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将进酒》为例谈中职古诗词阅读方法

2020-02-23

语文天地 2020年10期
关键词:将进酒范读古诗词

按照教育部门中等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需要背诵教材中的经典古诗文,以便在名句和名段的熏陶下完成语言积累,同时增强学生对古典诗文作品的学习兴趣。据此要求,学生应该在面对古诗词时多阅读,这是符合传统教法又与课标要求相一致的做法。但我们发现中职学生的诗词阅读情况不容乐观,仅从我校来看,学生每周的语文课时过少,且课后时间以写作业为主,古诗词阅读时间有限,知识的掌握多借助吟咏熏陶情感。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及早调整,由中职教师主动引导学生爱上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现对此问题进行分步骤的简要论述。

一、初步阅读可巩固基础

初步阅读古诗词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从宏观上体会到诗词作品的情感基调与风格,尤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基础得到自我巩固。在此环节之内,中职语文教师要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发现诗词的韵味与魅力。当然,受限于诗词作品的难度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初步阅读的自由度并非不受限制的放任,教师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要让学生在目标的指引下读准字音,读通字义,清晰表述。

如在讲解李白的《将进酒》一诗时,“将”字在标题与正文中的读法,沽取的“沽”字、何为的“为”字、欢谑的“谑”字等,都要提前做好理解和记忆的准备。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这些目标往往以抄字词、标拼音的形式体现出来,但笔者的观点是:只要给学生预留出足够的初读时间,再配合以科学的板书测试,学生是完全可以准确掌握的。在此之后,中职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诗词停顿方面的指导,让学生明确不同句子的四字句两顿、五字句三顿、七字句四顿等方法,比如《将进酒》中典型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等。

二、教师范读是榜样力量

在中职语文课堂上,针对具体文本的教学,教师所做的诵读与范读努力,实际上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课堂生成。在此过程之中,语文教师要基于具体的文本内容,既要读出感情,也要读出气势,以便能够更加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作品的优美情境之内。这样学生对诗歌的认知就会有明显的进步。

中职语文教师在对古诗词作品进行示范朗读时,需要做到吐字清楚、情感饱满。诚然,范读可以依赖于网络环境下的音频与视频资源,但无疑榜样力量最为突出的是教师的现场演示,这是因为教师是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的鲜活个体,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播的声音也最为真实、亲切,感染力更强。与此同时,教师范读时的眼神以及肢体动作均能够保证师生的实时互动,使学生的注意力被阅读内容所牵引,自然沉浸于理想的文本意境之内,得到美的艺术享受。再者,中职语文教师在进行声情并茂的示范性诵读时,有意的停顿和重读,乃至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气息颤抖,无一不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诗歌的独特理解。像在《将进酒》中,李白对于美酒的热爱、对于生活的感受,朋友宴饮的场景等,无一不在教师范读中得到体现,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阅读想法,这正是榜样无穷力量的体现。

三、重点精读能深化理解

在进行重点精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停顿、重音、语速、句调等方面的内容。如在停顿方面,可以起到的作用是生理上的换气需求、句子结构方面的句式选择需求、情感表达方面的突出或强调需求等。教师应当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停顿的方式,包括基于句式特点、词语间结构关系等进行分析。

举例来讲,像《将进酒》一诗开头有“君不见”三个字,学生应当在阅读时注意其发语词功能,因此要做较长时间的停顿。在重音方面,不同的重读落脚点将产生不同的感情体认效果,像《将进酒》中的“天上来”“不复回”“悲”“欢”“必有用”等,均需要做适当重读,以便使文本的感情色彩充分体现出来。在语速方面,教师要使学生明确朗读的速度同诗词情感内涵密切相关,通常来讲,能够让饱满情绪得到体现的句子、能够表达出激昂奋进特征的句子,都要以较快的速度进行朗读,而那些表现低沉、婉转、悲哀情绪的句子,则要适当放慢朗读速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要快读,“岑夫子,丹丘生”一句要慢读也正是因为这一原理。在句调方面,语句的高低升降是值得学生注意的又一精读要点,按照语气及情感的不同需求,句调可有升、降、平几种表现,其中升调用于昂扬向上情感的表达,降调用于低沉苦闷情感的表达,平调用于一般性的陈述与说明,或者用于庄严、冷漠情感的表达。在《将进酒》一诗的朗读中,前面两句大开大阖,气势雄浑,因此用升调是适当的;然而最后的“不复回”“暮成雪”等则又有悲哀心境的体现,因此要及时改用降调。

四、细心品读可升华认知

品读就是以熟练的方法,通过有声朗读、无声默读等形式,促进自我对于作品内容与思想的认知升华。在品读过程中,中职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前面三个部分的阅读融会贯通于一体,做到作品内容的内化于心,达到个性化的认知效果。特别值得注意的有几点:第一,教师所做的范读只是起到指引与示例的作用,而关于停顿、重音、语速和句调等方面的技巧性内容,应当避免成为限制学生自由认知的枷锁。第二,教师要对学生的品读做出及时评价,充分注意到过程性和多元化原则的应用,全面了解学生在品读时的字音是否准确、方法是否到位、情感是否投入,真正让《将进酒》一诗被学生所了解、背诵、感受,直至最终灵活应用。第三,教师可以用提示性的语言促进学生细心品读过程的完善。比如教师提出:《将进酒》一诗的题目意思在于劝酒,那么劝酒的主体是谁呢?为什么?学生可在教师的提示下探讨李白创作本诗的历史背景,了解这首诗创作于李白在政治上的不得意之时,再通过对上下文的细心品读,可以很容易发现这是李白在劝酒。诗人感慨流水易逝,时光不再,及时行乐才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在发出了“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感喟以后,马上有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结论,而这个结论不能一人独享,要与友人共同畅快饮酒才对,诗中的人物形象经过这番细心品读,将真正跃然于纸上。

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阅读古典诗词作品需要从课堂进入生活,也就是在课堂上的初读、范读、精读、品读等过程之后,中职学生可以发挥出自身优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组建学生社团,开展与古诗词阅读相关的活动,从而真正让古诗词阅读成为可内化、可应用的实际能力。

猜你喜欢

将进酒范读古诗词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将进酒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将进酒》解读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将进酒》朗读教学之五境
漫谈范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