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于课本 高效在课堂
2020-02-23佛山市南海区罗村一中阮碧霞
文 佛山市南海区罗村一中 阮碧霞
由于现行的应试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以及家庭教育环境、社区教育环境、社会大环境等方面的消极影响,一些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表现出厌学的情绪。他们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却还抱着毫不在乎的态度,对学习完全处于被动应付、混日子的状态,缺乏学习目标、自信心和自控力,上课时经常睡觉。但是,我发现一些学生在政治课或自习课都喜欢看政治课本中的材料,甚至表现得爱不释手。如果能将政治课本中的材料加以阐发,并融入到课堂中,必定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师对教材内容要有整体的把握
新教材的呈现特点是知识“理论化”倾向,缺乏现实材料,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这对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要做到深入浅出。深入是指教师不但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准确把握教材的主干知识,还要结合社会实际把教材知识呈现出来;浅出是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用最通俗、最形象的素材把教材呈现给学生,做到“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为例,对于刚刚步入中学校门的学生而言,中学时代是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此时的他们,内心活动是极其丰富的,也是复杂多变的,既有共性的情感,也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作为政治老师,要洞察、了解学生的这些心理活动,才能更好地给予他们理解、关怀、引导和支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与他们共同体会成长的美好,共同应对成长中的问题。另外,这个单元,作为对初中生活开端的理性阐述,具有统领全套教材的意义。从整体上看,这个单元既是学生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起点,也是全套教材建构的逻辑起点。这个起点包孕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价值观的萌芽。之后各册各单元的内容设计,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展开和深化。作为政治教师,必须要明确这个单元的地位,对教材内容要有整体的把握。
二、教师要认真研读材料,并与教材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参与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在课堂上多呈现学生熟悉、有兴趣的素材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有效方式。
我在讲授七年级上册《学习伴成长》一课时,是这样处理教材中的材料的:我抓住学生喜欢“图文并茂的、社会关注的、学生熟悉的材料”这一特点,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页相关链接“21世纪,我们需要学会什么”这一内容,之后显示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开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的部分观点,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归纳的形式,深化对初中生活、学习的理解,以及对未来成长的展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深厚的兴趣,能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与探究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很多同学的学习观念有所改变,上课比以前积极认真了,学习效果大大提高,对学生的成长也起到很大作用。
三、精心设问,达到情感教育与认知行为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要求是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最高要求。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情感容量的提升必然对教师理解、挖掘和利用教材提出新的要求。在讲授《学会学习》一课中,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利用认真阅读课本第22页探究与分享“时间去哪儿了”这一素材,并根据素材中体现的情况,对照自己前一周和这周的情况,归纳有效利用时间的方法。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分享的形式,各抒己见,并记录好同学的意见,最后生成本班同学的见解。在这一课中,很多同学通过前后两个星期的对照,明确自己的很多时间都浪费在没有目标计划、做事不认真不专注、易受他人影响、缺乏学习方法等问题上,并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具体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其中,在时间规划中,除了课堂上的做法外,很多同学能细化到早读、午自习和晚自习中,并通过小组成员互相监督,落实到行动中。这样精心的设置,既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又让学生们学以致用,这正是道德与法治课中情感教育的最高要求——提高认知水平,践行价值观的体现。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材料丰富、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典型性、针对性和时代性,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很有帮助的。