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现实危机与破解路径

2020-02-24安冬平谢春红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粤语粤港澳大湾

安冬平,谢春红,程 婕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回溯历史,因清政府的软弱无能,香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被迫割让给英国殖民统治长达百余年,终于在1997年顺利回归祖国怀抱结束被殖民生涯。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拥有着多元文化、多种语言和多种宗教的多样性特色,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其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因“多样兼容、高度法制、自由文明”等显著优势在新时代被国家委以重任。新时代香港青年理应“满腔热血”积极投身粤港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才华实现价值。现实却“大相径庭”,2019年以来香港青年所上演的“黑色恐怖”一直笼罩着香港,不仅造成了香港史无前例的全方位重创,更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受阻,破解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危机迫在眉睫。基于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历史演进的追踪动态把握其“前世今生”,以重塑当代价值,立足新时代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现实危机,透视并深刻捕捉外在表征,据此构建瞄准困境的系统破解路径。

1 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历史演进与当代价值重塑

香港自被英国殖民到回归历经风云变幻,探究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应具备动态思维,在历史脉络中追踪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演化轨迹,方可与时俱进地重塑当代价值,助力新时代青年国家认同回归“理性轨道”。

1.1 香港国家认同的历史演进:身份“无处安放”

纵观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历史演进脉络可以发现,百余年来香港青年曾经拥有爱国情怀,可在三次典型的爱国主义运动历史事件中探视:一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香港大学学生积极组织医疗队和救援队支援国家抗日的爱国行动;二是1970年香港大学学生会先后发起了“心向中国、致力香港”和“争取中文为法定文字”的学生爱国运动;三是1971年香港学生发起的“保卫钓鱼台”爱国游行示威运动。前述三个爱国历史事件着实证实了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曾经拥有的“优良爱国基因”。但“优良爱国基因”却遭受了至少三重不良局势和意图的叠加冲击:一是英国殖民时期的恶意破坏,英国殖民以来对香港居民的不公待遇和腐败行径有目共睹,这让香港人民的后续爱国行动举步维艰;二是台湾“台独”势力的歪曲黑化,长期以来台湾“台独”势力通过各种途径对香港居民进行“独立”政治主张的渗透并黑化“中国大陆政府”,误导部分香港青年“仇恨大陆”;三是国外“反中”势力的阴谋诡计,美、英等国利用“民主、自由、文明、发达”等辞藻“美化香港”,表面上是培养香港青年的“港人优势”,实质上是变相引诱香港青年“忘祖行径”。因而,香港青年深陷复杂“格局”根本无法恰当安放自身位置,期待中的国家认同虽可从其“爱国事件”中找到些许优良基因却在身份“无处安放”的窘态中不断恶化,直至爆发2019年“令人发指”的香港“黑色”暴乱。

1.2 香港国家认同的路向选择:重塑“当代价值”

基于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怀抱,彻底改变了“被殖民”的命运。回归20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腾飞,香港因背靠祖国大陆,共享了祖国的发展红利。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意味着新时代国家赋予了香港更高的使命——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内核”力量。回首2019年,被多方“反动势力”利用的香港青年成了“黑暴”主力军,肆意践踏、破坏、蹂躏香港这座曾经令人骄傲的城市,这是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危机的真实写照。因而,如何顺利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进程,如何恢复香港正常秩序助其走出“围困僵局”,寻找破解当前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危机有效路径,重塑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当代价值势在必行。

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当代价值可从民族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和发展认同四个维度进行重构,理当彰显四层保障:一是基于民族认同构筑情感保障,通过“恢复”“填补”“强化”粤港澳三地“同族共祖”的历史事实寻找共同历史记忆;二是基于制度认同构筑秩序保障,通过“一国两制”制度优势的深度学习理解“一国两制”是保障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优制度选择;三是基于文化认同构筑动力保障,通过认可香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良基因传承的历史,使其意识到香港与大陆所共同拥有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能够超越时空阻隔、激励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凝聚力量;四是基于身份认同构筑自信保障,通过“同一国家、同一个民族”理念的强化和“同呼吸、共命运”发展成果的共享,构建香港青年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身份“坚定感、安全感和成就感”。

2 新时代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现实困境与外在表征

2019年香港失序的社会乱象映射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已经深陷多重困境,危机深重。引入系统思维,将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危机破解问题视为一项系统工程,沿着香港青年国家认同价值重建的“思维”路向,可将该系统划分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身份认同四个子系统,进而可从四个子系统出发透视新时代青年国家认同的现实危机并深刻捕捉外在表征,方可“对症下药”设计出有效化解危机的系统“破解路径”。

2.1 民族认同困境:将“一国两境”解读为“一国两义”

香港自回归以来一直享受着“一国两制”的待遇,为了更好保护“一国两制”的秩序推进,香港与中国内地之间以不同“关境”进行往来,内地居民出入香港视为“进出境”,同理,香港居民来往内地亦视为“进出境”。于是各种反动势力借机误导香港青年,将“一国两境”解读为“一个国家,两种民族主义”,宣称中国大陆的民族主义代表着“专制与霸权”,而香港的民族主义则代表着“自由与民主”,因而大陆的民族主义与香港的民族主义格格不入,直接导致了部分不了解中国现状的香港青年滋生出极端的“反大陆思潮”。

2.2 文化认同困境:将“粤语方言”设置成“文化筑墙”

被殖民前的香港在地域上原属于广东辖区,很多香港人因来自广东而形成了“粤语社会”并在上世纪70年代确定了粤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原本粤语只是代表了一种地域方言,但在香港,粤语却被某些图谋不轨的反动势力设置成“文化筑墙”,妄图隔阂香港与大陆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大陆已经使用简体字的今天,香港依然坚持倡导“港式繁体字”;在听到大陆人讲普通话时,部分本土香港居民“假装听不懂”;为了严格区分大陆粤语与香港粤语,甚至提出了“香港话”概念,并确立“港式发音和用词标准”。上述系列行为终极目标就是为了构筑香港青年一代对中国文化的“不认同”或“歧视”。

2.3 制度认同困境:将“一国两制”视为“恐怖主义”

“一国两制”由邓小平提出并在中英就香港回归问题谈判时被中英双方认可,是能够确保香港回归后持续稳定繁荣的最佳制度。香港自1997年回归,20多年的经济发展与辉煌成绩用实践证明了“一国两制”伟大制度构想的正确性与有效性。但这种实践事实却让“港独”分子和英美反华势力“愤愤不平”,他们利用香港自由言论的土壤,运用各种媒体宣传手段,将“一国两制”妖魔化成断送香港未来的“恐怖主义”以此掩盖“一国两制”的成功事实,一方面,将“一国两制”解读为中国内地“社会主义”与香港“资本主义”的“势不两立”和“水火不容”;另一方面,将“一国两制”丑化成吞噬香港“自由、民主”的制度阴谋,由此生成了香港青年对“一国两制”的制度否定与极度恐慌。

2.4 身份认同困境:将“香港人”定义为“西方代理人”

2019年爆发的香港黑色暴乱,彻底暴露了香港青年一代的身份认同危机。一方面,部分香港青年无法接受中国内地经济高速发展所涌现出的大量“富人”和“精英”到香港投资和发展的现实,他们不是以包容的胸怀去接纳和学习,反而是心怀“仇恨”和“嫉妒”地一味排斥和抵触;另一方面,部分香港青年千方百计地“崇洋媚外”,一味模仿西方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自身却始终无法摆脱曾经被英国殖民的“阴影”,因而走进了自己既不是西方人又不认可自己属于中国人的摇摆怪圈。上述纠结与狭隘心态引发了香港青年身份认同的严重危机,实际上只能把自己“中国香港人”的身份定位成“西方代理人”的角色,因而才出现了暴乱期间香港黑衣人挥舞“美国、英国”等多个西方国家国旗的混乱场面。

3 新时代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危机的系统破解路径

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困境具有复杂性、历史性和特殊性等多元特征,如何“有的放矢”瞄准困境重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是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功的重要之举。据此引援“系统思维”,整合粤港澳大湾区的“集体智慧”和“众筹力量”,瞄准新时代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系统“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身份认同”四个子系统的现实危机,可从“空间重构、语言搭桥、教育改革、机构互嵌”四条行动路径出发构建系统破解路径。

3.1 空间重构: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公共生活空间

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一个拥有多个民族、多种宗教的国家,但其却并未出现“一个国家,多个民族主义”的冲突或分裂僵局,完全归功于新加坡在族际整合上的“工作艺术”,这无疑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如何破击香港青年“民族认同危机”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新加坡“族际整合”系列措施的剖析,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需求,瞄准香港青年民族认同困境“要害”,可采用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共同生活空间的路径逐渐消解危机。具体包括三项工程:一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融合”社区,通过设置“港籍”与“非港中国籍”人数比例,让香港与内地人才共享粤港大湾区人才住房优惠政策的同时也为他们共同居住与“亲密交往”提供了“公共社区”;二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共融”园区,通过设置“港籍”与“非港中国籍”企业比例,让香港企业与中国内地企业共享粤港大湾区创业优惠政策的同时也为他们共同发展与“商务往来”提供了“公共园区”;三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共休”场所,如免费公园、免费图书馆、免费健身房、免费电影院等,通过赋予“港籍”与“非港中国籍”居民平等享用权利,为压力较大的香港青年与内地青年提供共同休闲放松的“公共场所”。

3.2 语言搭桥:在粤港澳大湾区推行“普、粤、英三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而文化交流离不开语言,只有在“共享语言”的文化交流中才更易生成文化认同。虽然香港前期努力设置“粤语屏障”献力“文化不认同”,但粤港大湾区在语言上的“耦合点”却是“根深蒂固”的,如粤港澳中的“粤”,口语上“普通话与粤语并驾齐驱”,书写上“简体中文和英文驰骋考场”,粤港澳中的“港”,口语上“粤语与英语交相辉映”,书写上“港式繁体文和英文双管齐下”,可见,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障碍已经“余额不足”,仅剩下口语的英文和书写的简繁之分了。因此,重建香港青年文化认同可进行一场“语言搭桥手术”,打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与认可通道,在粤港澳大湾区大力推行“普、粤、英三语”。具体可通过两条路径实现:一是采取“非教育圈”语言自由选择路径,即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活和工作的居民可自由选择口语和书写方式,如英文、普通话、粤语、中文简体、中文繁体;二是采取“教育圈”语言有序推行路径,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学校(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推行“普、粤、英三语”教学,口语上“普通话、粤语、中文”都要达到相应考试要求,书写上“中文简体、中文繁体、英文”都有课程教学和达标要求,但在考试时可自由选择任意语言和字体。

3.3 教育改革: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先进国际化学校”

外显的香港青年制度认同危机,内隐了香港基础教育的“不作为”,深入学习“一国两制”制度内涵,深度理解“一国两制”制度优势,亟需从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切入,一方面让学生在思想教育上接受正确的制度观念引导,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真切感受“一国两制”的“完美与便利”。为此,代表国际顶级湾区水准的且能充分彰显“一国两制”优势的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国际化学校”理应合法登场。在“先进国际化学校”里,学生不仅可以享受中国“免费义务教育”的权利,也能够拥有“国际化高水平”的学习体验,同时还享有自由选择中国内地(即与中国内地永久居民考生同等待遇)、香港(即与香港永久居民考生同等待遇)、国外(即享受高考成绩国际互认待遇)继续深造的多元机会。如此“先进国际化学校”以教育深度体验方式向学生力证“一国两制”并非“恐怖主义”而是真真切切的“完美主义”。

3.4 机构互嵌:在粤港澳大湾区构筑“多中心”治理网络

香港青年之所以暴露出尖锐的身份认同危机,其根源在于自香港回归以来中国内地经济发展、财富状况与国际地位迅速崛起。相比之下,香港虽保持了与中国内地不同的制度,但香港发展相对平稳,所以回归之前那种“先进于中国内地”的优越感在不断消失。据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让香港青年合法地、有机地融入中国内地的发展中来,从“观望身份”转变为“参与身份”。鉴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可借助深圳先进的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智能技术等高科技创新技术构建“多中心”治理网络,实现包括香港在内的粤港澳三地社会协同治理机构的网络互嵌,落地共享社会治理信息、共同完成治理决策、共同应对治理危机等行动,“润物细无声”地逐渐吸纳关注社会发展、致力于公共社会治理的香港青年“积极入网”共同治理粤港澳大湾区,逐渐生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者的责任意识,渐进构筑“粤港澳大湾区主人”的成就感和优越感,驱动“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未来走向何方”的香港青年在参与、行动、付出与体验中渐进重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猜你喜欢

粤语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讯飞输入法》粤语直接翻译为普通话
编读往来
粤语对话庄文强 如何平衡双雄故事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