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平凉府志》版本研究
2020-02-24杜思龙
杜思龙 孟 楠
(1.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乌鲁 木齐 830046;2.新疆大学中亚研究院)
方志,又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地综合情况最为完整的史料,它以其广博性、连续性的特征,历来为史家所重视。明清更是编纂方志的高潮时期,[嘉靖]《平凉府志》作为明代关中名志,“考证叙述,具有史法”[1](清)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七一四).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P1947),但经明末战火原刻本已漫漶磨灭,字迹难以辨认。1934年虽有张维抄本,但原刻本面貌无缘一见。所幸后来得见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五卷),才得见原版面貌。梳理[嘉靖]《平凉府志》刻本及抄本的源流,以期辨章学术。
一、刻本流传研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
平凉府通志十三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明赵时春撰。时春字景仁,号浚谷,平凉人。嘉靖丙戌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事迹具《明史》本传。是书以平凉为西北要地,旧为有志,因创修之。分十七门,曰《建革》,曰《山川》,曰《户口》,曰《田赋》,曰《物产》,曰《坛祠》,曰《藩封》,曰《官师》,曰《兵制》,曰《学校》,曰《人物》,曰《孝节》,曰《风俗》,曰《河渠》,曰《寇戎》,曰《寺观》,曰《祥异》。其考证叙述,具有史法,在关中诸志之内,最为有名。惜其漫漶磨灭,已不可缮写,故仅存其目于此焉[1](清)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七一四).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P1947)。
从卷目来看,除卷十二《崇信县》,《户口》《田赋》内容和目均无,其余州县在正文中有内容而无目。《孝节》有时做《贞节》或《孝贞》。各州县目类又据实际情况有所增减。如卷四《平凉县》《坛祠》《藩封》《贞节》《风俗》俱详府志;卷五《泾州》《寇戎》俱府志;卷六《灵台县》《壇祠》《藩封》《孝节》《寇戎》无,《官师》《兵制》有内容无目;卷七《静宁州》《藩封》《寇戎》无,《祥异》有内容无目,《寇戎》惧府志;卷八《庄浪县》《藩封》《孝节》《祥异》均无;卷九《固原州》《藩封》《风俗》《寇戎》《寺观》均无,《兵制》《学校》有内容无目;卷十《镇原》《壇祠》《藩封》《兵制》无,《贞节》曰“贞节唯患难遇变乃可见,其余则女行之常也。镇原大邑,人颇知学向,奉人伦常道,故不详载”[1](明)赵时春.平凉府志.兰州古籍书店,1990.(P520),《祥异》曰“旧志未载大类固原”[1](明)赵时春.平凉府志.兰州古籍书店,1990.(P522);卷十一《华亭县》,《兵制》无;卷十二《崇信县》《藩封》无;卷十三《隆德县》《寇戎》无。从页数看,经州、静宁州、固原州最多达70页,少的如庄浪县12页、崇信县17页、隆德县19页。府志最详3册,400页。
此志博采众书、考证详密,名冠一时。刊刻不久后,便遭遇明末战火,原刻板被焚毁。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言:“惜其漫漶磨灭,已不可缮写,故仅存其目于此焉。”[2](清)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七一四).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P1947)
方志成书后,一般存放于地方政府。由于年代久远,成书后刊印几本,后刻印与否不得而知。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现存《平凉府志》收藏情况如下:
[嘉靖]平凉府志十三卷
(明)赵时春纂修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刻本
北京(*,又有胶卷)科学故宫(存卷1-3)民院上海(存卷4,又有胶卷,全)甘肃(存卷2)台湾南京(胶卷)抄本
党校天津甘肃
注:记事至嘉靖四十四年[3]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华书局,1985.(P212)
这里北京指北京图书馆,科学指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故宫指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民院指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上海指上海图书馆,甘肃指甘肃省图书馆,台湾指台湾省图书馆,南京指南京图书馆。值得注意的是中央民族大学所藏嘉靖刻本,由1997年齐鲁书社出版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89、190册所收录出版,这是目前国内所藏最完整的刻本。虽字迹模糊处较多,但由于整页影印保留了版心内容,为版本研究提供了方便。巴兆祥《中国地方志流播日本研究》提到:“明(嘉靖)《平凉府志》(13卷),明赵时春纂修,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刻本,东洋。”[4]巴兆祥.中国地方志流播日本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P379)这是海外发现唯一的一本《平凉府志》。2003年殷梦霞选编《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收录此书影印本,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在国内出版,这是现存最完整、保存最好的《平凉府志》。由于单页印刷,版心内容丢失,在这一点上不如《四库全书存目存书》所收录的中央民大藏本。现据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对[嘉靖]《平凉府志》版式略做说明:[嘉靖]《平凉府志》,13卷。四周单边,单白鱼尾,线口,单页8行19字,版心书“平凉府志卷之几”,下书页码及刻工姓名。正文前有胡松《陕西平凉府志序》,赵时春《陕西平凉府志序》《平凉府志总目》《平凉府城图》。卷后题:嘉靖三十九年岁次庚申东。平凉知府邵大爵,同知聂瀛,通判于正、吉占,推官史资校勘。府学生韩九时、戴冠、何天爵、张棂,县学生杨斌、潘智、王齐、王廷瑞同校。冠带官新建袁迪书。
此外《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四《史部·地理类存目》存其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七四一《史部·地理类存目》有提要,《清朝续通志》卷一五九《艺文略》存目,《清朝续文献统考》卷一七〇《经籍考》存目,《明史》卷九七《艺文志》存目,《千顷堂书目》卷七《地理类》存目。
二、抄本流传勘实
赵时春《平凉府志》经明清战火,陇中久无传本。后张维于北平图书馆得见此书,抄录一本,并作补校题记:
浚谷先生《平凉府志》,陇中久无传本。《四库提要》称其在称关中诸志,最为有名。漫漶没灭,不可缮写,故仅列之存目。民国二十三年,余于北平图书馆见之,盖即“四库存目”本,漫灭虽多,大体尚可缮录。归过平凉,因告范朴斋专员,函平抄录一本。三十三年春,余复钞此帙,舛错脱讹,不尽可读,乃为考稽史乘,刺补阙食,移其简错,正其文字,间亦有依据旧文,略以意疏通其脱落,而全页脱光者,均不辑补,并仍留各原钞叶数,以存其旧。于是此志乃大略可读。琐琐辛劳,遂逾春夏,倘海内发现旧刻,俾得再加考订,尤为余所深盼也。
民国三十三年六月廿二日临洮张维记于兰州[1](明)赵时春.平凉府志.兰州古籍书店,1990.(P255)
张维于北平图书馆所见《四库存目》本(即中央民族大学所藏本,1997年由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存书》所收录出版)因归过平凉,告范朴斋专员,抄录一本。民国三十三年(1944)张维又复抄一本,并移其错,正其字,依据旧文疏通文意,使其大体可略读。后令其子张令瑄补缺页,校错字,到1950年秋,原本经父子二人补校,大致恢复面貌。1950年,校补本重新装订,并附题记,凡614页,29万余字。此本即为当前最完善之本[2]此本现藏于甘肃省图书馆,西北文献室,两函十册.。抄本,线口,单页8行19字,版心书“平凉府志卷之几”,下书页码,未见刻工姓名。序前有张维题记两篇,分别写于民国23年(1934)和民国33年。开本258mm×152mm,每卷卷名下书“平凉县人赵时春撰,临洮张维鸿汀校补”,并钤“还读我书楼藏书印”。卷五钤有“甘肃省图书馆藏书”印,卷后书“临洮张氏还我读书楼藏稿”,并钤“临洮张维”印和张令瑄题记:
浚谷《平凉府志》,文辞涓雅,体裁得当。在明清陕甘诸志中堪为名著,其所记明代西北史料及议论当时军政积弊、民生疾苦,尤以痛斥明代宗藩官绅为害地方更为他书之所不敢言。四百年后读之,犹凛然景仰其严正耿介之风仪。此志原刻早毁于明末兵燹,故清乾隆修《四库全书》,已不能清抄全书,而列之存目。癸酉春,先君子鸿汀先生自北京图书馆录此残轶,读阅校补,乃得通读,后以俗务繁忙未终其事,每引以为疚。令瑄不揣浅陋,遂再为辑,揽明末清初陇东各州县志,多见其有转引此志原文者。如清初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陇东各条亦曾全篇移抄此志。炎武所谓:薄伐玁狁至于太原之‘原’,当为平凉府固原镇原之原,而非山西省之太原。此说亦出于浚谷灼见,早于炎武百年。读校历夏秋三月,补页正字得四十余繙,重做装订。其后复见一抄本,仅存五册,又多缺页、错字,不及校本之半[3]此本现藏于甘肃省图书馆,西北文献室,五册。按:怀疑为张维归过平凉时,告地方专员抄录本。。此轶可谓海内一略为完善本。谨笥藏之以志,令瑄父子勘校辑补之辛勤,他日有缘获读原刊佳本,而再作考订,则更所期盼。
庚寅中秋德方张令瑄谨识于兰州北城激华山馆[1](明)赵时春.平凉府志.兰州古籍书店,1990.(P569)
值得注意的两点:一、宋光《〈平凉府志〉内蒙古史料研究》一文: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著名西北方志学家张维先生在北平图书馆中发现一部《平凉府志》……张维并不认为此书漫漶不可抄,就抄回了这部书,并对《平凉府志》加以校补[1]宋光.《平凉府志》蒙古史料研究.西北民族大学,2017.(P8)。并不是张维直接抄回加以校补,而是1934年告范朴斋专员有此书,让其抄录一本,10年后张维复抄这本并加以校补的,书中明显有三种抄录字体可证此事。二、王慧《明代西北方志研究—以[嘉靖]〈平凉府志〉为中心》一文:令瑄所校补之缺页……大致已复其旧貌。此轶为当前唯一完善之本[2]王慧.明代西北方志研究.西北民族大学,2011.(P24)。张令瑄只是在校补题记里说,此轶可谓海内一略为完善本。断言“唯一之完善之本”太过武断。此两点,予以说明。
1990年兰州古籍书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41卷,1997年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中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珍本汇刊·中国西北稀见方志续集八》,2003年学苑出版社《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第23册、2008年凤凰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均影印出版了张维补校本《平凉府志》。
此外,1999年,由平凉地区地方志办公室组织,魏柏树等重新校勘辑补了张维补校本《平凉府志》由甘肃静宁印刷厂印制,16开本,精装,共印1000册,内部刊印发行。此校补印刷本此前未有人提到。
三、历代平凉地方志
目前学界皆称赵时春[嘉靖]《平凉府志》,为平凉地区第一本方志[3](清)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书以平凉为西北要地,旧为有志,因创修之”;平凉市志编纂委员会:《平凉市志》:“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赵时春和他撰著的第一部《平凉府志》”。。2004年由马蓉、陈抗、钟文等人点校,中华书局出版的《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第五册》,有如下一条辑佚文字,现全文摘录:
平凉府志
【建置沿革】
鎮原县,本县秦属北地郡,汉属安定郡,晋属新平郡,魏太武置高平郡兼置原州。隋初郡废,而原州如故。大业初,州废,置平凉郡。唐初为州,后复为平凉郡。广德元年,没吐蕃。宋至道元年,以故高平县地置镇戍军,置二十一镇以守北边,领临泾、彭阳二县。元改镇原州。国朝洪武二年降为县,九月拨属庆阳府,至十一月拨属平凉府。其山川土产、风俗人物,俱详见平凉府下[4]马蓉等点校.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第5册).中华书局,1970.(P3317-3318)。
此条记载与[嘉靖]《平凉府志》中镇原县建革沿革史实相符,可据此判断此条辑佚为之前平凉方志残存文字,内容各有侧重。[嘉靖]《平凉府志》载:“(镇原)秦为北地郡,汉为高平,东汉置彭阳,今得其南境。元魏置镇为太平郡原州。隋为平高县属平凉郡。唐因之,又改原、武州。广德俱没吐蕃,大中复为唐。五代因之。宋至道三年,用李继隆继和议,建镇戍军通蔚茹川运道,姑武州境也,而兼今镇原、固原地,详具府志。中金改州又置原州。元并为镇原州,得镇戍东南境,大明洪武二年,将为县,隶平凉府。”[5](明)赵时春.平凉府志.兰州古籍书店,1990.(P512)可以看出[嘉靖]《平凉府志》记载与前志各有侧重。《永乐大典》编纂始于永乐元年(1403)成书于明永乐六年,而此志记事止于洪武二年(1369),据此可以断定此本方志成书最晚讫于明永乐年间。
此外张维《陇右方志录》:
明平凉府并属县志一册
佚
明文渊阁书目 新志平凉府并属县志一册
维按:嘉靖《陕西通志》成书先于赵时春《平凉府志》十八年,而风俗引有《平凉府志》,未知是否此书[1](民国)张维.陇右方志录.载中国西北稀见文献丛书·西北史地文献(第2卷).兰州古籍书店,1990.(P514)。
张令瑄又言:“有明《文渊阁书目》著录《平凉府并属县志》一册,原书失传,嘉靖《陕西通志》风俗条曾引用其文。”[2]张令瑄.平凉三志综述.图书与情报,1986,(4).(P75)另《平凉方志录》:“崇祯十四年明《平凉府志并属县志》1册,已佚。明《文渊阁书目》有引。”[3]平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平凉方志录.方志出版社,2018.(P10)《文渊阁书目》成书于明正统年间,可判断从永乐到正统间还有一本府志。
所以目前称[嘉靖]《平凉府志》为平凉地区最早的方志,此说法有误。
明以后“府志自赵时春旧作之后,四百余年陇中未见续辑”[4]张令瑄.平凉三志综述(下).图书与情报,1987,(1).(P78)。至清中叶出现一抄本《平凉府志》全书36卷4册,关于成书时间,无序言和落款难以断定。《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为乾隆年间修,光绪增修。《南京图书馆稀见方志丛刊》出版是定为[乾隆]《平凉府志》,《平凉方志录》定为乾隆六十年,张令瑄《平凉三志综述》保守判断为清抄本。其职官记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知府张炳华,所以把此志时间定为清抄本是比较合理的。此本方志并非新志,只是把《乾隆甘志》中“平凉府”的内容撮抄出来加上旧有档案汇编出来的一部伪书。其书体例、文字均无新意。“然平凉志失四百余年,得此稿籍存明、清两代文献,以供将来新编史志之参证,亦一大幸事。”[4]张令瑄.平凉三志综述(下).图书与情报,1987,(1).(P79)道光《崆峒山志》跋:“(嘉庆二十年),前郡伯阎曾柱峰先生,因奉檄刊修郡志,命肇衍采辑旧闻,分为二卷,未及授梓而先生以署理宁夏道去任。肇衍以司铎宝鸡外出。”[5](清)张春溪.崆峒山志.载中国西北稀见文献丛书·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63卷).兰州古籍书店,1990.(P4)此志是否续修,史无可考,不得而知。另外上述清抄本《平凉府志》是否在此志基础上编纂而成,有待考证。南京图书馆存卷1-14,18-26,缺3卷。
同治元年(1862),平凉府教谕王汝揆撰《平凉府志》,二年八月,回民反清军破平凉城,王汝揆一家四口皆遇害,志稿毁于兵燹。
[光绪]《平凉县志》2卷,光绪三十四年(1908)郑濬、王安民纂的《陇右方志录》谓:“此志作于逊清之末,记纸不满八十番,又不立记事一门,简略甚矣”[4]张令瑄.平凉三志综述(下).图书与情报,1987,(1).(P79)。民国23年(1934),县政府聘用郑浚续修增定,增订后版本内容较之前比较充实,但题目过大,内容简略,考证粗疏。手稿存甘肃省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兰州大学图书馆存抄本。
[民国]《平凉县志》4卷2册,刘兴沛修,郑濬、朱离明纂。民国二十六年(1937)开始修撰,民国33年付梓成书。北京图书馆存民国32年抄本,甘肃省图书馆存民国33年陇东日报社铅印本。
四、校勘
张令瑄在卷后题记中说:“他日有缘获读原刊佳本,而再作考订,则更所期盼”[6](明)赵时春.平凉府志.兰州古籍书店,1990.(P569)。现有日本东洋文库藏本及国家图书馆藏本,并结合其他旧志,对抄本[嘉靖]《平凉府志》略作校勘。原校勘一百余条,现摘录重要校勘8条如下:
1.宪王为太祖高皇帝第二十子洪武二十四年封,永乐五年薨,葬南京牛首山。(校补平凉府志,卷一,第275页)
「二十子」,原作「十八子」,「洪武二十四年封」,原作「洪武初封」,按明史表三·诸王世系表「韩宪王松,太祖庶二十子,洪武二十四年封,未久藩。永乐五年薨。」又明实录·太祖实录「癸丑皇二十字松生。夏四月,辛未(洪武二十四年,1391)册封皇子木旃为庆王,权为宁王,楩为谷王,松为韩王。」
2.杨政,字直夫.......金兵栅环原下,政击之,获酋三百余,甲士八百六十,拜秦州刺史。(校补平凉府志,卷二,第312页)
「秦州」,原作「恭州」,今据刻本改。
3.亡大将十四人,贼大掠渭州而去。(校补平凉府志,卷三,第345页)
「贼」,原作「元昊」,今据刻本改。
4.(嘉靖)六年夏六月,庆阳卫指挥刘文以因固原守备为参将士小过,皆不问。(校补平凉府志,卷三,第354页)
「六年」,原作「八年」,今据刻本改。
5.谅韩范诸公经营之迹往往具在;泾汭合流,磅礴雄远气势其盛异。(校补平凉府志,卷五,第382页)
「之」,原作「遗」,「往往具」,原作「至今犹」;「其」,原作「甚」,今据刻本改。
6.弘治十六年,总制秦公紘巩移厂市收课以备赈济。(校补平凉府志,卷九,第477页)
「弘治十六年」,原作「弘治十四年」,按《嘉靖固志》作「弘治十六年」,又按明史「(秦紘)弘治十六年起为三边总制」,故改。
7.严玘,河南陈州人,举人,十年任。张经,山东滨州人,举人,十三年任。
「十年任」,《嘉靖固志》作「正德九年」;「十三年人」,《嘉靖固志》作「正德十二年」,存异。(校补平凉府志,卷九,第496页)
8.而在城犹多存者,城市未作罕贼而乡鄙农田多征也。农田困则根本病矣,甚征必并集于未作,未作又困将安之乎生而死亡乎,逝为盗贼乎,长民者盍思所以善后乎。(校补平凉府志,卷十,第513页)
「未作罕贼」,「病矣」,「死亡乎,逝为盗贼」,原阙,今据刻本补。
五、结语
[嘉靖]《平凉府志》体例完备且独有创新,是明代西北方志的佼佼者,历来赞誉颇多,所以对其版本记述就得更为严谨。虽研究文章不少,但对其版本源流,大都语焉不详。通过对[嘉靖]《平凉府志》及其后代所有方志范本的梳理,不仅为研究西北地区方志提供较好的版本参考,更为以后平凉地方志的编纂提供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