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2020-02-24陈亮
陈 亮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办公室,河北 石家庄 050081)
高职院校要完成生产、管理和服务前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关键要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近年来,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规划的实施,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人才培养质量要迅速适应这一发展需要,目前,与这一要求相匹配的教师队伍仍存在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本研究中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包括在学校中指导教学实践,具备“双师”知识和技能的专任教师,及专业经验丰富的企业指导教师。专任教师应具有本专业技术职称,主持或参与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在同类院校中居领先地位,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活动和应用技术研究[1]。企业指导教师是学校聘任独立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校外企业的相关专业人员。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应着力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需要的,熟悉城市配送物流流程,具有物资采购、货物运输、货运代理物流信息管理等专业能力,胜任城市配送物流,物流商务等具体岗位操作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物流管理专业迅速发展,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本研究从客观实际出发,调查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以期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通过走访,笔者了解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相对数量不足,学历层次偏低,师资结构不合理,理论传授与实践环节相脱节等。笔者走访的一部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师生比例有的到1∶30,远远低于教育部门规定的1∶18[3],严重缺乏具有物流管理专业硕博学位的专业教师,与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有比较大的距离,缺乏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更缺乏“双师型”教师,专任教师大多由青年教师担任,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数量相对较少,教师队伍中老中青出现明显断层。高职院校注重对于技术技能的培养,但是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很多教师虽然具有高学历,却没有物流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成为当前物流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物流一线的工作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难以适应岗位需求,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设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且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
(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企业指导教师管理有待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有待完善,阻碍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
1.专任教师数量不足
2010年,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100所高职院校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在20所重点建设专业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中,在2000年建设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对较早[4]。总体来看,物流专业建设时间短,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经验不足,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能力弱,财政拨款额度低,用于教师培养的费用较少,教师引进数量少。招生人数增加,而教师数量不足,致使大部分物流专业的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没有精力去进修和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企业指导教师管理有待加强
为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需求,聘任企业指导教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对企业指导教师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往往是因为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才考虑聘用企业指导教师,对聘用企业指导教师不能严格把关,物流管理专业企业指导教师选聘质量不高。 此外,企业指导教师与学校没有人事隶属关系,这也导致在管理和待遇方面的尴尬,一方面,由于缺乏纪律约束,企业指导教师队伍不稳定,难以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另一方面,由于不能切实对企业指导教师进行绩效考核,企业指导教师队伍整体的工作积极性和任职责任心会受到一定影响。
3.“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数经过考核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真正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相对较少。其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有待完善,在对教师进行职业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岗前培训及物流专业知识培训方面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其二,选聘“双师型”教师的视野不宽,高职院校缺乏与各企事业单位和物流科研机构的深度沟通,未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选拔适合的“双师型”教师;其三,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措施不足,未能在科研上给予充分的支持,未能在生活上和工作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政府、企业及行业的共同参与,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迅速,亟需高素质的物流产业工作人员充实到物流产业队伍中,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推进物流产业改革,发展现代化物流产业。2019年教育部颁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强化改革,打一场职业教育提质升级攻坚战[5],更要科学定位,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技术过硬、整体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1.做好专任教师的培养与引进
目前物流专业招生规模基本稳定,高职院校必须增加专任教师数量,建立健全高职教师聘任制度,保障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达到数量、质量要求。
国外高职教育在教师的聘用和培养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部分国家针对高职师资引入制订严格的考核标准。德国对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方面要求明确,专业理论课教师通过国家考试后要到企业进行实习,必须通过企业考核,专业实践课教师必须通过技师考试,具备职业教育培训经历和经验。美国职业教育教师必须持有教育部门颁发的教师证书。澳大利亚高职教师上岗前必须履行岗前培训,通过教育部的严格评估。我国高职院校聘用教师要提高准入门槛,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在研究生毕业后必须具有在行业企业相关工作经验。
此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应具有前瞻性,强化现有专业教师的培养,做好教师的引进工作,尤其注意引进高素质高水平教师,以改善教师团队结构。同时要注意发掘内部人员潜力,避免盲目引进人才。
2.规范企业指导教师的聘任
企业指导教师参与教学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了企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才能根据社会前沿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企业指导教师的聘用要把握一定的专业性和灵活性,可根据专业需求选聘企业骨干到学校上课,解决师资不足问题。聘用物流管理专业企业指导教师是强化专业能力培养的必然要求。
多数企业指导教师是企业骨干,技术能力强,但对学校教学不熟悉,缺少教育教学经验。要制定《物流管理专业企业指导教师任职资格要求》,对企业指导教师的聘用要有明确规定。企业指导教师上岗前必须经历培训,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能力,把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参与物流管理专业的基金项目研究与课程设置。另外,学校要与企业密切合作,引导企业指导教师严格遵守职业院校教师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可以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企业指导教师信息库,保障企业指导教师师资来源。
3.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应强化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培训,提升其“双师”素质和能力。
参加培训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德国有关管理部门规定教师每年有5个工作日带薪学习,实训教师要通过严格的培训考核。美国的社区学院教学及管理人员都要进行培训,多数教师倾向于到附近大学选修相关专业课程。
高职院校要着力安排专任教师参与专业技能学习和企业实践培训,为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供便利条件,鼓励教师与企业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快速提高专任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还应尽可能多地提供国际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让专任教师有接触发达国家物流企业运营方法与职业人才培养实践的机会,有助于改变教师观念,综合提高教学素养。
高职院校教师薪资水平应与“双师型”素养挂钩,恰当的激励制度可以加快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强化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企业锻炼机制,实施专任教师到企业研修锻炼计划,鼓励他们定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向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学习最新技术,将教学科研项目引入企业的创新实践中,加速知识的产业化进程,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水平。
结语
当前,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迅猛,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剧增,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培养生产管理一线需要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不容乐观,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专任教师、企业聘任教师以及“双师型”教师培养各层面都存在一定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校企合作打造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