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谈话节目形式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0-02-24邓妍
邓 妍
(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当前高校思政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普遍面临着课堂教学实效性有待提高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传统思政课堂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一对多的单向灌输形式为主,创新性不强,导致大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上课抬头率不高,因此亟需丰富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激发大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电视谈话节目起源于西方,在英文中通常被称为“TV Talk Show”,意为“电视交谈的展示”。它在我国的历史虽然不长,但业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节目形态。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要素与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其节目形式可以被创造性地应用于思政课,开展“谈话节目式思政课”教学,以此丰富思政课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
1 电视谈话节目形式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依据
作为电视传播的一种节目形式,电视谈话节目是“在自发即兴的语境中,以两人以上面对面地双向口语传播为基础,视听语言相结合的大众传播活动”[1]。从传播学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种“以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为特定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过程”[2]。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正是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重要形式之一。由此可见,电视谈话节目与高校思政课教学都是传播信息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从传播要素来看,两者具有极强的相似性,这决定了相较于其他依赖电视传播的典型节目形式,电视谈话节目形式更加适宜被创造性地应用于思政课堂之中。
1.1 传播者:教师与节目主持人和嘉宾类似
电视谈话节目主要以主持人和嘉宾为中心。其中,主持人不仅负责提供话题、引导讨论方向,同时还要把控节目现场。嘉宾则多以提供知识与观点为主,与主持人共同构成谈话节目的信息传播源。主持人与嘉宾、嘉宾与嘉宾之间的讨论,也往往以富有思辨性的、理性探讨方式为主。与电视谈话节目以上两大角色相对应,在高校思政课堂中,教师既要提供知识、观点,又要把控课堂,负责引导大学生思考、激励互动,且多以富有启发性的理论探讨方式为主,因此往往兼有电视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的角色功能于一身。
1.2 传播对象:学生与节目观众相似
就录制现场和环境而言,电视谈话节目可分为演播室谈话和演播室外谈话,因此其传播对象包括演播室内外的观众。此外,电视谈话节目制作完成后,还会通过电视这一大众媒介进行广泛传播,因此其观众群体还包括电视机前观看节目的观众。观众们除了接收主持人和嘉宾传播的节目信息外,也有可能参与节目中的话题讨论而成为传播者,因而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具有互动性。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的传播对象主要是课堂内的大学生,他们正如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观众,除了接受教师在课堂上传播的信息,也会参与提问和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教育者单向认识和改造对象的活动,而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向互动的过程。”[3]但相较之下,传统思政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往往差强人意,而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观众与节目主持人之间的互动却展现出较强的主动性。
1.3 传播媒介:兼具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
电视谈话节目包括演播室内外的讨论和电视的大众传播。前者属于人际传播媒介,后者则属于大众传播媒介。因此,电视谈话节目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结合。不过,对于电视谈话节目而言,谈话才是主体行为,因此人际传播仍然是大众传播的基础,其传播效果也影响后者。思政课堂教学中同样也以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际传播媒介为核心。同时,随着网络MOOC的发展,课堂教学过程有时也会被拍摄成为教学视频并通过网络这一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因此也可能涉及大众传播媒介。
1.4 传播内容和特点:关注社会热点,注重价值引领
首先,电视谈话节目的主题分类及其内容与思政课内容具有重合性,价值引导具有一致性。电视谈话节目内容大致包括五类主题。一是新闻时事类,着眼于当代社会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注重廓清事实、分析影响、预测趋势、提供意见,谈话嘉宾多为此类问题的相关专家、学者。二是社会话题类,以社会普遍存在的或特殊现象等不以时效性见长的事件、问题作为话题,注重问题背后的原因探讨、意义挖掘和价值引领。三是专业话题类,多就某一专题或以专业人士、精英人物的个案和相关事件为线索,注重对专业问题的理论探讨。四是人物访谈类,通常选取某一领域的标志性人物,通过谈话解读其人生经历,展现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五是生活情感类,以感性话题为切入点,注重探讨人生、婚姻、家庭、友情、生活等方面的价值选择。思政课的特点正是通过理论教育、榜样示范、比较鉴别等多种方法,结合社会现实,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为例,其教学内容与电视谈话节目主题具有高度相关性,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培养法治思维等。其次,电视谈话节目的内容还具有人文传播的特点,倡导人文精神、批判精神的同时往往积极弘扬传统文化、高扬时代精神、普及法制观念、提倡主流价值观,其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弘扬中国精神”“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等内容无疑也具有一致性。最后,电视谈话节目的效果着眼于“通过主持人娴熟的驾驭技巧……使节目变得丰富有趣,信息量大,使观众对访谈内容眼到、耳到、脑到、心到”[4],这也与思政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入眼、入脑、入心”是高度一致的。
由此可见,电视谈话节目与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在传播学要素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也成为电视谈话节目形式通过创造性的运用融入思政课堂的理论依据。
2 电视谈话节目形式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尽管电视谈话节目与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之间具有相似性,但它们仍然存在不同之处,而这些区别正好说明将电视谈话节目形式引入思政课堂的价值所在。
2.1 创新教学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播电视媒介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电视作为当时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主要形式,一出现就受到了人们的热捧。在信息相对匮乏的年代,电视节目不仅具有难得的娱乐性,更拥有作为官方媒体代表的权威性。从早期的电视剧、综艺节目引发万人空巷的观看热潮,到其后新闻节目、综艺节目、谈话节目等各种电视传播节目形式走向多元化,电视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大众化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例如,谈话节目以1996年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节目的创办为标志,经过二十多年的沉淀,涌现出大批形式丰富、受众广泛的经典谈话节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央电视台的《对话》、东方卫视的《东方直播室》、凤凰卫视的《时事辩论会》和《鲁豫有约》、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等节目。近年来,随着网络节目的成熟和发展,网络谈话节目也获得了年轻网友们的大量关注。不过,由于电视传播的特点,尽管以上节目关注度很高,制作过程中往往也会邀请部分观众进入演播室,甚至为观众提供直接参与话题讨论的机会,但限于演播室空间的限制,能够真正走进节目录制现场的观众毕竟是少数。因此,人们与电视节目之间的距离可以说是既近又远,处于“熟悉又陌生”的状态,而熟悉感意味着高接受度,陌生感则意味着新鲜度。因此,电视节目在人们的心中总有着一道特殊的“光环”,这道“光环”也同时加诸于电视谈话节目上,赋予其对于一般群众、尤其是喜好新鲜事物的年轻人以特殊吸引力。当电视谈话节目形式被应用到思政课堂中,其“光环”自带的熟悉感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证大学生对这一教学形式的高接受度,其陌生感则会一下子冲破大学生对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倦怠心理,极大地激发出他们对课堂的新鲜感,其权威性又保证了课堂教学所需的严肃性,因此能够在创新思政课堂教学形式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吸引大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抬头率。
2.2 转变单一信息流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传统思政课堂教学以“教师-学生”的一对多模式为主,其信息流也主要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一模式。电视谈话节目形式则是“主持人-嘉宾”+“场内观众”+“电视观众”的混合模式,信息从主持人和嘉宾之间流向场内观众,再经由电视媒介流向电视机前的观众。这种多级信息流模式,能够形成“不同意见的即时交锋,话题的起承转合与自然铺展以及情感的真实流露”[5]。当电视谈话节目形式被创造性引入到思政课堂后,教师承担了主持人的角色,邀请的教师、专家、学者成为了嘉宾,现场的学生则成为观众,整个课堂因为新增了“教师-嘉宾”这一人际传播信息流,使原来信息场中的单一信息流模式因此被打破,转变为“教师-嘉宾”+“学生”的双重信息流模式,由一对多转变为了多对多。课堂教学形式也转变为围绕教师、嘉宾和学生共同关注的话题,以课堂为谈话空间和中心话语空间,以现在时刻为话语时间,通过提问、对话、辩论等方式,联系历史、时代、当下和未来,以教师和嘉宾的观点、情感、态度为中心话语场向学生不断辐射传播,营造了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思政课信息场。
在这个信息场中,教师和嘉宾之间的谈话减少了原本由教师一人承担理论教学的枯燥感,不仅拓展了话题广度,而且深化了讨论的深度,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质量。同时,信息场中的学生则既是围观者又是参与者,教师和嘉宾之间的谈话仿佛像是发生在自家客厅里的谈话一样真切,由此充分激发出所有学生的“在场”意识,催生出强烈的参与感。这种氛围还能为不善于主动参与讨论的学生提供自由的思考空间,对于愿意开口的学生也能激发其参与讨论和发言的热情。由此,学生因自我思考的深入、自我表达的实现和自我价值的体现而得到极大的满足。这个信息场同时还是语言表达、知识传播、智慧展现、心理渲染的综合信息场,主流价值观在多元思想的碰撞中被传递着,在智慧的交织中形成一个个信息话语的漩涡,辐射出一轮轮具有强大磁力的信息波,让学生在心理上、认知上和价值观上不断产生高强度的感应和心灵震撼,切实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2.3 拓展知识广度与思考深度,为“课程思政”提供实践路径
电视谈话节目被引入思政课堂后,首先可以实现对多专业多领域教学资源的充分调动,增强思政课与社会的联系,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尤其是通过邀请校内外各专业教师、各领域专家和各行业精英担当谈话嘉宾,不仅能够拓宽思政课的知识广度与思考深度,而且还能通过交叉学科和多领域的碰撞激发出思想火花,提升课程含金量,真正变水课为金课。其次,在全国高校掀起“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要实现“既要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又要牢牢把握思政课的核心地位,坚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6]的目标,电视谈话节目形式的引入将为“课程思政”提供实践路径。开展谈话节目式思政课,不仅可以综合利用各专业课程的教师资源、挖掘其育人价值,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思政课教师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这必将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真正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协同效应[7],进一步提升育人效果,对于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体系、促进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 电视谈话节目形式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要实现电视谈话节目形式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就必须以有效的策略实现电视节目形式与课堂教学形式的有机融合,尤其是要将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优势和课堂教育传播的特点相结合。以下从电视谈话节目的节目要素及其策划入手,结合思政课堂的教学要素及教学设计,对电视谈话节目形式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展开初步探讨。
3.1 教师要进行自我能力审视和提升
要完成一堂成功的谈话节目式思政课,对教师个人的能力要求较高。对于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来讲,“更被看重的不是个人的容貌和仪表,而是学识、经验、价值观和现场表现、新闻敏感以及节目掌控”。[8]因此,除了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之外,还需要具备捕捉社会热点的能力、识别学生与嘉宾需求的能力、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谈话调控与应变能力、巧妙的情感沟通能力以及坚定的价值引领能力。例如,在与现场嘉宾和学生的谈话、问答过程中,教师要对紧扣主题的话题作必要的引申阐述,对于游离主题的话题巧妙回避、适当引导,对涉及是非认识、价值判断的问题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对尚未有定论且涉及复杂形势的一般不轻易表态或有意渲染,对理性话题的讨论适当运用感性因素,增强教育感染力。通过综合运用以上各项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谈话节目式思政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自然开流、巧妙引流与主动升流。
3.2 要对谈话节目式思政课进行整合策划
整合策划具体包括对学生需求、思想特点、行为特征进行调研,同时结合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风格和所在高校对思政课的教学要求等因素,明确谈话节目式思政课在整个思政课教学体系中的定位。例如,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对传统思政课形式接受度低,学习主动性下降,而教师的教学内容又适合以邀请嘉宾进行对谈的方式进行传播,那么谈话节目式思政课就可以在课程教学安排中占据更高的比例,承担更重要的角色。
3.3 要对谈话节目式思政课进行主题策划
(1)确定选题。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潜在选题,包括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报道及舆论关注的线索。尤其要注意选择受到大学生关注、能够触及大学生思想深处,而且通过谈话节目式教学能够起到良好的价值引导作用的问题。面对众多潜在选题,思政课教师还要注意进行筛选。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议程设置的功能,以“守门人”的角色建立起选题的评价标准和筛选原则,选择符合思政课教学要求和便于实际操作的选题。
(2)确定话题的价值趋向和谈话脉络。这是对选题的进一步处理,需要思政课教师进一步判断选题内容可供讨论的方向,设计谈话角度,尤其要注意挖掘选题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内涵和意义,提升选题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细化谈话思路和话题走向。这里需要坚持一个“大方向、小变化”[9]的原则,即预先确定话题的主要线索和谈话的基本脉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留下灵活应变的空间,并且要对可能出现的特殊或突发情况准备好应变方案。
3.4 要根据选题策划和教学目标邀请合适的嘉宾
嘉宾对于谈话节目式思政课的顺利进行和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十分重要,因而应当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嘉宾应该同时具备谈资、谈技和谈品。谈资即掌握与选题相关的足够资料,并对该主题具有或权威、或周全、或亲身经历的独特见解,这需要嘉宾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社会经验,能够以深厚的理论素养实现以理服人,同时又能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正面引导。谈技即具有一定的口才和辩才,语言表达简练、有逻辑、甚至具有幽默感;谈品即在谈话中顾及其他对话者和学生,杜绝“话语霸权”。[10]此外,鉴于思政课的特殊性,嘉宾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及过硬的政治素质,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现主流价值导向。
3.5 要设计现场谈话路径和用语
教师在这一环节首先需要设计开场词和导语,尽量提纲挈领、富有创意地抛出主题,引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和关注,激发其参与热情;设计谈话结构与进程,合理设置悬念、层层细化问题;设计谈话中的主要兴趣点或具体故事,活跃气氛的同时推动话题不断发展;设计互动环节,包括多种因素的多重互动,如主持人和嘉宾、观众和嘉宾、主持人和观众、场内和场外多层次的互动、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互动方式的引入,都要有所创新又相互协调;设计结语,做出基本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明确价值导向,引导大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充分实现谈话节目式思政课的价值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