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战陕北时期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与建国方略研究
——基于《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文本

2020-02-23胡少波

榆林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解放战争陕北形势

胡少波,张 渊

(榆林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为了深度解析解放战争开始以来国内外的局势,党中央在转战陕北战争形势得到扭转的背景下,适时召开了著名的杨家沟会议,这次会议也叫“十二月会议”。这次会议是党中央在转战陕北期间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毛泽东作了政治报告,对当时的党内外和国内外形势作了详细论述,该《报告》也被认为包含了诸多新中国的建国方略。因此,也就有了毛泽东胸有成竹地伟大预判“曙光就在前面”。转战陕北彰显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和谋略,“毛泽东转战陕北371天,不仅充分展现了他非凡之人的非凡意志和毅力,而且显露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非凡之胆略和奇谋”[1]。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毛泽东全面深入剖析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长期以来斗争形势的变化,而共产党在这两种革命斗争中一直处于被动局面,这种被动局面的真正转变就发生在转战陕北期间。在十二月会议上,毛泽东把对这种局面的研判宣告全党,同时,全面系统论述了这种形势和局面转变以后,我们党所面临的任务有两个:近的任务是移驻西柏坡,获得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终极任务是进京赶考,由延安的局部执政走向北京的全国执政。

一、军事战略形势已定

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分析战争形势,在他的著作中经常可见其对未来局势的预判,彰显了一代伟人的高瞻远瞩,他曾经指出:“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篇文章创作于党的幼年时期,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低潮时期,预判了未来中国革命高潮时的局面,体现极大的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此后中国共产党经历十年土地革命、延安十三年,又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经过凤凰涅槃,在延安时期的最后一年,经过一年曲折的转战陕北路,共产党期盼已久的革命高潮终于到来。这个高潮就是在国共两党的兵力对比中,共产党第一次超过了国民党。通过对综合形势的分析,毛泽东在陕北米脂的杨家沟预料到了新中国的曙光即将出现。因此,十二月会议上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政治报告,其中分析的形势,绝不仅仅是转战陕北时期的形势,而是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抵抗外辱的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所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刻总结。

十二月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形势已然明朗,其中的军事战略定势内涵意蕴丰富,如果将毛泽东对形势的研判进行分析归纳,可以具体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势、中共革命取胜的中势、转战陕北转折的小势。

(一)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势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了中国的主要矛盾,无数仁人志士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己任,探索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成了革命志士的首要任务。这期间与帝国主义的斗争成为国人励志图强的内在动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成为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大势。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2]这种大势的出现,是基于抗日战争胜利后党对形势的研判。日本的战败,宣告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抵御外辱战争的全面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正式警告世界: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有能力、有决心、有信心战胜任何外来入侵者。所以,此时的形势研判是基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抗击帝国主义的成功经验和由此产生的民族自信。

(二)中共革命取胜的中势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肩负起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革命另辟蹊径,走了一条以“乡村”为中心的发展路线,开辟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道路。在经过中央苏区的短暂局部执政,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在面对生存还是毁灭的劫难考验中,共产党实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到达延安后,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也从幼稚走向成熟。成熟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造了辉煌。积累了局部执政的成功经验,为走向全国执政奠定了基础。在延安十三年,党中央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并在最后一年转战陕北时期实现中国近代以来革命形势的大逆转,也直接促成了解放战争由防御到进攻的战略转折,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作了战略上的准备。因此,毛泽东就讲到:“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3]至此,经过十年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中共终于实现了对国民党的形势逆转。毛泽东曾很感慨地说,这种军事上的优势我们足足等了二十年。也就在转战陕北期间的佳县神泉堡,毛泽东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中共对国民党的全面优势已然出现,这是不可逆转的中共革命中势。“杨家沟‘十二月会议’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毛泽东对国内形势的理性判断,体现了中共中央对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信心,毛泽东已经开始思考新中国成立的相关事宜。”[4]

(三)转战陕北转折的小势

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共产党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局部执政的成熟的政党。党中央延安十三年的最后一年是在转战陕北,起止时间为1947年3月18日至1948年3月23日,共计一年零五天的时间。转战陕北是一场战略转移,其中不仅包含军事战略,还包括建国方略。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党中央通过高明的军事战略决策,取得了转战陕北的胜利,扭转了西北战场的局势,为全国解放战争军事战略的部署奠定了基础。同时,在这一年里,党中央开始思考建立新中国的诸多事宜,毛泽东在转战陕北期间召开的多次会议上,深入阐释了建国的诸多方略。转战陕北实现了战略的转折,杨家沟会议成为转战陕北胜利的最好注脚。毛泽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全面阐释了在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大形势下,党的军事、土地、经济、统战、党建等的政策方针,清晰明确的建国方略,彰显了共产党局部执政的丰富经验,为建立新国家,执政全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建国方略任务明晰

毛泽东在杨家沟会议上对形势作了十分深刻的分析和总结,从军事原则、土地革命、整顿党风、新中国的经济成分、统一战线等方面阐释了党的建国方略,为进京赶考、执政全国,作了思想、理论和政策上的准备,体现了转战陕北是军事战略和建国方略相统一的伟大历史事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大局意识是指从整体的角度、用长远的眼光和战略高度谋划处事的一种思维方式”[5]。

(一)提出十大军事原则

毛泽东认为,战争要取得最后的胜利,必须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转战陕北时期,党中央在军事上出奇制胜,在短暂的一年时间里,共产党以极小的兵力击败了国民党的二十三万大军,可以说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扭转了整个解放战争的局面,更加彰显了转战陕北战略决策的神奇与高明。“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以上这些,就是人民解放军打败蒋介石的主要的方法”[6]。在此期间,党中央总结军事战役的经验,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十大军事原则是毛泽东为‘走向全国的胜利’的人民解放军提供的军事指导原则”[7]。

毛泽东在转战陕北期间总结的十大军事原则,既是对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战争历史上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解放战争时期新的战争形势的现实需要。党中央和毛主席洞察战争形势,高瞻远瞩,凝练总结了“十大军事原则”,具体内容包括“分散集中打法,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的攻打方法;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的理念、打仗要做准备、发扬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攻城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还有部队的休整和补给”[8]上述党的军事战略行为准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实践中获得的。国民党也试图学习这种军事方法,但以失败告终。毛泽东对此指出:“这是因为我们的战略战术是建立在人民战争这个基础上的,任何反人民的军队都不能利用我们的战略战术。”[9]

(二)调整土地政策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刚刚投身革命的毛泽东就在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毛泽东回到农村,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得出的结论就是中国革命要依靠广大的农民,要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开展革命。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因此要得到农民的支持和拥护,就要把土地还给他们。战争的胜利,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也得益于党的土地政策和土地革命。“在转战陕北的一年零五天,毛泽东、周恩来等党的主要领导人,深入陕北农村调查研究,集中讨论各个阶段的土地政策,纠正了土改中‘左’倾错误,尤其是保护了中农利益,为赢得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10]。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最大特质就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土地政策的内容也随之进行调整。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抵御外辱、打败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种土地政策最大程度地团结了中国人,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了政策保障。解放战争期间,因为矛盾的转化,党中央适时调整土地政策,召开全国土地工作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提出“没收地主土地”等。土地政策的改变,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不同矛盾,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灵活多变的执政方略。毛泽东曾指出:“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并立即在各地普遍实行”[11]。中国土地法大纲为党的土地政策确立了基本的纲领,使中国革命获得了最基本的依靠力量。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土地政策调整为:“依靠贫农,巩固地联合中农,消灭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的封建的和半封建的剥削制度”。为了保障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党中央制定政策的同时,特别强调要时刻关注贫农和雇农,力争实现他们的愿望,尤其是要处理好中农问题,要保障中农的利益。毛泽东对此评价到:“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两条基本原则,我们的土地改革任务就一定能够胜利地完成。”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上,土地革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伟大的历史意义。“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12]。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历程中,农民是最主要的依靠力量,土地革命是获得农民支持,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同时,共产党能够与时俱进,从战略的高度出发,根据不同时期的革命对象和革命任务,不断调整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也正是颁布《土地法大纲》,适时调整土地政策,为建立新中国做好了土地制度的准备。

(三)整顿党的队伍

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历史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在战争年代,它成为我们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为了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都要开展整党运动。延安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发挥党的模范带头作用,党中央进行了整党运动,在抗日动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解放战争期间,转战陕北过程当中,党中央和毛泽东在指挥战争的同时,没有忘记党的建设,在靖边小河会议和米脂杨家沟会议上,毛泽东特别强调了整党的意义,这不仅是为了取得转战陕北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更是为了建立新中国做准备,是军事战略和建国方略的高度统一。毛泽东在米脂杨家沟会议上对土地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整编党的队伍,使党能够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完全站在一个方向,并领导他们前进,是解决土地问题和支持长期战争的一个决定性环节”。党的建设是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加强对党的队伍建设、保证党员干部的素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实现由延安的局部执政到北京的全国执政。

(四)新中国的经济成分

毛泽东曾说,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新国家对共产党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尤其是经济建设最为关键。怎么把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好,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犯急性病,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要真诚地向苏联学习。“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以后,毛泽东对于中国未来走向何处去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切的考虑。他在带领全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13]。在转战陕北时期,毛泽东在指挥战争的同时,深入思考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经济成分问题。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14]。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社会成分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经济和社会情况随之发生根本性改变。通过综合分析,新中国的经济成分有“国营经济、农业经济;独立小工商业者的经济和私人资本经济”[15]。上述经济成分都应该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组成部分,这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特殊产物。

(五)统一战线政策

1947年10月,中央军委在转战陕北期间发表宣言,指出了解放战争期间党的统一战线所包含的内容,目的是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解放战争期间,党对统一战线理论进了重大调整,改变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为了取得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争取广大人民群众为建立新中国、为建立一个民主联合政府而努力。党的统一战线更有针对性,这一时期主要针对的就是国民党。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不仅在解放区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在国统区获得了大批民主人士的认可。毛泽东曾讲到“和国民党相反,中国共产党不但在解放区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在国民党统治区,在国民党控制的大城市,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16]。党中央和毛泽东认识到,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邪恶本质已经暴露出来,广大人民群众对其有了全面认识。在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的朋友在不断扩大,革命的队伍逐渐壮大,中国革命必然进入一个新的高潮。“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17]。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智慧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凭借此战略优势,充分调动各种力量,为解放全中国做好了政策上的准备。“统一战线运用灵活的斗争策略,在各派政治势力空前复杂和激烈的较量中,充分动员各阶层人民群众,彻底孤立了独裁内战的国民党反动派,配合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辉煌胜利”[18]。

(六)国家局势的研判

在十二月会议时期,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毛泽东纵观国际风云,在深入分析国际形势的基础上,预判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美好前景。毛泽东一生除了出访苏联,并未访问过其他国家,但这并不代表他不关注国际局势。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他认为全世界的受压迫人民应该起来反抗,与帝国主义进行坚决抵抗,同时还要做好世界大战再次爆发的准备。毛主席认为,从总的形势来看,帝国主义主义矛盾重重、经济危机严重,这种社会形态必然走向消亡,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对走自己的道路充满信心,正如毛泽东所讲:“全世界反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超过了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优势是在我们方面,不是在敌人方面。”这一时期,毛泽东对国际形势有着理性的判断,也体现了此时党的一种自信。“我们自己的命运完全应当由我们自己来掌握。我们应当在自己内部肃清一切软弱无能的思想。”在形势的研判中,毛泽东继续坚持了党的群众观点,这种形势的出现根本上源于人民。共产党赢得了民心,获得了人民的支持,自然有了取得胜利的底气和自信。“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19]。毛泽东在讲话的结尾预言了新中国成立的曙光,为形势的研判作了最好的注解。

转战陕北时期,毛泽东在紧张的战争环境中,坚持理论创作。据统计,这一时期毛泽东的理论创作成果有17篇入选《毛泽东选集》,有67篇入选《毛泽东文集》。在这些文献当中,最被大家熟知且最有名气的就是《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毛泽东以政治报告的形式,宣告了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革命历史发生了转折,国共两党二十多年内战力量对抗的局面发生了转折,转战陕北乃至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了转折,并谋划了未来建立新国家的诸多方略,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和执政全国作了充分的准备。

猜你喜欢

解放战争陕北形势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刘文西陕北过大年
1947年,攀越解放战争的“十八盘”
党建地图·陕北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解放战争战略考
解放战争:得东北者得天下
毛泽东转战陕北二三事
解放战争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
适应形势 增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