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归纳推理能力的策略研究
——以《有余数的除法》为例

2020-02-24广州市越秀区桂花岗小学黄敏芳

师道(教研) 2020年12期
关键词:除数小棒算式

文/广州市越秀区桂花岗小学 黄敏芳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归纳推理能力的一般过程

(一)问题驱动,凸显原型

课始,观看动画,引出活动。“吃草莓的季节到了,你们能帮我分草莓吗???”这个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继续提出问题:“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通过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很快可以分好草莓并列出算式:6÷2=3(盘)。教师适时呈现新问题: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当学生摆剩1个草莓时,教师追问:为什么不继续摆了?你还会列算式吗?进而初步建立起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小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创设好问题情境,为学生寻找规律的学习准备好观察素材。这个环节的“创设情境,实操导入”,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唤起学生对旧知“平均分”和“包含除”的认识,从而凸显“带余数除法”的现实原型,也为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对比感知,构建模型

小学数学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对比、分析,此环节旨在学生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特征。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提问:“7÷2=3(盘)……1(个)”表示什么意思?

2.比较:“7÷2=3(盘)……1(个)”和“6÷2=3(盘)”表示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3.同桌讨论交流

4.汇报小结: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

学生充分感知有余数除法的表象特征,通过对两种除法算式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有本质的认识。在此环节中,借助现实情境抽象出“带余除法”的模型,凸现归纳推理的运用意识。

(三)猜想归纳,合情推理

在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过程中,归纳与推理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个推理过程中包括了猜想、验证、归纳、运用等环节。具体如下:

1.猜想:每四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9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10根?11根?……

2.验证:通过每个人实操验证猜想,并记录下实操结果。

3.归纳:通过观察这些算式,对比沟通,挖掘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

4.运用:教师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五边形,再次用实操验证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规律的认识。11根、12根呢?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明晰归纳推理的一般过程:猜想、验证、归纳、运用。

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猜测是推理的基石。因此,在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9根小棒可以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继续追问10根、11根……通过创设合适的猜想情境,教师适时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归纳推理能力的一般策略

(一)问题驱动,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中以问题串环环相扣,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

(二)操作实践,帮助学生积淀直接的抽象经验和归纳演绎的经历

在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亲身操作中感知有余数除法产生的必要性和意义,进而让学生经历了“大量数学问题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数学思维过程。整堂课有两类活动,一是“分草”,二是“摆小棒”。这两类活动都包含了“平均分”和“包含除”两种情况。“分草莓”的活动,让学生深切体验“有时候不能再分了,再分就不公平了”,“摆小棒”的开放过程,让学生分析“正好分完”和“分完有剩余”的两种情况,进一步感受带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实践表明,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运用意识,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素养。【本文是系区科信局的立项课题《小学生归纳推理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2017-JY-02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除数小棒算式
除法中的数学问题
除法中的简便计算
你会算吗——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例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怎么写算式
一起数小棒
好玩的算式谜
巧移小棒
一道加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