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究

2020-02-23郝玮瑷

榆林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新冠防控政治

郝玮瑷

(西安航空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11)

一、新冠疫情期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一)消极与积极并存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巨大冲击,总体呈现消极与积极并存的状态。对于疫情的关注与讨论成为生活的必修课,然而面对这场公共卫生事件,大部分学生的思想都较为积极。在这场应对疫情的战争中,大学生们深刻感受到国家针对疫情的有力举措,感受到全国人民的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对战胜疫情有着必胜的信念。与2003年的非典疫情不同,互联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使得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扑面而来,其中包含着有关疫情的正面宣传,也有负面的内容[1]。这些没有经过证实的消息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对国家社会治理的不信任感。另外,这次疫情也使得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在线教学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技术、平台等的不成熟,教师应用水平低及教学方式的不适应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部分学生产生不满情绪。

(二)理性与盲从并存

理性是面对一切危险及挑战的有力武器,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其主要表现为心态上的冷静与客观,尊重科学与现实。高校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知识与文化素养,在面对新冠疫情上,表现出了良好的理性与乐观心态。他们能主动了解新冠病毒的相关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防治的方法与手段,从不进行主观的臆断,面对谣言能主动进行信息鉴别,不信谣,不传谣。疫情初期,大学生是对疫情更为关注的群体,他们能主动带上口罩,进行有效的自我防护工作。他们能及时了解国家的治理方针与策略,并对国家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有着较高的认同。但是,在一些群体冲突事件、国际认同等方面,大学生自身也存在一定的认识局限性,存在盲从的心态。在对网络上的信息有时候不能进行有效的鉴别而盲目认同。在疫情初期,大学生们显得较为担心与恐慌,而这种恐慌、担忧并非绝对的“消极”,很多较为负面的预期可能是基于相关事实的理性预期结果,有利于提升疫情防控的警惕性。

(三)担当与个性并存

新冠疫情期间,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家中学习,这就使得部分学生的生活作息规律缺乏规律性,特别是缺少了户外运动及人际交往等。长时间的居家生活使得学生的日常变得枯燥无味,晚睡晚起、打游戏、追剧等娱乐性活动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这就使得疫情期间学生的行为更加散漫。疫情期间,高校实施在线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缺乏有效的监督,使得学生的出勤率缺乏有效的监督。同时,在网上授课期间,学生的学习态度、集中度、纪律等都不能实时掌握,这就使得那些纪律性不强的学生更加放松自我。在线课堂点名期间,学生借口上厕所、起来晚了等理由进行搪塞,甚至多名同学集体缺课,使得授课教师的教学状态难以保持,对于其他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2]。然而,疫情也激发了部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很多学生自愿捐款、捐书、撰文等为武汉加油。担当是大学生的行为动力,是其务实敢为的具体表现。例如,有些大学生主动请战,作为护工、志愿者出现在医院、工地等。很多学生也自愿加入社区服务当中,为疫情防控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当代大学生在疫情面前体现担当的同时,也具有自身个性的特点,他们穿上防护服就是战士,脱下防护服就喜欢卖萌、自拍。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表现与他们的奉献、担当品质联系在一起。

二、新冠疫情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任务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国上下齐心,共同应对这一挑战,出现了一个个不畏艰险的英雄。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推动疫情防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其不但有利于促进疫情防控的有效开展,而且还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高校可以利用疫情期间的实践素材,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激发广大大学生们的爱国精神。

(一)育人与疫情防控相结合

面对新冠疫情,广大青年大学生并没有退缩,而是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来抗击疫情。他们主要通过网络关注实时疫情并及时向周围人群传播疫情防控的相关知识,做好防护工作。当代大学生基本是网络原著民,疫情防控期间的思政工作的主阵地在网络。特殊时期,思政工作者应时刻关注大学生网络思想动态,针对虚假信息及时进行辟谣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另外,还有很多大学生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来,自觉宣传疫情防控知识,落实相关疫情防控政策。他们的行为无不体现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心,一部分大学生奔赴疫情前线,日夜与病毒作斗争,奋不顾身地保护病人。所以,在抗击疫情面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利用疫情防控这一特殊时期,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实现育人与防控相结合,让大学生们能担当时代责任,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抵制不良言论,坚定政治立场

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的抗疫工作还受到一些西方国家的指责,进而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阻碍中国发展。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应教育广大学生能分辨真假,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相信国家有能力、有信心取得抗疫战争的胜利。这次的新冠疫情,中国所采取的防控措施可谓是坚定有力,不惜一切代价迅速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以较小的损失取得巨大的成绩,中国的疫情防控赢得了世界的赞赏。中国还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不断向疫情国家传授疫情防控经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这种情况下,应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让大学生们能理性看待这些谣言,看清西方某些政客的险恶用心,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为祖国的发展繁荣贡献力量。

(三)做好认知引导与人格培养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认知因素在其心理问题、心态问题产生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自我意识相对独立,但又受限于社会阅历及知识储备等,思维的形成受到局限,缺乏辩证思考与判断。这就需要加强认知引导,讲好背景故事,对于疫情的热点问题应通过合理的渠道进行回应,梳理出相关问题的层面,引导大学生从不同的层面看待问题,提高他们的底线思维、辩证思维等。同时,还应构建具有亲和力、说服力的话语空间,引导大学生全面的、辩证的看待疫情的发生、发展及影响,从危机中寻找希望,增强大学生的战略思维,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价值观、历史观等。人格决定着一个人特有的思想和行为,乐观向上、理性平和、自信等社会心态其实就是人与人的心态集合,其背后是一个个人格的现实呈现。心态与状态往往是一致的,有着好的心态往往就会有好的状态。在新冠疫情背景下,要为当代大学生培育健全人格的土壤,提升大学生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让当代大学生充满朝气,找到自己饱满的人生状态,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大的社会变化是塑造人格的关键期,大的伤痛能让人真正明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新冠疫情时期,应引导大学生通过这次疫情进行深入的探讨,形成由内而外的人格力量。

三、新冠疫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一)在线教学学习效果有待提高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于线下教学属于聚集性活动,在疫情没有得到有效防控的情况下,会增加感染病毒的风险。各高校根据教育“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开展线上远程教学[3]。这种情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主要在网上进行。这种形式的思政工作虽然新颖,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形式过于单一,效果不理想,很多学生只是打开手机,并没有进行认真的学习。这就需要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提升在线教学的学习效果与水平。线上教学实效与学生自身的能动性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学生对于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较为薄弱,难以突破传统的学习习惯。另外,有些教师对于线上教学中自身的职能认识不清,忽视了自身的主导性,导致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太多,引导的太少。针对课堂出现的意外情况,教师很少做应急预案,使得在线课程教学效果不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不融洽等。

(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单一

新冠疫情影响下,我国采取了透明化的策略,让群众都能实时了解疫情状态。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有关疫情的信息化也比较快,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应随之变化,否则便会出现信息不完全,相关思政工作不全面的现象。例如,有些大学生对于国家发表相关规则不重视,出现了违背规则的现象,对于疫情防控产生不良的影响。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应当对相关知识进行宣讲,开展相关的法律课程,真正让他们树立法律意识。有些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不强,对于疫情的重视不够。高校应引导学生树立生命安全观,真正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另外,还有一些大学生缺乏疫情防控的责任感,缺乏奉献精神,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进一步增强其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三)大学生的精神或心理防疫不足

疫情时期,大学生面对疫情的冲击在心理上一定产生恐慌,这种对疫情的恐慌心理加剧了对形势的错误研判。例如,在疫情期间某些学生针对网络上的谣言盲目跟风转发,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很多同学在学习环境改变以后,学习上流于形式,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此外,疫情期间一些国外政客利用谣言蛊惑人心。这些都需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针对这些心理问题做好有效的防范与针对措施,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防止大学生在疫情期间出现心理问题,为疫情防控做贡献。

(四)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的“忧”

疫情期间,传统的线下授课模式被强行改为线上授课,“刷课”“线上作业”等成为大学生居家学习的主要内容。上网课的弊端也因学生的自律性差及教师无法实时掌控而被暴露出来。大学生一方面缺乏自律性,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不能随时感知、检验学生的专注力,学习效果不理想。对于今年的毕业生来说,疫情打断了他们的计划。同时,就业市场遭受疫情冲击,大环境不景气。居家隔离的生活方式使得毕业生们无法外出进行实习、找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明确。另外,漫长的居家隔离生活,使得家长与学生的人际交往距离缩短,生活空间重叠,难免出现矛盾,造成家庭关系紧张,生活不和谐等。最后,外在的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及时的疏导,便会引发一些心理疾病。例如,对人际交往的恐惧、对个体现状的担忧、对外在事物认识的偏差导致的困扰等。

四、疫情期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一)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因事而化、因势而新,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这把盐融入到疫情防控之中。”[4]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疫情期间,思政工作者更应加强与学生的联系,除了原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外,还应关注家属有新冠肺炎患者的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本着学生为本的思想,真正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进行精准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另外,还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低年级的学生应重点关注学业及学风的指导,不让学生产生浮躁的心态。对于高年级学生,应重点加强对生涯规划的指导,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二)秉持全员育人理念开展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在疫情期间,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将全员育人理念贯穿其中,凝聚学校、家庭、社会等力量通过微信群、电话沟通、上一堂思政课等方式共同开展育人工作。在育人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解决好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在疫情时期,高校可以采取开展相关的心理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克服疫情恐惧心理[5]。另外,思政工作者还应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电话沟通,采取有针对的帮助措施。高校应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作用,及时开展心理咨询热线,建立与大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咨询的渠道,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进一步强化规则意识与道德教育

疫情期间是考验一个人规则意识与道德素养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有些大学生抱有侥幸心理,不按照规定隔离。还有些学生无视校规校纪,擅自返校,这都体现了加强规则意识及进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规则是保持社会秩序良好运行的重要条件,在疫情期间更要注重以道德教育为根本,提升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从遵守校规校纪做起,引导大学生们自觉维护社会公德,规范网络言行,提升法律素养,在面对突发事件上始终保持理性,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实做细。思政工作者应把握疫情期间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心理特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提升大学生在危机面前的心理感受能力与应变能力,真正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依托网络资源做好精准化服务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家庭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建以辅导员、学生家长及学生会干部为主体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及时发布学校的有关通知,及时回应学生的关切。在保障思想政治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将教育工作前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线上平台构建家校联络网,积极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卫生习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还应广泛吸收高校专业教师的加入,有效利用互联网实时传播、无缝衔接的特点,主动学习与实践。在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做好“灾难教育”,真正将新冠疫情的“危”转化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机”,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效结合。另外,结合各阶段学生的特点,以身边人、身边事为素材,在线制作适应大学生学习特点的网络文化作品,有效发挥网络育人功能,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猜你喜欢

新冠防控政治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新冠疫苗怎么打?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聚焦新冠肺炎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政治攀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