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通重症心理危机救助通道的策略分析
——以青年教师心理危机救助个案为例

2020-02-24吴跃文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女朋友救助笔者

吴跃文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新冠肺炎疫情,危害的不仅是身体健康,也会引发心理危机。某高校青年教师因一次普通感冒发烧,在排除罹患新冠肺炎之后依然引发严重的心理危机。如何快速地打开心理救助通道,实现心理危机现场的有效沟通,取得患者入医院治疗和系统性救助的许可就成为首要任务。

1 疫情引发心理危机

某高校青年教师,男,任教已有8年,未婚,有一个女朋友,感情稳定,相约出国旅游。家有年迈父母和哥哥。从后来的联系看,父母比较通情达理,也表现出对儿子的关心和挂念。

发病经过:2020年1月31日该教师感觉身体不适前往校医务室检查,体温达到37.3度,医生安排车辆送医院检查,经查为普通感冒气管发炎引起的发烧,排除了新冠肺炎。返校后该外教的紧张情绪没有缓解,晚上不睡觉,平常很宅的他一反常态,敲集体宿舍其他教师家的门,要和他(她)聊天。据说还向年轻女教师推荐加入某组织,说可以赚很多钱。青年女教师费了很大的劲才让他离开,并向学校投诉。2月1日中午,该教师再次到校医院就诊,情绪焦躁,不讲话、不太配合,多次劝告不佩戴口罩。晚上该教师不佩戴口罩,到集体宿舍多个教师家的门前攀谈,介绍自己情况,情绪焦虑,教师们深感不安。2月2日上午情绪又变得极为紧张、焦虑,对人不信任。学校安排他到交流中心隔离休息,联系其女朋友来校陪同。女朋友到校陪同后该教师情绪稍有平静,经引导表示愿离开学校回家。但据当天晚上陪同的女朋友反映,该教师整晚不睡觉,不穿衣服,至后半夜不认识她,不让戴口罩,不让戴眼镜,拉着陪同教师(保安)的手不放,强脱陪同教师的衣服,将自己关进盥洗室不让别人进入等等。

2 重症心理危机的救助

笔者于2月3日上午到达现场,与心理咨询中心的同行老师一起开展现场救助。该教师个高,穿一条秋裤和一件灰色衬衣。起床后紧抓着女朋友不放,抓着心理咨询中心同行老师不放,而且抓得非常用力。用中文与其交流,显得木讷无反应,用英文反应比中文似乎好一些,用母语似乎应该更好一些。蓬头垢面,抑郁神情溢于言表,整个人弓着背,手用力地抓着人,像痉挛一样。

2.1 患者似乎关闭了交流通道

笔者做自我介绍时,他似乎沉浸在另外的场景中,像没听见讲话。女朋友凑近他耳朵旁边再介绍一遍,他用无神与不解的眼光望着,似乎完全没有明白笔者的身份和意思。笔者大声地告诉他我们是来帮助他的,有什么诉求尽管提出来,都会尽量满足。他对笔者的诚意似乎没有任何所期待的反映。他呆呆地看着笔者,伸出手想抓我,看着衣服上的拉链想来拉。人似乎失去了灵魂,动作缓慢,完全沉没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对外界的信号做出正常的反应。似乎救助所需要的交流通道全部被关闭。

2.2 救助的交流通道在哪里?

心灵救助,没有交流通道是无法实现的。他的通道究竟在哪里呢?笔者试着从昨晚几位陪同那里了解情况。大家七嘴八舌地介绍他的表现和如何帮助他的建议。他平常比较宅,课余很少与人交往,很少有朋友。但教学表现还不错,师生交流正常。昨晚他女朋友联系他父母时,父母建议让他洗个澡,安抚睡觉,猜测几天几夜没有睡觉,电解质失衡,出现幻觉了。陪同们反映他没有暴力和自残倾向,嘴巴里时不时念叨自己的妈妈爸爸和哥哥是不是也得新冠肺炎了,有时还念叨学生是不是也得新冠肺炎了。笔者询问怎么样的交流他更容易接受,大家都说不出个建议,只是猜测用母语交流可能会更好些。可惜大家都不会。不过笔者还是注意到几点:一是他会长时间地抓住人不放,并且会在紧抓一段时间之后注意到被抓人的一些小细节,譬如戴着口罩、眼镜,和衣服扣子有没有扣好等等,会像小孩子一样去抓。二是长时间不吃不喝不睡觉,尽管神情疲惫,但却不萎靡。该教师外表强壮,但是三天几乎不吃不喝不睡,还能神情疲惫中带着点亢奋,实在让人诧异。三是通过语言进行掌握准确语义的交流几乎是不可能了。那该采取什么样的交流方式呢?

2.3 交流通道的艰难开启

2.3.1 试探与运用非语言通道

再与他面对面时,笔者想试试身体交流。在语言无法实现交流的时候,身体交流有时能够起作用。与他握手,本是友好的表达,但他死死抓住,已经失去了表达亲近的可能。笔者用手轻轻触碰他的手,他很敏感,会有紧张表达。站到他后背,轻触他左肩膀,发现并不拒绝。笔者轻拍了几下,发现他随着轻拍,身体会有一点点放松。笔者意识到这可能是个通道,逐渐扩大轻拍的范围,加大其放松的程度,同时同行老师不断地用语言试探引导他。笔者仔细观察,看看他什么能接受,发现他忽然想喝水。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在他喝了第一口水的时候,我们都有点小兴奋,但依然小心翼翼地引导他将水喝完,并且通过轻拍和摩挲后背,与他建立信任关系。心理咨询中,眼睛始终是重要的咨询通道。与他对视中,笔者发现他的眼睛或许是可以打开的第二个通道。笔者第一时间告诉自己:“微笑!”相信发自心底的微笑一定能够纾解他的紧张。一次一次地对他笑,笔者在他的眼睛中看到了变化,他开始放松些并似乎有点信任我们了。保持微笑的同时笔者有意加上些体态语言,用放松甚至有点逗乐的体态语言进一步强化他的放松与信任。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发现有了一些进展,马上用身体示范加语言引导建议他睡一觉。同时运用示范性的催眠方式,引导他展开美好的想象——让他想象一下人在沙滩上,和煦的海风吹着,放松放松……回忆一下自己与女朋友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回忆一下与学生们在一起的快乐,回忆一下与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开心时刻。并不断地说你累了,非常累了,请闭上眼睛,美美地睡一觉,很想睡一觉,你已经很累了,非常累了,很想很想美美地睡一觉……经过引导,该教师慢慢地闭上眼睛,开始想睡觉了。但他似乎很害怕睡觉,不断地警醒,几个回合后终于睡着了。

2.3.2 恢复语言通道

心理救助,恢复语言通道是当务之急。他的睡眠之短很出乎笔者的意料。原以为他这么久没有睡觉,应该可以睡很久。但他很快就醒了,而且是惊醒。显然是做噩梦了。他像个孩子一样哭泣,断断续续地说他爸爸妈妈怎么了,学生怎么了。刚开始说时是中文单词式的,笔者抓住机会,不停地追问,力求推动他将一句话的意思尽量说完整。经过一段追问,他开始能够用中文的整句话表达自己的意思了。我们抓住机会,由同行老师引导他说可以找到专家帮助他解决问题。他费力地想想,犹豫很久后终于同意了,经过引导有了明确的意见表达。这个机会稍纵即逝。我们确认完后不久,他又进入整个人极度紧张的状态。抓住笔者开始要强行脱笔者的衣服,笔者问脱衣服干嘛,他来了一句中文:“那还不明白吗?!”会用中文反问句了,说明中文语言的通道初步恢复了。

2.3.3 寻找原始行为模式

心理救助,需要找到原始行为模式。尽管语言已经基本恢复,但行为表现却与之前一样,死死地抓住我们的手,要摘眼镜和口罩,拉女朋友的挂件。让他穿鞋,动作不连贯不说,注意力始终处于散的状态。一双鞋,笔者和同行老师引导很久并在我们的帮助下才穿上,让他系鞋带,他将左右脚的鞋带系在一起。将女朋友的手拗着,让女朋友几乎瘫在地上。拉着女朋友的细绳挂件,几乎让女朋友窒息。幸好同行老师拉着细绳护着,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他的行为刺激了笔者。笔者觉得温言引导已不起作用了,不如来点狠的,开始用严厉批评的口气教训他——“你这样像个什么样子,像个男子汉吗?你给我站起来”,他似乎被吓着了,抬眼望笔者的时候闪过一丝不安,出现像小孩子做错事的神情。笔者精神一震,难道这就是他最原始的行为模式?笔者迅速地以狠狠批评的眼神回击他,结果他松手了,站起来了。但是随后又去抓女朋友的挂件,笔者只好再次“严厉地”“吼”他,结果他突然变温顺了,哭着依据我们的提示系好鞋带,整理好衣服,“乖乖地”跟着我们上车。只是像个小孩一样地哭着,上车时哭得更加伤心。近1小时的车程以及在医院接受询问、抽血检验、入住医院等都很顺利,似乎都很“乖”。

3 心理救助策略

重症心理疾患在大学校园里并不多见,但像该教师那样,因新冠肺炎疫情因素的刺激引发系统心理疾患的可能性还是会遇到的。面对这样的疾患,特别是面对丧失直接交流通道的病患者该如何处置,还是很值得深入研究。

校内救助属于危机处置,不是一个完整心理治疗过程,帮助其完全康复肯定要复杂得多。毕竟该教师的心理危机并不是一时之患,而是偶然因素触发导致深处心理疾患的全面爆发。在类似校园应急处理过程中,探寻和建立起沟通交流的通道,是每个心理咨询师都需要认真对待的。

3.1 恢复交流渠道是实现心理救助的前提和基础

“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如果人与外界之间的资源、能量和信息等交流渠道都被截断关闭,那人是无法生存的。相信通道的存在,找到并恢复交流渠道是实现心理救助的前提和基础。

当我们介入该教师救助时,他的语言交流通道已经基本关闭。他并不是不会发声,但是准确语义的交流能力已经暂时丧失。如何恢复语言交流功能是首要问题。一种可选择的策略是用适当的语言不断地刺激、引导其恢复功能。我们一开始也是这样做的,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几乎可以说是毫无进展。语言通道的关闭往往和身体状况紧密相关。人可以控制住不说话不交流,但无法有意识地丧失语言交流功能。语言功能的暂时丧失是与心理机制的失调、身体状况的恶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身体状况会直接影响语言功能,每个人都有体会,睡眠严重不足,说话有时都会不利索。同样,心理疾患者往往是心灵和身体的双重伤害,尽管心理疾患是源头和主导,但改善身体状况和运用身体通道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心理疾患者毕竟有别于神经疾患者,后者是以身体的器质性损伤为主导的导致心理机制发育发展不良,因此神经疾患者很难康复成为正常人。幸运的是该教师的发病时间不久,并未对身体造成非常深入的伤害。身体通道还是较好地保持着。我们找到了这种最原始的通道,通过轻拍逐渐地中断其持续强化的心理和身体的紧张程度,逐渐地实现放松,并建立起了最初最原始的信任。这种方式其实具有普遍性。笔者之前也参与救助过一位重症抑郁的学生,其发病时间更久,伤害程度比该教师要深,身体的敏感度已明显降低,语言交流也已基本丧失,笔者也是尝试通过多种身体接触、试着打开通道的做法,也曾起到一定的效果。

3.2 寻找最原始的行为模式是实现心理救助的关键

任何一个健康正常人的表现都是基于正常的心理机制实现的。任何人的心理机制都由“四梁八柱”构建起来的。尽管每个人的“四梁八柱”都不一样,但都是经过个人长时间的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不断提升、觉悟之后才稳固下来的。发展心理学揭示的正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四梁八柱”的构建过程与规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了。“四梁八柱”要经历人一生中各种状况的冲击,如果是越来越稳固了,那么人生就活得通透和自信了;如果时不时地“摇摇晃晃”,那人生就会“地动山摇”,外观上就首先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心理疾患。当然“四梁八柱”一般不会同时坍塌,否则这个人就需要彻底涅槃了。一般的心理疾患者都是心理体系与机制中的“枝丫”出了问题,最多对“四梁八柱”其中一部分出现了冲击。因此另外稳定的方面就成为我们救助的基础和通道。

正因为“四梁八柱”是经过个人长时间的锻造而来的,因此这些稳固的心理信念和实现信念建立的通道就成为这个人的最原始的行为反应模式,也成为我们心理救助最好的依靠。对个体来说,大部分人并不会知道自己的“四梁八柱”是什么,因为“四梁八柱”有时是意识层面的,也可能是潜意识层面的,甚至是无意识层面的。就像口味,我们很难将自己的口味清晰地描述出来,但合口味的食物就很容易唤起深度的口味记忆。要通过不断地试探,寻找到依靠“四梁八柱”构成的最原始的行为模式。这是心理救助的便捷通道。

为何掌握了心理疾患者的“四梁八柱”,就比较容易且稳定地建立起沟通的渠道,并且比较容易起到救助的效果呢?原因就在于“四梁八柱”及支撑的最原始的行为模式,都是个人意识中最被个体接受和坚持的信仰。据此开展的救助,是顺势而为的救助,阻碍比较少,能够避免对“四梁八柱”的冲击而引发的心理疾患者的反感和拒绝。顺势而为的救助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每个心理疾患者的心理机制都很个性的,往往都不是普世坚持的逻辑和合理性,不能用正常人的逻辑和合理性去理解与引导,而应该基于心理疾患者根深蒂固认定的“合理”来把握,因此,在外人看来不一定合适的行为,对心理疾患者本人来说是再合理不过的模式了。基础就在于合他“口味”。譬如该教师对笔者以长者身份呵斥般的引导,反而变得可以理喻了,变得“乖”了。“呵斥”在一般心理咨询中是很少会用的,因为不符合咨询师与患者之间的基本关系准则,但在某种情势下,却是很好的救助方式。其实笔者当天的“呵斥”并不具有多大的强势,不是压服他,而是符合他的“口味”。其实这种策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该都是适用的,因为大多数人总有相当长一般时间经历对长辈的依赖和对长辈谆谆教导“呵斥”的高度认同。例外的是个人的这种原始的行为模式在青春叛逆期被全部颠覆。这种“口味”还存不存在,从心理疾患者平时的行为模式中也能窥知一二。该教师平常比较遵从学校的基本规范、行为处事比较低调和平顺就可以得到印证。

3.3 运用非语言交流渠道是实现心理救助的重要手段

心理救助要基于对人的深刻理解。在语言的广泛运用之前,体态语言在相当长的时期占据着人与人的交流渠道。事实上,语言一直与体态语言紧密联系在一起,体态语言交流至今依然是交流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非语言交流的渠道本身具有坚固的基础。

心理咨询师日常的救助基础是语言交流。因此心理咨询师都非常习惯甚至于将自己的救助局限于语言这个通道。其实人是七情六欲的系统,不仅有七情六欲,其表达的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心理救助可以利用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手段来综合开展。譬如本次救助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使用了语言引导,而且也采取了身体友好性接触,运用体态语言,还有微笑和“呵斥”等等各种手段和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证明在某个阶段上是有成效的。回顾分析发现,在某些阶段上运用某种手段和通道,还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譬如当时在该教师身心极度紧张且中文语言交流通道基本被关闭的前提下,不使用身体接触的话,恐怕很难有另外的合适的通道和途径。同样当该教师与笔者有了初步信任之后,如何强化呢?恐怕“微笑”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了。

当然,语言依然是最主要的通道。语言引导依然是最重要的引导手段。尽管某段时间里我们与该教师进行实质性意义的交流非常困难,几乎没有正常的应答反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听不见”或者“彻底不听”了。我们应该相信该教师依然能够听见声音并且能够断断续续地努力地掌握连贯性的意义。因为这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最原始的心理机制。这种机制在老年人身上经常体现。我们需要大声地一遍又一遍地慢慢地和老人们说,他们才能真正理解我们传递的准确含义。尽管该教师处于特殊状态中,但同样会断断续续地感受到一些外界话语的意义,并影响着他自己。只是这个时刻,我们不能用复杂的语句进行复杂逻辑的表达。因为心理疾患者在那样的状态下,其逻辑思维与能力都已经降至非常低的水平了。在整个救助过程中笔者特别意识到这一点并加以运用,获得了积极的成效。

3.4 营造心理场域是实现心理救助的重要保障

校园内出现心理危机,各方都会高度重视,如临大敌,参与救助的人也是责任和压力巨大。因此往往是严肃有余,活泼不够,导致心理疾患者周边的场域过于严肃,强化了心理疾患者“病”的暗示,导致整个救助的氛围与救助目标相互冲突。

反思本次救助,值得吸取教训的是,心理救助的目标是让心理疾患者从“病”中走出来,但是所有参与救助者(协助工作者)却营造了一个充满“病”概念的氛围,使得患者处于一个不利的环境中。该教师出现心理危机的初期,曾经历我们诸多“劝导”或者“开导”,大家说的话,估计80%以上是重复的。不断高度重复的话语体系,不仅未发挥良好的救助作用,反而导致心理疾患者对相同语言引导构筑起高高的“围墙”,再怎么劝导都无济于事。该教师中文语言的暂时性丧失,主要是自身的原因,但也有可能是躲避外界的强“骚乱”的一种行为表现。

因此,心理救助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意营造一种与心理疾患者的“病势”相反的场域,促使其走出困境。譬如如果缺乏安全感,我们应该营造极其安全的心理场域。如果是情绪低落,那就营造相对高涨的心理场域,心理咨询师就可以表现得情绪相对激昂一些,让咨询的氛围朝着更加有利于救助目标的实现、更有利于帮助心理疾患者克服消极情绪的方向发展。本次青年教师心理危机的救助中,将他从集体宿舍转移到交流中心居住,实际上第一次改变了他的场域;而女朋友的加入,目的是增加一个巨大的积极的友好因素,希望能够营造友好和安全的场域;运用微笑等一系列的体态语言方式也是竭力营造积极、安全场域的一种尝试。但是限于现场应急性救助,本个案中的救助并不允许有更多机会营建更加良好的氛围,有待以后合适的救助中深入探索与实践。

校园的现场救助都是应急性的救助,其目标不是完全消除心理疾患,而是取得心理疾患者对心理治疗建议方案的认可与配合。面对重症心理疾患者交流通道暂时被关闭的情况,通过试探、定位、拓展及恢复等过程,运用身体友好性接触、眼神交流、微笑、催眠、追问等多种手段,积极试探心理交流通道,定位最原始的行为模式,运用非语言手段和方式拓展交流通道,努力恢复语言交流功能,并为心理疾患者营造有利于救助目标实现的心理场域,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女朋友救助笔者
做你女朋友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老师,别走……
水下救助抢险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救助小猫
我的“小”女朋友
不闹了
我的那些女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