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2020-02-24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华高职传统

郭 欣 红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素质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继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1]之后,2018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2],从战略高度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2]。

近年来,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公共课教学体系,并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如何在高职院校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由此,课题组依托“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指导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研究”项目,结合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知识性、系统性、丰富性等特点,重新设计教学思路,整合教学资源,选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努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充分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中发挥作用。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3]这是中华文明至今仍然能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独特于西方、独特于世界的根本原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具有强烈的历史性、传承性,时刻影响着、制约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电视节目的火爆播出,无疑反映出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巨大需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同。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人才的使命[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学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举措。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内涵,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

文化自信关系国运兴衰,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意识与行为。诸如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表达的学习方法与态度;孟子“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的论述,包含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周易》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与当下所倡导的创新创业精神相契合。

平等对话、和谐共生是中华文化的特质之一,正如《礼记·中庸》提出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秉承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多方共赢;尊重文化多样性,主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和谐共生。强调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这种文化特色强化了开放包容的思想意识。这些以开放包容姿态融入世界的中国主张和方案,是中华文化内在伦理在新时代的彰显。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和精神命脉[5]。在高职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功能,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坚定文化自信,对巩固民族精神之“根”,熔铸理想信念之“魂”,十分必要。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需要

在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下,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思想和文化交融碰撞。尤其是伴随互联网快速发展成长起来的“95后”“00后”,网络和手机已经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网络给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信息,心智尚未成熟的他们,难免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对他们的成长有不利的一面。

高职学生思想信念的主旋律是积极向上的,但是部分学生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倾向比较严重,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例如,见到老师不打招呼,见到长辈没有礼貌,人际关系紧张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蕴藏着做人做事的标准,与我国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是一致的,例如“言不信者,行不果”“人背信则名不达”“民无信不立”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弘扬的价值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奋进的思想品格。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都是鼓励青少年勤奋学习的名言名句;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特别强调 “德”,在众多的文献中都有论述,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舍身取义,杀身成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能有效地为提高大学生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提供精神食粮,从而激发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怀。

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非常重要。高职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很有必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的教学策略

(一)结合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灿烂。选择哪些作为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教研团队对此进行了细致研究,在大量资料中精细斟选,最后选定适合学院学生特点的教材。选择的原则有三个方面:第一,要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们关注知识体系的完整,既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对于教材中较为晦涩难懂的部分,斟酌选取,最后确定为五个模块:学术思想、古代历史、古代文学、传统艺术、传统习俗。第二,内容选取上更关注学生兴趣和诉求。由于课时有限,教材内容的讲授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我们选取学生喜闻乐见又有教育意义的部分进行重点深入讲解。第三,侧重文学修养的培养。五个模块中,古代文学部分占较大的比重,着重讲授古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能力。

(二)加强经典阅读

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诸子百家著作中的文字、词意都发生了变化。一方面,通过经典文章的讲解,对文章中字、词、句及文化背景加以讲授和梳理,传授阅读方法;另一方面,向学生推荐阅读注释本来辅助阅读。例如钱穆的《论语新解》、蒋煜东的《解读庄子》、张双棣等译注的《吕氏春秋》、张觉译注的《荀子》等,广泛的阅读能提高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和感悟。古代诗歌、散文部分,我们借助优秀的朗诵或弹唱视频,加深学生对作品和朝代的理解与认识,以感受作品的创作风格。另外,利用超星平台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明清小说目录、影视剧作品及优秀的专业网站,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在课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讲评。

(三)融入学生生活

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播放皮影动画讲述孔子的“夹谷会盟”“商羊知雨”“子贡问玉”等故事,并把故事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讲诗经中的《桃夭》时,教育女生要提高自身修养,认识到女性是家庭和睦的纽带;与诗经中的《关雎》和《子衿》结合,播放于文华的演唱视频《关关雎鸠》,在音乐的意境中让学生感受《诗经》之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四)创新教学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理论教学引导学生“知”,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行”。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身心体验,能够获得较为深刻的感受。古代历史部分,通过探访历史文化古迹和人文古迹,走近标志性建筑,开展文化寻根之旅的方式进行。学院地处沈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组织学生去北陵、故宫等名胜古迹,了解人文和历史;去张学良大帅府欣赏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同时,感受历史名人的风骨。

(五)构建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考核应该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并充分发挥激励性原则。首先,教师根据学生上课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其次,根据学生的作业和展示进行评价;再次,学生的才艺表演也可以作为期末考核的部分成绩,例如,学生现场表演自己擅长的传统技艺,或展示自己制作的有关传统文化的PPT。采取多元化的考核评定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最终形成学生的综合成绩。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6]。高职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就要结合国家的教育纲要精神,以课题研究为依托,运用更加合理的教学方式,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强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完成对学生人格塑造和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中华高职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