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艺术性探究
2020-02-23王美霞田荷娜
王美霞,田荷娜
(1.榆林学院 政法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2.延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延安716000)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艺术性的相关概述
(一)话语艺术性的含义
艺术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艺术主要是指可以让人直观上感觉到舒适的文化样式,例如音乐、美术、舞蹈、雕塑、电影等;而广义的艺术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推动事物发展的艺术,都可以称之为艺术。话语艺术就是广义上的艺术。所谓的话语艺术就是在使用话语的传播活动中,在使用话语的一般原则和理论基础上,使语言产生能够使人感到轻松并愿意接受的良好效果的方法和技巧。正如毛泽东所言:“艺术技巧,这是每个艺术工作者都要学的。因为没有良好的技巧,便不能有力地表现丰富的内容。艺术技巧是多方面的,并不止限于语言。但是,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掌握语言的能力却是非常重要的。”[1]毛泽东本身就是话语艺术的推广者,他的一生都致力于话语艺术的运用,习近平总书记也是十分重视话语艺术的实践,在众多讲话中身体力行,达到了显著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艺术性的相关概述
1.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艺术性的含义。 话语艺术就是指在运用话语时所展现的艺术性,明确地来说就是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或者是在传递思想时,运用创造性的、充满个性的话语表达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艺术性就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过程中,遵循一定的的教学原则和特定的理论基础,运用充满个性且富有创造性的话语来进行课堂教育教学,完成课堂教育工作,从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效育人目标的实现。
2.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艺术性的特点。 (1)政治性与学术性。自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一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是全党全社会安身立命的共同思想基础,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建国以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载体,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来传播党的指导思想最合适不过。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为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具有的政治性是毋庸置疑的,其次就是要在发挥话语艺术的过程中注重学术性,万不可为了一时的气氛而以牺牲其学术性为代价,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低俗信息的传播地。(2)价值性与知识性。在通常的认知中,一门课程就是以传授知识、智力培育与开发为主要目标,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独特性,它的特性就在于人格的培育、价值观的养成为重点目标,属于价值论的范畴。教育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能偏离其中之一,要将价值性寓于知识性当中,以知识传授为载体,以价值引领为核心,将知识性与价值性合二为一。(3)真诚性。真诚性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过程中,在表达话语时要用真诚的情感以及态度向受教育者传递价值观念,让受教育者感受到真挚的情感,把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变为平等的交流与互动,引导受教育者能够在真诚的思想交流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受教育者能够从内心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内容并将其外化于行。 (4)趣味性。趣味性就是教育者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使用新奇有趣的语言向受教育者传递知识、思想和观念,因为富有趣味、幽默的话语能够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激起受教育者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积极现状
(一)话语受重视程度大幅度提升
2016 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2]可以看出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重视话语,但是就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发展状况来说,这仍然是一块待开发之地,话语的作用仍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话语内容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更加契合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立足于中国社会实践,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的时代特点、中国特色以及不同阶段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再由教育者根据当前社会环境下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的认可度,发挥个人的主导地位,充分运用个人幽默风趣的话语方式与风格,围绕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对教育对象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趋于一致是必然的,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重要保障。
(三)教育者的话语专业化不断增强
处于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大学生,他们比以前的大学生具有更加强烈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能够更快更便捷地掌握知识、获取信息,并且可能与教育者处于同一平台,甚至可能会领先于教育者,这就要求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增强个人的专业知识,扩充个人的眼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作为自己的专业领域,同时掌握好学科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提高专业道德水平,接受专业训练。而且,当前的很多高校在招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时特别注重应聘者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专业度被重视,其专业性有所提升。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存在的问题
(一)话语方向单一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当前,不少高校在思政课堂教育中仍存在政治性与学理性相互分裂的现象。一方面是部分老师过于看重政治性而忽略了学理性,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单纯的传播思政课的价值取向和人民立场,无法向学生讲透政治性背后的历史逻辑及规律,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状况时显得有些束手无策。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理性而忽略了政治性,在教学中缺乏鲜明的政治立场,失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本身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育人效果必定大打折扣。政治性和思想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不可忽略的是,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大多教师无法将政治性与学理性兼顾,话语方向没有把握牢固,出现偏差。
(二)话语艺术性不强,课堂吸引力不够
1.话语内容滞后、老化,脱离生活实际。到目前为止,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仍旧充满经验性的生活用语以及空洞陈旧的话语,对生活中遇到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缺乏细致入微的描述,对于严谨的政治性话语和学术性话语仍旧缺乏专业的解释力;其次话语内容趋于贫乏、滞后、老化,仍旧是以灌输、宣传、说服教育对象接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以道德语言和政治理论性话语的双重叠加为主;再且教育者并没有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局限中挣脱出来,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问题,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在课堂教学中与需要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出现断层,脱离社会实际,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效力被远置于教育对象的生活之外。
2.话语表达形式单一、枯燥。当前,在许多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表达话语过于生硬,缺乏与教育对象之间有效的沟通话语和适当的情感投入,这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有着莫大的关系,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中,教师在课堂中具有绝对的支配地位,单纯地以“填鸭式”的灌输方法将社会所需要的价值理念单向的灌输给受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局限于政治性与思想性的传播,忽略了其在提升教育对象在人文素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相应作用。有些老师课堂上甚至直接照本宣读,不向学生解释书本内容表达的具体含义,也不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就是将书本内容读了一遍,一堂课下来,没有任何收获,这样长期以来,很难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魅力发挥出来,更别说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现实目标了。
3.话语交往趋于传统,不够新颖。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教育者话语权过于突出。在教学课堂上,教育者如同演说家一般独自演讲,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则当着忠实的听众,没有过多的交流与互动,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的教学内容提不起兴趣,教师也无法知道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担心自己没有将教学内容将讲清楚,便越讲越多,越讲越复杂,互动课堂演变为老师的独角戏场地,教学氛围显得十分枯燥,毫无生趣可言。
(三)价值教育与知识教育出现脱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课程。价值教育表现在在教学课堂中,思政课教师要理直气壮地传播思政课程的价值属性,向学生传递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帮助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是,在实践当中,思想政治理论是以课程的形式现身于广大师生面前,其课程内容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样本身具有科学性的内容为主,导致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强调思政课的知识性,要求学生记住思政课的重要知识点,为了应付考试,其中更不乏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在思政课堂教育中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播的表面,是忽略其价值性的表现,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既无法达到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政治目的,又使其缺少必然的说服力。
(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继承与创新工作出现断层
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要么就是将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丰富的话语资源、历史中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融入到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要么就是立足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情况,一心扑在创新方面,不顾中国发展的具体状况,将国内外反响较好的内容都应用到自己的思政课堂中,反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杂乱不堪,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
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对策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着以下的看法,他曾经说过:“假如在语言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3]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约翰·阿摩司·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 “教育人是一种艺术,在对人的教育过程中,要追求语言的艺术性,使用艺术性的语言。”[4]所以,课堂讲授的艺术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一)把握话语方向,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
要想上好思政课,关键就在于将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科学性。巩固马克思主义话语在我党以及全社会的地位是巩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标明鲜明的政治立场,这是第一位的,要将马克思主义精神成果尽可能的社会化,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尤其是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以一种方法的姿态存在,不能让主义仍旧是主义,思想仍旧是思想。在确保其政治性无偏差的情况下,还要注重思政课科学性的表达,用学生喜欢听的语言风格,让学生喜欢听、听得懂,用科学的理论打动人、说服人。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艺术性,增强课堂话语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5]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的艺术性。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来说依旧是对于人的教育。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否认理论就是为了实践而存在的,只有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才是有意义的理论。
1.话语内容。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吸引力,从话语内容上来讲,话语内容要新要活,还要真实有效,要大众化、生活化,在传统的话语内容中添加新鲜血液。虽然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有其理论性和政治性,但在其内容本质不改变的情况下,在其目的依旧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状态下,依旧不影响思政课教师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解释、扩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把固定的内容讲新讲活,贴近生活,依托实际,把枯燥乏味的内容讲的生动灵活,契合时代,紧跟潮流,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度,教育者要切实抓住学生思想的实际状况,关注学生所注重的热点问题,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遇到的难题,以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能够在现实生活发挥作用,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艺术性还是有积极作用的。总地来说,回归生活才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发展点。
2.话语形式。从话语形式上来讲,话语形式要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改变传统话语形式的单一性,增强话语形式的多样化和时代化,也可以参考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不必局限于本学科,增强话语形式的包容性。其次,话语形式要根据话语内容的改变而有所发展、改变和适应,并且利用好当前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增强思强政治教育话语的实效性,当前互联网信息需求普遍,依靠互联网技术,能够增加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好感度。并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现实中的人为出发点,将政治性与学术性集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化为符合高校学生特点的话语体系,实现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的良好对接,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化为教育对象的思维能力。
3.话语交往。从话语交往上讲,教育者要发挥其主导作用,以灌输为基础,启发为目的,改变传统的教育者单向灌输式的话语交往模式,就是当前大部分高校所采用的教育者单方面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当然我们不否认这种交往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需要保留与注重的,但是,单纯采用单向的话语交往模式会降低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不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接收。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仅需要教育者主动参与,发挥个人的魅力,还需要教育对象参与其中,教育者要激发大学生思考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潜能使教育对象认识到自身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打破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人身依附和思想依附关系,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角色势能,主动承担自主性角色责任,确保话语交往的真诚性,只有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积极主动地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坦诚相对避免刻板生硬的对话交流,便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思想的掌握,采取适当的教育话语,实现其话语有效性,同时也要防止话语交往向“泛”式娱乐化的极端发生倾斜。
(三)做好价值教育与知识教育的良好衔接
目前,课堂教育仍然是大学教育中的主阵地,因此,要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就要把握好思政课的课堂教育。思政课的价值性本身就体现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上,体现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上,体现在教育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基础上。思政课价值性的体现最终取决于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教育者要把握好力度,在课堂上发表正确的言论,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传递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巧用生活中的现实案例,把思政课的主流价值像海盐一样,浸透在知识的海洋当中,使其成为一体。不作单纯的政治宣传,也避免与刻板的知识传授,不能为了知识而教授知识,而是要把价值观寓于知识传授当中,使知识性服务于价值性,做好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工作。
(四)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继承与创新工作
要讲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必须承接文化自信,在优秀的文化传统基础上挖掘当前可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不仅能够帮助教育者提高话语辨识力,还能帮助学生自觉甄别腐朽的价值观念,从根源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穿透力和解释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强化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传播,并有机地渗透日常生活中去。中国的思政教育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土地之上,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中去。
思政课要尽可能地达到显性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的主要内容是国家的意识形态,这种政治性和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一定要采取正面的教育方式,系统化、理论化地传递思想政治观念,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除了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工作,还要做好其创新工作,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立足传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话语资源实现现代化转换,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利用一切可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拓展传统的教育观念,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念,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