于专业调整而转到其他相类专业学习,这些学生原本学习基础不牢固,加之学习专业的变化,学习困难程度进一步加深。其次,从学习形式上看,部队注重政治纪律,高职院校强化职业教育,这对于复学的退役士兵来讲,比较难以适应,思想和行动一时难以调整。他们虽知道返回校园不能放松学习,但没有合理规划学习任务,不能恰当安排学习时间,更多的把时间用在社团活动、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方面,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时间不能保障,学习效率不高。
(二)生活方面
历经军旅生涯历炼,退役复学学生经过军事化训练,生活自理能力很强,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积极意义。回到校园后,部队与高职院校的生活差异很大,他们需要面对身份的转换,需要适应周围同学的生活习惯。在部队的时候,他们的身份是军人,有着严格的作息制度。回到高职院校后,生活在校园,他们的身份切换为学生。高职院校的作息制度相对松弛,有的学生会在军人、学生的角色转换中迷失自我,常被同学看成是卫生习惯及时间观念过于刻板的人,他们也难于接受同学的生活习惯,这些都会增加他们在生活上的不适应。
(三)人际交往方面
退役复学学生中既有高中毕业参军的,也有就读高等院校后参军的。这里面,高中毕业即赴部队参军的占比70.4%;进入大学后再去部队历练的占比29.6%。后者要面对的问题相对复杂一些,他们的同班同学都已经毕业,现在的同班同学年龄都比自己小,与不熟悉、没有共同话题的同学沟通有一定困难。他们普遍存在一定的孤独感,只能和旧时同学、战友经常聊天,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适应。
(四)自我发展方面
多数退役复学学生回到学校后,面临着对身份的重新定位和对未来的重新规划。调查显示,他们大多数在学业进步上有一定困难,对未来的规划也不清晰,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他们在自我发展方面的不安。退役复学学生回到学校后,大多需要心理调整,学业方面短时间内表现不突出,学习和生活各方面需要从头开始,这使得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对未来充满担忧。但因为曾经的军人身份和军营生活,父母、战友和首长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望,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四、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学生适应性对策
(一)政策引导
从绝对数量上看,退役复学学生人数占比很低,难以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退役复学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解决退役复学学生适应性问题,管理部门要出台政策,有效引导高职院校对退役复学学生的管理工作,高职院校应主动对退役复学学生群体进行人文关怀。可以将退役复学学生在部队的成绩或荣誉化转为学校成绩,如在军队获得的荣誉可视同高校相应级别的荣誉,或者在相关课程学习与考核方面等同一定的成绩,让他们享受政治进步、学业交流、就业推荐、创业帮扶、升学深造等方面的优先政策,从政策上支持退役复学学生顺利毕业,就业。
(二)精准帮扶
鉴于退役复学学生的具体情况,建议高职院校为这些学生提供“一对一”的精准帮扶,为每一位退役复学学生建立个性化档案。例如,按专业和年级对退役复学学生进行划分,由专职辅导员负责管理,建立退役复学学生档案,并制定详细的帮扶计划,聘请专业课教师、学业导师、心理咨询师对这些学生予以关怀并进行帮扶,尤其要注意心理上的疏导,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以良好的心态完成学业。
(三)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在退役复学学生工作层面更应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建立专门档案,根据退役复学学生的特长、性格、就业理想等,聘请职业规划导师来帮助他们规划职业生涯,协助适合升学的学生完成升学理想,协助适合创业的学生完成创业梦想,协助适合就业的学生制定就业方案。为每一个退役复学学生配备职业规划导师,帮扶他们顺利度过复学后的适应过程。同时,还可以针对退役复学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人生规划,重点推荐就业单位,支持退役复学学生高质量就业。
(四)发挥特长
身体素质好,思政状态佳,内务能力强,这些都是退役复学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退役复学学生的特长,是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思考的问题。学习的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理想。可以让这些学生担任新生军训的副教官或新生班级的副辅导员,让退役复学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来;还可以让他们参加学校的军事社团或国旗护卫队,或者担任军事理论课程、体育课程的助教,发挥退役复学学生的特长;也可以让他们担任征兵工作的形象大使,解读征兵政策,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强化他们的自信心建设。这一系列举措,既可让退役复学学生尽快适应高校的学习与生活,还可让他们发挥各自特长,重建自信,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做好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学生的适应性工作,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创新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意义。应从政策上积极引导,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切实加强对退役复学学生的人文关怀,引导他们发挥个人特长,为社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