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城文化遗产及长城旅游发展
2020-02-24董耀会
董耀会
(河北地质大学长城文化研究院,石家庄 050031)
一、山西各时代长城长度及分布
目前,关于山西长城的认识有很多不够清晰的地方。比如关于山西省境内长城的长度,说法就很混乱,有着多种差距很大的数字。是否应该以2012年6月5日国家文物局在居庸关长城发布的长城资源调查和认定成果为依据,如果有了新的变动是否也应该由权威部门做出新的发布?
国家文物局认定的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1]长城资源调查和认定成果发布.人民日报,2012-06-06.。其中包括山西历代长城总长度1401.23千米,占全国长城遗址遗存的9.74%,长度在全国排第三位。山西历代长城分布在大同、朔州、忻州、晋中、长治、阳泉、吕梁、晋城等8市39个县(市、区)。山西明长城位于山西北部,集中在大同、忻州、朔州三市。
当然,这个数字并非一成不变,既然是认定就是阶段性的成果。有可能发现以前没有发现的长城遗址遗存,有可能有些遗址又遭到破坏消失了。但是,在国家没有发布新的认定结果之前,我们还是应该使用这次认定成果。我注意看了一下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编制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规划》,使用的数字是“位于山西省行政区划内的长城资源共计5017处,其中长城墙体828段,总长度累计1412.88千米,关堡364座,单体建筑3798座,相关遗存27处”。这说明山西省文物局对山西境内的长城资源认定又有所增加。
山西历代长城,包括战国、汉、北魏、北齐、五代、明等6个历史时期修筑或使用的长城墙体及附属设施(其中:明长城墙体470段,总长度896.53千米,单体建筑3081处,关堡344座,相关遗存27处。明以前早期长城墙体298段,总长度504.7千米,单体建筑26处,关堡20座)。此前人们说得比较多的山西境内宋代长城和清代长城,这次并没有得到国家的认定。
山西境内长城主要是明代长城,全长896.53千米,分布在6市25县,包括外长城、内长城和滨河长城三个部分:一是从河北怀安向西进入天镇,经阳高、新荣、左云、右玉到偏关,长约380千米的外边长城;二是从河北平山进入繁峙,经浑源、宁武、神池折向偏关,长约400千米的内边长城。自大同市灵丘县向南依次经忻州市五台县、阳泉市盂县、平定县和晋中市昔阳县、和顺县、左权县,至长治市黎城县东阳关沿太行山脊岭分布的长城也是内长城的一部分。三是最西部与陕西省交接处的偏关—河曲段,约70千米沿黄河而筑的河边长城。
除了明长城,还有明以前的早期长城。其中:战国长城全长24.3千米,分布在晋城市陵川县、高平市和长治市壶关县。汉长城全长55.5千米,分布在大同市天镇县、左云县和朔州市右玉县。北魏长城全长4.3千米,分布在天镇县。北齐长城全长412.5千米,长度仅次于明长城。分布在大同市广灵县、浑源县、左云县,朔州市平鲁区、山阴县、应县,忻州市偏关县、神池县、代县、宁武县、五寨县、岢岚县、原平市,吕梁市兴县,晋城市泽州市;其中有天保三年(552)修建的黄栌岭至社干(或子)戍长城,天保六年(555)修建的幽州北夏口至恒州长城,天保七年(556)修建的西河总秦戍至大海长城,天保八年(557)修建的库洛拔至坞纥戍长城,河清二年(563)修建的轵关长城,是保存遗址遗存最多的北齐长城。五代长城全长8.1千米,分布在晋城市沁水县。
二、山西长城是中华民族多民族共存的见证
山西省保存有战国、南北朝、明朝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长城遗址,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在这个地区,华夏民族与匈奴、鲜卑、党项等多个民族碰撞、融合,各民族发展和融合有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交流和融合的程度、规模在不同的时段内表现出不同的状态。
长城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需要,长城在多民族共生共存的地区、农耕与游牧过渡的地区存在的理由,就是不同的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多重矛盾和多重利益叠加在一起。长城的存在对古代北方不同民族政权之间、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和不同民族的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的解决都有帮助,这一点在山西表现得很充分[1]贾亿宝.明清山西民间信仰与长城记忆.史志学刊,2018,(2).。
山西省所处的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尤为重要。山西北部的长城地区,长期为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冲突的前沿地区,也是农牧两种经济和文化交融的中心地区。比如两汉时期,大量的汉人从山西出长城进入河套地区。有的甚至远走长城以北,同生活在那里的匈奴、鲜卑、乌桓等民族杂居在一起,成为游牧各部族的成员,融入到了匈奴、鲜卑等民族。
在南北朝及以后的很长时期,随着少数民族政权的南下,山西北部的长城地区也涌入了大量的游牧民族。这里本来就是农业和牧业两大产业交错地区,北方的匈奴、鲜卑、乌桓、氐等游牧民族都曾迁徙到这里,最后很多人放弃了游牧经济而从事农业生产并且融入了农耕民族。
中国古代长城内外的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经济类型。不同的经济文化和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是长城内外各民族之间发生冲突的原因之一。有了不平衡才有多民族之间的交往、竞争,有了冲突和贸易,这就是长城作为民族融合纽带的作用。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山西境内,作为古代长城区域不同民族共存的状态?在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山西北部长城内外不同民族共存状态在全国很有代表性,有下列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在长城区域,游牧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条件相比农耕民族,较为恶劣。这一点在历朝历代都具有普遍性。在中原王朝比较强大,给游牧民族带去较大的政治、军事压力时,游牧民族只能向自然条件更恶劣的地方迁徙。这种自然生存条件、自然状况的不平等是导致民族矛盾长期存在、不断激化的因素之一。
第二,在长城区域,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隔阂与民族歧视。中原王朝所处农耕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强,比游牧民族经济更发达。经济上的优越性使中原王朝在心理上具有很强的优越感,并将这种优越感带到文化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民族歧视。游牧政权在强大到一定程度,有力对中原地区发起进攻时,他们往往会发动战争。游牧政权获得胜利,建立起以游牧民族为主体的政权后,对农耕民族进行管理时也会从语言、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同样体现为一种民族歧视。
第三,游牧民族在长城内外迁居和流动,不同朝代有很大的变化。历史上,周边的游牧民族始终是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一些中原王朝采取比较好的战略和政策来解决与周边的游牧民族的关系,与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形成了很好的联系之后,为什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仍会面临不同的威胁呢?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长城区域生活的游牧民族并不是同一个游牧民族,所以前朝所积累下来的、与他们建立起来的友好联系,对新迁徙和流动过来的不同民族没有意义。前一个朝代有效地解决了长城区域的冲突问题,随着新的游牧民族的出现,问题会再次出现。
第四,长城区域不同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状况,对中原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若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部族之间形成一个统一的强大政权,中原王朝在长城区域就面临更大的、长期的威胁。而长城外边的民族政权处于严重分散的状态时,中原王朝所承受的威胁和挑战就要小得多。
总之,在山西境内农耕和游牧接触的机会更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机会就更大,经济文化较高的融合自然也就促进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研究山西北部长城地区对于了解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山西长城旅游发展的路径与模式
山西长城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尚属于起步阶段。发展长城旅游已经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长城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2017年,山西省提出以“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为依托,打造精品旅游区的发展计划。我多次参加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的对山西省长城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评价、规划和开发的研究会议。
山西长城旅游板块的重点建设雁门关、娘子关、平型关、偏关、得胜堡及广武长城等。山阴广武边塞文化旅游园还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了第一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尽管如此,在长城旅游发展方面,山西省与北京、河北、甘肃等省市相比应该说还有很大的差距。
山西省的长城旅游一定要跳出以往观光旅游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文旅融合的区域发展之路。山西省围绕长城旅游已经开始布局,主要是在解决交通问题之后,解决长城区域相关文旅融合开发项目相对较少的问题。长城旅游仅做重要关口的景区景点开发是不够的,要对山西长城旅游资源的丰富性有足够认识,做好长城文旅融合发展的这篇大文章。
实事求是地评价山西长城旅游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还都很欠缺,这不是长城旅游资源不足的问题而是开发利用工作做的不够。长城不仅仅是一道墙,长城沿线的古城、古堡、古寨等都是长城旅游的主体资源,生活在长城区域村庄的老百姓也是活态的发展长城旅游的文化资源。
山西长城建筑遗存,体现了长城区域中国古代军事、边贸、民俗、地域等多种历史文化。发展山西长城旅游就是通过深度挖掘这些长城历史文化及所凝练出来的爱国主义、民族融合主题,结合晋北、晋中地区地域特点打造山西省新的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
长城旅游是要促进长城沿线地区经济发展,长城旅游发展理念与路径立足长城在山西省独有的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山西省长城地区多属于山地或丘陵地区,都是较为贫困地区。发展长城地区的生态文化旅游经济,通过长城旅游带的打造,推动长城沿线整体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方位发展是山西省委、省政府打造长城旅游带的目的。研究山西长城旅游发展,首先要深入挖掘山西长城历史文化及周边地域文化,以此为依据提炼梳理出供游人体验为旅游线索,夯实山西长城文化带发展的基础。
山西长城旅游板块的建设,一定要结合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建设同步进行。只有通过整合各种相关资源,充分利用好各项国家政策支持,才能实现推动长城区域的经济联动、产业融合、资源共享。
当然,在进行山西长城旅游板块的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这里所说的保护既包括长城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也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长城旅游板块的建设要以保护为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做到有重点、有步骤、差异化。
山西省要打造以长城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做响长城博览在山西的品牌,强化山西长城的标识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独IP,需要文化业态和“互联网+”与旅游业态的深度融合,需要精心策划开发旅游产品。发展有针对性的旅游重点项目,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
为什么要强调旅游产品和重点项目,因为只有通过布局,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的旅游产品,才能塑造山西长城旅游的总体品牌形象,才能突出山西长城的地方特色,推动长城沿线各旅游板块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只有通过重点项目的布局,发挥重点项目的引领作用,山西长城旅游板块的建设才能有规模效益。重点项目的重中之重是交通,主线贯穿大同、朔州、忻州三个地市内外长城的“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总里程约1300千米。这条联接内外长城的旅游公路,已经形成了围绕长城的环线。长城旅游公路主线、支线、连接线总长4539千米。
强调旅游产品和重点项目并不能忽略乡村旅游,长城旅游的发展一定要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乡村振兴的发展也要依靠“旅游+”的方式。改善农民生活水准,提高农民的收入,特别是提高农民的非农业收入。旅游与生态康养、文化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拓展村民就业途径,带动新型农业的发展,这也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四大园区要提出传统利用区的原因。
总之,如何按照中央的要求以“全球视野、中国高度、时代眼光”来建设山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是摆在山西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面前的新任务,也是推动山西长城区域发展的新机遇,期待山西省为全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山西经验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