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写作价值探究

2020-02-23

语文天地 2020年10期
关键词:游者散文情感

自明代朱右、茅坤等人遴选和标举唐宋八家散文之后,研究古文之人皆以八大家为宗。八大家散文不仅当之无愧地成为古文全盛时期的精华,在文风文体、文学思想等层面都极具浓烈的文学色彩,成为后世一切开笔作文的典范。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以下简称《选读》)是根据学情为高三学生设置的选修课程。选材丰富,篇章经典,为高中学生的散文写作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口。对于高三学生来讲,文言现象的梳理是学习文章的基础,但绝不应该是全部内容。读懂字里行间的深刻情感,掌握其说理的艺术,理解其语言与思想,这是更高阶的学习追求,也是为学生打下一生的文学底子的需要。

一、重新聚焦,生成拓展

依据八大家散文的文体类别,《选读》包含论辩、杂说、杂记、游记、书序、赠序、奏议、书信、传状、祭文、碑志等共9个专题,一般选文3篇。根据现代散文分类习惯做了调整。全书选文32篇,多为各家代表作品。每个专题一般包括专题导言、散文文本、评语选粹、阅读与探讨四个部分。

教师以文言现象作为课堂讲解的主要甚至全部内容。文言文自然要重视言,但只关注言,不关注文,会让文章的文采气韵、语言思想之精妙荡然无存。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有意义学习就是获得新意义。”教师要带领学生发现新的思想价值与意义空间。《游褒禅山记》我们通常只关注“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的结论,这固然正确,但通常学生一眼便容易看出,无需教师细讲。不妨细读文本,重新聚焦生成。

仔细研究文本,我们根据王安石交代的游记过程发现了这几类人:记游者、怠而欲出者、好游者、予、或,让学生发现其行为的区别,并进行深度分析。这不仅启发了学生思考创作的角度,更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引导其向纵深思考。

记游者: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视其左右,来记者已少。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好游者:

予之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尚不能穷也。

怠而欲出者: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或:咎其欲出者。

予:拥火以入;与之(怠而欲出者)俱出;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针对以上主体,学生有不同的情感取向。针对“怠而欲出者”的行为,结合当下社会现象,学生写下这样的段落:

这两年,“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论调不绝于耳。我难以断定背后发出声音的是何人。若是心忧天下寒士、关心国之教育大计之人,那定是良知的不平而发出的悲叹。若是居心叵测,边高喊口号边暗自以聪明自居,在思想里堵上寒门学子心墙之人,实在是极端的恶意。

家境出身的确会带来差异,在人生路途上的记游之人,本来难以同时登绝顶、览众山。许多时候,我们到达生命的险境,只能相信“命运给了你一个比别人低一点的起点,是给你一个用一生的奋斗去创造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然而,那些拥有更多资源和人脉的人,时不时向这些行者扔出一个“不出,火且尽”的谎言,逼着我们和他们一起离开。可是,一旦离开,寒士们再也找不到还可以与之同台竞技的另一条路。力足以至,却因别人一句话而不假思索退出,在己唯有悔。

这可以说是深思熟虑、一针见血地剥开不同发声者的心理,并给叫嚣者一个极巧妙的归宿——“怠而欲出者”。至于为何发出“不出,火且尽”的声音,或真或假,自有分辨。

二、法上得中,唤醒写作欲

八大家的散文中,不乏众多给人以启迪、脍炙人口的名句名篇。其价值不仅是背诵,更应让学生有思想的生成。品评借鉴可以从佳句到篇章,循序渐进,至臻佳境。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针对《黄州快哉亭记》中的“忧乐观”——“此大王之雄风,庶民安得共与?”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种风。而对于人生里的“狂风”,学生结合自身生活,思考如下:

人生里突如其来的风,无论多大的风,你我都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一个人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人跟树一样,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以韩愈《原毁》为例,学生通过学习其正反对比论证、在字里行间流露情感倾向的方法,做了以下《原争》写作尝试:

古之君子,其所争也不外乎事、理、道、行。辩之于事理,故不以己为圭臬,格于物以修其身。其争也,不为己而为理也。与友辩之,其异者究其深而辩于其义,其同者或感于知遇,或与其共就于道。修其不足以益精其道。其于人也,虽争面红耳赤,或跌足者,或攘臂而语者,其虽有失于礼行,如其就道究理之本心,实可爱也。

今之君子则不然,求君子名,其争也不过名利。争于名,常斥人曰:“孰谓予之不闻乎!”求显达于众,或异其行为以瞩目,或言于人曰:“是汝之过矣。”若不得对,益斥曰:“置我言于无物!”此虽有闻,不过恶僻之名,岂明善纯良君子所求哉?争于利,以己而责于人。尚非斗斛之禄,仅如蝇头毛发比,然其争也,若万乘之公相;若不得,乃涕泣而下,手足相向。不顾藉名节至此,孰得孰失?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私与忌之谓也。私而不厌所得,而忌他人之求也。吾尝闻之,有言:“是损予之利也。”又自疑其言之私也,故又言:“是亦损某君之利也。”是掩其私心乎?吾不能卜,盖臆测耳。

这是学生针对学生之前常发生的争论,提出的见解。叶文玲女士说:“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大凡物不平则鸣,学生习得一种文体新结构,如同获得了一种新的武器,这种武器在自己有“不平”之感——不公平、不平凡、不平庸之感受时,可以迅速借助最恰当的文体来表情达意。

三、循情感母体,写独到体验

八大家散文中,还有《名二子说》《祭十二郎文》这类情感浓郁的将叙事抒情说理融为一体的文章,凭借古今永恒的情感母题,引起学生共鸣。譬如学生作品《祭舅奶奶文》

甚为韩退之悲戚落泪。忽而又想起逝世的舅奶奶。

她生前是一位优秀的教授,工作勤恳,荣誉等身。丈夫是退伍军人,博学儒雅。我父亲一辈的人,名字都是他们取的。二人育有一女,在优良的家庭氛围里考入北大,后留美深造,哈佛毕业后回国。现在亦为某高校教授。女婿亦如此。

2013年,舅奶奶体检被查出肺部阴影,没有重视,次年被确认为肺癌。工作无法继续,儿女在外忙碌,小外孙女还需要照顾,一时间,家的底色变了。

可是,她没有消沉,自己骑车独自前往医院化疗,查阅有关癌症的中外书籍,与世上最难以治愈的病魔搏斗。

但是这位战士,最终还是倒下了。所有亲人泣不成声……

那些用生命温暖我们的人,他们用自己的一生,教给后代终生受益的处世之道,为人之道。

人类情感世界里的亲、友、爱之所以持久动人,因为人人都面临生而为人的喜悦与无奈。那些先离开的人用他们长长短短的一生,给后离开的人传递某种生命感觉: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生存,也在不断地学习死亡。千古一体,亘古不变。

此外,谋篇布局、语言特色、艺术技巧等都是值得这篇文章探究的。譬如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是一篇言简意丰、短小精悍的驳论文。先驳后立,破立结合,自然而然。学生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可以借鉴此种结构,让文章紧密有致。

虽然文章的谋篇布局没有固定体格,但结构是必须的;语言没有优劣,但有表达力的语言是具有唤醒力量的。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普通高中课程包含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是古代文学大家名篇的杰出代表,且每个人物都有其特色。其散文创作的思想性、艺术性,都为后世提供了范例。写作价值探究自然是极为有益的语文实践活动。

古代散文名家的作品往往以文载道,无论是说理艺术还是记事艺术,都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范本。而写作价值的探究,能够让高中生学习古人观察生活的角度、个性化语言的创设、丰沛情感的表达,就事论理的思辨,有更好的学习和体悟,获得生命的感性经验,获得精准的理性认识。学生在写作上有所思、有所得,能够在生活里唤醒生命意识,用语文的方式来进行生命情感的突围,或许正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终极价值。

猜你喜欢

游者散文情感
王新开
以拉萨为目的地的川藏线骑游者消费行为特征研究※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初游者与重游者差异的系统比较*——以海南国际旅游岛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