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平关”考论

2020-02-24

史志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沁水高平题记

杨 波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高平关”现在通常是指位于山西晋城市高平西南部的一处关隘:“高平关位于老马岭山腰,在原村乡墩背后村西南的500米处,东距市区17.5千米,故名高平关。”[1]姬积亮,文战胜主编.高平地名志.中国言实出版社,2013.(P331)但考之历代的地方志与地理志,却均不见“高平关”之名。那么,历史文献中不见记载的“高平关”这一名称从何而来呢?本文利用地方志、碑刻、舞台题记、报刊等文献对“高平关”略作考论。通过这一考察,我们可以看到民间文化对地名和地方志编纂的影响。当前,高平关所在老马岭地区正在进行旅游开发,对历史文化进行正本清源的辨析也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戏曲传说:“高平关”名称及其故事的早期流传

民国以前,“高平关”这一名称的大部分记载源于戏曲剧目名称,广泛见于晋东南地区的舞台题记上。这些舞台题记均为当时戏班子留在舞台墙壁上的题记,其中记录了当时演出的戏曲剧目。栗守田《上党梆子》一书所整理的舞台题记中有多处出现“高平关”,包括山西省泽州县柳口镇河西村道光十年(1830)舞台题记,山西省泽州县柳口镇河西村同治元年(1862)舞台题记,山西省沁水县嘉峰镇中潘河村同治十二年舞台题记,山西省高平市石末乡侯庄村玉皇庙光绪元年(1875)舞台题记,山西省高平市北城办事处南王庄村关帝庙光绪九年舞台题记,山西省高平市南城办事处下玉井村民国11年(1922)舞台题记,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北石店镇河东村关帝庙民国22年舞台题记,山西省泽州县金村镇寺南庄村民国23年舞台题记,山西省泽州县柳口镇岩山村舞台题记,山西省泽州县川底乡寺河村舞台题记,山西省泽州县北义城镇北义城村舞台题记,山西省晋城市城区西上庄办事处张岭村汤帝庙舞台题记[2]栗守田.上党梆子(下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1161,1202,1221,1226,1236,1286,1309,1311,1334,1357,1358-1359,1379.。河南获嘉县刘固堤西街王氏祠堂戏楼同治年间舞台题记上也有“高平关”[1]车文明主编.中国戏曲文物志(戏台卷中).三晋出版社,2016.(P503)。这些舞台题记中年代最早的是道光十年。这是作为剧目的“高平关”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史料的记录。另外,山西壶关紫团村白云寺也有高平关剧目的戏曲砖雕:“这些砖雕刻于清嘉庆六年至八年(1801—1803),反映了清中叶山西上党地区昆曲、梆子、皮黄各种声腔盛演的状况。……配殿硬山墀头砖雕之三,所绘刻为上党梆子《高平关》之“借人头”的演出场面。”[2]延保全,吕文丽,郭文顺主编.中国戏曲文物志(4戏曲雕塑卷,戏画抄刻本卷,服饰道具卷).三晋出版社,2016.(P54)这一砖雕实物在时间上略早于上述舞台题记。

目前一般认为“高平关”这一剧目源于清代小说《飞龙全传》,“高平关,上党落子传统剧目。略见《飞龙传》第四十六回。叙五代后周太祖郭彦威,将赵匡胤全家下狱,逼其去高平关取高行周首级。高夜观天象知己将寿终,及见赵,赵头上真龙出现,高遂自刎而死。”[3]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山西卷).中国ISBN中心,2000.(P197)小说《飞龙全传》是清代吴璿所撰小说,“《绣像飞龙全传》,凡六十回,清吴璿撰,伦敦英国博物院图书馆藏有世德堂刊二十卷六十回本。孙楷第氏据崇德书院刊本吴璿自序,云此书系据旧本《飞龙传》删定,但旧本《飞龙传》未见。”[4]谭正璧,谭寻著.古本稀见小说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P228)作者吴璿约生于雍正时期,则此书当刊于乾隆时期。如果高平关戏曲剧目改编自《飞龙全传》,那么其流行时间当在乾隆以后,不会早于乾隆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在《飞龙全传》的四十五到四十六回中,高行周所守的关隘并非高平关,而是潼关。看来,上党梆子的戏曲艺人在改编过程中将发生在潼关的故事移植到了上党地区老百姓们更加熟悉的高平,并起了“高平关”这个名字。

舞台题记所见“高平关”剧目并非目前所见“高平关”这一名称最早的历史记载。高平城南汤王头村北阁乾隆八年(1743)《创修关圣帝君殿碑记》:“古之高平关,今之汤王头是也。乃系通衢。”[5]乾隆八年(1743年)创修关圣帝君殿碑记.现存山西高平汤王头村关帝白衣阁(北阁).同村南阁另有一碑说:“泫邑南门外,西南里许有所谓汤王头者,即高平关也。……不由是路焉。万历三十二年建设南阁。上塑……后。金峰在其左,翠屏居其右,四山拱向,—水流丹,诚一巨观。□□多历……不足观者,本县治平坊八甲善士王弘现在汤王头居住。”[6]纪年缺损(乾隆初).南阁残碑.现存山西高平汤王头村南阁.王弘是南阁此次兴修的主要捐资者,王弘的名字也出现于上述乾隆八年碑,则此碑刊立时间也当在乾隆初年左右。由此可见,至少在乾隆初年,汤王头当地就流行着高平关就是汤王头的说法。这个说法不仅早于目前所见作为剧目名称的“高平关”,甚至早于《飞龙全传》一书中高平关戏曲剧目的原型故事。当然,由于小说与戏曲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很难说哪一个是源头,况且相传目前所见《飞龙全传》是在旧本的《飞龙传》基础上改编的。因此,这里很难说地方碑刻上的传说与小说戏曲的演绎哪一种更早。总的来说,最晚在乾隆时期,高平当地和小说戏曲中已经开始有了“高平关”这一名称及其相关故事的最早流传。

二、关隘史迹:空仓岭立关的历史过程

现在通常认为高平关位于空仓岭,或称老马岭。空仓岭最早见于史料是在《大明一统志》:“空仓岭,在沁水县东一百四十里,相传秦白起诡运置仓于此,……故名。”[7]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卷21).三秦出版社.(P347)成化《山西通志》与万历《泽州志》几乎完全重复了《大明一统志》的说法[1]李侃修,胡谧纂.成化《山西通志》.中华书局,1998.75.傅淑训重修.郑际明续修.万历《泽州志》卷1方舆志.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57.。这说明至迟到明中叶,空仓岭的传说已经进入到地方志编纂之中,空仓岭的重要性得到提升。万历三十四年(1606),空仓岭处首次开始立关:“空仓岭,在高平沁水界,因地僻薮盗,万历三十四年知州贺盛瑞议立关守之。关去高平县三十里,去沁水县六十里。三十五年,傅淑训拓居房三十间。”[2]傅淑训重修,郑际明续修.万历《泽州志》卷1方舆志.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P584)空仓岭立关一事,知州贺盛瑞撰有《空仓岭城堡记》一文:“盖闻去莠所以治稼,去盗所以安民。盗之残民也,甚于豺狼,盖豺狼之搏噬可避,而盗贼之出没无时也。是故设之关防,严之重法,诚畏之矣。先王异服有讥,异言有禁,其惓惓念民如此。夫城市之中尚严儆戒,况空山僻野之地,其害可胜言哉!高平、沁水之界有岭空仓,势迫两山之间,中通一线之路,盗贼之渊薮,行旅之陷阱也,取货如寄,积骨如邱,咫尺之地,不复有王法。谁司之牧,令民困虐至此,能逃其罪耶?余乃檄两县,相地度形,请之当道,议设城堡,为安旅之计。夫身不亲涉,则有过情之疑;事出创始,则有经营之费。向非深恤民瘼者,亦焉能使余请之必得也。乃巡道陈公,闻余言叹息,立请两院,空仓之役,遂以就绩。自此以往,盗之息皆公力也,民之宁皆公赐也。”[3]龙汝霖纂修.同治《高平县志》卷8艺文2.凤凰出版社,2005.(P480)空仓岭现存一通碑刻,记载了万历立关的详细过程:

高平沁水之交有山,曰“空仓”,考之典故,询之土人,盖秦白起诡运置仓,以诒赵括之处云。山左峭壁,右陡涧,中路一线以通往来,巨盗出没其间,劫掠行旅,由来无一人得脱者。问之高平,则曰沁水界也;问之沁水,则曰高平界也。彼此互诿,不任司捕,盗之伏法者百无一二。夫盗之所畏者,死耳。大劫大获,小劫小获,而刑法不及焉,不逞恶□,更何所忠惮哉!由来引类呼朋,日新月盛,近且敢于杀人。……未几□沁水知县何篪来谒□语以故。对曰:“是地惟建□防守,长久之计,无加于此。”于六月二十六日偕若同往。偶大雨,立雨中用视之,后山倚之,若屏焉,前山俯之,若□焉,□坦□□□□□□余日:“可矣。然水尤急,不水何以居民?”土人日:东西有泉,可足千百人用。取而尝之,冽且甘焉。余日:“是天造地设者。”遂绘图,以修守事申逞当道,胥报可。委高平典史杜金堂、沁水典史左立卿分管之,而高平知县刘应召、沁水知县张廷试实纲纪之。建石城□坐,上立女墙,汁围一百丈,厚九尺,高二丈。城门窝铺各三间。门二,东取仁□曰宁旅:西取□名□□□。东两二墩,各高二丈五尺,阔一丈七尺。官亭□楹,共九间。门楼一座,□围一十四丈二尺。匾其门日“从欲”,□因民称也。堂曰“空山”,暂憩就地义也。民房五十楹,编夫四十名。高付工,沁付石。工兴于万历三十四年正月十七日,落成于本年三月初十日,用银五百一十一两三钱二分[4]万历三十四年(1606).空仓岭建城记.高平金石志.中华书局,2004.(P108)。

高平与沁水两县联合在两县交界的道路上兴建空仓城,以防范盗贼,保护行旅之人,这条道路是晋南地区的商人通往长治出滏口陉的重要商道。两县政府在建城时除了考虑地形是否适合防御之外,还要考虑周围是否有水源,“不水何以居民?”通过建城在空仓岭就建立了一处聚落,因此有“民房五十楹,编夫四十名”,当时在这里进行了移民,征发了夫役来守卫空仓城。如上所述,次年知州傅淑训又增建30间民房,聚落进一步扩大。空仓城的兴建推动了周围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万历《泽州志》与上述碑文中都没有将此关称作“高平关”,而是直接称作空仓岭或空仓城。清代地方志和碑刻中将万历所修城堡称作“空仓堡”:“空仓堡,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接沁水县界。明万历三十四年知州贺圣(盛)瑞、县令刘应召以空仓两壁高山,中通小径,因立石城一座。……乾隆四年五月以地界两县,山岭险峻,详请拨防夫三名,添盖旧房,给田守险,复会沁水同拨夫葺堡,给田泽州知府朱立有碑记,空仓山岭,今上名老马岭。”[1]傅德宜修,戴纯纂.乾隆《高平县志》卷4关隘.凤凰出版社,2005.(P52-53)可见入清之后,空仓堡得到持续维修,其所在山岭已经更名为老马岭。老马岭现存明清时期修建的空仓城遗址,据文物部门调查情况:“空仓城址位于马村镇阁老村老马岭上。平面形状及始建年代均不详,现存为明代城址遗址。占地面积约1.5平方米。地表现存夯土墙残段。最长一段东西向,残长约30米,基宽2—5米,残高2—4米。”[2]晋城市旅游文物局编.晋城文物通览(遗址墓葬石窟造像卷).山西经济出版社,2011.(P234)

三、抗战扬名:“高平关”名称的确立

如前所述,空仓岭建立关隘始于晚明万历时期,“高平关”故事则至少在清乾隆时期已经开始流行,在乾隆时期,高平关尚未明确为空仓岭的关隘名称,仍有指称汤王头的不同说法。“高平关”与空仓岭(老马岭)是什么时候结合到一起的,目前已经很难考证。可以确定的是“高平关”名称的确立毫无疑问和抗战时期发生在老马岭的数次战斗有密切关系,自此之后,高平关“一夜成名”,确立了其历史地位。

1938年3月日军进犯高平,遭到西北军十七师阻击,史称“高平关战斗”:“日军坦克车十余辆、汽车四十余辆、载军队百余人,七日由端氏镇(沁河东岸)向我高平关猛犯,经我诱之深入,将公路截断,重重包围,激战数日,其残余部即可肃清,后续部队亦被我攻击,向沁水方向去。”[3]日犯高平关失利.新闻报,1938-3-9(第0003版).后人回忆这次战斗时说:“想守高平县,必先守高平关。当时是三八年三月初,日军向我高平关进犯。战斗从早晨八点钟开始,打的很激烈,后经我便衣队队长石建鹏率领三个班的便衣队,迂回敌人侧后,予以袭击,机枪连在正面进攻,一直打到下午日落西山,击毁敌汽车数辆,敌人狼狈溃退。”[4]政协高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高平文史资料(第1辑).内部资料,1986.(P89)至今,高平原村乡窑则头村还立有这次战斗之后竖立的《陆军第十七师抗日晋东南各战役阵亡烈士纪念碑》,碑文中说:“既而敌陷沁水,三月八日以装甲车百余辆,沿曲高公路东犯,被我独立营击溃于老坟沟,李连长等殉焉。”[5]民国二十七年《陆军第十七师抗日晋东南各战役阵亡烈士纪念碑》.现存高平市原村乡窑则头村.这里所说就是“高平关战斗”。

1940年4月,日军在占领高平县城后发动春季攻势,其四十一师团分路向晋城、阳城进攻,隶属第一战区的第五、第十四集团军的第十五、十七、十四、九十三军以及二十七军等部与日军展开激战[6]晋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编.晋城抗战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P228-229)。当时的报刊报道中出现高平关:“自上月(1940年4月)廿八日起,与我军在高平关以西及白家窑、毛尖沟一带激战之敌,伤亡已逾四千,连日继续经高平关运回长治尸体汽车百余辆,遇有伤势较重之伤兵,即在当地纵火焚化。”[7]高平关之役敌伤亡四千.益世报(重庆版),1940-5-7(第0002版).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驻晋城日军北调。9月,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借机发动晋城战役。二十七军新八师22团攻占了高平关[8]叶成林,李蓉著.国共合作在抗日战场.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P220),当时的新闻报道说:“华军另一部(1940年9月)十七日又克晋城东北高平关。”[9]华军扫荡晋城——克复高平关.新闻报,1940-9-20(第0007版).经过反复争夺,高平关最终被日军占领。在上述这些当时的新闻报道中,高平关位置均在今老马岭一带。

日军占领高平关后在关隘处修筑碉堡,驻日军一个分队,另有伪区公所、警备队、便衣队等共百余人。在高平境内的原村、张村,沁水境内的贾寨、樊庄、玉溪、上梁、南庄等村建立维持区。1942年,由士敏公安局局长马炎指挥的公安队和县大队及直属中队百余人分三路伏击高平关。经过和日伪警备队班长王殿喜里应外合,彻底摧毁了警备队、日伪区公所和便衣队把守的据点,共毙伤敌伪数10人,生俘10余人,投诚反正20余人,缴获步枪二十余支,子弹数千发,解救被抓群众10余人[1]沁水县志编纂办公室编.沁水县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351.关于攻占高平关时间,《沁水县志》记作9月9日,另据回忆为8月19日,参看政协沁水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沁水文史资料(第1辑).内部资料,1991.86.。

经过上述发生在高平关的战斗,高平关与老马岭的关系就确定了下来。此后再提到高平关,所有文献都称位于高平与沁水交界处的老马岭。

四、结语

地名的形成过程是历史不断演进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平关”这一地名形成过程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首先,高平关这个名称最初源于小说戏曲和地方传说,是一种民间的地名称谓,其具体所指具有不确定性,不是严格准确的地名。但随着戏曲的广泛传播而越来越有名,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力,最终成为了正式的地名。这反映了民间文化对地名产生的重要影响,但是,不应该将小说戏曲里面虚构的赵匡胤和高行周的故事写到“高平关”的历史叙事之中。

其次,空仓岭建关始于明末,明末以前的地理志和地方志中均没有记载这里设立关隘。明末立关的主要目的防范盗贼,这显然和晚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混乱有关系。这是出于治安目的设立的关隘,并非出于军事目的。至于明代地方志中所谓白起设空仓以欺骗赵括只是传说,毫无根据。空仓岭立关为后来老马岭地区的发展和军事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在当前的历史叙事中,泛泛而谈所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之类的话大可不必。

最后,高平关真正在军事上体现出其重要价值是在抗战时期,抗战时期的几次战斗大大提升了高平关的知名度。作为传说故事的“高平关”与抗战中扬名天下的高平关相结合,高平关作为老马岭地区关隘的地名就确立了下来。作为传说故事的“高平关”本来就没有确切的所指,高平关与老马岭的结合是在抗战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应该尊重这个地名确立的过程。一方面,抗日英雄们的历史功绩成为高平关得以确立的历史文化基础,另一方面,“高平关”的故事也丰富了高平关地区的文化韵味和内涵。

在当前的旅游文化发展中,我们既要尊重历史事实,不能为了宣传随意歪曲历史,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去挖掘文化内涵。将历史事实与文化内涵相结合。只要做到这一点,历史事实与文化宣传并不矛盾,完全可以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沁水高平题记
张釜隶书《药洲九曜石题记》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沁水盆地南部水动力强度判断方法研究与应用
千年古建看高平
高平夜景
五“地”五“乡”圣地高平
仰望高平
煤层气AVO响应特征研究在沁水盆地的应用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井抽油机偏磨防治分析
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层序及聚煤控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